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良:谁让隋炀帝变得骄奢淫逸?|头条

摘要
能而不贤的裴蕴曲法枉法,终究贻害于国家,既坑了炀帝,也害了自己。


共识君按:本文原载《学习时报》2015年5月刊。原标题为《能而不贤的裴蕴坑了炀帝》,感谢陈良先生赐稿。



炀帝·剧照


贤任能,是中国古代选用官员的基本价值取向。孔子曾赞美他所向往的“五帝”时代:“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实践证明,贤与能,亦即德与才,二者必须兼备,不可或缺。


隋朝大臣裴蕴(?—618),是一个颇为典型的人物。《隋书·裴蕴传》说他“性明辩,有吏干”。


这个评价非常准确,综观其一生,不难看出他是一位明察时务、能言善辩、颇有行政才干的能臣,但不是一位贤臣。


鼓励告密,裴蕴升官


裴蕴早年供职于南方陈朝,担任过直阁将军、兴宁令。因为父亲在隋朝为官,并且看到陈朝即将衰落,他暗中与隋文帝通信,请为内应。陈朝灭亡以后,他投奔到隋朝,受到隋文帝特殊礼遇,给他加官晋爵。


入隋,裴蕴先后出任洋、直、棣三州刺史,擅长治理,“颇有能名”。大业年间,连续几年考绩,裴蕴均名列第一。


隋炀帝听说他很能干,将他调到中央任太常少聊,主管礼仪文艺方面工作。


隋文帝本崇尚俭朴,不好声技,最大限度压缩宫廷乐府规模。裴蕴揣知隋炀喜好声色、讲究排场,便大张旗鼓地扩充宫廷乐府,广泛网罗“善音乐倡优百戏者”,“增益乐人至三万余”。


隋炀帝对此十分满意,随即就让裴蕴出任民部侍郎。


民部负责掌管户籍与财税。在担任民部侍郎期间,裴蕴再次展现出能干一面。


当时,户口管理比较混乱,瞒报、漏报现象很严重。裴蕴做过几任地方长官,熟悉其中内情。为此,他提出一整套核查办法,强化问责与奖励:“若一人不实,则官司解职,乡正里长皆远流配。”


并且允许民众相互举报:


“纠得一丁者,令被纠之家代输赋役”。


那一年(大业五年),“诸郡计账进二十四万三千丁,新附口六十四万一千二百。”


这次人口普查成功,不仅改进了户口管理,而且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隋炀帝非常高兴,面向百官表扬裴蕴:“前代无贤才,导致户口罔冒。如今彻底核实了,全由裴蕴一人成就。”


逢迎上意,大包大揽


得到皇帝赏识,官运自然亨通。不久,裴蕴被擢授御史大夫,与裴矩、虞世基参掌机密,进入核心领导层。


御史大夫为最高监察机关长官,其职责是纠绳百官过失,地位高责任大。作为御史大夫,裴蕴本应秉公监察司法,可他丝毫不讲原则,热衷于揣摩领导(隋炀帝)心思,依照领导意头行事。《隋书·裴蕴传》记载两个重大案例,足见其表现极不贤良。



隋炀帝·画像


内史侍郎薛道衡以才学闻名,只因说过一句褒扬高颎的话,而忤逆隋炀帝。高颎乃隋朝开国元勋,很有政治才能。大业三年,他看到炀帝奢靡,甚为忧虑,有所议论;被人告发,炀帝以“诽谤朝政”的罪名将他与贺若弼、宇文弼一同杀害。


裴蕴得知炀帝对薛道衡不感冒,便趁机在炀帝面前诬陷薛道衡,说他负才恃旧,目中无君,每每见到诏书,心里总有非议,迁怒于国家,妄想制造祸端;如今虽隐昧未发,找不出罪证,但胸怀不良动机,甚为悖逆。


炀帝赞同裴蕴凭臆想定罪,下令薛道衡自尽。薛道衡以为自己无辜,指望赦免,未能引决。在裴蕴干预下,司法部门再走法定程序,终将薛道衡缢杀,其家眷都被流放。薛道衡惨遭杀害,天下人都觉得太冤。


杨玄感(司徒杨素长子)因炀帝猜忌大臣,不能自安,于大业九年起兵造反,最终兵败身亡。炀帝命裴蕴追查其党羽,对裴蕴说:


“杨玄感一呼而从者十万,可知天下人不要太多,多了就会相聚作乱。对作乱者一律格杀勿论,否则不能惩戒后人。”


裴蕴领受此旨,知道炀帝只在乎稳定而轻视人命。于是,裴蕴与樊子盖(兵部尚书)以清理杨玄感党羽名义,“专行屠戮,大穷党与,海内豪杰,无不罹殃,遂至杀人如麻,流血成泽。”(陈子昂语)


总共有三万余人被杀,家产全都抄没,流放人员六千余人。与杨玄感有交情的文士,不是被流放,就是被处死。牵涉此案的死难者大都是冤枉的,他们冤死于裴蕴等人的严刑竣法与粗暴执法。


对于裴蕴在御史大夫任上的所作所为,史书做出这样评述——


“蕴善候伺人主微意,若欲罪者,则曲法顺情,锻成其罪。所欲宥者,则附从轻典,因而释之。是后大小之狱皆以付蕴,宪部、大理莫敢与夺,必禀承进止,然后决断。蕴亦机辩,所论法理,言若悬河,或重或轻,皆由其口,剖析明敏,时人不能致诘。”(《隋书·裴蕴传》)


由此可见,裴蕴在履职上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迎合领导意愿,以领导好恶为好恶,以领导满意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为此不惜扭曲法度;


其次是大包大揽,干预宪部(刑部)、大理寺等机关独立司法,直接插手断案;再次是巧舌如簧,口含天宪,以言代法,玩法律于口舌之间。


曲法枉法,害人终害己


孔子云:“为政以德”。何谓之德?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伦理学著作中指出,公正原则是政治学的最高准则,构成道德美德之顶峰的便是公正,“政治上的善即为公正”,公正则依归于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


显而易见,裴蕴一味迎合领导,而不能恪守公正原则,是缺乏政治道德的表现。


也许在他看来,天下乃皇帝之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故而只需讨好皇帝一人即可。殊不知,“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而裴蕴对领导曲意奉迎,虽能讨领导欢心,却让天下人寒心。因为他丧失公正原则,导致司法不公:以言论或腹议定罪,严刑竣法,漠视生命,滥杀无辜,制造大量冤假错案。


裴蕴可能以为,自己如此行事,有助于强化皇上权威,是为皇上帮忙。实际上,他是为皇上帮倒忙。


正是裴蕴、裴矩等佞臣阿谀奉承,助长隋炀帝不断自我膨胀,日益暴虐专横,好大喜功,骄奢淫逸,不恤民情,从而在官方与民间获得暴君的名声。


炀帝三征高句丽


隋炀帝晚期统治极为昏暗,穷兵黩武,横征暴敛,劳民伤财,大兴冤狱,如此等等,终致天怒人怨。当民怨、民愤超过一定限度,势必激起民变,统治阀门难以压制,大隋王朝很快崩盘。


大业十四年(618年),全国各地硝烟弥漫,滞留江都的隋炀帝再也无法驾驭局面,只能无可奈何地顾影自怜。


宇文化及与司马德戡联手发动兵变,逼炀帝自缢身亡,裴蕴亦被杀。当初隋炀帝嫌天下人多易为乱,清理杨玄感党羽不惜杀人如麻;此时宇文化及也嫌皇族人多,大肆杀戮炀帝子孙,“隋氏宗室、外戚,无少长皆死。”


不讲究司法公正的裴蕴,也未经公开的法律程度审判,就被视为炀帝亲信从重从快处死。对于隋朝灭亡,隋炀帝无疑要负主要责任,而裴蕴等大臣也难辞其咎。


能而不贤的裴蕴曲法枉法,终究贻害于国家,既坑了炀帝,也害了自己。



(本文为共识网作者独家赐稿,转载须取得授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裴蕴传
§§第十三章 言者有罪是蒙曼说隋·隋炀帝杨广(上)最新更新章节
【读史札记】隋炀帝:用诏书“逗你玩儿”!
苏 威:高士名相 不忘邦本
隋炀帝杨广简介
怪想之圆周率学历史四十三 609(隋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