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柳青木版年画欣赏

杨柳青画店---      一代文豪郭沫若的题词,和古老的年画相伴岁月的沧桑 

杨柳青木版年画

 

       天津杨柳青在历史上久负盛名,它和山东潍坊杨家埠的木版年画、 四川绵竹年画、江苏桃花坞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

   天津市是历史文化名城。天津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明弘治4年(1491年)有官吏上书朝廷:“天津之地,水陆咽喉,所系甚重”。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津地成为历朝畿辅首邑和我国连接海内外、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天津地区在特有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祖先们创造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形成了天津市特有的津味儿文化特色。在天津众多的民间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杨柳青木版年画这一民间艺术瑰宝。她创始于明末,鼎盛于清朝,深受人们的喜爱,是我国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是维系津沽民族情感的纽带。

  杨柳青木版年画发源于千年古镇杨柳青。明永乐年间(距今600年),沟通中国南北水陆交通命脉的京杭大运河开通和天津漕运的兴起,使杨柳青成为南北商品交易的重要集散地,经济日益繁荣,加之镇外盛产杜梨木,非常适宜雕刻画版,杨柳青木版年画即随之兴起,并日益走向兴盛。曾于此时全镇及周边村庄呈现出“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盛况。

 

 

不久前被拍卖的【清。光绪】年间的杨柳青年画---莲年有余

著名的年画之一:老鼠娶亲

多么可爱的老鼠,有点纠结的可爱的老猫咪

 

 

 

 

   

 

 

 

 

 

 

 

 

 

 

 

 

 

 

 

 

 

 

 

 

 

 

 

  

各种各样的门神、财神------

   

 和春联一样,年画起源于门神。

造桃板做户,谓之仙木。绘二神,帖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荆楚岁时记》

    年画是中国春节年俗文化的形象载体,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遗产。在中国,每值岁末,很多地方都有张贴年画的习俗,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并祈求上天赐予幸福,消除灾祸与不幸。作为古老的民间艺术,年画与年俗活动结合紧密,集中体现了广大人民的生活风貌、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深受民间欢迎。

 

东汉蔡邕(132—192)在《独断》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人在门上贴专门监督百鬼的神荼和郁垒的神像。相传,唐太宗李世民(599—649)生病时,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大将秦叔宝、尉迟恭知道后,自告奋勇,全身披挂,一人持锏,一人执鞭,在宫中站岗。这一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其后,唐太宗遂把这两位将军的威武形象画下来贴在宫门上,称为门神。从此,贴门神的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白面凤眼执锏的秦叔宝、黑面环睛持鞭的尉迟恭,通常作捻须状,不怒而威。

 

 古老的年画明代门神---秦叔宝

 

 

 

 古老的年画明代门神---尉迟恭

 以工笔重彩加堆金沥粉绘制,气宇轩昂,威猛有力,色彩典雅,用于当时的朱门贵族。 

 

 

 

 

 

 

 

 杨柳青年画的风格特色:

杨柳青年画为中国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它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

 

  有着600年历史的杨柳青(位于天津市西20公里)的民间木版年画产生于元末明初,当时有一名长于雕刻的民间艺人避难来到杨柳青镇,逢年过节就刻些门神、灶王出卖,镇上的人争相模仿。到了明永乐年间,大运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纸张、水彩运到了杨柳青,使这里的绘画艺术得到发展。杨柳青年画从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绪初期最为风行。杨柳青年画的画样(粉本)有几千种。到了清代中期全盛时期,杨柳青镇的戴廉增画店一年生产的成品就达2000件,每件500张,共达百万幅。当时,杨柳青全镇连同附近的30多个村子,“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画店鳞次栉比,店中画样高悬,各地商客络绎不绝,是名副其实的绘画之乡。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杨柳青年画走向衰落。1926年,霍派五世传人霍玉棠创建了杨柳青镇最大的“玉成号”画庄,杨柳青年画渐渐走向复苏。解放后,周恩来总理还曾亲临视察并给画庄寄来急需的藤黄原料。“文革”期间,杨柳青年画改为胶版印刷,传统工艺濒临绝迹。

 

 

 

  

 

 

 

 

 
 
 
 
 
 
 
 

  杨柳青年画继承宋、元绘画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制作时,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上面,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绘的色彩斑斓与工艺性,因此,民间艺术的韵味浓郁,富于中国气派。杨柳青年画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在中国版画史上,杨柳青年画与南方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传统的工艺

 

 

古老的刻板

 

 

悠久而沉甸甸的历史

 

 

古老的制作工艺

 

 

 

 

手绘的斑斓色彩

 

 

 

图为霍庆有正在制作刻板

  天津杨柳青年画霍派第六代传人,霍庆有(著名年画艺人,霍玉棠之子)从20世纪80年代起,继承父志,利用近三十年的时间苦心钻研勾线、刻板、刷画裱等传统技艺,掌握了全套杨柳青年画工艺,成为天津一带唯一的勾、刻、刷、画、裱“五项全能”的杨柳青年画艺人,使得曾几近绝迹的木版手工绘制的杨柳青年画得以复苏。如今,“玉成号”画庄已建成为家庭博物馆,成为吸引中外游客的人文景点。

 

杨柳青年画活化石【缸鱼】的传人王学勤  

老人在手绘年画  

 

       过年,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无疑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虽然各地过年的风俗不尽相同,但祥和喜庆的气氛是相通的。在中国北方的许多地方,至今依然延续着传统的过年方式。人们穿新衣,放鞭炮,包饺子,当然更少不了贴对联,窗花和年画。在天津市郊西部有一座历史文化古镇-杨柳青镇,杨柳青自古盛产年画,据记载,杨柳青年画早在元朝末年就已形成。历经几百年的沧桑演变,技艺日臻成熟,历代受到各方人士的喜爱,过年贴杨柳青年画已成为了天津老百姓的风俗。

  缸鱼是杨柳青传统年画的一种,在过去的农村,每到腊月二十九家家都要买上一张缸鱼贴在水缸上方。阳光一照,墙上的鱼映在水中,一舀水,鱼儿随波游曳,诩诩如生。老百姓图个吉利叫作“连年有鱼”。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骤然改变,传统的农耕文明也在逐渐地瓦解,人们搬进了新楼房,水缸也被自来水代替。缸鱼也像许多传统民间艺术一样在悄然地消逝。

  在杨柳青以南几十里的张窝镇,有一座名为宫庄子的小村庄。村里住着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名叫王学勤,他家祖辈从事年画制作,尤其擅长绘制缸鱼。在方圆十几里小有名气,如今王学勤继承了传统年画的全部制作工艺,并且成为杨柳青绘制缸鱼的最后一位乡间艺人。

 

 

 

每幅年画“至少上十二道色”的规矩也是老辈人传下来的。

 

 

 

祖辈传下来,流传数百年的木版坯子,在阳光的照射下,依然散发着光泽。

 

 

 

著名作家冯骥才在和王学勤交流

 

  被喻为“津味”文化的“活化石”、75岁的王学勤老人,画“缸鱼”年画已经60多年了,凭着世代传承的绘画技艺,成为中国唯一以“粗活儿”形式绘制杨柳青年画的民间艺人。

       每一张“缸鱼”年画都是他亲手画出来的。

  居住在西青区张窝镇宫庄子村的王学勤至今仍以耕作为生,只是在每年麦收之后画“缸鱼”。随着年龄的增加,手工年画的产量也在逐年下降,最初一天画五十张,现在画五十张要用三天。王学勤现在依然在寻找着传统年画与现代工艺的结合点,钻研杨柳青年画的精湛技艺,为了不让“缸鱼”消失,他的儿子也追随父亲画年画。

 

 

 

 

古老的技艺后继有人,可喜可贺 
 
 

  杨柳青年画通过寓意、写实等多种手法表现人民的美好情感和愿望,尤以直接反映各个时期的时事风俗及历史故事等题材为特点。如年画《连年有余》,画面上的娃娃“童颜佛身,戏姿武架”,怀抱鲤鱼,手拿莲花,取其谐音,寓意生活富足,已成为年画中的经典,广为流传。杨柳青年画取材内容极为广泛,诸如历史故事、神话传奇、戏曲人物、世俗风情以及山水花鸟等,特别是那些与人民生活密切关联的题材,以及带有时事新闻性质的题材等,不仅富有艺术欣赏性,而且具有珍贵的史料研究价值。以这些优秀作品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形成杨柳青年画艺术的主流,一直延续发展至今。杨柳青年画的艺术特点是多方面的,形成其艺术特点的条件也是多方面的。其中较为显明突出的则是表现在制作上。杨柳青年画的制作程序大致是:创稿、分版、刻版、套印、彩绘、装裱。前期工序与其他木版年画大致相同。都是依据画稿刻版套印;而杨柳青年画的后期制作,却是花费较多的工序于手工彩绘,把版画的刀法版味与绘画的笔触色调,巧妙地融为一体,使两种艺术相得益彰。而且还由于彩绘艺人的表现手法不同,同样一幅杨柳青年画坯子(未经彩绘处理的墨线或套版的半成品)。可以分别画成精描细绘的“细活”,和豪放粗犷的“粗活”,艺术风格迥然不同,各俱独自的艺术价值。

     

 

  

电视剧《杨柳青》开拍

    经过近两年的筹备,2011年3月1日,由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人民政府和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中视影视制作公司合作拍摄的30集电视剧《杨柳青》在著名年画之乡杨柳青民俗文化旅游区举行开机仪式。 

 

 

 

 

 

    该剧以辛亥革命前后几十年的天津为大背景,讲述了天津杨柳青年画世家方家两代人的生活变化,情感纠葛以及命运变迁。

    青年编剧刘深、李潇、于淼历时2年时间对该剧进行策划、打磨,曾经指导过《大时代》、《秋天日记》、《笑看风云》、《天地男儿》、《金枝玉叶》的香港著名导演林建龙将执掌该剧,夏雨、侯天来、孔祥玉、李倩等众多知名演员将在剧中担任主要角色。

    演员夏雨表示:“通过对于剧本和相关书籍的学习,我对杨柳青年画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我觉得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人身上丢失得越来越多,我希望通过这部戏,唤回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少一些洋文化的追逐。” 

    据悉,近年来,西青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提出以民俗文化为龙头,以崇文和尚武为两翼,形成五大文化旅游板块,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的思路和要求。目前,杨柳青年画行销海内外,被各界人士广泛收藏,成为世界了解中国、了解天津、了解西青的亮丽名片。这次通过深入挖掘杨柳青年画民俗文化内涵,而编剧拍摄的电视连续剧《杨柳青》,正是中国首部反映千年画乡文脉传承的历史文化大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的卧虎湾】任志民:缸鱼和缸鱼老人●津门风情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10枚/套
年画里寻找津味儿年
【2022春节】年画,不贴就不算过年[21P]
天津,杨柳青年画制作现场。
我画了70多年缸鱼年画,作品被各国收藏,现在却吃不上一口热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