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事46年儿童教育专家:父母管教孩子,别错过“黄金时间段”

什么是健康的人格?怎样的教育方式才有利于儿童人格的培养?

当你观察孩子、观察学生的时候,什么孩子有前途、有理想,这是很重要的参照,要看他的主动性如何,自制力如何。

十岁前管教的重点,是让孩子明辨是非、学会做人。因为十岁前的孩子在心理上是崇拜大人的,这时家长对他严加管教,孩子是可以接受的,哭一下也没关系。而十岁以后教育的原则是理解和尊重,因为十岁以后就进入了青春期。这时候他需要理解和尊重。

为人父母都有一个期望:孩子要送进好学校,从好的幼儿园开始,一路到将来出国留学。这真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我从事了46年儿童教育,并且身为父亲,我非常理解天下父母的这种渴望,但是,当你的孩子有一天真成为名牌大学的学生,你作为父母,或者作为老师,真的就满意了吗?我感到,未必。

在孩子名牌大学毕业时,有的父母或老师可能会发现:孩子的心理有点问题,甚至还有人格扭曲,他们这时候就会有一种绝望的疼痛。因为他们已经无计可施,无能为力了——还有比这个更加让人绝望的吗?!

主动性和自制力是孩子健康人格的最突出表现

现实往往就是如此。前些年,一所名牌学府有个调查,结果发现一年级新生中超过30%的学生觉得“活着没什么意思”。这个数字让人沮丧。什么是健康的人格?怎样的教育方式才有利于儿童人格的培养?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一个团队,对二十多个孩子从两岁跟踪研究到二十多岁,有很多重要的发现。最重要的发现是,那些发展状态理想、成长健康的孩子身上,有两颗种子很突出:主动性、自制力。可以说主动性和自制力这两颗种子的发达,是健康人格的最突出表现。

所以,当你观察孩子、观察学生的时候,什么孩子有前途、有理想,这是很重要的参照,要看他的主动性如何,自制力如何。

什么是主动性?

主动性就是以内在兴趣为核心,以探究精神、好奇心驱动的主动、积极、自发的行为。在这颗种子的作用下,做事是愉快、舒适的。成功者都是主动探索的人。

什么是自制力?

就是有规则意识、有底线意识。知道什么事情不能做的,这很重要。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面试官看到我微博上谈这两点就像生命的两颗种子时,他还打了个形象的比方。


他说,开车的人都知道,主动性如油门踏板,自制力如刹车踏板,缺一不可。一个司机必须既要会踩油门也要会踩刹车,才能顺利到达彼岸。这就是健康的人格。

米歇尔教授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半个多世纪以前,他在一个幼儿园做实验:三四岁的孩子,每个孩子面前放一个棉花糖,大家一起玩游戏。研究人员说:请孩子们注意,这个糖摆在你面前,你可以吃;但是如果你能等到15分钟以后再吃,就会给你两颗棉花糖。小孩就开始选择了,有的小孩说我可以拿到两颗,我就忍着,出去玩,疯跑、跳、打闹,回来就拿到两颗,但是也有孩子看到一颗糖马上就吃了,这也是很正常的。

这个研究进行了很多年。到高考的时候,研究发现,能等待的前三名和不能等待的后三名,高考成绩相差了210分。后来发现,能等待的孩子自制力强,工作稳定家庭幸福。

这说明——当一个人能够为了自己更好的未来,更大的收获,能克制自己暂时欲望的时候,这种自制力是非常宝贵的。而一个孩子如果只顾眼下满足,将来发展可能就会遇到一些问题。

实际上,父母也好、老师也好,会经常面对孩子这样或那样的要求。现在,一些家庭总是超额或无限满足孩子,这实际上是种短视的行为。


千万不能小的时候放任,大了之后管不了

现在的家庭教育中的一种论调,吓住了很多家长。这个观点认为,如果你让孩子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他就可能有一个悲惨的成年和晚年。所以,为了孩子有个幸福的老年,就要在孩子童年时让他多认字,多学习,苦一阵子,幸福一辈子。这,就是我们父母们要面对的选择。

还有一种论调就是,对于自己的孩子,父母最容易发现他的优点、缺点和各种问题。这时候父母管还是不管呢?有的父母会说,别管他,长大就自然好了。可是转眼孩子长到十岁之后,父母会发现,实在忍无可忍,但是却越来越管不了了。

为什么呢?因为十岁是青春期的开始,所以父母在教育的选择上非常重要。

韩国教育部的前任部长,同时也是一位心理学教授,他的研究发现,孩子在十岁前需要严格的管教。

十岁前管教的重点,是让孩子明辨是非、学会做人。因为十岁前的孩子在心理上是崇拜大人的,这时家长对他严加管教,孩子是可以接受的,哭一下也没关系。

而十岁以后教育的原则是理解和尊重,因为十岁以后就进入了青春期。这时候他需要理解和尊重。但是,理解和尊重的前提是孩子已经明辨是非,养成了好的习惯。

所以,我们的父母在教养孩子的时候,要有战略性的思考。千万不能小的时候放任,大了之后管不了。这样,孩子才会有幸福的人生。

(作者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本文为作者在上海世外教育集团主办的2019教育世家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的发言,本报记者樊丽萍整理)

编辑:朵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做最有利于孩子“自成长”的 “新”父母(一)
怎样培养孩子?
给孩子手机玩,不亚于让他抽大烟
新家庭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努力实现十大愿景
【教子有方】儿童本来是“玩”童
孙云晓:孩子好习惯的养成有简单的神经逻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