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深度阅读障碍

深度阅读障碍 编辑词条创建词条

深度阅读障碍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阅读、网络阅读、电子书阅读越来越多的走进人们的生活。人们越来越喜欢使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进行阅读,深度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甚至很难进行深度阅读。深度阅读”(deep in reading),是相对“浅阅读”而言的,是以提升学识修养和理论思维、工作能力为目的的深层次阅读形式。

目录

[显示全部]

概述 [回目录][编辑本段]

深度阅读障碍

  “深度阅读”(deep in reading),是相对“浅阅读”而言的,是以提升学识修养和理论思维、工作能力为目的的深层次阅读形式。而“浅阅读”是指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甚至娱乐性为目的的阅读形式。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在逐渐影响我们的阅读方式。

  移动互联网和3G业务的迅猛发展,加之功能不断强大的手机终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逐渐放弃传统图书,转而通过手机或者电子书阅读。拿着手机或电子书阅读不仅代表着一种新时尚,更代表着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读书看报的习惯已逐渐养成。

  北京一家公关公司的白领姜珊女士,工作忙碌,平常都是在网上浏览信息,难以静心阅读。“因为工作实在是非常的忙碌,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看书了。上网是比较经常的,因为工作的原因,可能有什么书也就是从网络上获取。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大家接触的都是网络上的一些知识,过眼就忘的那种。我觉得,要是能沉下心来读书,对自己的知识储备或者以后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好处,但是很可惜的是,就是因为时间的关系,很少能够再静下心来做读书这件事情了。”

  这位女白领的阅读习惯是不也正发生在你的身上,伴随着新兴阅读方式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喜欢使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进行阅读,传统的纸质方式阅读越来越少了。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感觉到进行深度阅读变得十分困难。捧起一本厚厚的书很难有兴致读下去。

  2011年5月,“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最近发布,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调查结果显示,新型阅读严重冲击了传统读书方式,但传统阅读空间依然很大,传统纸质媒介阅读率稳健增长。

新兴阅读方式普及[回目录][编辑本段]

  2010年中国18周岁-70周岁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32.8%,比2009年的24.6%增加了8.2个百分点,增幅为33.3%。对数字化阅读方式的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国18周岁-70周岁国民中,23.0%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比2009年的14.9%增加了8.1个百分点;3.9%的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比2009年的1.3%增加了2.6个百分点;18.1%的国民通过网络在线阅读,比2009年的16.7%增加了1.4个百分点。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中,电子阅读器的接触率增长幅度达到了200%,增幅最大。 

  数据分析发现,2010年中国18周岁-70周岁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0.73本,按本次调查可推及18周岁-70周岁国民8.40亿计算,2010年中国18周岁-70周岁国民共阅读过电子书6.13亿本。

  2009年9月8日,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国民阅读调查分析报告”数据表明:我国18~70岁国民“手机阅读”平均每天阅读时间为4.47分钟,在这一领域平均花费是17.04元人民币。“手机阅读”在14~70岁的国民中所占的比例已超过10.0%。其中,男性、年纪较轻、学历较高、收入较高的群体,其“手机阅读”使用者比例最高。

深度阅读减少[回目录][编辑本段]

深度阅读

  新的国民阅读调查显示,中国人群中的电子阅读比例正在上升。文学批评家和学者对此表示担忧,提醒人们注意,要防范“快餐式阅读”,不论选择电子书还是纸书,最好提升阅读的深度。

  阅读只为生活实用
  “说现在大学生不阅读,也不见得。但他们读的书很多是实用性的,也就是说与职业选择有关。学生看书并不出于兴趣,而是为了生活,这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说,读书永远是个主动的行为,如果你硬塞给学生一本书,他也只是为了考试来强行记忆的,考试完了也就忘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他认为,现在很多大学生能读到有意义书的比较少,大多都是比较浅薄的娱乐性的阅读,“现在大学生关于文化的、关于修养的、关于哲学思考的阅读明显是少了,你从学生的谈吐中、他们所关心的内容中、他们的提问中就可以感受到这一点。”

  浅阅读的影响可谓来势汹汹。它的势力不仅普遍深入认知能力尚不广泛的青少年群体,更以高科技赋予的“便利”和“海量”渗透到都市人业余生活的角角落落。地铁上、电梯里、黄昏的车站,“埋头苦读”的人比比皆是。当我们欣喜于越来越多的人执著于通过“看东西”来消遣业余时间时,我们也必须敏锐地捕捉到如此浅阅读所带来的种种并发症。 

评论[回目录][编辑本段]

  看书应该提升自己

  在严肃作家和学者们看来,这种数字化阅读方式不无隐忧。文学评论家白烨先生说:“目前总体看,阅读(方式)和过去相比是多元和分化了,现在网络和电子时代对给我们提出了很多问题,包括写作、阅读的问题。(人们)看看翻翻浏览一下书,追求刺激和快感。什么样的阅读都有它的理由和需要,但在我们看来,阅读是丰富人生陶冶性情的,娱乐方式可以很多,读书应该执行另外的功能,是为了提升自己,达到自修。所以我们提倡阅读的深度、厚度是非常必要的,因为现在有各种声音,应该让这种声音响起来,说出我们的理由,尽可能影响青少年读者。”

深度阅读

  阅读应成精神之旅

  复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邓正来说,“读书只是一种兴趣,比如我上学时,看那个《西厢记》,就是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就是兴趣。”他强调,读书不能搞成个节日,好像“读书日”,每个人都要捧本书来看,搞成一种时尚了,这就显得过于虚假。他说,读书这个东西是不能拿来宣告,是不能拿来宣传的,完全是内心心底的,要有这样的兴趣。所以它不是一个坚持的东西,像老师讲的“坚持读书”、“认真读书”,一说“坚持”就很浅,一坚持就不自然了。邓正来希望大学生在“读书日”认识一点,有人看书只是认字,认字不是真正的阅读,“当你在看书时,感觉自己在走过一段精神之旅,感觉书本在完善自己一个残缺的灵魂时,才称之为阅读。”

“阅读量”不等于“阅读质量”

  调查显示,如今一个小学生一天的阅读量超过15世纪一个成年人一年的阅读量,这并不值得自豪。“阅读量”和“阅读质量”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正比关系。正如一首美妙的唐代诗歌的含金量比相当字数的天气预报更具魅力一样,古人潜心吸收的宗教、哲学经典自然是现代人“浅心”一瞥所无法比拟的。 

  无论在校园里还是在社会中,纸质媒介、经典文本的地位永远无法被替代。那些认为“微阅读”意义重大的人们不妨试着让眼睛片刻留白,仔细反省一下大脑接收到的信息到底是媒体垃圾还是心灵鸡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学生阅读积极但完成度低 教师:读书观最重要
纸质书不可替代,电子书渐成潮流
2017年我国成年人纸质书人均阅读量揭晓!看看你拖后腿了吗?
大学生阅读情况调查报告
一张图、七个关键词带你读懂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春风十里,不如爱读书的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