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泉州年,夠傳統。

要论年味儿的浓厚,众多城市怕也难评出一个“最”来,但泉州够“传统”。
在泉州,你能从泉州人祖祠的石壁上找到晋朝的石刻,能从路边飘来的南音中听出唐代发音的音节,能从街头巷尾的神龛庙宇中找到宋朝的精神规序,能从洛阳桥的日落里,发现泉州藏着的,闽南真正的魂灵。
泉州就是那样阴差阳错地,留住了中国的历史,包容了外来的文明,经由时光的锤炼打磨,养成泉州人难以被侵袭的独特生活方式。也因此,泉州恰恰好的,守住了够传统,够地道的中国年。



每个去过泉州的人,都会反复回味泉州的小吃,可要是让他们描述,又很难形容:“很特别,看起来不太好看,但真的很好吃,莫名有种家的味道”。
认识的泉州朋友听了这样的评价,轻描淡写地说“还好啦,外面卖的就是泉州人自己最常吃的啊”,这么说来,泉州人在吃这件事上真是表里如一,最红火的小吃,跟家里餐桌上的美食,本质上没什么差别。


即使年夜饭也不会例外,只不过会精致隆重些。
跟北方传统年夜饭那种动辄十几个大菜摆满满一桌的架势略有不同,泉州人的年夜饭叫“围炉”,听起来就颇有温馨暖暖的感觉。除夕当晚,全家人围坐一桌,正中摆着炉子,小锅里咕嘟咕嘟正沸腾的,是海蛎煮成的汤底,浓浓的奶白色鲜香得一口掉了眉毛。
桌子上摆满各式祭祀后的食材,有的料理过,有的直接涮来吃。醋肉一定会有,可以空口吃个外酥里嫩,也可以放入锅里煮一会儿,口感就软糯了起来。用蒜头醋腌制过的猪颈肉被油炸过,入口带着醋香,贪食就多吃几块,不会腻。

图片 | 来自网络

饭桌上必备的还有春卷,年前要记得去老师傅店里提前订好薄饼,回家备下各种蔬菜丝、虾米香菇海蛎干,满满当当摆一大盘,围炉时就用薄饼裹着吃。薄饼的面香包裹着海鲜的咸香,入口还有蔬菜的清脆爽利,一口下去,好不过瘾!
但阿嬷总会盯着,盘里得剩一点,别吃完。在闽南语里“春”与“剩”谐音,年夜饭吃春卷,既是“年年有春天”,亦是“年年有剩余”。闽南好料众多,但在围炉宴上,好吃已经远远不够,还要有好意头,才算是圆满。

图片 | 来自网络

初一大早,不能赖床。有热腾腾的面线糊引诱着,倒也赖不住!要说泉州人日常最喜爱的早餐种类,面线糊第一,当之无愧。清澈的汤底配合极细的面线,汤底加了胡椒,入口绵绸,又带点辛辣,细细地刺激你的味蕾。
配菜随你喜欢,虾肉大肠、海蛎干贝,各式各样,丰俭由人。会吃的泉州人还会配一盘刚炸出来的油条,一碗热腾腾的下肚,五脏庙心满意足。
初一清晨这碗面线糊,除了美味,更寓意着一年福寿绵长。再加一颗鸡蛋,吃蛋去壳,也就去了霉气,迎了吉祥。

图片 | 纪录片《泉州味道》

要说海蛎、醋肉,还是春卷、面线糊,都绝对是泉州路边最常见的美食,却也是最传统的味道,跟其他城市商业街贩卖的无甚差别的小吃相比,泉州的食物保留了泉州人心底对家的观照。
闽南称这样的味道为“古早味”,旧时人们料理条件严苛,只能在食材选择和时间酝酿上下功夫,或许制作上简单,但却能把食物的本味展现出来,这样的味道在如今越来越稀少,但在泉州,这口味道可以从路边摊鲜活到年夜饭。


泉州所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曾经万商汇聚,“夷夏杂处,权豪比居,土疆差广,齿笈至繁”,是这样繁华着走过来的泉州城,却对这一口古早味固执的坚持着,真是反差的可爱啊。


若是有幸在泉州过一次除夕,可别缩在屋里跨年,零点的鲤城西街人群熙攘,灯火辉煌,开元寺香火正旺。
上一柱新年的头香,对泉州人来说是十足重要的事。泉州人相信,赶在新旧年交替的那一刻上头香,能为自己带来一整年的吉利。
而已经在这里默默守护了泉州人一千三百年的开元寺,一如旧时那般沉静庄严,人们恭敬地在香炉里插上香烛,星星点点的火光映在人们虔诚的脸上。高大的古榕在夜色中端详着来往的香客,缭绕的青烟绕着东西塔的层层飞檐往上飘,把人们的期望带到神灵所居的天上。


初九也是个大日子。传说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这一日,泉州人要敬天公。这是闽南地区最盛行的风俗之一,排场之盛大,仪式之隆重,绝属一年祭祀之首。
为表诚意,敬天公几乎从凌晨就开始了,案桌丰盛,仪式严格,虔诚的泉州人会放鞭炮、点烛灯,祈求新的一年能福运高照。


泉州人重视祭祀之礼,重视家族宗族之观,这绝不是刻意为之。想西晋末年,中原战乱,士大夫被迫南迁到一处蛮荒,要如何在最快的时间内拥有安全感?那就是守住传统,设立宗祠神龛。
开元寺有一楹联,是宋朝理学大家朱熹所题,后又被弘一法师重书——“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泉州素有“泉南佛国”之誉,在开元寺全盛时,有众数千,高僧云集。
但对泉州人来说,最亲近的,其实是道教的民间俗神,是100多个街头巷尾的小小公庙里的境主公。这些境主公可以说是神明的行政区域里职责范围最小的神,它只守着这小小一片区域因着血缘与姓氏而同居的人们。
与其说是高不可触的神明,这些境主公更像是邻居一样亲密的存在。


没错,亲密。泉州作家蔡崇达说:“泉州人享有最正统文化塑造的精神秩序”,从出生开始,名字进入家谱,与神确立关系。神佛不远,就在街头巷尾,跟周围居住的泉州人如同乡邻,不必拘礼,尽可以随时张口和神佛对话,把心底嘈杂细碎的俗事跟神佛分享。
这些小小的公庙,是每片小区域精神凝聚力的源头。强烈的文化认同让泉州人知晓自己的来处,这让他们不管走出去多远,都会心安。


几百万个泉州人和小小的神灵们在这里扎根,拥挤、温暖、心有所托。泉州人恪守着宗祠和信仰,这让现代城市的发展轨迹难以侵袭到这里,也让泉州的传统得以一代一代往下延续。
追根溯源,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对泉州人来说,过年的种种民俗的保留,和祭拜的仪式是这么重要的事情——这是跟他们最亲密的伙伴、最信任的神灵进行年终的告解:感恩这一年的关照,我过的很好,家人也很健康,请放心啊,我会更努力的生活的,希望新的一年依然能够顺遂安康。


泉州人过年,过得酣畅淋漓。从腊月十六尾牙开始热热闹闹备祭祀年货,到元宵节全城花灯踩街游行,这节庆狂欢能绵延一整个月,绝不会有半点让你觉得无聊。怎么会无聊?平日里都抢不上座的歌仔戏,过年的时候能让你过足瘾!
泉州是个十足有戏的城市,各种剧种极其丰富,这种丰富,在过年时节就尤为凸显。梨园戏、木偶戏、高甲戏、打城戏,自然还有南音。过年时各种戏剧表演更是排的满满当当,极为热闹。


就寻着丝竹之声随意走入一间,找空位落座吧。但可别看着第一排空荡就莽然坐过去,那铺着大红绸缎的第一排座位,是特意留给神明的。
戏台的正前设有案几,案上红烛高烧、炉香缭绕,戏台上的人正演得陶醉,走云颠步,甩袖扬眉,甭管台下有多少人,一举一动都绝不含糊,神还在看着呢!
婉转动听的曲调在剧场里回荡,荡开泉州人心底的所思所想,咿咿呀呀的唱词,犹如古经中神秘的梵语,从千年前就开始流传着,一直唱到如今。


泉州戏曲之所以能如此悠久,迄今充满活力,都得归功于“演戏酬神”的风俗。
泉州与神灵为邻,日常大小事皆求神明庇佑,那过年过节的时候,除了要献上丰盛祭品,当然也要精心准备些节目表演,让神明跟着一起乐呵乐呵。


戏能从初一唱到十五,但重头戏果然还是最后一天的元宵节,那才是真的全城沸腾。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用这句来形容泉州城元宵那天满城花灯的景象,似乎都有点不足够。泉州花灯穷工极巧,光彩夺目,起源于唐代,到宋代时,花灯之盛已冠绝天下。


于是你看吧,元宵那天,每家每户,还有整个街上的商铺,都会挂上各式各样的花灯,待到天色一暗,花灯亮起,长街一望如星宿璀璨,男女老幼上街观看,一整晚人流如织,兴旺热闹。
若你是个浪漫的人,大可点个花灯提着,在街巷中慢慢走走,灯笼简单精巧,绘着花草人物的图案,随着走路轻轻晃动,光影摇曳,也是在沸腾的城市中,独属一个人的安然。


如果有机会随便问一个泉州人,过年最热闹的日子是哪天,他一定会回答你元宵节!在闽南语中,“灯”与“丁”谐音,花灯一点,保佑古城人丁兴旺,烟火不绝,未来的日子也会犹如这精巧的红灯一样璀璨明亮,万事光辉。


要长舒一口气吧!这样荡气回肠的新年,这样古朴虔诚的习俗。这是泉州人一年到头为自己、为心中的信仰和寄盼准备的盛大典礼,也是新年已至,为着一年家宅丰盛、万事顺遂的祈愿。
“东西两座塔,南北一条街”,泉州城纯粹、坚守,纯粹在内心的安宁,坚守在传统的秩序。
就这样恰恰好的,泉州就像一尾鲤鱼,轻轻一揽,揽住了最古朴的中国味,揽住了最醇厚的中国年。

編輯 | 湃耳

圖片 | 泉州影像

參考資料

-蔡崇達《泉州:神佛为邻旧做底》-

-澎湃新闻·私家地理《泉州:神隐之城》-

特別鳴謝 

@刺桐之淚 的資料分享

@白丁 的引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泉州杂谈 056:为什么说半城烟火半城仙
介绍照片人物时,说第一排左起第……位是什么意思?
在泉州,颠覆了我对于国内大多数寺院的印象。
泉州开元寺
开元寺与泉州
“举头三尺有神明”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是三尺,而不是四尺五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