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研写作,帮助教师走向成功 张超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某些中小学教师认为,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只要上好课就可以了,没必要从事理论研究和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好像理论研究只是大学教师或科研人员的事,这实在是一个天大的偏见。

  一、 教研写作是当代教师必备素养

  1.写作是人类特有的技能和发明

  首先要明确人为什么要写作。写作是人类所特有的技能和发明,是人类作为万物之灵的专利。通过写作,突破时空的局限,创造延续文明。作为文明传播者和创造者的教师,能拒绝这种技能和需求吗?叶圣陶说:“从前人以为写文章是几个读书人特有的技能,那种技能奥妙难知,几乎跟方土的画符念咒相仿。这种见解必须打破。……能写文章算不得什么可以夸耀的事儿,不能写文章却是一种缺陷,这种缺陷跟瞎了眼睛聋了耳朵差不多,在生活上有相当大的不利影响。”(《<文章例话>序》)

  2.写作是“自我实现价值”的重要途径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类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其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写作能提升生活品质,更具有收获的成就感和快慰,是“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有位哲人说得好:“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控制它的宽度。”写作不但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还可以增强人生的亮度。人生苦短,匆匆如过客。作为一名教师,一个与知识相伴为业的人,一生不发表几篇文章,不出一本书,为社会留下点精神财富和美好记忆,我们短暂的人生不是太狭窄、太暗淡了吗?我们的教师生涯不是太多遗憾了吗?教师不能仅做别人作品的“读者”,甘当“两脚书橱”,像沙漠一样,只能吸进水,却喷不出一丝清泉。还要争做创造作品的“作者”,成为一个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写作”应该像阅读一样,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常态、生存方式和生活习惯,就像空气和水一样,须臾不可或缺。有写作习惯的人都有这样体验,写作有着比阅读更大的惬意和幸福感,一段时间不写作,就会技痒难耐、跃跃欲试。

  3.写作是创造性的高级生命形态

  写作赋予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激发着人们必须去创造。因为写作是一项创造性活动,是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的高级生命形态。德斯蒙德·莫里斯说:“人类最伟大的品质之一便是创造。”高尔基说:“生活的意义在于创造。”爱因斯坦说:“唤起创造性的表现和求知之乐,是为人师者至高无比的秘方。” 写作的乐趣是不从事写作和创造性活动的人难以体验的,这种“美妙体验” 就是马斯洛所说的“高峰体验”。严羽《沧浪诗话》中说: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种体验往往产生多种效应:在情感上,触及灵魂、心醉神迷,产生颤栗、兴奋、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犹如站在高山之巅,消魂夺魄,物我两忘,高度自由,感受到人生最高幸福;在认知上,获得对人生和事物本质的深入认知和领悟,精神和能力处于最佳状态,产生超乎寻常的理解力和创造力;在人格上,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价值实现感,高度自我认同感;在方式上,瞬间随机,来去匆匆,不可捉摸,难以言表,却又是刻骨铭心、永生难忘,极具个性魅力。……总之,这是一种带有些“神秘色彩”的人生“目的体验”、“存在体验”和“终极体验”。曹禺说:“创作是非常艰苦的事,但也是一种愉快。”热切追求人生宽度和亮度的教师们,难道不想体验一下写作的乐趣?感受一下这种“高峰体验”吗?

  二、我怎样走上写作之路

  我本人是怎样开始写作的呢?刚开始教学那几年,虽然教学成绩不俗,但生活一直很单调,颇多些迷茫失落和苦闷——难道就这么站一辈子讲台,当一辈子教书匠吗?后来看到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把每位教师引导到教学研究这条幸福之路上来。”的话,心戚戚有感。“教学研究”既然是条“幸福之路”,自己为什么不尝试走一走呢?也许能走出一片新天地,新境界。中外许多卓有成就的教育家,像叶圣陶、于漪、钱梦龙、魏书生,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不都是中学教师吗?他们能成为专家、学者,我们为什么不能呢?

  我开始尝试教学研究、教育科研,把自己的一些教学心得形之于文字,又大着胆子投向报刊。记得我第一篇文章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5年第12期刊发的《清净悲凉好个秋,慧心品得秋味足——〈故都的秋〉赏析》一文(此文被教育部人教版教材《中等师范学校阅读和写作第二册教学参考书》采用)。该文的发表对我是莫大的鼓舞,点燃了我的写作热情。信心大增,一发不可收,陆续有新作问世,几乎每发必中,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厚积薄发”吧。我最初写作的那几年,几乎每天都沉浸在兴奋喜悦之中,不断有刊发“拙作”的报刊和约稿函寄来,变成铅字的东西越来越多,收集自己作品的橱柜也越堆越满。我的文章也渐渐地引起了一些读者的注意,多有书信电话交流者。我的心态也从先前的那种迷茫、空虚中走出,变得昂扬、充实,人生的目标变得明朗清晰起来。好像从前那些日子全都是毫无意义的“虚度”,到今时才算步入了正途,生活才变得有意义——人一旦认清了目标、找准了位置,就会产生不懈而强大的动力,生活也就有了激情和希望。

  迄今,我已有130多篇论文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学刊》《语文月刊》《中学语文教学》《名作欣赏》等报刊发表。有11篇论文收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出版两部专著:《语文教学道与术》和《跬步集:语文教学求索》。辅导学生在《名作行赏》、《读者》、《语文月刊》等全国各大报刊发表文章70多篇。

  参加教育部人教版教材《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第三、第四册、高中新课标教材第三册和《中等师范学校阅读和写作》等编写,有四篇文章或教学设计被教育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或教材采用。

  2002年以“高层次人才”由山东省引入广州市。2012年9月被教育部聘为“全国普通高中学科课程标准实施现状调研”专家团成员。2013年11月被广东师范学院社会科学部聘为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14年被教育部聘为“全国语文名师成长大讲堂客座讲师”,(全国共评选出60位,网址:http://www.ywk12.com/)。多次成为《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课程教学研究》等刊物的封面人物或“名师栏目”人物。

  青少年时的舞文弄墨的“梦想”变为现实。我常想,人的潜能真的无限,若不尝试开发,不知有多少“处女地”被搁置荒废,那岂不是巨大的遗憾和浪费!古希腊特尔斐岛的阿波罗神庙里镌刻有一句著名的“神谕”:“认识你自己!”我想这句先贤遗训之所以成为“警世名言”,被人们传诵、铭记,就在于它蕴涵的深邃而伟大的人生哲理,它提醒人们发现自己的潜能并实现自身的价值,既是重要的,也是不那么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所以人的成功与否,关键是发现自己的长处并找准位置。歌德说:“一个人怎样才能认识自己呢?绝不是通过思考,而是通过实践。尽力去履行你的职责,那就会立即知道你的价值……可你的职责是什么呢?就是当前的现实要求。”

  三、写作、教学相辅相成

  1.写作可以提升教学境界

  有人说教师搞科研、写论文影响教学。此言差矣!教学与写作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如果说有影响,那也是积极正面的影响——“研”能更好地促进“教”。至于某些人所秉持的“论文写得好课不一定教得好”的怪论,实则是一个伪命题,现实中极少看到这种现象(我从教30余年,尚未见过这种教师)。倒是课教得虽说还可以,论文写不出的教师大有人在。而这种教师的课,也绝不会好到哪里去,充其量说得过去。这种教师往往是“经验型”教师,上课跟着感觉走,不善于总结升华,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教学,往往是盲目低效的教学,不可能使教学达到较高的境界。

  2.教学和写作是一把尺子的两面

  课堂教学是判断一位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尺度,但能否善于理论总结,减少失误,扩大交流,经验共享,也是判断教师业务水平的一把重要尺度——这实则不是两把尺子,而是一把尺子的两面,失去任何一面,尺子就不存在了。以本人来说,除教学写作外,多次参加教育部、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央教科所、全国中语会举办的全国讲课比赛,获“特等奖”、 “一等奖”和“突出贡献奖”。多节课堂录像光盘出版发行,十几篇文字教学实录在全国各期刊发表。时常应省内外之邀授课讲学。是广州市基础教育教师培训专家,广州市继续教育项目评审专家,广州市推动科技进步先进个人。开设教师继续教育面授和远程课程《课堂教学艺术》,成为“广州市优秀课程,中国教育电视台课程,北师大专场课程”。

  3.写作是更重要的“大备课”

  具体备课是“小备课”,是战术性的;而平时的阅读、摘抄、写作等学养积累,是更高意义的“大备课”,是宏观的、战略性的。战略的成功可以弥补战术的不足,而战略的不足不能用战术的成功弥补。衡量一名教师是否成熟,主要标志有两条:一是看有没有明确一贯的教育思想的追求;二是看能否独立处理教材。教师备课有四层境界:(一)写在备课本上;(二)写在教科书上;(三)写在教师心上;(四)写在论文、著作上。前两者属于“小备课”,后两者属于“大备课”。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谈到一个教学案例: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教师上了一节非常出色的公开课。课后,一位听课教师问:“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长时间来备这节课?”那位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节课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 这就是“大备课”决定“小备课”的成功范例。

  四、善写,教师的优势

  1.善写的教师好读上进,具有源头知识活水。这样的教师教育理念必然是与时俱进的,知识信息必然是鲜活丰富的,知识结构应当是合理扎实的。善写的教师,也必须好读,否则缺少源头活水,写作之河就会枯竭断流,难以为继。

  2.善写的教师能永葆课堂青春活力。善写的教师见多识广、博采众家所长,具备先进教育理念,知识丰富鲜活,教学技艺精湛,效率较高。课堂多一些朝气活力,少一些暮气匠气。写作也能提升口头语言表达的品质。

  3.善写的教师思维敏锐,常有所悟。善写的教师在日常读书看报、听报告等学习活动中,能有的放矢,对所接受的信息,有更强的敏锐性、目的性、针对性,筛选性,敏锐感知捕捉有效信息,有更高的学习效率。会时常受到“读”“听”的启发感染,与自己所作。所“写”所“思”的问题碰撞交流,产生思维火花,迸发灵感顿悟,反过来加深认识,完善写“写”与“读”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

  4.善写的教师往往是研究型、学者型教师。善写的教师长考深思,勤思熟虑,善于发现问题、总结提炼,多有所获,所谓“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善写的教师往往是研究型、学者型教师,其素养也必然是较高的,思维也是清晰有深度的。凡教育家、学者,没有一个不会写、善写。

 五、怎样搞好教研,写好论文

  1.要有写作的强烈意愿和坚定的信念。不能“把文章看得高不可攀,一辈子不敢跟它亲近。”(叶圣陶《<文章例话>序》)写作是种能力,不单是知识。知识可以传授,而能力只能在实践中培养。巴金说:“只有写,才能会写。”在写作中学会写作,就像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要敢于研究,敢于动笔,敢于投稿。搞研究、写论文并不神秘可怕,高不可攀,并非只有大学教师和科研人员才能做到。

  2.不能仅为了评职称而写论文。仅为职称而写论文,这个“目的”本身就存在问题。急功近利,临渴掘井,往往是“有心栽花花不成”,欲速不达。职称评定是促进、鉴定一个教师专业水平的手段,而非目的。写论文应该成为促进教师自我提升的内动力,而非是外力所迫。是为了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提高自身素养,理论水平,完善自我。果能如此,就会“无心插柳柳成荫”,能力业绩就会远远超过职称评定的需求,评职称自然是水到渠成,不成问题的问题。

  4.“论题”的选择最为重要,是一个战略环节。具体写作是战术性的,战略的失误不能用战术弥补,所谓“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论题选得有个性,有新意,角度新颖,论文就成功了一半。反之,如果论题陈旧,过大过小,观点相似,材料雷同,方法一致,重复论证,缺乏新观点、新材料、新角度、新思考,则南辕北辙,事倍功半,再淘神费力修改,也难有大的起色。

  5.论文写作过程应由粗到细。犹如把一块粗糙的石块逐步雕凿成精美的人像,应遵循从宏观到微观,由粗到细的原则。开始写作时,不要太在意字词句等细节的斟酌,要尽力把能想到的材料先写出来,免得遗忘缺漏,然后再进行结构调整,语言优化等细节。如果开始过于关注语言,一是会妨碍文思的汹涌流畅,影响文章整体的布局谋篇,因小失大。二是字词、句式的润色,是服务于全篇,如果某段文字最终要删除或调换,过早过多地对字词句的用心,就成了不必要的精力浪费。

  6.“修改”是论文写作中的重要一环。修改是一种高级形态的写作,是写作的深化和升华。成熟作者都很重视文章修改,精益求精,没有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从某种意义上讲,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越重视修改文章,写出的文章层次就越高,越易出精品,才算真正会写文章。

  修改文章一般有一个“短——长——短”的过程:某篇文章开始思维不周,材料不充分,文章写不长;随着思维的深入,材料的扩充,信息量增加,文章变得充实,篇幅加长;但这时结构尚不条理严谨,语言尚不准确精练,所以第三步就是调整结构,删繁就简,精炼语言,提高信息量,使文章再变短。

  7.语言是文章的基本要素。语言与文章其他要素的关系犹如“皮”与“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若语言文字不过关,其他要素的追求也就失去了依托和意义。论文语言要求准确、流畅、简洁、生动,尤其信息量要大,遣词用语严谨精炼,表情达意准确到位,认识深刻独到,内容充实条理,情感饱满激昂,这些都是文章打动读者的要素。

  8.论文的结构本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特别是解决问题,应是论文写作的重点所在。常见有些论文,问题提得尖锐深刻,分析得也头头是道,但怎样解决,则语焉不详。仅“破”不“立”,论文的价值就要打折扣。好论文既要有一定理论深度,又要联系教学实践。偏执一端的论文,或大而空,或小而浅,都不足取。而且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应是有机联系、水乳交融,不是机械简单相加。

  拿破仑有句名言:“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道理,“不想当教育家的教师不是好教师” (能否实现另当别论)。西方有谚语:“向天空中的星星射击,总比向矮树射击打得远些。” 教师应把“不当教书匠,要做教育家”当作人生理想和目标,去奋斗,去追求。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研究型、创新型、学者型教师,应成为当代教师为之奋斗的目标。

  注:本文发表在2015年7期《语文月刊》,成为封面介绍文章)

  (张超,广州民进会员,广州市知用中学教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漫谈青年教师的成长之路
语文学科网址大全
教师应补上写作“必修课”
[转载]如何撰写教学论文修改版
教师要善于运用教研资料
【典藏】余映潮“智慧教研”语录100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