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余愿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世,著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贵贱更互,冬阴夏阳,以人应之奈何?愿闻其方。

    岐伯对曰:妙乎哉问也!此天地之至数。

 

    黄帝问道:我听先生讲了九针的道理后,觉得极其丰富广博,难以尽述。我想了解其中的道理,以嘱咐子孙,传于后世,使他们深刻领会,铭记在心,永志不忘,并遵守誓言,不得妄泄。使得这些道理与天体运行的规律对应起来,有始有终,上与日月星辰的运转呼应,下与四时五行阴阳盛衰的变化对应,以及人体是如何与这些规律互相对应的,我希望您能讲解一下这方面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您问得太好了!这是天地间最为深奥的道理。

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

    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

    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黄帝说:我想听听天地间最重要的道理,它是怎样与人的形体气血相通,并决断生死的呢?

    岐伯说:天地间的至数,开始于一,终止于九。一奇数为阳,代表天;二偶数为阴,代表地;人生在天地之间,所以用三来代表,天地人相合为三,三三为九,代表九州分野之数。

    所以人的脉也对应的有三部,每部各有三候,可以根据这些来决断生死,处理百病,调理虚实,治疗疾病。

帝曰:何谓三部?

    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

    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

    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

 

    黄帝问道:什么叫做三部?

    岐伯回答说:脉的三部是指下部、中部、上部。每部各有三候,而三候是以天、地、人来代表的。学习这些知识,一定要有老师当面指导,如此才能够掌握部候的准确位置。

    上部天,就是两额太阳穴处动脉;上部地,就是两侧颊部大迎穴处的动脉;上部人,就是耳前耳门穴处动脉。中部天,是两手太阴经气口、经渠穴处的动脉;中部地,是两手阳明经合谷穴处的动脉;中部人,是两手少阴经神门穴处的动脉。下部天,是足厥阴经五里穴或太冲穴处的动脉;下部地,是足少阴经太溪穴处的动脉;下部人,是足太阴经箕门穴处的动脉。

    因此,通过下部之天可以诊察肝脏的疾病,通过下部之地可以诊察肾脏的疾病,通过下部之人可以诊察脾胃的疾病。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

    帝曰:上部以何候之?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

    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九野,九野为九脏。故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黄帝问道:中部之候是怎样的?

    岐伯回答说:中部也有天、地、人三候。中部之天可以诊察肺脏的疾病;中部之地可以诊察胸部的疾病;中部之人可以诊察心脏的疾病。

    黄帝问道:上部之候是怎样的?

    岐伯回答说:上部也有天、地、人三候。上部之天可以诊察头角的疾病;上部之地可以诊察口齿的疾病;上部之人可以诊察耳目的疾病。

    总之,三部之中各有天、地、人三候。因此,三候是天,三候是地,三候是人。三三相乘,合为九候。脉的九候,对应地上的九野;地上的九野,又对应人体的九脏。因此,人有肝、肺、心、脾、肾五个神脏和膀胱、胃、大肠、小肠四个形脏,总共九脏。如果五个神脏损坏,那么神色一定会枯憔,而神色枯憔是病情严重的征象,是死症。

帝曰:以候奈何?

    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

    帝曰:决死生奈何?

    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春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目内陷者死。

 

    黄帝问道:诊察的方法是什么?

    岐伯回答说:必须先估量病人身形的胖瘦情况,来调理其气的虚实,气实就用泻法泻其有余,气虚就用补法补其不足。但一定要先去除血脉中的於滞,然后再调气,无论治疗什么疾病,都要以达到气血平和为原则。

    黄帝问道:如何测断死生?

    岐伯回答说:如果病人的形体肥胖,脉象却很细弱,而且气短,呼吸不畅,就很危险;如果病人的形体瘦小,脉象却很盛大,而且胸中喘满多气,就会死亡。一般来说,形体和脉象相符的人,比较健康;脉象错杂不相协调的人,就会生病;三部九候的脉象都失其常度的人,就会死亡。如果上下左右之脉,相应鼓指如在石臼里捣谷一样参差不齐,则病情严重;如果上下左右之脉不相应,而且息数错乱不可数,就是死症。如果中部之脉虽然独自调和,但却与其他众脏之脉象不相协调,也是死症;中部之脉衰减,与其他各部不相协调的,也是死症;眼睛凹陷,表明正气衰竭,也是死症。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

    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

    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之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

    是以脱肉,身不去者死。中部乍疏乍数者死。其脉代而钩者,病在脉络。

 

    黄帝问道:怎样才能知道病变的部位呢?

    岐伯回答说:通过诊察九候脉的异常变化,就能知道病变所在的位置。九候之中,有一部不论独小、独大、独疾、独迟、独热、独寒、独陷下,都是有病的现象。

    用左手按在病人足内踝五寸处,用右手指在病人足内踝处轻弹,如果左手马上就能感觉到振动,而且振动的范围超过五寸,蠕蠕而动,就是正常现象;如果振动迅疾而大,应手快速而散乱不清,就是病象;如果振动微弱,应手缓慢,也是病象;如果振动不能达到五寸,用力弹动也毫无反应,就是死亡的征象。

    身体极度消瘦,脉象不能去来的,是死症;中部之脉时快时慢,节律失调的,是气脉败乱的征象,也是死症;如果脉见代象并兼有钩象,来盛去衰的,表明病在络脉。

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所谓后者,应不俱也。察其腑脏,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真脏脉见者,胜死。足太阳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九候之脉,应该相互协调,上下如一,不能参差不齐。如果九候中有一候不协调,就会生病;二候不协调,则病情很严重;三候不协调,则病情十分危险。所谓不协调,是指九候之间的脉动不相适应。只有诊察病邪所在的脏腑,才能够预测死生的期限。临症诊察,必须先知道正常的脉象,然后才能知道有病之脉。如果见到真脏脉的脉象,而且病邪又占上风,就是死症。足太阳经脉气败绝,两足不能屈伸的,死时的征象是眼睛上视而不能转动。

帝曰:冬阴夏阳奈何?

    岐伯曰: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热病者,以平旦死。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

 

    黄帝问道:冬为阴,夏为阳,脉象与之相应如何?

    岐伯回答说:九候的脉象都是沉细悬绝的,属阴,与冬季相应,常常在阴气极盛的半夜时分死亡;脉象都是盛大躁动喘而疾数的,属阳,与夏季相应,常常在阳气旺盛的中午死亡。寒热交作的病,会在阴阳交合的黎明时分死亡;热中病及热病,会在阳气最旺盛的中午死亡;由风邪引发的疾病,会在阳气衰败的傍晚死亡;水肿病,会在阴气旺盛的半夜死亡。脉象时疏时数,时慢时快,是脾气绝于内,会在辰、戌、丑、未时,也就是一天中的平旦、日中、日夕、夜半,日乘四季的时候死亡。

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

    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其脉疾者不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著者死。

 

    如果病人形体消瘦,虽然九候脉象协调,也会死亡。如果七诊之脉出现,而九候也都顺应四时,就不一定会死。这里所说的不死之病,是指风病和经脉的轻微疾病,虽然见了类似七诊的病脉,实际上却与七诊的病脉并不相同,因此说不是死症。如果七诊之病脉出现,而脉候也见败坏的征象,就是死亡的疾病,临死时会有呃逆的症状。

    所以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必须向病人详细询问发病时的症状和当前的症状,然后按各部分,切脉,诊察经络的浮沉和上下逆顺,如果脉象来时流利,则没有疾病,如果脉象来时徐迟,则有疾病,脉象断绝不来,是死亡的征象;如果肌肉消脱,皮肤干枯贴在筋骨上,也是死亡的征象。

帝曰:其可治者奈何?

    岐伯曰:经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留瘦不移,节而刺之。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刺出其血,以见通之。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此决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针。

 

    黄帝问道:怎样治疗那些可以治愈的疾病呢?

    岐伯回答说:病在经的,针刺其经;病在孙络的,刺其孙络使之出血;病在血脉而且身体有疼痛症状的,应治疗疾病所在的经和络。如果病邪停留在大络上,则要遵循右病刺左、左病刺右的缪刺之法来治疗。如果久病体弱,邪气长久停留不移动,应该针刺四肢八溪之间和骨节交会的地方。如果上实下虚,应该切按气脉,诊察气脉郁结之处,刺出淤积的血,以通血气。如果眼睛上翻,是太阳经气不足所致。如果眼睛上翻而且不能转动,说明太阳经气已经衰竭,这是判断生死的关键,不能不认真研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第二十
禅解《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篇:三部九候论
自我康疗20:解读《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
黄帝内经白话文46-50
三部九候论
《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