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蚩尤和苗族研究的几个问题

 

 

(2015年5月24日至28日,由中央民族大学等国内十余所高校、重庆市民族宗教委员会等单位主办,国内十余个省的近百名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专家参与,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承办,召开了“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暨蚩尤文化研讨会”。会议期间,正值苗族4月初8“牛王节”,因此,全体与会人员还冒雨参加了由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主持的“蚩尤祭祀大典”。会上,我作为特邀佳宾作了“关于蚩尤和苗族研究的几个问题”的发言。我借“光明网”这块宝地,把我的发言稿发表出来,以供苗族同胞和有兴趣者参考。)

 

 

摘要:蚩尤是苗族的人文始祖。我们在研究蚩尤和苗族时,必须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必须为巩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服务;二是必须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抓手;三是必须以“实事求是”为根本方法。

 

关键词:蚩尤    苗族    问题

 

 

                                         设在彭水摩围山风景区的研讨会会场

 

在司马迁著名的《史记》中,开篇就记述了中华民族的三个人文始祖,即:炎帝、黄帝、蚩尤。今天在中国占90%以上的汉族,公认炎帝、黄帝是其最早的人文始祖,而苗族则公认蚩尤是其最早的人文始祖。虽然中华民族早已是一个多元一体格局的整体了,但我们研究蚩尤,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于廓清有些不严谨的说法,更是非常必要的。当然,我们在研究蚩尤的过程中,必须要首先搞清楚几个最基本的问题。

 

一、研究蚩尤和苗族,必须为巩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服务

 

中国人从何而来?中华民族是怎样形成为今天的“多元一体格局”的?中国的56个民族之间到底是个啥关系?我想作为每一个中国公民,都应该搞清楚这些基本问题。

 

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中国考古界在北京发现了距今70——20万年的“北京人”,在陕西发现了距今110万年的“蓝田人”,在云南发现了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特别是在长江三峡地区发现了距今200万年以上的“巫山人”等,这些说明了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已基本接近非洲最早人类的产生年代了,从而对“人类非洲起源论”提出了有力地挑战。很可能,中国也是人类发源地之一,当然,也不排除有其它人类渗透或融合进来。最早的中国人诞生之后,他们不断繁衍、生息、迁徙,逐渐向四面八方扩展,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中华民族的早期应该是由“一体”走向“多元”的。也许,著名的涿鹿之战,炎帝、黄帝、蚩尤的相互绞杀,就是一种“多元”的开始。到“西周”时,又初步形成为以中原的“华夏族”(今天称之为汉族)为中心,并与“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少数民族逐渐融合的态势。应该认为,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不断融合,其关键因素是中国大陆型的地理结构和文化力的作用。由于当时中原农耕文化的优越,它必然会产生强大的文化引力,而其它比较落后的民族和文化自然就会被吸引过来,这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同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大一统”的中国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就比较稳固地形成了,并且一直延续至今,基本没有中断过。从这个角度讲,中华民族又是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可以认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就是一个从“一体”到“多元”,又从“多元”到“一体”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到今天,56个民族就是“多元”,“多元”是基础,好比一栋建筑的“砖块”一样;而“多元”又凝结成“一体”,这就是“中华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它无疑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主体”。它们共同构成为一座严密而稳固的中华民族结构的“金字塔”。因此,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之间也是相互离不开的。作为我们每一个中国公民,应该为置身于这样一个伟大的中华民族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实践已经证明,凡是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和睦相处之时,我们的国家就强盛,人民就幸福;反之,凡是闹不团结和分裂之时,我们的国家就衰弱,人民就遭蹂躏,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彭水九黎城——蚩尤祭祀大典会场

 

但是,今天当人们在谈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时,往往有一种不严谨的说法,即:“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事实上,只有汉族才是炎黄子孙,而很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人文始祖,都不是炎黄子孙,如苗族,毫无疑问只能说是蚩尤子孙。之所以会产生这种不严谨的说法,很可能是“大汉族主义”在作怪。当然,我们的众多少数民族,虽然人文始祖不是炎黄,但我们仍然属于中华民族须臾不可分离的一个族群,这是不可动摇的。因此,我们研究苗族的人文始祖蚩尤,既是为了进一步弄清苗族的来龙去脉及其发展的历史进程,同时又必须为巩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服务,这应该是研究蚩尤和苗族的一条最重要的基本原则。

 

二、研究蚩尤和苗族,必须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抓手

 

近年来,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传承,已上升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和文化战略之一。在苗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他们创造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认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苗族“数典不忘祖”的历史实录、文化年轮和活化石;是苗族凝聚力、认同感、心理素质、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的再现;是苗族价值观和审美观的真实反映;是苗族情感的载体;属于苗族的本原文化。因此,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一系列杰出价值,我们研究蚩尤和苗族,必须以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抓手。

 

              虽然天公不作美,下着不大不小的雨,但场面仍然热烈壮观

 

首先,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是苗族的民族之根与多民族融合的历史见证。历史,是一个民族繁衍与发展的脉络和纽带,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身的历史渊源。怎样去梳理清楚一个民族的历史渊源呢?除开考古、田野调查、文献分析等方法之外,实际上,我们还可从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得到很多可靠的信息。我曾经拍过一部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宣恩县小茅坡营举行“椎牛”祭祀活动的人类学纪录片,它反映的就是苗族通过椎杀一头牛,希望这头牛的灵魂成为苗族与上天蚩尤进行沟通的使者,最终达到人神共通的目的。我们透过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可以追溯到苗族的民族之根,大致窥见苗族的来龙去脉,而且还可以大致看到苗族是怎样逐渐融合进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因为苗族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各民族融合的产物。如吊脚楼工艺,事实上它就是汉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等不同民族共同创造的,它完全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见证。

 

其次,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它是苗族的民族身份标识。斯大林曾经列出了判断一个民族的四个身份标识,在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事实上,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具有标志性或标识性,只有少数是与其他民族交叉融合的,如吊脚楼。它们往往都包含着多方面的民族特征和民族标识,是民族特征的集合、载体和表现形式,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准确地判断出它属于哪个民族。如苗族的牛图腾、椎牛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它透露出来的社会信息就充分表明了苗族是蚩尤的后裔,不是炎黄子孙。今天就其他民族而言,只要我们一看到类似牛图腾一样的物件,也许很快就会联想到苗族。事实上,苗族和她本身所具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头带傩面具的祭祀表演队伍  

 

再次,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它是苗族的文化之魂。任何一个民族,都会在自身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出属于这个民族的文化,而其核心就是这个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费孝通先生认为就是民族的认同意识,这就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之魂。问题在于:民族的文化之魂不但表现在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与他民族的关系、经济社会的发展等问题上,而往往还通过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出来,我们通过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全可以窥见到一个民族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魂魄。如苗鼓,俗称猴儿鼓,苗族人在击打苗鼓时,忽而展转跳跃,忽而迂回腾挪;时而击打鼓边,清脆悦耳;时而击打鼓面,地动山摇;显然,苗鼓既深深地留下了战争的痕迹,又充分反映了苗族人统一号令、团结一致向前进的共同价值。从总体上看,苗族是一个山地民族,因此,苗族文化应该属于山地文化。事实上,在苗族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大都体现了一种山地文化的特色。如独具特色的苗寨建筑,往往是成百上千户苗民集中连片地居住在大山之间,既充分体现了苗族山地文化和建筑文化的“大一统”的灵魂,又充分体现了苗族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

 

   这是一些中学生,他们头带傩面具,尽管天下着雨,但表演起来仍然一丝不苟

 

最后,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它是苗族审美情操的载体。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挑花织绣的民族,特别赋予民族的审美情操。如彭水苗族的“娇啊依”歌舞,就充分反映了苗族能歌善舞、享受爱情、善于审美的民族情操。再如苗族的腊染、银饰等,不但绚丽多姿,而且每种花纹图案都饱含独特的民族魅力、历史信息和审美情趣等。

 

三、研究蚩尤和苗族,必须以“实事求是”为根本方法

 

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中国社会明显地存在着拜金主义、浮躁、弄虚作假等不正之风。表现在民族研究等问题上,突出的就是不讲实事求是,瞎编乱造“伪民俗”等等。比如,有的人为了争夺民族祖先的发源地、名人故地、名胜古迹等,牵强附会、断章取义地任意瞎编出处,瞎编故事,搞得笑话百出。全国好几个地方,都去争西门庆、潘金莲的故地,这岂不是笑话?有的地方和民族,随便找一块地就来复制只在封建时代才有的文化遗存,并且还搞得有鼻子有眼睛,还请名人提字,不只忽悠了多少人。我判断,这些所谓的文化遗存,在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必须要通过考古才能确定其真伪。还有一个地方,为了恢复明、清时代的建筑遗存,他们把所有的旧建筑都涂上一层金粉,看起来金光闪闪,实际上,他们根本就不懂“修旧如旧”的文物保护原则。就是对待民族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民族歌舞、音乐、服饰等,有些任意包装,基本丧失了原生态,已经搞得面目全非了。

 

                     与华中农业大学萧洪恩教授合影

 

       针对这些不良现象,我们认为,在研究蚩尤和苗族时,一定要严格遵循“实事求是”的根本方法,绝不允许瞎编乱造“伪民俗”。在研究苗族的人文始祖、民族迁徙、民族融合、名人故地、名胜古迹等等问题上,一定要严格遵循考古学和现代科学的规律与方法,坚决抛弃任意猜测和主观臆断。在对待苗族的文化遗存上,一定要实事求是、修旧如旧。特别是在对待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一定要坚持原生态,不要为了追求所谓的现代化而任意包装,如果那样,只能是糟蹋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决不是保护和传承。

 

                                                       20155于重庆彭水

                                                      (照片除本人的一张之外,全为周兴茂拍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蚩尤文化网蚩尤探源非物质文化视野下的苗族蚩尤戏
五千春秋话蚩尤
蚩尤:上古叛乱者还是中华民族始祖?(3)
黄帝与蚩尤形象的演变
蚩尤九黎城见证“蚩尤祭祀大典”
【魅力海南·多彩非遗】第十九期:远古的记忆——海南苗族盘皇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