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泸定桥边的石碑

泸定桥边的石碑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

目录

泸定桥边的石碑编辑本段回目录

 穿过二郎山隧道,顿觉风清气爽,阳光灿烂。坐落在大渡河边的泸定县因泸定桥而广为人知。泸定桥又称“皇桥”,是最早出现在大渡河上的桥梁,即使它不因红军抢渡大渡河而出名,也会因本身的建造精妙而让世人倾倒。13根百米长的铁索贯穿东西,铺在上面的一条条3米长、10厘米宽的横桥板极富韵律感,连接横桥板的主道板又让人感到安全踏实。无论是走在桥上还是从岸边纵览整座桥的全貌,都会有赏心悦目之感。走在桥上,随着铁索桥的下坠弧度而上下起伏,能体会到人与桥之间的和谐与舒适。从远处望去,桥头两端东低西高,铁桥呈显飞舞之姿。加上条石砌成的桥台,飞檐翘角的桥亭,随风叮当作响的铜铃,使这座桥不但有实用价值,更给人一种气派宏大的美感。至今我们也难以想象,300年前,人们如何在这么一个没有公路、不产生铁的地方,大浪滔天的河上建成这样一道桥梁。也许我们可以从传说的故事中寻出若干蛛丝马迹。
  
  据说皇帝下令修桥后,方圆几百里地的人民无不欢天喜地。大批人马四处找铁来建桥。一些桥工在二郎山上足足转了七七四十九天连一块铁渣也没找到。他们毫不气馁,又到更高更远、冰峰林立的贡嘎山去。一天,只见东灵山上一道红光一闪,“哗”的一声巨响,一股红彤彤的铁水喷涌而出。在汉族铁匠马之常的带领下,众桥工用铁水铸了四根扶手铁桩,每根重1800斤,十几个人也抬不起来。正在为难之时,一位大汉从西边翩然而至,他自称名叫郭达。只用双手轻轻一搂,就将铁桩抱了起来,一一安放到大渡河两岸建桥的位置。桥工们感激不尽,连忙捧了热茶、酒肉来招待他,谁知他转眼间就不见了。至于那13条重重的铁链又是怎样飞跨大渡河两岸的呢?藏族人民说,是一个名叫嘎达的大力士,将铁链夹在腋下,乘船从东岸到西岸,来回十几次,待铁链架好,他也因过度劳累而死。传说归传说,事实上这座来之不易的桥动员了上上下下一切可用的力量,凝聚了各族人民的智慧结晶。从东桥头将军柱铸文可知,修筑铁桥的工匠有来自陕西汉中府的金火匠马之常,毁于“文革”的桥西铁碑铸文也提到过几位监工的名字:化林营参将杜汝昆、化林营守备杨君强、黎大所千总张鹏飞、提标千总汪弘臣、查阅官尔吉图、华时。据清代王锡琪编的《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记载:“康熙中修建此桥,曾于东岸先系铁索,以小舟载铁链过重,未及对岸辄覆,久之不成。后一番僧教以巨绳先系两岸,每绳上用十数短竹筒贯之,再以铁索入筒,缚绳数十丈,于对岸牵曳其筒,筒达铁索亦至。”可见泸定桥用了藏族人民溜索过渡的原理将铁链拉过河对岸。泸定桥建成之后,不但大大方便了茶马古道上的货物运输,最重要的是在川藏要衢建立了一个凭据天险的镇守之处。所以康熙帝得知泸定桥建成后,高兴地亲笔题写了“泸定桥”三个大字,意为泸河一带就此安定了。

泸定桥边的石碑图片编辑本段回目录

泸定桥边的石碑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没起重机,古人是如何把40吨铁索搭建在大渡河上,建成泸定桥的?
泸定桥13根铁链,1万多铁环40多吨,如何在3百多年前架起来
四川泸定:名山大川游之泸定桥
康熙皇帝修造泸定桥,建桥中遇到3个难题,克服困难的办法想不到
泸定桥是如何修建的?40吨的13根铁索,在清朝是怎么搭上去的?
泸定桥300年前是怎么建造的?一万多个铁环重达40吨,至今牢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