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斜杠青年”不是你一事无成的遮羞布





    ▲




最近流行一个词:斜杠青年


很多人都在个人简介中标榜自己是斜杠青年。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标签,网络电台主播、配音爱好者、歌唱家、Coser、英语人士等等。甚至有人称自己为 “白日梦想家”。


这本来没什么不好,拥有这些多重身份是一件很值得敬佩的事,毕竟这说明你热爱生活,愿意充分利用这得来不易的一生。


不过我渐渐就发现有点不对劲,这些标签前面总是频繁出现如下的定语:半专业、挺业余、不靠谱、非著名、已过气......


看多了这些给自己 “找台阶” 的定语,渐渐明白了所谓的斜杠青年,无非是大部分人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而发明的词汇而已。他们貌似什么都会,但其实没有一个能做得好,但是又想要拿出来炫耀,于是就添加了这些 “台阶定语”。


有个公众号,那就算是个作家吧,没写过几篇文章没关系,加上个半专业就行了。偶尔看个美剧,学学英语,不如贴一个英语人士的标签吧,学得不好不要紧,说自己不靠谱不就 OK 了么......


可能是我意淫能力比较好吧,我总觉得这些 “台阶定语” 暴露了某种窘迫。一方面想让自己光鲜一点,一方面又不好意思说自己会的不多,纠结了半天挠挠头略微尴尬地说:其实人家只是业余的,玩玩而已,你还当真了。


其实大部分人只是把 “斜杠青年” 这个词当做一块遮羞布,想要掩盖的无非是自己虽然一事无成,但是涉猎广泛,兴趣众多,其实什么都做不好的事实。


遮羞布年年有


其实遮羞布从来都不缺,只不过这几年变成了斜杠青年。


前些年的遮羞布有一个更为文艺的名字:


青春。


还记得前些年各种青春电影和书籍大卖,连带着也让人们热议起青春的话题。那时候各种青春语录在网上被分享,人们也借机表达了自己对于青春的向往和热爱。


和现在的斜杠青年一样,当时的青春也免不了成为某些人的遮羞布。其中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就是:


不抽烟、不喝酒、不打架、不翘课、不谈恋爱,你的青春被狗吃了吗?


这些只不过是青春的可选项,可是经他们一转述就变成了必选项。如果你没这么做,那你的青春就是不完整的,就是喂了狗的。


这分明就是打着 “青春” 的名义,为自己的不思进取找借口。就如同现在斜杠青年为自己的一事无成找借口一样。


明明是自己做过的丑事,非要怪在青春头上,还要高喊青春无悔。明明就是自己没有认真对待过任何一个身份,偏要说自己是斜杠青年,涉猎广泛。


不是一定要狗血才叫青春。安安静静在图书馆看书,老老实实上每一堂课,和同学朋友和睦相处也是一种享受青春的方式。


不是名字后面有很多斜杠才叫了不起。有一项自己真正热爱的兴趣,没有浅尝辄止,能够拿得出手,和别人深入讨论。能为自己每一重身份负责并且骄傲的才叫了不起。


无处不在的斜杠


其实斜杠这种现象一直都存在,只不过到了最近才被人用 “斜杠青年” 这种词美化了起来。


不光个人如此,其实周围很多商家和企业都开始纷纷 “斜杠化”。比起在自己的主营业务上下功夫,很多商家喜欢在一些其它维度做文章。


做软件的不想着如何提升用户体验,整天琢磨的都是如何把用户卖给广告主;做电商的不想着如何提高服务质量,而想着如何兜售用户的隐私数据。


也许有人会说这都是商业创新模式,但每项工作归根结底都需要精力分配,与其把时间花在这些斜杠上,不如将自己的主营业务做到极致,并且用这种方式直接向消费者收费,消费者也是愿意买单的。


那些真正伟大的企业基本上都是专注于自己选择的领域,然后将服务或者产品做到极致,凭借这种极致的服务或产品再向消费者要钱。可口可乐就是糖水做得最好,然后每个人都会买;苹果就能把手机做到最好,大家也都愿意为它付费。


反观一些普通的公司,通常是一只脚还没有迈出去,另一只脚已经抬了起来,直接卖东西不灵,就用各种花里胡哨的周边来吸引眼球。远在搞定核心功能之前,就开始添加无谓的鸡肋功能,最终做出个四不像产品。


我这么多年作为消费者得到的一个宝贵经验就是:


越是声称自己什么功能都有的产品,越不能买。


一款产品能把核心功能做到极致已经非常不容易,哪还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添加自己的斜杠属性。


认真对待每个斜杠体


也许有人说,斜杠青年本来就是业余生活的一部分,没必要那么较真,况且也没有人要求爱好就一定要多深入。只要能把自己正常的工作生活安排好就可以了。


话虽没错,但是我愿意打个赌,这些时常标榜 “不靠谱”、“挺业余”、“非著名” 的人正常工作做得也不会很出色。


一方面,这种玩一玩的心态其实就是平时生活的延伸。只是个爱好而已,做不好没关系,反正我还有很多其他爱好。


于是在人们讨论 A 的时候,他说不上话,心里想着我还有 B,而当人们转移到 B 的时候,他就反过来想着还有 A。这种来回逃避的心态,很容易让人无法直面现实。


这种心态在工作中肯定也有体现。比如跟甲部门说要忙乙部门的事,和乙部门说要忙甲部门的事,最后都没有做好,还把责任往两边推,认为是一件事影响了另一件。其实只是这种来回逃避的心态造成的结果。


另一方面,虽然自己做不好,还总希望别人知道自己能做很多事。


做得不好没关系,没有人开始就能做好,况且要一下子做好这么多事也不可能。但是既然做了就得让人知道,不能浪费这些斜杠元素,所以就硬着头皮加上了那些 “台阶定语”。


这样的人就是典型的表现型选手,那种做事情就是为了拿出去炫耀的人。其实,炫耀本身没什么问题,问题在于还没有拿出什么成果,就开始急不可耐地给自己贴标签,未免不够沉稳。


如果有人看到这些标签,真的找上门来想要咨询或者探讨,估计他们又会打着 “我不是专业的,我只是玩玩” 的旗号,说自己其实没什么能耐。


如果有机会观察身边的那些牛人,就会发现人家不光工作牛,就连业余爱好也都玩得很牛。写书法的都能裱起来送给朋友,玩摄影的总能给大家拍出好照片,就算是拼图,他们也一定拼难度最高的那种。


其实这是一种态度,对待自己每一个身份的态度,最终决定了你是什么样的人。优秀的人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们面对每个身份都是认真负责的,如果不能做好,就不去担当这个角色,一旦选择了,就要努力做好。


而那些总是标榜自己是 “斜杠青年” 的人,可能只是想要自欺欺人,他们不愿意面对自己其实什么也没做好的真相,当人们指出他们的错误时,斜杠青年就是最好的挡箭牌。


斜杠其实没什么不好。多重生活,多重职业都是扩充生活维度的方式。能够有效利用有限的生命,体验丰富的人生固然值得称赞,但 “斜杠青年” 不是一块遮羞布,不要让它成为你一事无成的借口。


校订:吴巍、姚色丰


    ▲


一句话,一张图




新生大学精选文章,你也应该读一读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至相应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请查收:多重身份开启指南—— 伪斜杠,还是真专业?这才是开挂人生的正确打开方式
不要随便给自己贴上“斜杠青年”的标签
为了面包还是为了梦想?“斜杠青年”为何多打一份工
斜杠青年
《恋爱先生》里的斜杠青年
申论热点:理性看待斜杠青年热现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