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懂了《动机心理学》你就会知道,为什么你的目标总是无疾而终?

   作者:菁滢

   首发:皓然读书

哲学家康德说:“没有目标而生活,恰如没有罗盘而航行。”

每个人都渴望做生活中的成功者,给自己定了大大小小的目标,做了一系列计划:有关学习、有关理财、有关健康等等。

然而,在目标实施的过程中,有人并不能很好地坚持,选择中途放弃;有人则患上了拖延症,一拖再拖。

为什么我们制定的目标不是胎死腹中,就是无疾而终,并没有发挥出它们应有的效力呢?我们又该怎样设定、规划目标,才能让自己做事更有动力和持久性呢?

《动机心理学》这本书给出了答案。寻找自己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摒弃坏的思维模式,才能更好地掌控人生。

01

内在动机不足,无法形成持续动力

这个世界缤纷绚烂,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诱惑,正因为诱惑无处不在,所以动机才显得尤为重要,它决定了我们的自控力。

自控力强的人往往能更好地坚持自己的目标,没有良好的自控能力,就会被诱惑给带偏。

动机又包括了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说我们完全因为喜欢而去做一件事,比如爬山、唱歌、读书等,做这些事的时候,并不是希望从中得到报酬或外界的认可,仅仅是因为喜欢,能收获极大的快乐。

而外在动机是出于某种外部原因才去做事,比如为了减肥而去跑步,为了拿到工资去上班。

研究表明,内在动机会导致积极的结果,帮助我们推进目标高效地实现,它让人能更专注、坚持于想要完成的事情上,也带来更多的幸福感。

以前我总说我妈妈是个闲不下来的人,学这学那,做这做那,有时候我都羡慕她的精力充沛。

她常常在家里倒腾美食,还自己做各种面食、甜点,还学葫芦丝、电吹管等乐器演奏,加入社区乐队,多次去外省参加比赛。

对于整理东西、做家务也是,一旦开始她就停不下来。被我评价为真是个爱折腾的人,我多次发出“你不累么?”的提问,而她居然乐此不疲。

这大概就是出于内在动机吧。当她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并不是为了得到称赞等外在回报,完全是因为自己喜欢,她能在劳动、学习中感受到极大的快乐,这个过程她是很享受的,自然也就不觉得累了。

如此看来,激发内在动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越做越带劲儿,会全心投入直至达成所愿,通过自我实现来获得满足感。

但也不要排斥外在动机,外在动机是可以内化为内在动机的,所以,只要不让外在动机过多地干扰内在动机,多培养内在动机,更有利于目标的实现。

02

缺乏有效计划,效率低下方向不明

温斯顿●丘吉尔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在我们追求目标的时候,通常需要提前做计划,有了完整而有效的计划,就相当于有了明确的努力方向,让我们能够沿着正确的路线前进。

那么,什么样的目标才算是有效的呢?

首先是目标的难度。研究证明,目标越难,人们在追求目标时所付出的精力和努力就越多,也就是说,我们要把目标在可行的基础上设立得更难一点,这样既能够高标准挑战自己,又能通过挑战激发我们的斗志,取得更好的绩效成绩。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给自己设定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目标难度不应超出一定范围,否则很容易失败,让人失去信心

另外,要设定具体、可量化的目标。比如“每天阅读1小时、输出至少200字”,就比“我要坚持阅读、写作”好;“减5斤”就是比“减点肥”更具体的目标,因为这能清楚地让我们知道标准是什么,把模糊的目标具体化也能让我们保持动力直至达成

书中介绍了一项研究:学生们被安排宣传几种产品,研究者让一半学生尽最大努力去完成,而让另一半学生为每款产品至少找出四个宣传理由,结果,有具体目标的学生在任务中会投入更多的努力和时间,这表明了目标具体的重要性。

前段时间,我加入了皓然读书营,其实在这之前,关于阅读,我本来也设置了不少目标,但是经常没办法完成,一年下来也读不了几本书。

现在读书营的阅读目标,有一定的挑战性,并且每周的计划非常具体,比如什么时候听课,什么时候读书,每周每天要阅读多少内容,要输出多少读书笔记,一切规划都很清晰,不知不觉间我已坚持了一个月,读完了一本近400页的经典书籍,写了二十来篇读书笔记,内心非常有成就感。

可见,当目标难度和目标具体性相结合时,对绩效的影响最大,当我们成功完成一件困难的事时,往往能够获得更大的满足感,感觉到更持久的幸福。

03

 轻视过程模拟,陷入焦虑丧失信心

有些励志书告诉我们要想象想要的结果,这样就可以把成功吸引过来,这个方式听上去有效,但心理学研究证实,如果纯粹想象结果,不仅无效,甚至还有害。

所以制定目标后,我们要多做过程模拟,这往往比结果模拟更有效。

一方面,因为我们想象了具体的过程,将目标拆解地更加清晰,所以在目标执行的过程当中,我们的焦虑程度更低。

另一方面,当有干扰出现时,因为提前有预想,知道执行起来有哪些困难,所以能更好地去应对问题。

有时候,管用的往往是最简单的,书中介绍了一个方法叫做执行意向。

执行意向翻译过来就是“如果……那么……”,比如为了阅读过程中不被干扰,我们可以做出“如果到了书桌前,那么我就把手机放到看不见的地方,专心看书”的执行意向。

再比如,如果你想攒钱,就可以制定一个“如果我发了工资,那么就马上存起来3000块钱”的执行意向。

事实上,这个“如果……那么……”是一种利用潜意识帮助自己实现目标的方法,它相当于通过心理模拟,给未来的自己装了一道自动化程序,让人像条件反射一样地做出习惯性动作。

一旦这个“如果”发生了,那么下一步的行动就会下意识地自动启动。也就是说,当你在制定计划时,就已经安排好了一切,你的大脑已经知道要做什么了,那剩下的任务就是不假思索地朝着目标执行。

我其实是个比较容易情绪化的人,有时明明很想控制,但还是忍不住发火,对此,我以后应该制定一个执行意向:

“如果感觉很生气,那么就不断地告诉自己,发火伤人伤己,成年人要学会控制情绪”,然后在心里默数,让情绪慢慢平静下来。

执行意向能确保自己不会偏离目标,帮助我们启动目标、坚持目标、改掉旧习惯、控制内心状态,让我们在养成良好的习惯后,自然而然达到目标。

04

 写在最后

成功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经过不断努力、不断调整而来。在实现目标的路上,最大的阻碍往往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源于我们自身。

出于内在动机去做事,你会收获源源不断的动力。

制定具体而有适当难度的目标,你会发现前进的道路越来越清晰。

多做过程模拟并利用好执行意向,你会不断成长遇见更加优秀的自己。

愿我们都能在通往成功的奋斗路上,保持持续作战的能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让目标更有效
目标定的好,就能实现?
资源分享|教学策略之动机的激发
心理学:为什么你总是无法做到自律,源于内在缺乏3大认知系统
抖M的科学依据:从心理学角度解读玩家为何热爱超高难度的游戏
如何让孩子化被动为主动?他们在40年前就给出了答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