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迷恋他人成长 沙培宁

 

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中有若干经典语句,而经典中的经典莫过于那个颇具诗性的表达──“教育学就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迷恋他人成长”,短短的六个字,却丰满而瑰丽,豁然直抵教育的种种特质,特别是其崇高的专业存在方式,以及人与人之间那种神圣而持久的关联。

记得江苏汾湖的张菊荣校长写过一篇与本文同名的博文,其中有这样一段:“我夫人就是一个迷恋学生成长的人。她为了让孩子们读书,就把自己买来的书一家一家地送上门;然后,再疯狂地买书,以至于建立了家庭‘童书馆’。她的长达六年的诵读工程,真是令人感动……前不久,她刚送走一届学生,估计自己可能会回到一年级任教,所以四处找‘绘本’来读……以前,她也曾为了与孩子们实现‘共读’,而翻阅了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最近,她有七个学生‘出版’了‘土书’,我深知她在其中的巨大投入。她反复翻着这些‘书’,对我说:那些小家伙拿到这些‘书’,该多么兴奋啊!——在夫人身上,我完全可以领会到什么叫‘迷恋他人成长’。”

说白了,“迷恋”就是“着迷”,就是“极致地、难以自拔地喜欢”,就是“忘我地、无可救药地投入”,就是“那一对象”成为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甚或整个世界。

与一般人相较,教育人的迷恋更呈现出一种至善的热忱、至深的沉浸,也更像是一种“生命内里的黏附和吸引”(莫言)。我想,这一定是因为其所迷恋的是世上最昂贵的奢饰品──“他人的成长”。

大家都熟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但恐怕没有多少人注意到,其晚年的思想有了新的发展。他将“自我实现”区分为两个水平:一是个人水平上的“自我实现”;二是超个人水平的“自我实现”,或称“超越型的自我实现”。也有人认为,马斯洛是在需要层次理论的“金字塔”上,又增添了一层最高的需要,即“超越性需要”。通过对不少成功人士的观察与研究,马斯洛对“超越者”的人格特征作出了一系列描述,比如:他们是“自我实现”的,但又是“超越自我实现”的,他们的关注超出了“自我”的范围;他们更自觉地受“超越性动机”(如真、善、美的统一)的支配;他们对“宗教情感”或“精神体验”,可能有着比很多牧师更为虔诚的态度;他们常常能看到事物中神圣的一面,并能享受到更多的“入迷体验”、“高峰体验”和“高原体验”……总之,这样的自我超越是人的最高动机,它所关注的是能够激发出敬畏之情的、“比‘我’更大的东西”,因而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

之所以用这么多笔墨来说明马氏的观点,是因为在太多太多优秀教师身上──在他们倾一生之心血而于每日每时的精神劳作中,在他们与孩子们共同遭遇成长的种种酸甜苦辣、共同演绎的无数个精彩的教育故事中,在只有师生长相依才可能彼此“懂得”的那种特有的眼神中,在毕业惜别时一任泪水奔流的深情相拥中,在他们白发苍苍时仍无怨无悔的选择中──我看到了太多太多这样的“超越”、这样的“虔诚”、这样的“最高动机”、这样的“高峰体验”。

对教师而言,这种指向学生成长的忘我的迷恋绝非单纯的消耗与付出。也许教育人的福分就在于: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因为与孩子们的生命成长有高利害的关联而满载“意义”;我们的每天每年都在面对“当下”和“这一个”的复杂情境的挑战中,在充满必然(那么有规律)、亦充满偶然(那么有变数)的奥妙无穷的工作中,与孩子们一起创造着他们未来的“可能生活”。这是一个充满诱惑的、积攒希望的过程:成长永远是那么新鲜,孩子们永远是那么慷慨,只要我们做得有一点好,他们就会将无限丰富的发展可能在我们面前铺展看来,要多精彩,就有多精彩!而在这样的师生相互映照、相互滋养的过程中,我们也得以在“迷恋他人成长”中成长。

最后我想说:亲爱的老师们,我们选择了教育,也就选择了以成就“他人成长”为使命;而“迷恋他人成长”的人,也必定被他人所迷恋!

(《中小学管理》2014.1卷首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Depth深度 |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了解“高峰体验”
马斯洛需要层次告诉你
5本揣摩人性心理的书籍,让你面对人际难题均可迎刃而解
马斯洛与人本主义心理学
学而不厌:学习理论综述(四)
科学教师的教学策略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