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理都懂,为什么做不到?

作者:文馨(心理咨询师,家庭治疗师)



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被一个烦恼困扰住了,你非常清楚应该怎么做:

应该冷静下来

应该和父母好好沟通

应该放下不值得爱的人

应该好好学习

应该赶紧结束

应该不去想这些

应该……


但是——

你就是做不到!


没法冷静,一看见那个人,一提到那件事,你就不能自控;

没法好好说话,一进入那个氛围,就会莫名的烦躁;

心里放不下,越是不想想,就越是各种琢磨;

理性上想要赶快结束,行动上又犹犹豫豫,各种牵扯。


你对自己既恼火又怀疑、失望——


我是不是有病了?

我是不是永远走不出去了?

为什么我想解决问题,却总被问题困住呢?

 

朋友,别自我怀疑了。


之所以发生这样的状况,是因为——


“想做到”不等于“能做到”。“想做到”跟“能做到”之间有很远很远的距离。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为什么道理你都懂,但却总是做不到,以及如何才能够做到。

 



01、 

道理是别人的

能力是自己的

 

如果,一个朋友信誓旦旦地告诉你:“这次考试,我要得一百分。”或者,“这个月,我要赚十万块钱。”你会相信他吗?


是不是要看是谁?他有没有这种能力?


如果他平时学习很好,或者很有能力,我们会觉得,这事儿靠谱,八九不离十。


可是,如果他平时倒数第一,或者总是求父母救济,那么这事就悬了,恐怕只是一句空话。


想法归想法,能力归能力,“想做到”不等于“能做到”。


这种情况,我们都很清晰。可是,如果把它平移到内心世界里,平移到我们的心理困惑和痛苦上,很多人就不能透见了。

 

一个来访者告诉我,她终于想明白一件事儿。


她老公脾气很差,每次吵架都辱骂她,还会动手打她。


她常常跟朋友控诉:他为什么要这样对我?他怎么能够这样对我呢?!他根本不在意我,我要跟他离婚!


正当大家真的以为他们要离婚的时候,他们却有很快和好了。


原来吵架之后,她老公会变得格外顺从,会主动示好,信誓旦旦地说,我是非常爱你的,我们要好好过日子,以后我再也不会这样了,我说到做到。


她心软,也不想离婚。她觉得,既然他都知道错了,也有悔改的决心,我当然要相信他,给他机会。


可是,没过多久,他老公又会再发飙,骂她打她。


几年里,这样的循环来回出现,让她非常痛心,也非常疲惫。


最近,她告诉我:“以前我一直以为,只要他想改,他一定能够改好。现在才发现,‘想’和‘做’是两码事,他缺的不是决心,而是能力。”


是的,解决心理问题和矛盾冲突,不仅仅需要良好的愿望,更需要有扎扎实实的心理能力。比如她老公,如果没有控制情绪的能力,没有自我约束的能力,没有换位思考,替别人着想的能力,再信誓旦旦也只是一时的。

 

心理咨询中,经常听到来访者说:


“这些道理我都懂,可是,我就是没有做到。”


我们从来不缺道理。从出生到现在,我们天天都在学知识,学道理,很多大道理耳熟于心,比谁都懂。就算我们“不明事理”,遇到问题的时候,别人也会“忍不住”给我们讲道理。


似乎,讲讲道理,我们就应该懂了,问题也就应该能够解决了。


可实际上呢?


道理我们是听懂了,可问题还是解决不了。


归根到底,解决问题,不仅需要道理,更需要能力。


你知道应该怎么做,还要知道怎样才能做到,更重要的是,还要具备一步一步做好的能力。


道理是别人的,能力才是我们自己的。


这就好比,知识和智慧的区别。


知识是课本上的,是前人传授的。知识的传播,是大脑到大脑的过程。


而智慧不一样,智慧是知识与实际生活相互联结,并且能够转化成我们自己的成功经验和方法。


想要有智慧有能力,必须经过实践,必须在现实生活里熔炼。

 


02

心理能力是如何获得的?

 

现在,让我们回想一下,我们的能力是如何获得的?


先说个最简单的,比如人人都会的吃饭。


我们刚生下来的时候,是不会吃面包嚼蔬菜的,也不会啃西瓜,这些都是我们后天学会的本领。


生命之初,我们依靠别人来喂养,只能喝奶喝水。


慢慢地,我们学会了抓取,抓了块状的东西放到嘴里。


然后呢,我们开始学习用勺子。

再大一些,我们才会使用筷子。


你看,如此简单的吃饭,经过了好几年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和几千上万次的反复练习。


1岁的时候,我们会把碗打翻;2岁的时候,身上、桌子上、地上全是饭儿粒;3岁的时候,一个小时才能吃一碗饭……

如果没有一次次的“不省心”,我们可能学不会这个本领。


我们所有的本领都是这样学来的,比如拉小提琴,比如做一件衣服,比如学一门技术,这些都要经过好长时间的学习,需要有老师教导,需要反复练习,需要不断试错,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心理的能力呢?我们的心理能力是如何学习的呢?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情绪和感受?为什么我们和别人想法不一样?为什么我们有这样的性格?


心理的能力,也是学来的。


一般情况下,父母会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


以前我们一贯认为:小孩子能有什么心理,什么都不懂,连记忆都没有,跟谁长大都一样。


心理学研究发现,学前阶段,特别是0-3岁,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心理发展时期。


在这个阶段我们和主要抚养者(通常是父母)的互动里,我们会确认自己是否安全,是否被人喜欢,是否有价值,我们会发展依恋关系,学会确认自己的情绪,以及如何表达情绪和情感。


这些能力是以后所有心理能力的基础,决定了一个人对自我的认知和与他人相处的模式。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童年时期决定了一个人的心理底色,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

 

那么问题来了,你的第一任老师合格吗?他们的心理健康吗?他们明白这些吗?他们能够给你什么样的底色呢?


有些人很幸运,他们的父母心理健康程度比较高,他们很爱孩子,也会爱孩子,能够耐心地陪伴他,听他说话,鼓励他,肯定他,让孩子感觉自己很安全,很好,很有价值。


可也有很多人没有这么幸运,他们的父母心理不太健康,可能脾气暴躁,可能人格有问题,可能有心理疾病,或者他们很爱孩子,但是方法不对,溺爱孩子,毫无边界,或者他们不爱孩子,不关心他,没空陪他,经常责备他,打骂他。


这个孩子很难感觉到爱,安全感、价值感也不会很高。他可能从父亲那里学会了暴躁,从母亲那里学会了讨好,也可能变得冷漠孤僻或者刻板强迫,他不相信别人,也不相信自己。


总之,他没有发展出足够的健康的心理能力。


这也就注定了,他以后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和问题。

 



03

心理能力弱,怎么办?

 

如果你心理能力弱,自卑敏感,情商低,不会表达,无价值感,经常失控……该怎么办呢?


首先,一定要记得,心理的能力是学来的。


你能够学会敏感自卑,就一定也能够学会自信豁达。


有个来访者问我:文老师,性格是可以改变的吗?


我告诉他:


什么都是可以改变的,因为它们本身就是在不断变化的。


性格有天生的成分,但更多的是后天的塑造。


以前的经历,造就了你现在的性格。


那么,同样的,你现在所有的努力,也会造就明天的性格。


如果你觉得自己不够好,没能力,那么停下抱怨,让我们一起来学点本领吧。

 

当然,能力也不是想学就能学会的。还要有合适的环境,要有引路人,要有不断的实践和练习。


谁能充当你的引路人呢?


心理引路人,首先心理得健康,有较高的心理能量,知道你缺少什么,为什么会如此,并且有能力带着你一步步提高,当然,还得愿意持续帮助你。


这样的人不好找,大多数人身边没有这样的人。


不过现在总算好些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很多人都知道了“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

心理咨询师就是专业的引路人。

 

有时候,来访者会问:我需要多久能把心理问题完全解决?


这个问题好难回答,我只能说,一切要看你自己。


心理咨询不是开药方,给你一剂药,你按时吃药就可以好了。


咨询师只是一个引路人,心理成长的陪伴者或者助推力,可以帮助你发现问题,梳理根源,引导搀扶着你,朝着正确的方向一步步努力。


他不会替你去想,替你去说,替你去做,真正作用于你的生活的,还是你自己。


所以,说到底,心理成长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咨询师是一个引导者,一个外力。


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把外力转化成你自己的能力。

 

当记者的时候,我曾经采访过一个心理圈的名人。那时候,我对心理咨询一无所知。


我问他,心理学都学什么呀?


他回答说:

“心理学是让人更了解自己,让人更幸福的科学,每个人都应该学点心理学。”


现在,我对这句话深有感触。

 

最后,祝福你,亲爱的朋友

愿你越来越了解自己,越来越有幸福的能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理都知道,就是做不到
心理学:道理你都懂,为什么就是做不到,不外乎这三个原因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活得有尊严的心理咨询师?
本身就多愁善感的人适合学心理学,当心理咨询师吗?
是人好了,不是病好了:心理咨询与成功学、鸡汤的差别
婚姻最残酷的真相:不成长,就抛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