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史话三国 | 石亭之战的启示

来源:《家族企业》杂志

(微信公众号ID: jiazuqiyezazhi)


作者:姜  鹏

在三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有很多,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猇 *[xiāo] 亭之战,每一场都值得大书特书,好好分析一番。相比之下,一场史称石亭之战的战役似乎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因此不被世人所熟知,但是这一场战争,却格外能够体现以史为鉴的意义。



洞悉背后隐患的大局观

公元228年,曹魏和东吴之间发生了一次战争,因为主战场在石亭(在今天的安徽桐城境内,当时是属于东吴的领土),所以历史上称之为石亭之战。当时曹魏和东吴围绕着淮河一带展开了激烈的割据,为了获取战争优势,孙权交代给将军周鲂 *[fáng] 一个任务,让他去寻几位在曹魏军民中广为知晓的名人,然后说服他们去欺骗、挑唆曹魏阵营中的一员大将――曹操的侄子曹休。周鲂拿到命令以后,并没有着急行动,而是对孙权说,您要找的这些人都不见得能够成功,还可能会让事情败露,不如把欺骗曹休这件事交给我吧。孙权听后觉得可行,就同意了周鲂的请求。结果周鲂还真把这件事办成了,他派人给曹休送去密信,说自己因故受到责难,害怕被杀,想以鄱阳郡归降曹魏,请求曹休派兵接应。

曹休得知此事后,仅经过简单的调查,居然就相信了周鲂的谎言,于是率领十万骑兵前去接应,当时曹魏方面还派出司马懿和贾逵等人和曹休打配合。得到曹休深入东吴的消息后,孙权亲自赶往前线,任命陆逊为这次战役的统帅,又任命朱桓、全琮各领三万人迎击曹休。史书上记载,当时“休知见欺,而恃其众,欲遂与吴战。”即曹休后来觉察到自己被骗了,但仍然仗着兵强马壮,打算与吴国较量一下。



曹休带兵走到石亭的时候,与陆逊狭路相逢。战斗打响了。陆逊可是曾经打败过刘备的人(此处指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最优秀的战略家之一,曹休岂是他的对手。所以双方交战后,曹军不久就开始溃败逃走,吴军一直紧追不舍,一直追击到夹石。这一仗吴军总共斩杀、生擒曹军一万多人,缴获牛、马等战利品上万,以及曹军全部的军粮辎重。可以说是大获全胜。

战争已经有了结果。但是在战前,有一处细节非常值得关注。前面提到配合陆逊作战的一位东吴大将叫朱桓。一开始的时候他就断定曹休会失败,而且建议在曹军败退之后的必经之路“夹石”这个地方设下伏兵。夹石,一听这个地名,就知道是一个很险要的地方,两边山石耸立,中间很窄的样子。朱桓说,“此两道皆险厄,若以万兵柴路,则彼众可尽,休可生虏。”意思是等曹休兵败回撤到夹石的时候,伏兵立马出动,生擒曹休,全歼曹军。但朱桓的方案被陆逊否决了,东吴没有在夹石安排伏兵。后来曹休兵败撤退果然是从夹石走的。但因为陆逊没有采纳朱桓的意见,所以曹休虽然败了,但还是保全了性命,也没有做俘虏。



读到这您可能会有疑问,因为从战术的角度来讲,如果按照朱桓的建议,岂不是能够获得更大的胜利?陆逊身为三国最著名的战略家、军事家之一,岂不是在这件事上失策了,论谋略还不如朱桓?我们先别忙着下结论。

为什么越弱小越能“折腾”?

话分两头,我们再来看另一段故事。曹休和陆逊对峙的时候,诸葛亮也听到了风声。他没有放过这个大好机会。诸葛亮听说曹休被打败,并探得关中兵力虚弱(这里指的是以今天陕西省西安市为中心的关中平原地区,当时掌握在曹魏政权手中),马上就把“北伐”给安排上了。出行之前,诸葛亮给刘禅上了一道表章,就是著名的《后出师表》,其中有一句名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意思是要兴复汉室,关着门在四川小打小闹是不行的,必须重新统一全国。

但问题是敌强我弱。蜀汉政权内部,也有人觉得北伐太过劳民伤财,反对诸葛亮北伐。但诸葛亮的战略非常清晰,他说,“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当知臣伐贼,才弱敌强;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意思是:先帝,也就是刘备,活着的时候就托付给我讨伐曹魏的重任,以先帝之明,难道不知道以我们的力量去讨伐强大的曹魏,是一件难事吗?但是先帝为什么还这么决定呢?因为如果不伐贼,坐着等也等不到汉室复兴,等到曹魏把北方逐渐搞定,把东吴灭掉,我们不是坐着等死吗?与其坐以待毙,不如积极行动起来,说不定尚有一线存活希望。也就是说,诸葛亮的战略就是不仅要折腾,而且要使劲折腾,这样对蜀国来说才有翻盘的机会。



就这样,诸葛亮频繁率军北上,而且延续了好几年的时间,一直到公元230年,这种执着的骚扰终于把负责镇守关中的曹魏名将曹真给惹毛了。曹真上表朝廷,请求主动出击,给诸葛亮一点颜色看看。按当时的情形曹魏是三国中实力最强的,要说硬碰硬那真是谁都不用怕,但曹真主动出击的策略却受到曹魏一干元老重臣的反对。例如陈群、华歆、杨阜都坚决反对曹真主动出击,所以最后魏明帝曹叡也就下令让曹真不得轻举妄动。

在这两个故事中,吴国明明有机会取得更大的胜利,却坐视机会溜走;三国中实力最弱的诸葛亮积极北伐,而实力最强的曹魏却主张以静制动。魏蜀吴三方的策略为什么这么不同呢?

态度与实力成反比

我们按顺序说,陆逊是畏首畏尾,错失良机了吗?恰恰相反,陆逊看得更远。如果按照朱桓的策略,生擒或击毙了曹休,我们试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曹魏必然会因为如此惨重的失败全力南下,这样双方就从局部战争上升到全面战争了。东吴做好这个准备了吗?能扛得住吗?显然是不行的。所以陆逊才是具有全局眼光的战略家,收放自如,知道该赢到什么分寸上。而朱桓只看到眼前有利的因素,没看到背后有可能迅速转化为不利的因素。陆逊的决策,和东吴的实力也是相对应的。东吴有一定的实力,所以能打;但尚不具备全面控局的实力,所以又不能撒开手来打,必须见好就收。



而诸葛亮为什么选择主动出击呢?前文我们也提到过了,因为即便不打,蜀汉的命运也是灭亡,所以不如主动出击,或许还能争取机会、把握节奏。诸葛亮之所以采取这么积极的策略,恰恰是因为蜀汉在三个政权当中是最弱小的。正因为弱小,所以不能坐以待毙。

最后分析曹魏重臣们为什么力主不要打,恰恰是因为曹魏的实力最强。底子好,耗都能把另外两方耗死,这是既能拖垮敌人,对自己又最安全的方法。要是出兵征战的话,战场上拼的是临机对决,即使实力强的一方,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一旦被弱小的一方打败,会产生一系列后遗症,反而不合算。所以,曹魏这一方最保守。保守并不是懦弱,恰恰是因为有实力、有底气,可以探求己方损失最小的方案。像蜀汉当时的国情,就根本没有保守的资格。透过这样的分析,我们总结比较一下,三方态度和三方实力,呈现什么关系?很明显,呈反比例关系。实力最强的一方,安静是最优方案;实力越弱,越是要折腾。



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呢?我们在选择方案的时候,必须先搞明白自身的状况,根据不同状态选择不同的策略。上面两个故事中,应对一次战争,三方策略完全不同,但都是根据自身状况作出的最优选择。我们以史为鉴的时候,也不能随便效仿哪一方的决策思维,而是应该先搞明白,我现在的状态跟历史上的哪一方比较接近,然后再考虑以谁为鉴。如果连自己处在什么样的状态都不清楚,那是很难在过往的历史中汲取到什么经验的。您之前在读书的过程中,有这样的意识吗?

(作者是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唐宋政治思想史、《资治通鉴》研究。本文详见于【《家族企业》杂志2021年5月刊】 ;经本刊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国实力大比拼, 怪不得西晋能统一
为什么三国时期魏国国力最强却鲜有主动进攻,相反国力最弱的蜀国却攻伐不停?
陆逊四次北伐无一败绩,东吴怎么不趁机消灭曹魏呢?
三国之间面积看起来差不多,为何说实力差距很大?看看这张"真"三国地图就明白了
孙权陆逊他们为啥没在诸葛亮北伐时偷袭西川?
如果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寿命增加十年,蜀汉会不会一统三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