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只有年轻人才能拯救难吃的月饼

我有个朋友,88岁,有钱,银行理财每一笔都是上千万。前几天,他兴高采烈说:“我把一套房子卖掉了,又赚了420万!”


他走路已不太稳了,不说是颤颤巍巍,也算步履蹒跚。他赚钱还有意义吗?当然有,肯定有。我常在旁人议论时,为他辩护。


还有个广州朋友,也有钱。有钱人往往有收集癖。比如这几天,他就在热衷于收集各种月饼,一会儿惋惜,一会儿惊喜,一会儿愤怒:


“淘宝买不到恩平德发的豆沙月饼,唉唉。”


“哇,新会的陈皮豆沙和陈皮冬蓉,啊啊啊!”


“大班冰皮天下第一不接受任何质疑,哼哼!”


就这样,他还让太太另做三五十个豆沙月饼,在朋友圈里狂晒。除此以外,依他的人缘,起码还会收到个五六个礼盒月饼。


如此多的月饼,吃得完吗?这跟质疑开头那个老爷子一样,问题表面蠢萌,但还是值得一答。




大规模生产,当然是刚需。天心月圆,桌面没有月饼,那还叫中秋吗?


更有意思的在于,它是一种泛社交产品。如果哪家主人,中秋时节没收个三盒两盒,他一定会感叹世态炎凉。如果桌上只孤零零一盒,还是主人自己买的,把他定位为社会边缘群体,基本不会冤枉。


我有时幻想,如果能在月饼盒里安装上GPS,观察记录它的轨迹,可以描出一幅最壮观的人类社交图。同一盒月饼,往往是你送给我,我再转送给别人,别人再转送给第三人。在不同的人家,转手两三次是常态。



所以,月饼在一定时期内,是具有金融属性的。它像是人情硬通货,流动性极大。


前几天看上海媒体报道说,22家高校食堂制作校徽校训月饼。有两位朋友就告诉我,主要不是学生自己吃,好多本地家长都让孩子多买些,送给长辈朋友。特别是名校月饼,饼皮上印着显赫校徽,简直可以光宗耀祖。作为人情硬通货,它的面值比较特殊,有金银纪念币的作用。


还有媒体报道说,这几天,上海的大妈爷叔“轧闹猛”,在老字号月饼铺外边,大排长队买月饼。队伍有多长?要排10小时以上。有些人甚至带来硬纸板、凉席等,其中还有些人直接打地铺睡路上。



新闻图片:排队买月饼


排队购物,当然是因为供应短缺。为什么会供应短缺呢?不是月饼少,而是好吃的月饼太少。有不少网友在新闻下留言:“吃月饼的人不会去排队的,排队的人都不是自己吃的。”送人当然要送好吃的。在这个意义上,要赞扬这些排队的人,他们送月饼送得比较真诚。


月饼最为人诟病的,是严重的高糖高油。每到中秋,就不断有医生出来呼吁,每人每天吃月饼,最好不要超过一个。特别是老人和孩子,尽量少吃。打开媒体,触目皆是“月饼吃多了会怎样”“怎样健康吃月饼”。反正,没人有办法放开肚皮吃月饼。试问,你可以一天三顿吃面条,但你敢一天三顿吃月饼吗?


所以,吃月饼基本是个体力活儿。


有个同事在办公室里说,他一天能吃4块月饼,立即收到大面积钦佩的目光,引来无数真诚赞叹。我猜,广州那个有钱朋友,狂晒他如何大吃月饼,应该是不方便夸耀自己肾好胃好,只好通过表态大吃月饼,暗示自己各方面身体指标好。


每家都有摞得很高的月饼,而且不能多吃。厂家商家的月饼,只要过了中秋这一天,就再也没人买,那只好喂猪了。可是猪也无辜啊。有人为猪打抱不平:“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猪。人吃了会致病,猪吃了同样会致病。在这一点上,猪与人是一样的啊。”



(02)


月饼是人情硬通货,可是流通性再强,也会贬值。在治理月饼“通货膨胀”上,大家各有高招。最普遍的方式,是在礼盒里塞进茶叶、名酒,甚至手表。这就像金融衍生品,它有杠杆效应,能够最大力度撬动人情与社交。


在运营月饼“金融衍生品”上,全国再没有任何一个创意,能超过厦门人。


此地有“中秋博饼”的习俗,传说是郑成功发明的。早前是这么玩的:桌子摆放着一盒“会饼”,月饼从大到小,依次有32个。设状元1个,对堂2个,三红4个,四进8个,二举16个,一秀32个。大家围着一盒月饼,把六粒骰子掷到大碗里,以骰子点数的大小,决定你抢到月饼的大小。通过博饼,来预测你未来一年内的运气。



博饼习俗雕塑(来自网络)


骰子在大碗里叮叮当当,很像一场赌博。专家学者评价,这是科举文化与博弈文化的优质组合,是有情感寄托的欢乐民俗。


在物质短缺时代,抢个大月饼回家蛮好。1995年我来厦门时,在单位里还博了一个状元大月饼。


时间飞快,就到了“月饼喂猪”的年代。厦门人的“博饼”习俗,也在慢慢地演变。开头,是在“博饼”时,添加了牙刷、肥皂之类的日用品,既有月饼也有衍生品。到了后来,所谓“博饼”,桌上完全没有月饼。就如同金融衍生品,完全看不到钞票。“博饼”的衍生物,从牙刷、酱油、大米,到化妆品、高压锅、羽绒被、电冰箱,应有尽有。最后,“博饼”现场来了最高奖品——汽车。


一把骰子掷下,状元可以当场开走汽车。


到了此时,“博饼”就成了全民狂欢。这个以月饼为名但不见月饼的活动,从农历八月初一起延续到农历九月初。如果是社交达人,一晚上要参加两三场博饼,一个多月参加个三五十场活动,这是基本常态。商场的日用品销售之旺,比春节只赢不输。晚上走进任何一个小区,都能听到窗口传来叮叮当当的掷骰子之声。


官方和商家,当然要与民同乐。全市要举办博饼大赛,各小区推出状元,状元与状元再PK,逐级比拼运气,最后比出总状元。


有那么几年,“博饼”的决赛现场,摆放在鼓浪屿的日光岩顶。巅峰之上,众人屏声敛气。全市十大高手,在天风海涛之中,对着一个巨大的红色瓷碗,掷下他的运气。


从月饼出发的活动,最终走至巅峰,厦门人也算是天涯若比邻,海内无知己了。拔剑四顾,治理“月饼通货膨胀”,谁能比得过厦门人?


月饼的正途,当然不在衍生品上。厦门“博饼”习俗终于式微。无论怎样,月饼的终极指向,仍要回归味之道。



(03)


作家桑格格说:“月饼什么时候能像是肉包子那么好吃,就算攻克难关了。”


月饼就是“国饼”啊。月饼界举四海之力,把你能够想象的所有食材,都往月饼里面放,麻辣龙虾、藤椒牛肉、韭菜鸡蛋、松露鹅肝、梅菜扣肉、酸菜带鱼……最后,把方便面、金嗓子喉片,都塞进月饼了。



“五仁”月饼是网友投票选出的最难吃月饼,但是还有人独爱五仁


月饼界的长期攻关,终有回报。上天派来了拯救月饼的使者。今年中秋期间,高档月饼、新派月饼,全面进入爆发式增长。


一位广告界朋友举例说,一个没有任何宣传的冰淇淋新品牌,改做月饼。需在零下18到22度保存的月饼,突然爆销一时。好几种低温月饼,也同样不需要广告宣传,都生产来不及。原来计划宣传的,也全都置换档期,改成节后宣传其它产品。



冰淇淋月饼


年轻人回到了月饼制造和消费主场。月饼这个社交产品,发生了核聚变。


让人惊奇的是,所有业者的主产品,原来都不是月饼。大的是和利、星巴克、哈根达斯,小的是甜品店和咖啡馆。对于他们来说,月饼就是一种季节限定款甜品。


月饼界忽然变得面目全非。拿冰淇淋做月饼,它还叫月饼吗,月饼的概念要重新定义吗?吃着冰激凌月饼,还会遥想唐诗宋词中的月亮吗?这种月饼还有没有原来的文化含量?


月饼起自唐朝的“胡饼”,到宋朝始有“月饼”之称。中国人中秋吃月饼习俗,是从明朝开始的。唐朝的“胡饼”,跟传统月饼的差距,应该是大过传统月饼与冰淇淋月饼的差距。


一位行家说,在做西点的年轻人看来,月饼是一种很容易理解的糕点。月饼市场的洗牌,一直在进行中。月饼的突变,早有基础。


难道,月饼不是让年轻人热烈喜欢,才更强大更有生命力吗?


一位中年人说,他今年还是收到了一堆月饼,还是吃不过来。但他把传统月饼都送出去了,年轻人送的低温月饼,都保存在冰箱了。年轻人让月饼辗转于冰箱之间,正在逐步切断月饼走向猪圈的道路。


日本的正冈子规改良了俳句,到今天日本人都能自然地用传统诗歌表达情感。他说,和歌的用词不需要“拟古”,俳句用现代语、汉语、外来语都可以。中国没有正冈子规这种人,来改良传统诗词,但至少现代诗抒写月亮,也一样动人。


赫尔岑说:“反复的节奏,重现的旋律,人生对此是有所偏爱的。”月亮每日两次带来潮水,每29.5天一次盈亏,每年呈现一次大圆满。而月饼,每年只吃那么几口,味道怎么样,真的很重要。


世界上,再无一种食品能像月饼那样,承载如此多的文化符号。它是诗意,是习俗,是伦常,是人情,是排场,是单位福利,更是民族性格。



感谢年轻人拯救了“国饼”。


原标题:《上天派来了拯救月饼界的使者》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秋吃月饼的由来
月饼名称演变及寓意
【中秋食俗】
厦门中秋博饼习俗
农历八月,厦门的骰子声要从初一响到卅
话说福州中秋习俗爱显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