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界十大导演最爱的十部电影(上)
1. 费德里科-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

  《战火》Paisan(罗西里尼,1946)
  《关山飞渡》Stagecoach(约翰-福特,1939)
  《2001 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库布里克,1968)
  《公民凯恩》Citizen Kane(威尔斯,1941)
  《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The Discreet Charm of the Bourgeoisie(布努埃尔,1972)
  《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 詹姆斯-威尔,1931)
  《冒牌爵士》The Devil's Brother(哈尔-罗奇、查尔斯-罗杰斯,1933)
  《马契斯特下地狱》Maciste all'inferno(Guido Brignone, 1925)
  《访谈录》Intervista(费里尼,1987)
  《托托和巴比诺在柏林分离》Toto and Peppino Divided in Berlin(Giorgio Bianchi,1962)

  费里尼对电影的第一个印象,来自《马契斯特下地狱》,那是在家乡里米尼,他躺在父亲怀里,电影院里十分闷热,还喷洒着刺鼻的消毒剂.“我记得在那迷乱的气氛里,出现许多高贵老爷的暗黄色画面。”

  对费里尼来说,电影院那种“充满了噪音、汗臭、面具、炒栗子和小孩子屎尿”的“世界末日般、茫无秩序且满布陷阱的氛围”,可比爱森斯坦、德莱叶那些大师的电影重要多了。他从来没看过它们。 
 
       要不是遇到罗西里尼,孤僻、内向的他不会相信自己能做导演。《战火》是费里尼和罗西里尼共同完成的,讲述了二战时美军登陆意大利,从南朝北打,一路上发生的六个小故事,松散的结构和记录化的风格,罗西里尼后来和英格丽-褒曼在《意大利之旅》中又以爱情的名义经历了一次。费里尼则感谢罗西里尼教会他“体验电影人生,视其为一次美妙的探险,值得去经历及描述”。“罗西里尼拥有生命…… 想到他跟想到亚当,是一种对父亲的感念”,费里尼说,而其他那些导演不过是“试图把才情、爱好改写成一条公式、一剂药方”。

  做导演之前,费里尼想做个记者,美国电影中的那种。他喜欢美国小说和电影中共同张扬的真实人生,“个人战胜了团体。如果有一天美国电影消失了,从那个文化传出的讯息被突然抹去,我们大概就可以意识到真的战争要爆发了。”他喜欢约翰· 福特的电影就像喜欢斯坦贝克和福克纳的小说:“在那儿没有游行、制服、集体仪式,也没有挑衅性的华丽辞藻,取而代之的是忠于人、忠于人每日挣扎的生活,忠于他们本能的真感情;还有无以言之的自由感:无止境的街道蜿蜒盘过一片大地,不见地平线的大乡野隐隐透着一丝神圣、英雄的气息”,这与意大利阴郁的宗教生活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访谈录》则以伪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了拍片中的费里尼如何被媒体、炸弹和印第安人困扰,他们多半是他喜欢的“小丑”的化身,给影片带来略带荒诞的娱乐性,而他也亲身讲述了自己早年的记者工作。和《当年事》一样,费里尼总有让我们又哭又笑的魔力。而充满梦境和荒谬的《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自然也是费里尼的心头好,虽然这是他看过的惟一一部布努埃尔的电影,却让他感叹自己多么希望看完布努埃尔所有的电影。

2. 贝纳多-贝托鲁奇Bernardo Bertolucci



  《游戏规则》La Règle du jeu ( 雷诺阿,1939)
  《山椒大夫》Sansho Dayu ( 沟口健二,1954)
  《德意志零年》Germany Year Zero ( 罗西里尼,1948)
  《筋疲力尽》à bout de souffle ( 戈达尔,1960)
  《关山飞渡》Stagecoach ( 约翰-福特,1939)
  《蓝丝绒》Blue Velvet ( 大卫-林奇,1986)
  《城市之光》City Lights ( 卓别林,1931)
  《艳贼》Marnie ( 希区柯克,1964)
  《乞丐》Accattone ( 帕索里尼,1961)
  《历劫佳人》Touch of Evil ( 威尔斯,1958)

  出身于诗人家庭的贝托鲁奇,15 岁开始写作并获得多个文学奖项,在上罗马大学期间担任了帕索里尼的助手,21岁的导演处女作《死神》则是关于妓女杀人的悬疑故事,他喜欢《乞丐》和《艳贼》毫不意外。 戈达尔更是他的精神导s师,“我认为,电影只分成两种,即‘前戈达尔电影’和‘后戈达尔电影’”。他早期的《革命前夕》、《蜘蛛的策略》等作品充满了戈达尔的味道,甚至是照搬其创意,那种复制的阴影是“那个时代好多人都曾面临的困境”。晚近的《戏梦巴黎》里,三个年轻人穿越卢浮宫的镜头也是模仿了戈达尔的《法外之徒》,此外还致敬了卓别林、巴斯特-基顿、玛琳-黛德丽和玛丽莲-梦露等。

  1970 年拍摄的《随波逐流的人》,则是贝托鲁奇试图摆脱戈达尔影响的产物,在巴黎首映的雨夜,他忐忑不安地等待导师来访。但戈达尔什么也没说,只是给他递了张纸条:“纸条上有一幅毛主席像,戈达尔在下面写道,‘你要与利己主义和资本主义作斗争!’”显然,戈达尔不太喜欢这部讲述一个年轻人因为政见不同杀死自己老师的故事,他或许看到了贝托鲁奇“弑父(师)”的欲望。但科波拉、斯科塞斯、
斯皮尔伯格却对贝托鲁奇说,《随波逐流的人》是他们启蒙的范本,它催生了《教父》和《现代启示录》。浓重的政治味还延续到了《一九零零》中,这显然有同为左派宗师的罗西里尼、帕索里尼的影响在,而它复杂的闪回叙事和符号化的镜头运用,则有希区柯克和奥森-威尔斯打底。他们同样偏嗜黑暗的气氛,所以贝托鲁奇也十分欣赏大卫-林奇,在1990 年的戛纳电影节上,身为评委会主席的他就将金棕榈送给了后者的《我心狂野》。

  沟口健二对商人阶级和女性题材的热衷,与贝托鲁奇的电影似乎略有距离,但考虑到他在五十年代就三获威尼斯奖项,被新浪潮诸将视为英雄,贝托鲁奇也很难回避其影响,而且,沟口对人类的野心、虚荣、情欲以及欲求不得的幻灭感有过深刻的揭示,对《巴黎最后的探戈》等片的创作应该不无启示。只是,喜欢《关山飞渡》并没能让贝托鲁奇把握西部片的精髓,他给莱昂内的《西部往事》写作的剧本,因为过于深奥而被拒绝。

  当他被要求列出他认为影史上最好的十部电影时,他说:“我知道,第一部过去是并且永远都会是《游戏规则》。它拍摄于1939 年,且我想雷诺阿十分清楚地意识到欧洲正在战争的边缘。它事实上是那个时代的真实状况的至高预见。”


3. 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



  《马戏团》The Circus(卓别林,1928)
  《雾码头》Port of Shadows(马赛尔-卡尔内,1938)
  《乐团指挥》The Conductor(瓦伊达, 1979)
  《乌鸦居民区》Raven's End(波-维德伯格, 1963)
  《圣女贞德的审判》The Passion of Joan of Arc(德莱叶, 1927)
  《幽灵马车》The Phantom Carriage(斯约史特洛姆,1921)
  《罗生门》Rashomon(黑泽明, 1951)
  《大路》The Road(费里尼, 1954)
  《日落大道》Sunset Blvd.(比利-怀德, 1950)
  《德国姐妹》Die bleierne Zeit(冯-特洛塔,1981)
  《安德烈· 卢布廖夫》Andrei Rublev(塔可夫斯基,1969)

  这个名单是伯格曼在1994 年参加哥德堡电影节时选出来的11 部。 他是一个爱恨鲜明的人:喜欢卓别林,讨厌奥森-威尔斯,他说后者是个“搞恶作剧的家伙…… 电影空洞,无趣,没有生气”;他欣赏特吕弗对观众的驾驭力和编故事的创造性,却难以从戈达尔那得到任何有意义的东西,“他(戈达尔)的电影像是有个特意安排好的格式,存心要在智力上要高人一等,显得死气沉沉”;他喜欢费里尼和塔可夫斯基,他们三个也被合称为艺术电影“三圣”,费里尼说“梦是唯一的现实”,塔可夫斯基也是“捕捉生命,一如倒映,一如梦境”,而伯格曼说,“我一直住在梦里,偶尔探访现实世界”,相形之下,他不喜欢安东尼奥尼,“他过分渲染了悲伤的情绪。你知道,安东尼奥尼没能完全入行。”但这个意大利人却陪他一起上了天堂。

  斯约史特洛姆有“瑞典电影之父”的美誉,他的影片充满宗教和道德感,和斯特林堡的戏剧一起,成为伯格曼从瑞典文化中汲取最多的养分,还主演过
《野草莓》。而维德伯格则是从挑战伯格曼起家的,他批评伯格曼垄断瑞典电影、其作品与尖锐的社会现实不相干,然后索性从小说家杀入了导演行当,拍出了介绍瑞典下层社会贫困状况的《乌鸦居民区》,有意思的是,伯格曼很喜欢它。

  伯格曼生前在一次采访里还透露说,在世的导演中他最欣赏
斯皮尔伯格、斯科塞斯和科波拉,因为他们的作品言之有物又充满激情。此外,他也很喜欢《毒品网络》、《美国美人》和《木兰花》。

4.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



  《浪荡儿》I Vitelloni(费里尼,1953)
  《野草莓》Wild Strawberries(伯格曼)
  《公民凯恩》Citizen Kane(威尔斯,1941)
  《碧血金沙》The Treasure of the Sierra Madre(约翰-休斯顿,1948)
  《城市之光》City Lights(卓别林,1931)
  《亨利五世》Henry V(劳伦斯-奥利弗,1944)
  《夜晚的躁热》Night Heat(Maurice Cazeneuve,1958)
  《银行妙探》The Bank Dick(Edward F. Cline,1940)
  《罗克丝· 哈特》Roxie Hart(威廉-韦尔曼,1942)
  《地狱天使》Hell's Angels(霍华德-休斯,1930)

  这是库布里克1963 年评选的名单,没有大卫-里恩、特吕弗、马克斯-奥菲尔斯、伊利亚-卡赞,尤其是德-西卡的名字。 他曾说:“我坚信伯格曼、德-西卡和费里尼是世上仅有的,能够在他们的电影里反复表达一种观点的导演。”1963 年也是他近半个世纪创作的分水岭。之前他拍过的著名电影有《光荣之路》、《斯巴达克思》和《洛丽塔》,之后以《奇爱博士》开始的七部库氏电影,凭借不可一世的姿态睨视美国电影的浮夸与肤浅。1963 年也是诞生费里尼《八部半》的一年。库布里克后来承认费里尼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预示了他在《2001 太空漫游》中借以平衡理性与克制的那一部分灵感。他选择《浪荡儿》作为那一年他最喜欢的电影,也是总结费里尼截止到《卡比利亚之夜》的第一个创作时期,其中对流浪艺人、马戏和滑稽表演的特殊感情,顺势为人们在榜单中找到库布里克的情感延续,它们是《城市之光》和《银行妙探》。他说卓别林决少玩形式,他对W.C. Fields 喜剧天赋的欣赏程度,就跟他后来对彼得-塞勒斯的一样浓厚,后者在《奇爱博士》贡献了或许他从影以来最出色的演技。

  他还害怕飞行,对技术却有近乎本能的迷恋。《地狱天使》击中了他性情中的柔软。他对人的欲望,人性的幽暗和虚无津津乐道,他能大段大段地朗诵卡夫卡的小说,他说世界“并不是弗兰克-卡普拉电影描写的那样”,“我不把它们看作一种对生活的真实描述。”《夜晚的躁热》对欲望近镜逼真的描写,就像他的最后一部作品《大开眼戒》一样赤裸裸


5. 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



  《盗马贼》The Horse Thief(田壮壮,1986)
  《细细的红线》The Thin Red Line(泰伦斯-马利克,1998)
  《大开眼戒》Eyes Wide Shut(库布里克,1999)
  《坏中尉》Bad Lieutenant(阿贝尔-费拉拉,1992)
  《破浪》Breaking the Waves(拉斯-冯-提尔,1996)《瓶装火箭》Bottle Rocket(韦斯-安德森,1996)
  《欲望号快车》Crash(大卫-柯南伯格,1996)
  《冰血暴》Fargo(科恩兄弟,1996)
  《马尔科姆 X》Malcolm X(斯派克-李,1992)
  《盗火线》Heat(迈克尔-曼,1995)

  这是马丁· 斯科塞斯心目中九十年代最好的十部电影。 1988 年在美国上映的《盗马贼》成为他的最爱。马丁对人性和暴力的兴趣,决定了榜单的内容,或许也说明它仅仅是一个口味,而不涉及谁对他产生影响的事实。如果把时间往前推五十年,那么,《红菱艳》(1948)和《豹》(1963)和《八部半》就会进入他的视野。他说,《八部半》让他“爱屋及乌地迷上一切关于意大利的事物——咖啡馆和时装”,他在拍摄短片《默里,那不仅是你!》时,则不由自主地模仿《八部半》,“因为除此我怎么也想不出一个收场的办法。”

  马丁是在法国电影新浪潮如火如荼之际进入电影学院系统学习电影的,那时的《朱尔与吉姆》,正如后来新好莱坞的《大白鲨》和《邦妮和克莱德》,给人们不可抗拒的魅力,他说:“《朱尔与吉姆》最初两分钟的片段是最淋漓尽致的,如今我仍以它做例子供共事的编剧参考。”再往前的十几岁时光,他难忘奥森-威尔斯绝妙的嗓门,以及观看《公民凯恩》的情形,“我想,使我初窥导演世界的也是《公民凯恩》”,它“展现的无比活力与雄浑气魄更令人倾倒”。当然,少不了库布里克这位好莱坞导演们争相效仿的楷模。他说,库布里克的“一部电影都得相当于别人的十部”,库布里克“真的是一个拥有强大的说故事能力的人,一个天才。”在他和库布里克之间没有障碍,在《穷街陋巷》、《好家伙》的暴力和《发条橘》的绝望之间,没有分界线。
 
 
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反对好莱坞
贝纳多·贝托鲁奇:他征服了所有对美心存向往的普通观众
一百部最伟大的非英语电影有哪些?
什么是超现实主义电影?
贝托鲁奇:《末代皇帝》讲述了一个病人如何蜕变成正常人的故事 | 纸城R.I.P
叶克飞 | 封闭紫禁城为一部电影取景,只为贝托鲁奇做到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