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了解影响孩子一生的心理障碍,让孩子远离心理疾病




身体健康固然很重要,但心理健康同样不可忽视,尤其是身心还未健全的儿童,对外界的抵抗力还不够,很容易不知不觉的就患上了儿童心理疾病。


下面向大家介绍几种6岁以下儿童常见的心理疾病,请您自己对照一下,看看您的孩子是否有心理上的问题呢?


咬指甲


小孩子咬指甲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因此,一些年轻父母对孩子咬指甲的习惯往往不在意。其实,咬指甲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不少危害。



形成原因:紧张、抑郁、沮丧、自卑感、敌对感等情绪状态的产生,其根源可能是受关注不够或缺乏安全感。


不良后果:

  1. 导致口腔或牙齿感染,甚至引发消化道传染病或肠道寄生虫病;

  2. 造成牙齿排列不整齐或指甲畸形;

  3. 过多摄入铅。


建议:家长要尽可能多的陪伴孩子,多带孩子参加一些户外活动,让他多交朋友,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游戏,分散他的注意力,也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


吃手


刚出生的宝宝对吸吮有一种天生的需要,如果吸吮没有得到满足,他就会想办法自己满足自己——吸吮手指,这是一种替代和安慰。



形成原因:来自父母的关注过少,以此来自慰;排遣孤单和寂寞;排遣内心的压力。


不良后果:

  1. 发生肠胃感染或者其他病症;

  2. 颜面变形;

  3. 手指畸形或发生感染;

  4. 影响牙齿咬合,引发口腔问题。


建议:妈妈要尽可能用母乳喂养宝贝,让他充分享受吮吸的快乐。切忌突然断奶,让宝宝感到焦虑和没有安全感。平时多陪陪宝宝,仔细分辨宝宝的各种要求,满足他的各种需要。当宝宝吃手时,妈妈可以给宝宝一块磨牙饼干,或来个安慰奶嘴、磨牙棒替换一下小手。


口吃


口吃是孩子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自然现象,家长不能太在意,但也不能不在意。因此,家长需要密切注意孩子口吃过程中的危险信号。



形成原因:大量事实表明,儿童口吃是儿童受惊、被严厉斥责、惩罚、嘲笑、环境突然发生变化、父母双亡或离异、家庭不和睦等情景下引起的恐惧、焦虑情绪的结果。还有可能是出于好奇和好玩,模仿别人的口吃学来的。当然,也不排除疾病的影响及遗传问题。


不良后果:

  1. 造成孩子的恐惧心理,逃避说话、逃避交际;

  2. 造成孩子的悲观心理;

  3. 造成孩子精神萎靡,缺乏斗志、意志薄弱、精神恍惚。


建议:家长要多与患儿交谈,且做到速度缓慢,咬字清晰,音节分明。平时多带孩子参加课外活动,培养积极的精神面貌。营造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环境。


攻击行为


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等。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家长若掉以轻心,将会妨碍孩子今后一生的发展。



形成原因:有些家长惯于用暴力方式来教育孩子,结果孩子也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其他儿童;另外,如果儿童经常看暴力影视片、武打片,玩暴力电子游戏,也会使孩子容易出现攻击行为;遗传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点。


不良后果:

  1. 易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等情况;

  2. 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建议:家长应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玩耍时间和玩具,不让孩子看有暴力镜头的电影、电视,不让孩子玩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不在孩子面前讲有攻击色彩的语言。


教会孩子懂得宣泄自己的感情,培养丰富的情感,可以通过养小动物来养成孩子的爱怜之心。应从小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告诉孩子,攻击行为会给别人带来痛苦,导致严重后果。且家长必须注意自身修养,不要因自己对某些事情不顺心而在孩子面前毫无顾忌地攻击别人,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抽动症


儿童抽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问题,多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家长需要重视起来。



形成原因:在儿童受到精神创伤、过度紧张等影响时可能诱发抽动症状。也有学者认为抽动障碍与去甲肾上腺素及6-羟色胺功能失调有关,或是由于脑内γ-氨基丁酸(GABA)的抑制功能降低,以致发生抽动。遗传因素也有一定的影响。


不良后果:

  1. 继发学习困难。患儿的注意力难以集中,上课爱搞小动作,有的还会逃课、逃学;

  2. 个性发展问题。在孩子自我意识形成的主要时期,如果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歧视又不加以引导的话,孤僻的性格有可能跟着孩子一辈子。


建议:家长既要耐心教育,不能歧视、责骂或殴打,又要严格要求,不能以病为借口而过分迁就。鼓励孩子的安静行为,培养他们养成能静坐、能集中注意力学习和做事的习惯。


平时也要让孩子多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社会活动,使他们能有机会渲泄过剩的精力。当然,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如果症状较为严重地影响孩子的学习,干扰家庭及学校秩序时,则需要恰当的药物治疗。


选择性缄默症


选择性缄默症是指已经获得语言能力的儿童,因精神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在某些社交场合保持沉默无语的一种心理障碍。其实质是社交功能障碍,而不是语言障碍。



形成原因:由于患儿往往具有敏感、胆小、害羞、孤僻、脆弱、依赖等性格特征,过分依赖于亲人,独立生活能力很差;与恶劣的家庭环境造成的心理社会因素等也有很大的关系。


不良后果:

  1. 社交恐惧,逐渐与社会脱节;

  2. 失去自主交流能力,可能发展为抑郁症,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建议:要尽量避免给患儿各种精神刺激,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开朗豁达的性格,并给患儿提供一个融洽的家庭环境。鼓励他参加集体活动,以逐渐消除对陌生人和新环境的紧张情绪。陪伴患儿一起做亲子游戏,一起外出游玩,从而分散患儿的紧张情绪。对一些症状较重的患儿,则需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抑郁类药物。


依赖行为

依赖行为是指儿童过分依靠父母(或看护人)且与其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虽然说“依赖”在孩子身上是正常现象。但是,有的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特别差,过分依靠父母,这就属于依赖行为了。



形成原因:父母对孩子生活的各个方面往往照顾过度,事事包办,处处代替,使孩子从小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父母忽略孩子正常的心理需求,使孩子不能建立独立性。


不良后果:

  1. 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孩子不需要做,不需要说,不需要思考,时间长了,语言能力、行动能力、思维能力就会严重退化;

  2. 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孩子一遇到问题就会缩回父母的保护圈,久而久之就会与社会格格不入,严重的会出现心理问题;

  3. 影响亲子关系。孩子过于依赖父母,导致父母不堪重负,继而心力憔悴,并将一腔怒火转嫁到孩子身上。


建议:父母要改变不良的教育方法,锻炼和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放手让他去做他力所能及的事。还要让孩子做一些能够增强独立自主性且较少需要别人帮助的事,当他能够独立完成时,则给予鼓励或奖励。


分离性焦虑


儿童分离性焦虑是指6岁以下的儿童,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大多发生在学龄前儿童身上。



形成原因:亲子过分依赖,导致孩子一旦与母亲突然分离,就容易出现分离性焦虑。当孩子生活中遇到挫折,或生活发生变故时,都会让孩子失去安全感,从而产生分离性焦虑。据相关调查显示,患有焦虑症的父母所生的子女,焦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父母所生的子女。可见,与遗传因素也是有一定关系的。


不良后果:

  1. 易产生上学恐惧症、考试紧张症等;

  2. 发展成为急性或慢性焦虑症,严重阻碍身心的健康成长。


建议:要培养孩子与陌生人打招呼的习惯,以克服孩子在陌生的环境里胆小、怕生、怕人多等;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要让孩子养成对母亲过分依赖的习惯;扩大孩子的交际圈并培养孩子的合群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表现得耐心、冷静。


心理问题不同于生理问题,它是一种比较隐蔽的疾病,家长一个不注意,可能就错过了孩子的最佳治疗期。所以小编在这里呼吁所有家长,面对孩子的一些异常行为,一定要给予充分的关注,若长时间没有改善,请您积极求教心理医生,以免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偷钱怎么办
又一个孩子走极端跳楼,打骂孩子的后果到底有多严重!
咬指甲是一种心理疾病
6个原因让儿童患上焦虑症儿童焦虑症该怎么办
怎样让孩子克服学校恐怖症
儿童学校恐怖症怎么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