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良:阴柔忍功

我认识张良的时候,他是韩国贵族,祖辈们在韩国一连干了五代的国相。说真的,这样的出身是超级的好,官位已经内定,一切都已现成。据《史记》载:

“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厘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父平卒。良年少未宦事韩。……”

可是还没来得及坐上,秦国的铁骑就象秋风扫落叶般荡平了张良想要服务的国——韩国,一夜之间他成了一只惊慌失措的小公鸡,扑通一声掉进水里,一阵阵拼命挣扎,总算爬上了岸捡了一条命,可是上了岸的他发现国破了,家败了,他“事韩”的心愿也随风飘逝。仇恨一下子象烧沸的开水在他的胸中沸腾起来,并狠狠地刻在他脸上眼里。此时,他年方二十,血气方刚。他得做一些对得起这个年纪的事情!《史记》这样记载: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

用一个一百二十斤(今约五十斤)的铁椎“掷”向秦始皇,那叫“孤注一掷”。年轻人年轻气盛,和荆柯一样做点疯狂之事,观音书僮认为这是理所当然也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领导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史记》又载:

“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秦皇帝大怒、大索、甚急”。 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容不得他多想,他必须亡命天涯了,他象一只没人认养的家犬,落荒而逃,人年轻,四肢健全,要逃也跑得快,他不仅跑得无影踪,连名带姓全给改了,而后垂头丧气地于下邳苟且偷生。

意志的磨砺需要岁月的锤打,性格的升华需要荣辱变幻的考验。岁月就这样在他的揣度之下飞逝,此时,年轻少壮的他经得起时光的折腾,可是失魂落魄的处境却不会引起历史的特别眷顾与垂爱。

而他却始终无法抹灭记忆里那些美好的过往和曾经的拥有,他无时不在怀念在韩国时的风光,就如他常常留恋着下邳那一缕缕无限美好的夕阳红。

那个时候,那个如妇人般柔弱的身影常常书僮的眼前中幽灵般飘来飘去。

每一次黄昏,天边散发着灿烂的霞光,飘动着五彩缤纷的云彩,四下稻香飘逸,百姓人家炊烟枭枭,燕子归巢了,喜鹊收啼了,一条老路就在他的眼前蜿蜿蜒蜒,小桥流水人家,景是美丽的景,人却是失落的人,他就是沿着那条山间的小径,常常漫无目的地走出去很远,直至他最喜欢的那座小桥,桥下飘散而来醉人心脾的荷香,而后在小桥上驻足很久,望不尽的是旖旎的风光,如果可以,他真的想就在这里安家落户,娶妻生子,常事生产,丰衣足食,闲暇之时要么温一壶米酒在某个暖暖的冬阳下与几个山民忘情豪饮,要么就遁入山间某个私塾去旁征博引、谈经论道,抑或是就去漫步花开花落、闲看云舒云展!

这不就是多少文人墨客心驰神往的归宿吗?

然而,人类毕竟是这个星球上最为高级的动物,它充斥着欲望,又裹持着矛盾,眼前的一切并不是他的心愿所在,所以,景对他来说不是美景,即便是美景,那不属于他的东西在眼前引诱般的晃动,终是让人更加的痛苦和折磨。“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家国没了,何谈归家,哪来思乡之情?

说历史是一面镜子不假,但在观音书僮看来更不如说,历史是一把锋利的刀,它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公平的,只是他在考验这位年少轻狂的破落贵族之时,显得更加的心狠手辣,甚至它还会以摇头晃脑的姿态很调侃地罗列出那句历史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只是他已经修炼到具备这样的耐力与胆略、智慧与魄力了吗?

历史告诉了我们:他行!而且很行!在儒家思想中浸泡太久的张良一旦有了“道”影随行,将产生一股别样的味道。他在进行一次人生蜕变:他一如既往地在内心滚烫着他在博浪沙时“千古一掷”的血性,但外表却变得阴柔起来、神情显得十分内敛、举止也从容不迫,很书生的样子,似乎他还可以用风度翩翩、玉树临风来加以形容。

不是书僮有慧眼,而是历史已经有了摆布。

就在此时,老天爷在下邳天空的云头上注视着这位多情的才子,将对他的意志和耐力进行一次全方位的大考验,他派来了一位使者——一位鹤发童颜、柱着拐杖的老头,这老头有点搞笑,出招也有点“损”,给个东西还弄得神秘兮兮的。

《史记.留侯(“留侯”即张良)世家》很散文化地这样写道: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圯’为桥的意思)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苏轼认为这位圮上老人应该是秦世的隐君子,不过,观音书僮以为,究竟是与不是并不重要,因为恰恰有了这个谜团才让这场邂逅变得丰盈,且富有神秘感。

这老头与张良期约时说,“黄石即我矣。”后人干脆就称这老头为黄石公。而他给张良的那本书《太公兵法》,又说是《素书》。

那老头到底是谁,至今无解,那本书到底是《太公兵法》还是《素书》,至今也无解,不过这也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老头来啦,带来的不仅仅是一本天书奇书,更带来了改变张良心迹的结局——老头很不客气地狠狠的折辱了一场这个少年的刚锐之气,要将他塑造成能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谋略者。

观音书僮以为,这个老人已经知道张良的身份和他的“千古一掷”,很欣赏这位年轻人的才情,并在暗处观察他很久了,觉得他才有余而识度不足,于是有意成全、栽培他。老人明显洞察到张良狂傲的心气和毕露的锋芒以及年轻人不能忍小忿而就大谋的特性,故而以这样方式不断折辱他的性情、考验他的耐性,以挫伤他的锐气。

这是成大器者必需经历的一道坎!

而张良亦果然“孺子可教“矣!

面对尊严被突如其来地践踏、人格被莫名其妙地侮辱,他大愕——

好,让我们把时光隧道穿越到那一刻,画面定格在那座桥上:当时,张良紧紧握住拳头,一条条青筋杂乱无章地暴起,历史的愤怒即将在那一刻上演。这一拳如果挥出去,历史的位置从此再无张良,他就是下邳的一位普通小知识分子。

所幸的是当时的故事情节出现逆转,观音书僮记得那天没有暴力。

历尽人间沧桑、饱经现实磨难的张良在瞬间抉择之后,很变态地跪了下来,以奴颜婢膝的下作之态完成了人生的第一场考验。老头终于松了一口气,后来写信给观音书僮时,这样说:“对于这个事情,其实我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当时,如果这小年轻要是真打过来,这把老骨头也差不多报销一半了!观音书僮,你懂吗?这就是赌,赌一个人的器量与前程!所幸,赌赢了!”

于是,“他”给了他一本书,叫《太公兵法》(或《素书》),并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10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

后来,书僮跟老头笔信来往时,问道:“你究竟是谁?何以发表如此预言?”老头以其一贯的风格神秘兮兮地说:“此天机矣”

我呸!一个老疯子!观音书僮最厌烦这号人!不如张良哥来得干脆,该伸则伸该屈就屈,爱憎分明,血性汉子。

也曾逞一时之强、逞匹夫之勇的张良,就从这一刻起,这位弱不禁风的书生从头到脚,由内而外,洋溢着一股大忍和大肚的光彩:再也没有了飞扬跋扈,再也没有了年少轻狂。《史记》开始用“从容步游”这样的词语形容他。

说到这里,观音书僮想起了韩信,他最变态的那段大概就是传说中的“胯下奇耻”吧!当时,韩信已经山穷水尽了,据说,连吃饭都成问题。事情发生那一天,落魄成那样子的韩信依然不知死活地抱着那把长剑,傲慢地且有点雄纠纠气昂昂地踱着大步在街上走。饿死也要做足面子,这叫死要面子。不过有时候死要面子反而会更没面子!

当然,这话书僮没有当着他的面说出来。不过,有的人可不这么想。

按说他是不招谁也不惹谁的,也不管他是故意的还是他本性使然,总之他的傲慢嚣张的气焰让街上的人感到了莫名的不屑与恼火,而那天好死不死的,韩信又胸抱着他的那把大剑,韩信这个人很奇怪,什么都喜欢“大”,比如,他那日——迈着“大”步、抱着“大”剑、瞪着“大”眼。

当时,观音书僮一直在寻思,要不要跑过去提醒他低调一点点呢?就在书僮拿不定主意的时候,事情提前发生了——

人群有一个四肢发达的屠夫非常生气,大喝一声,辱骂道:“长大,好带刀剑,怯耳。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思是说,韩信,你看起来那么高大强壮,可在我看来就是个外强中干的懦弱小儿罢了,你要真有种就过来刺死我,否则就从我胯下爬过去!

直到今天,我一直为这个挑衅叫好,因为屠夫其实说得很实在。面对状况,韩信怎么办?在一般人看来,要么打一场要么不搭理,无非如此。

而这位很“大”很能耐的韩信确实与众不同,谁也没有料到,他当时那么干了——他注视了对方一会儿,思绪万千,在一段强烈的心理碰撞之后,慢慢地弯下腰低下身子去,当真从屠夫的胯裆下爬了过去。所有人都错愕了,在瞬间安静之后,全街上的人哄笑起来。而最惊讶的莫过于那个屠夫,我当时看他那张嘴巴久久的没有回拢起来,而且流下了口水,他原本只是想戏弄一下这个看起来很“大”的人!

当然,时值乱世,韩信完全可以给对方一个一剑封喉的了断。可是他为什么不呢?那个场面和结局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想象空间了。

后来,当观音书僮小心翼翼跟他提起这事时,他用那双深不可测眼看着我,确确地说是瞪着我,然后冷冷道:“莫再提!”虽然只有三个字,却直透我背,一下子有些拔凉拔凉的。这种人真的太可怕了!生活中大家如果有这样的朋友还是不要深交的好!

书僮分析了一下,他以这种“大”忍在锤炼自己的意志,去打造另一种钢铁般的性格,一个人如果仅仅以争强好斗的品性入世注定他永生只是一个战士,而当思想中开始变得善于思考、付事有了谋略的时候,他就有了成为一名领导战士的统帅的可能。

我很得意我理出了这样的头绪来。事实证明正是如此。历史看似好笑,却总毫无保留地表现出它的道理与规律。

后来,刘邦在跟观音书僮谈论得到天下的原因时,说了一段很精彩的话:“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我当时很赞同地笑了笑,心里却想:“这两个这么变态的天才都当你手下了,再混不出人样来,你刘邦真的连猪都不如!”

不出所料,刘邦成功了。

而不读书、不用脑的项羽,即便年纪轻轻就成为割据一方的大军阀,一位可能呼风唤雨的统帅,可是他的不谋略导致他充其量只是骁勇善战的战士(或者美誉一下,曰:战神!)而且到头来输得一塌糊涂,最后一场输,恰恰就输在韩信的谋略之下,当“四面楚歌”那一出发生时,项羽依旧不谋略,反而怀抱虞美人,有感而发创作了一首诗歌,并慷慨地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战者,谋也,又不是唱大戏。对此,毛泽东同志实在看不下去了,他批道——“不可沽名学霸王”!

故事的结局是很有教育意义的,至少可以这样告诉后人——有空还是要多读点书,即使你只会纸上谈兵,也总比胸无点墨来得强。

项羽与韩信比,韩信更强,但韩信虽强,在书僮看来,却又逊色张良。韩信的忍与张良的忍结局是两种境界,在老板刘邦的面前,韩信最终是忍无可忍,张良却是一忍再忍,不能忍的死,能忍的则活,这就是不同的境界。

其实,就是会不会激流勇退,就是懂不懂得放下,韩信最后的失败就是不识时务,一味的“我要!我要!我还要”!而张良略胜一筹之处就在于深深懂得“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所以坚决地表态“我不要!我不要!我真的不要”!

此处,观音书僮要很文学地颂扬一下——

张良“脱胎换骨”了,再也不是那路边任人践踏的小苗,而是一朵迎着朝阳徐徐绽放的无与伦比艳丽的奇葩,生命的体内焕发着勃勃的生机,象一团熊熊的火在燃烧,与他此时内敛的性格相比,这团火焰非常张扬地展现出生命的体征:奋发图强。那张小白脸的下巴处一夜间长出了几根代表阳刚与力度的须毛,虽然有些轻柔和不够苍劲,但来得正是时候,附和着左右两边犀利的棱角和脸蛋上方坚定的眼神,整个脸部构造一下子变得很和谐起来。从此,这张脸不再如女儿般的脸那样粉嫩细腻,它已经成为了刚柔并济的写照,成熟而稳健!沧桑而俊美!

 

能不说“下邳”他的福地吗?当他功成名就之时,开始怀念、感恩这个美丽的地方,《史记》上记载: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功,……,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乃封张良为留侯,……”

在这里,他完成了人生性格的成功转型,并得到了那本奇书,也在这里他聚众起义,在半道上一个叫留的地方遇见了他的伯乐、他人生中的知遇——刘邦。

纵观张良一生,从博浪沙狙击秦始皇失败之后,人生的性格自此发生了裂变,不管为人处事还是运筹帷幄上,都紧紧抓住了能忍这一主线,从而辅助成就了刘邦的帝王大业。

对于张良的能耐,王安石、司马光、苏东坡都作了点评——

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点评词是:

“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于此每从容。固陵始义韩彭地,复道方图雍齿封。”“侯美好如妇人,五世相韩韩入秦。倾家为主合壮士,博浪沙中击秦帝。脱身下邳世不知,举世大索何能为?素书一卷天与之,谷城黄石非吾师。固陵解鞍聊出口,捕取项羽如婴儿。从来四皓招不得,为我立弃商山芝。洛阳贾谊才能薄,扰扰空令绛灌疑。”

北宋著名政治家司马光的点评词是:

“夫生之有死,譬犹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尝有超然而独存者也。以子房之明辩达理,足以知神仙之为虚诡矣;然其欲从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夫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难处。加高帝所称者,三杰而已。淮阳诛夷,萧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宋朝著名大文豪苏东坡的点评词是: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虽然各位评委在发表评语前,事先没有跟书僮沟通过,但我高度赞同并愿意在这里再次重申一下——

以上点评“言简意赅!独具匠心!高屋建瓴!堪称经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用张良的四个故事诠释什么叫传奇的人生
汉留侯张良的人生秘籍
周末推荐 - 读《素书》,成帝王师
天人之书------【素书】
《素书》原文及译文
留侯论[苏轼散文《留侯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