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大唐盛世,五个历史疑问与答案

疑问一

大唐为何是盛世?

大唐之所以是盛世,表面上是唐朝一系列明君和名臣的聪明能干和丰功伟绩,但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那个时代地球气候变暖的客观结果。

中国历代气温变化图:唐朝遇到气候变暖的好光景

在隋唐时期,中国经历了一场气候变暖的过程,原本干旱的西北地区变得湿润多产,这场旷日持久的气候变暖,造成了农业大增产,大唐帝国的强盛,其实就是建立在气候变暖导致农业大增产的基础上。

事实上在同一个时代,不但大唐强盛,当时东北亚的这个地盘上,突然冒出了很多个经济和军事强权,例如有:吐蕃、高句丽、吐谷浑、突厥……等等,一大堆。

气候变暖,东亚大陆广泛受益,冒出很多经济和军事强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吐蕃帝国。

为什么吐蕃帝国值得注意呢?因为吐蕃帝国是在青藏高原突然冒出来的一个强国,要知道,青藏高原是高冷低产的地区,但是在大唐时期,整个东亚气候都在变暖,青藏高原也不例外,气候的变暖,使青藏高原的庄稼变得高产起来,于是,在藏地很迅速地崛起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吐蕃帝国。大唐著名的文成公主,就是嫁给吐蕃帝国的君主松赞干布的。

在当时整个东亚气候全面变暖的环境下,大唐成为强国,其实是符合逻辑的正常现象,反过来说,如果在气候大变暖的大时代下,加上汉人聪明又勤劳,大唐居然不是一个强国,那反而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当然了,气候的变暖、农业的增产,也并不能否定大唐领导班子存在某种程度的英明领导,这是两码事,一码归一码。

疑问二

为何会有安史之乱?

大唐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

事情简单地说,是这样的:

大唐周边敌人很多,例如东突厥、西突厥、高句丽……等等,所以,大唐为了防范这些外敌,封了很多“节度使”,让他们驻扎在边疆,离首都长安很远很远,而且,为了让节度使拥有充沛的抗敌资源,大唐的皇帝不但给这些节度使下放了兵权,而且还下放了驻守管辖地区的行政权、财政权,那么,这就导致了一个结果:节度使在边疆的地盘上,越做越大,实力雄厚。(参考《新唐书·志第四十·兵》:“(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唐朝大将军(节度使)安禄山是粟特人,大概是阿富汗、伊朗人的长相,总之不是汉人长相

那么呢,当时的大唐出现了这么一个状况:外重内轻。

“外重内轻”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边疆地方大将军(节度使)的实力,超过了大唐长安中央的实力,或者说两者不相伯仲,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央和地方不出矛盾,倒还可以相安无事,可是一旦地方和中央闹出什么矛盾,地方大将军(节度使)就很容易起兵造反,大唐中央就会很危险。

而当时的大唐,正是踩了这个坑。

当时大唐在边疆有个节度使,名叫安禄山,他和中央的杨国忠,闹出了矛盾,这个杨国忠是谁呢?答案是:杨国忠,就是唐玄宗最宠爱的杨贵妃的堂哥。

那么这个手握重兵的安禄山,认为中央这个杨国忠依仗杨贵妃的关系,欺负安禄山,安禄山咽不下这口气,就起兵造反了,当时他还拉上另一个小伙伴,名叫史思明,一起造的反。

结果大家都知道:杨贵妃被唐玄宗赐死。大唐平定安禄山、史思明,但是,费了很大的劲,属于惨胜。

马嵬坡,唐军将士逼迫唐玄宗赐死杨贵妃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安禄山、史思明都不是汉人,他们属于“粟特人”,是中亚民族,可能是类似于阿富汗人、伊朗人的长相。

顺便提一下:后来在明朝,朱棣特意把首都从南京搬迁到北京,某种程度上,就是吸取了安史之乱的教训:皇帝不能离边疆大军太远,太远了不好控制,所以,朱棣把首都搬到北京,皇帝离边疆长城一线最近只有几十公里,便于近距离控制大军阀。

疑问三

大唐为何攻打高句丽?

当年,唐太宗李世民亲率10万大军,浩浩荡荡向东北进军,攻击高句丽,然而很多朋友并不清楚:大唐为何要打高句丽?

首先,这个高句丽不听话,唐太宗李世民早就知道,早在隋朝的时候,高句丽就拒绝向隋朝进贡,很不恭顺,唐太宗很担心:这个桀骜不驯的高句丽一旦拥有辽沈平原、经过一二十年的经营,实力大增,日后会成为大唐的隐患,所以,应当尽早除掉这个隐患。

唐太宗李世民

然而,这是根本原因,不是直接原因,真正促使唐太宗下决心出动大军攻打高句丽的直接原因,是大唐的盟友:新罗。

公元643年,高句丽联合百济,攻击新罗,于是呢,唐太宗李世民派了个使节,去跟高句丽说,叫高句丽停止攻击新罗,然而呢,高句丽严词拒绝,这件事,彻底惹怒了李世民。

于是,李世民出动大军,浩浩荡荡攻击高句丽,然而,毕竟路途太远,物流困难,大唐和高句丽断断续续打了几年,都未能征服高句丽,直到后来李世民死了,他的儿子唐高宗再一次出兵,联合新罗,才最终在公元668年,灭了高句丽。

当时朝鲜半岛形势图

疑问四

大唐为何与日本打仗?

很多朋友隐隐约约都知道:大唐和日本,曾经在朝鲜半岛打过一仗,然而,那场战争,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简单地说,在唐代,朝鲜半岛分为三个国家:高句丽、百济、新罗。公元663年,大唐联合新罗,攻击百济,百济向日本求援,日本出兵援助百济。历史上首场中日战争,大唐对日本,就是这么打起来的。

白江口之战

说穿了,就是各自叫人群殴,就是这么打起来的,要论大唐和日本,二者本身并无深仇大恨,都是为了自己的小伙伴打群架的。

当年发生在朝鲜半岛的这场战争,叫做“白江口之战”,双方陈兵数万,最终是大唐战胜了日本,这个结果,大家都知道。

白江口之战示意图

疑问五

阿倍仲麻吕是什么鬼?

阿倍仲麻吕,一个在唐朝中央做官的日本人,很多历史爱好者都知道这个人。

阿倍仲麻吕

事实上,“阿倍仲麻吕”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个误会,他真正的名字是“阿倍仲麿”,由于在唐朝,文字是竖着写,所以,搞错了,“麿”被看成了“麻吕”,后来将错就错,“阿倍仲麿”就变成“阿倍仲麻吕”了。

是不是很可笑?是的,历史有时候,真挺幽默的。

阿倍仲麻吕是日本的“遣唐留学生”,是日本官派到大唐来学习的,公元717年,阿倍仲麻吕抵达中国。

然而到了大唐之后,阿倍仲麻吕非常喜欢大唐,来了就不想走了,起了个汉名叫“晁衡”,在长安住了下来。(参考《旧唐书》:“朝臣仲满,慕中国之风,因留不去,改姓名为朝衡”)

阿倍仲麻吕这人不简单,他为了进入大唐政府当官,竟然自学准备科举考试,而且居然考中了进士,并且顺利进入了大唐的中央做官,此人实在是牛。

阿倍仲麻吕在中国,一住就是36年,到了公元753年,阿倍仲麻吕跟随鉴真东渡的船队,回日本,然而,阿倍仲麻吕的船在海上遭遇风暴,随风飘荡,从东海一直飘到了越南。

历尽艰险的阿倍仲麻吕,从越南上岸,大难不死,辗转回到长安,后来,也就打消了回日本的念头,于是,阿倍仲麻吕在大唐继续做官,再后来,最终老死在大唐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梦回大唐:一场晚会引发的血案 | 拆哪儿
幻术的极乐盛宴
安禄山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一举打掉大唐帝国半条命
大唐灾星安禄山:如何顺利成为皇帝“宠儿”?
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为什么几十年都没回国?|晁衡|大唐|遣唐使
不能无忧,不必过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