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扶苏赐死之谜

扶苏赐死之谜:大秦帝国希望的灭绝

秦始皇的长公子扶苏是秦朝统治者中具有政治远见的人物,他认为天下未定、百姓未安,反对实行“焚书坑儒”、“重法绳之”等政策,可惜却死于“沙丘政变”的阴谋中。

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公子,因其母郑妃是郑国人,喜欢吟唱当地流行的情歌《山有扶苏》,秦始皇便将两人之子取名“扶苏”。“扶苏”本义是古人对树木枝叶茂盛的形容,秦始皇以此作为孩子之名,显见对其寄托着无限的期望。

年少的扶苏机智聪颖,生就一副悲天悯人的慈悲心肠,对儒家著作有较多的学习和研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扶苏曾多次议政,对于治国、安定天下颇有见地,但其治国理念经常与暴虐的秦始皇背道而驰。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侯生、卢生等人议论皇帝,并双双逃走。秦始皇听到消息后极为愤怒,下令御史进行追查,把460多名儒生全部“阬之于咸阳”。身为秦始皇长子的扶苏不同意父亲焚书坑儒的举措,多次上书谏议,劝阻秦始皇。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扶苏对秦始皇说:“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他希望秦始皇能明察秋毫,赶快中止错误的举动。扶苏的劝谏触怒了秦始皇,他偏执地认为这是扶苏性格软弱所致,于是下旨让扶苏去北方协助大将蒙恬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北方的匈奴,希望借此培养出一个刚毅果敢的人才。

几年的塞外征战果然使扶苏与众不同,他身先士卒、勇猛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敏锐的洞察力与出色的指挥才能让众多的边防将领自叹弗如。他爱民如子、谦逊待人更深得广大百姓的爱戴与推崇。

就在扶苏热切期望回到朝堂一展宏图之时,他接到一道自称是秦始皇的诏书,竟是责备他办事不力,赐其与将军蒙恬自尽。这纸诏书是赵高、李斯、胡亥三人密谋“沙丘政变”,拥胡亥继帝位,而改变了的秦始皇将继承权交于扶苏的遗命。大将蒙恬对这诏书起了疑心,力劝扶苏不要轻生,但扶苏为人宽厚仁义,不愿背礼,旋即自杀于上郡军中。

扶苏死了,胡亥篡位的阴谋也得逞了。可是,这一失一得,带给秦帝国的是什么?许多人认为,这结果加速了秦帝国的崩溃和灭亡,而扶苏本是唯一可以改变这种进程的人选。

扶苏有大仁、大智、大勇。当秦始皇横扫天下,统一六国后,自认为“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事,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而那帮包括廷尉李斯在内的重臣皆逢迎说秦始皇的功绩“上古以来所未有,五帝所不及”,导致横征暴敛、苛刑酷法时,秦帝国面临的巨大危机有几个人能够清楚、冷静地看到呢?扶苏看到了。他不仅看到了,而且宁愿冒着失去父皇信任的巨大威胁,为天下苍生请命,数次犯颜直谏。不是秦帝国的政治精英们看不到秦始皇好大喜功、挥霍无度所给国家造成的灾难,而是他们或无仁心,或苟安于富贵,不敢拂逆龙鳞去谏言罢了。

秦始皇一方面将扶苏外放北方监军,让他到自己最信任的率有秦国最精锐军队的大将蒙恬那里去,一方面又在行将去世时留下“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即将皇位继承权交于扶苏的遗命。这说明,秦始皇在心里是基本承认扶苏的仁政国策的,只是不允许他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推翻自己之前所定的国策。秦始皇只在临死时,才会将巨大的权力、责任与希望都交给扶苏,一个自己不喜欢其直言敢谏,却不得不承认其忠言良策大善的儿子,而且扶苏是长子,是已经世事磨砺的无可争议的传位第一人统一天下后,秦始皇曾五次巡游。尽管他在巡游天下时到处留下的石碑上大量刻写自己的武功,以期永垂不朽。但是,严峻的事实也在告诉他,治天下毕竟不同于取天下。秦自商鞅变法,历时已经130多年,秦的故地关中已经完全适应了秦国的严法酷刑那一套管理,但新统一的关东诸国贵族及民众则持强烈的对抗态度。因此,国策似有调整的必要。

扶苏说“天下不安”,他说的难道仅仅是些儒生吗?当然不是,而是六国贵族尚存的强大实力以及民众不堪秦暴政的反抗力量。秦始皇对此必然也是深有体会,他的数次遇刺以及“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始皇帝死而地分”、“今年祖龙死”等谶言,无不使他对自己的统治产生惊悸。

如何巩固秦帝国政权,这是每一个秦国执政者最为关心的。除了“车同轨,书同文”这样公认的治国措施外,在国家制度和法律实行上,秦帝国的众多精英们都有自己的看法,像著名的郡县制与封建制之争,李斯独建奇策,力排封建而建郡县,但最后的决定权毕竟还是操在秦始皇手里。统一法律当然必不可少,但关键不是法律的天下一统性,而是其定法尺度,即能否用与以前同样或更加严酷的法律来运用于刚刚统一,法制基础薄弱,关东诸国贵族及民众对秦政权还充满仇恨的这一阶段。是不是应该像周灭殷朝后那样,宽刑简政,与民休息,缓解各方面尖锐重大的矛盾?还是像历史事实那样,继续实行在关中被证明完全可行的严法酷刑以及劳役繁重、税赋暴敛?

扶苏显然属于以史为鉴派,后来诛杀赵高的秦王子婴也同属此派。他们认为秦法虽然可用于关中,但未必可用于关东六国。事实上关东六国虽然也以法制为基础,但法律的严酷及完密性远远不如秦国,因此动辄就重罪获死的秦法确实无法让关东诸国民众在短时期内就适应。毕竟秦在关中已有130余年的苛法酷刑实施历史,而秦统一天下不过才数年时间。后来的历史发展事实证明扶苏的国策观是完全正确的,秦帝国确实亡在了酷法暴政上面。同样统一天下,为什么西汉就能够长治久安,而秦却二世而亡,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仁政与暴政的区别。六国贵族要反抗秦帝国是很正常的结果。而陈胜、吴广之流,那些起事的平民者,使他们不畏死的原因难道不就是饥饿、酷法吗?反正是活不下去了,那就反了吧,或许还有活路。于是,那个横扫中原时强大得让人望而生畏的强大帝国遂二世而亡。

但是扶苏最终是自杀而死的。被一个名义上的秦始皇诏书赐死,诏书上给他列举的罪名是“为人不孝”,“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上书直言诽谤”。而事实的真相是:秦始皇死于巡游途中,遗诏令扶苏“与丧会咸阳而葬”,秦始皇没有立过太子,此遗诏实际上已立扶苏为太子。赵高就对李斯说过:“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遗诏本是最为权威的旨意,扶苏在正常逻辑下必定为秦二世皇帝。但是,一个改变了秦帝国及中国历史进程的人在这时出现了,这就是赵高。

赵高主动向公子胡亥提出篡位建议,并以战国纵横家的滔滔辩才先后说服了胡亥及只想长保富贵的丞相李斯。一代雄杰李斯竟然被赵高的三寸不烂之舌说得“仰天而叹,垂泪太息。”读赵高说辞,可以说无愧于任何一位战国纵横家,其危言耸听之程度实在是直指人心,让对方避无可避,逃无可逃。赵高明知这样做必然会乱秦亡秦,而他却就要这么做,《史记·李斯列传》中有他想称帝未成功的记载,这即是说,赵高乱秦是为了篡位,其结果是导致秦的灭亡。

胡亥要当皇帝,那么秦始皇指定的继承人扶苏就必须死。扶苏之死,既是他个人的命运悲剧,也是一个强大帝国的历史悲剧。如果扶苏成为秦帝国二世皇帝,或许中国历史上会再出现一个明君与盛世。在帝王制度之下,一个皇帝自己的贤德如何,才能高下,于国于民太为重要。为什么一个公认贤仁公子竟被赐死?原因很简单,就是权力的诱惑。

虽然秦始皇的死亡是必然,但他死于沙丘却是偶然。如果秦始皇死于秦都咸阳,那么胡亥、赵高及李斯篡位夺权的阴谋几乎不可能产生,正因为他死于沙丘,群臣均不在身边,所以赵高才敢对李斯说“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于是,胡亥为了皇位,李斯为了长保权位,赵高为了获得更大的权力而勾结在了一起,密谋了政变的方略。

有的人以为,既然一切都是秘密的,那么只有胡亥、赵高、李斯三人知道的将权力交于扶苏的遗诏改为矫诏立胡亥,政变就可以成功,为什么一定要扶苏死呢?这不是反而自露篡位的破绽吗?蒙恬就曾经向扶苏提出过诏书的可疑性,而天底下定有更多的人知道扶苏是死得蹊跷和冤枉的。《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起兵时曾说:“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显然,发动政变的三阴谋者认为,光有秦始皇传位胡亥的遗诏还不保险,必受怀疑,因为立嫡以长确实在春秋战国及秦国已经成为宗法制度,而且当时秦帝国朝野上下都认为扶苏是太子的最大热门人选。斩草除根,从肉体上消灭最大的政敌,是三个篡位者的共同想法,扶苏当然必须死。

许多人看到司马迁记录的扶苏接到诏书后的态度是“泣”,即大哭,于是认为扶苏软弱、愚蠢,没有魄力。试想,扶苏突然接到赐他死的诏书,他会怎样想?如果诏书是真的,那只能认为是父亲已经选定了太子,继位者不是他,因此父亲要替未来的新君除掉潜在的最大政敌,而以秦始皇的性格是完全可能这样做的。如果诏书的真实性值得怀疑,那也只能说明秦始皇已经遇到危险甚至已经死亡,而新君要铲除政敌。

扶苏该怎么办?他必须作出艰难的选择。他不能说诏书有假,那样他就必须面临公开选择,拒绝和反叛,那就是不忠不孝。诏书要他死,他就只能死,无论这诏书是秦始皇还是新君颁发的,他都只有服从。

有的人认为扶苏为什么不反叛?而且想当然地认为手握重兵的蒙恬必然会支持他反叛。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事。秦之法治已经一百多年,早已深入关中民众之心,而蒙恬手握的30万大军,完全是由关中民众组成的秦军精锐,他们的父母妻儿都还在关中,包括高级将领和普通士兵。他们一反叛,关中的亲人就得人头落地,财产充公。利益权衡之下,而且是在没有人知道秦始皇已死的情况下,有多少人会支持扶苏的反叛呢?即使是知道胡亥已经篡位,又会有几个人敢去反对那名正言顺,有秦始皇遗诏明示的新君呢?

以扶苏的性格和睿智,无论这诏书是真是假,他也不想不忠不孝,不想反叛国家。面对父皇是如此,面对新君也是如此。因为他清楚地知道,秦帝国所面临的巨大危机,再也经不起父子反目、兄弟阋于墙。因此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为了秦帝国最高执政集团即秦皇室的团结,为了关中这个秦帝国最为重要基地的稳定以及关中文臣武将的团结,为了秦帝国千载万世的传承,他只能牺牲自己,只能成为祭品。他不能反叛甚至也不能逃亡,因为他一逃亡,执政集团就可能分裂,而天下早已蓄势待发欲行反叛的六国贵族及民众更不会错过这种绝佳的起事机会。所以,扶苏只能选择“泣”而自刎。

扶苏死了。倘若他不死又继承了皇位会怎样?他行仁政是必然的,这样也许秦帝国的时间会长久一些吧。但或许他的仁政一时未见明显效果,而陈胜吴广仍然起事,项羽刘邦亦随之而发,也许还会有巨鹿之战,但或很难有章邯之降了。这么说来,秦帝国的灭亡时间至少是可以向后推数月或数年的,甚至不亡也未可知。即使再回到战国时代,秦也可以自保关中,再重新统一天下。可惜,历史没有假设。但至少可以知道,他必定会改变秦始皇的苛政,而行仁政。章太炎先生曾在《秦政记》一文中说:“藉令秦皇长世,易代以后,扶苏嗣之,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仅有后世繁文饰礼之政乎!”这是极精辟的见解。试想,倘若沙丘改诏之事不曾发生,或者虽发生而未能得逞,扶苏继承皇位,定是一位贤明之君。那么,秦汉历史将会被改写。可惜,历史没有给他这种机会。

扶苏的仁厚与牺牲并没有换来秦帝国的万世平安强大,他的死实际上加深了秦帝国的危机。篡位的胡亥和赵高,更加严酷的统治和屠杀政策使天下人忍无可忍,秦帝国迅速崩溃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帝王遗嘱之谜:秦始皇遗嘱被篡改是咎由自取
嬴政长子公子扶苏之死真相如何?
人人自危
刘迅 | 李斯之死
历史故事|秦始皇死因之谜(全)
秦人花数代心血建立起的伟大帝国,一位太监只用几年就毁掉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