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循着质疑声,去寻那高飞的雁

——由华罗庚与一位中学生的故事想到的
     最近在阅读中发现了数学家华罗庚质疑《塞下曲》的故事,以及一名中学生对华罗庚的质疑再质疑的故事,挺有意思,耐人寻味。

  众所周知,唐代诗人卢纶所作的《塞下曲》可谓脍炙人口:“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华罗庚对此提出了质疑——30多年前,他在《中国青年》上发表文章说:“朔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无高处,怎得见雁飞。”他不轻信古人,不轻信古诗,以一个数学家的严谨,发现这首诗的问题:北方下大雪的时候,群雁早就飞到南方去了,哪有大雁啊?月黑风高之夜,什么都看不见,哪儿看见是大雁高飞呢?不谈华罗庚的诗词功力,也不谈华罗庚的敏锐,只说他的质疑精神,令人敬佩。

  但是,华罗庚的这首诗发表以后,有一名中学生给他写信,也写下了一首诗,对华罗庚的质疑再质疑:“胡天八月雪,大雁未必归。月黑不见影,寻声知高飞。”他说,古代“胡天八月即飞雪”,大雁还没来得及往南飞,因而根据现在的知识,判断这大雁“早南飞”,是不可靠的;再说,“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诗人也没说看见啊,虽是“月黑不见影”,看不见,但是可以听见声音的,这就是“寻声知高飞”!最后,这位中学生还对大数学家提出了批评,最后加了两句诗:“今人论古事,岂可用意推?”不谈这位中学生的文学才华,也不谈他的古诗词功力,只说他的勇气、他的质疑和批判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都说中国的中小学生不缺知识,不缺习题训练,不缺技能,不缺记忆,缺的是问题意识,缺的是批判精神,缺的是创新品质和能力。问题非常明确,但我们又常常迷糊,一到课堂,一到考试,一到升学,问题意识、批判精神、想象力、创造力都被置于脑后,被知识、习题、分数遮蔽。比如说,关于个性化阅读——一旦学生稍稍偏离课文,个性化的见解稍稍有点离题,马上就有人说,这是不对的,要纠偏。当然我们知道,学生的这些见解的确偏离了,不应肯定和提倡。但是这点儿偏离的东西,却鼓起了他们的勇气,点亮了他们的眼睛,锻炼了他们的思维,激扬了他们的个性,有什么不好呢?在价值的标尺上,我们究竟取什么为重?再比如,学生的学习方式。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刚刚起步,只是稍有起色,马上有人批评:你们抛弃了接受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头了。是过头了吗?根本没有,连“头”还没到,根本没有到位。如此下去,还有什么质疑精神可言?

  常说三个苹果改变了世界。苹果已成为创新的代名词。还有第四个苹果吗?第四个苹果能掌握在中国人的手中吗?要掌握在中国人的手中,首先要从中小学生敢于质疑开始。其实,那位中学生的质疑诗告诉我们,学生的质疑中有知识、有经验、有科学,会推测、会判断、会表达。所以,不必担忧,学生的自立、合作、探究学习把知识丢掉了。循着学生的质疑声,我们知道儿童之鹰、青春之雁已高飞了。

  (作者系江苏省教科所原所长)
中国教师报2014年4月2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骏言说诗:探讨篇(43)为一首唐诗,郭沫若、华罗庚写诗相争
特级教师家园3
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 12
全国第一届中学生数学竞赛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亲临考场
现代诗 雁语
从“月黑雁飞高”说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