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代文化思潮中的中青年书法创作述评——王登科

大地的吟唱 ——当代文化思潮中的中青年书法创作述评

文/王登科 


  众所周知,在近三十年的当代历史上,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其中主要体现在对现代化的深切瞩望,以及开放、改革的践行与探索中。此间,西风东渐可谓是风起云涌。而由此所凝敛与形成的文化思潮,也更以它独特的方式,影响着社会、文化的观念与视野。于是,迷茫与自省、激昂与沉着,便成为了那一个特定的狂飙突进时代的鲜明主题。从政治到经济的改革、从文化到艺术的理性反思与检讨,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与开放的特殊时期。作为一种大时代的气象与征候,在这个值得纪念的二十世纪后半页,渐至呈现出它明快的色调。


  需要强调的是,在这波澜壮阔的三十年历程中,书法艺术,也同样经历了从自觉到自省、从传统到多元的文化转捩。此外,它由旧时代文人的“风雅自适”而进入到时代精神的高标与创造,这一段可歌可泣的心路历程,也正是书法这门传统艺术形式走向广阔公共视野与大众的文化新生。勿庸置疑,这与中国书协艰苦卓绝、筚路蓝缕的努力不无关系。同时,它也是几代的书法家群体激情满怀、继承创新所开创的局面。当然,就书法创作而言,当代三十年中国书法的发展概况,可谓沧海横流。鉴于篇幅,本文仅以中青年书法创作这一支脉为线索,并以提名的“六十家”为缘起,就他们成长中的当代文化思潮为背景,略加梳理、回顾评述如次。



舒同先生 书法立轴 纸本 


周昭怡先生 楷书(对联) 

一、80年代:笔墨中的乡愁与记忆


  对于中国书法,80年代是一个应该永远值得记住的特殊岁月。对于经历了漫漫寒冬与冬蛰期的人们而言,精神的自适与个体生命的自觉,是其重要的标志。在那个时光中,除了文学的启蒙之外,更有书法的勃兴与响应。具体标志性的事件应当是1981年成立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以及在沈阳举行的《第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


  书协的成立与展览,标志着书法身份的确立,客观上也回答了一直争辩不休的关于“书法是不是一门艺术”的纠缠话题。此外也从舆论和精神层面给予书家及其创作提供了一种理论上的支撑。中国书法便是在这样的情境下,开始进入了当代的历程。


  此际,对于60、70后的书家而言,他们还大都处在书法的启蒙期。不同的缘起、不同的经历,但相同的是他们对于书写的兴趣而分别在不同的时段拿起了毛笔。其实,他们每个人身后都会有一段特别的故事。一位的名家的激励、一位乡间塾师的亲炙、父辈的影响、一幅字、一个展览的启示、一本碑帖引发的兴趣,凡此种种,都成为他们走向书法的客观理由。当然,更重要的是还有一些说不清楚、冥冥之中的宿缘了。


  那个时代,书法的传媒仅有几本杂志。它成为书法青年获取信息与了解书坛的唯一选择。因而,时常在期盼中等待着邮差的到来,当手上捧着带有墨香杂志的刹那,心里暖暖的。那上边赫然醒目的不仅仅是一些文章、字迹,它更是一扇扇窗牅与门户,从那儿放眼望去,总是令人激动不已。青春的激情、成功的渴望,理想主义总是会在这支毛笔上大放异彩。此外,书写的方便、工具的便捷、审美兼功用的特点,使书法成为了那个时代普及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艺术形式之一。广大的书法青少年正是在这样郁郁的风气中激励与成长。其实,在每一个地区、每一座城市,甚至每一个乡村,都有一位被人尊崇的“书家”或“字写得好的人”,他们像明星,而书法青少年便是今日所谓的“粉丝”,正是在这些“明星”的照亮中,这些“粉丝”们对书法的坚守才是那样的坚定不移。北京的舒同、启功、沈鹏先生、浙江的沙孟海先生、福建的沈觐寿先生、广东的秦咢生先生、江苏的林散之先生、湖南的周昭怡先生、辽宁的沈延毅先生等等,他们作为一代大家,身边自有亲炙的传人弟子。但他们作为具有熠熠传奇色彩的“明星”,影响和烛照了各地书法青少年美丽的梦。这一点应是从那个时代走出来所有中青年书家共同的“记忆”与“乡愁”。

沙孟海先生 书法作品  


沈觐寿先生 
1978年作 行书七言对联 水墨纸本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时代书法学习的初衷更多的是来自内心的渴求,精神的需要。而不是如今天这样是家长的意愿、功力的企图。因此,虽说是条件艰苦、环境窘迫,但他们心中总有一个靠美好支撑出的愿望在召唤。这或许是这代人与书法的宿缘和福分。更是为他们后来的艺术创造准备好了充足的前路资粮。


  85思潮是出现在八十年代中期的“新美术”运动。它以当代西方的艺术价值观为核心与标准,对传统的艺术观与文革以来的极左艺术观念进行深刻地检讨与批判,引发了在全国范围内的一种艺术与文化的新浪潮。


  一时间,书法的“继承与创新”又成为了一个焦点话题。更有一些美术家、画家以“新思潮”为理论依据开始探索书法创造的新途径。同时,更以日本的“墨象”为参照,创作了一大批充盈着“画趣”的书法风格范式。在那个激越与真实的年代里,这一“创新”的举措,影响了一大批书法家和书法青少年。人们在改革、探索书法创作新材料的同时,更在涉及到书法传统的本质与属性等理论的话题。


  无独有偶,与此同时,在河南的中州大地上,一群豪情万丈的中青年书家,他们以一往深情的态度怀念传统,并以中原人固有的执着与坚韧的性格,鼓吹呼号,以一种特别的集体主义行为,形成了当代书法史上第一个以地域命名的所谓“中原书风”。“墨海弄潮”展,初始在河南、进而在北京掀开了它的序幕。他们的名字是:张海、王澄、李刚田、王朝宾、冯志福、周俊杰、陈国桢、索宏源等等。正是几位河南的书家的晋京展,同时也掀开了当代书法史上的新篇章。它标志着中国书法家的创作真正进入到了主题与学术的层面。


  就时代的文化思潮而言,85思潮下的“书法创新思潮”与河南“中原书风”出现,虽然他们的主张各异、观念有别,但他们勇于创造、努力进取的气象,为书法艺术在当代的健康发展注入了最初的鲜活的血液。尽管在今天看来,他们的步履似乎显得稚嫩与蹒跚,但若还原在那个特定的历史中,他们的作为是无可争议的难能可贵。


  我们说,这段历史与历程是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书家的共同记忆,同时也构成了他们今天书法创作与思考的语境空间。从这里爬梳开来,似乎也可以看到时代书风沿革与转变的深层动机与内在联系。


秦咢生先生 甲子(1984)年作 书法 镜片 水墨纸本

秦咢生先生 书法作品


沈延毅 书法中堂   


二、书写中的青春与创造


  90年代至今的二十余年,是当代中青年书法创作的黄金期。在此期间中国社会已进入了多元的改革开放阶段,尤其是经济体制的改革措施,带来了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同时也带来了意识形态与文化领域的跨跃式发展。尤其是在近十年全球化浪潮的风起云涌间,民族主义、国粹主义的文化思潮更成为一个时期鲜明的主题。它所改变的正是全民族对自己悠久历史文化的自豪感以及对于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认同。这与85思潮中主张全盘西化的论调恰好是背道而驰。在这样一种文化思潮成为主流的特殊时段里,当代中青年的书法创作沿此而上路了。


  书法,作为一种最能体现中国文化价值观念的传统艺术形式,它在进入当代之后,其身份变得既简单又复杂。尤其是将其与艺术挂上干系后,它的担荷与使命便愈发的沉重。这也是至今仍困扰着书法家、理论家的一个悬案。当代中青年书法家的创作,正是在此书法本体不甚明晰的荒芜间开始的。


  从80年代中后期,中国书协携同《中国书法》杂志举办几年一次的《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这极大地刺激与激发了广大中青年书法家群体的创造热情。如山东于明诠、邵岩、广西张羽翔、浙江赵雁君、安徽王金泉、河南许雄志、浙江何来胜、福建李木、河南吴行、江苏刘灿、辽宁胡崇伟、上海白砥、四川刘新德等,都是在历届的中青展中崭露头角,而渐至成为当代中青年书家的佼佼者而为书坛所瞩目。


  在九十年代初期,由地缘文化及其团队所形成的“地域书风”,作为一种特殊的书法现象,一直是中青年书法创作的一个重要标志。辽宁的“小草书风”、河南的“中原”书风、“广西现象”,其主力军正是以这些中青年书家队伍所构成。他们以对传统的守望以及对视觉表达的侧重,为那个时代留下了一大批耐人寻味的经典之作,并成为那一段当代书法史上标志性的新闻事件与时代的镜像。


  在九十年代后期的中青年书法创作中,地域书风或许受到传媒的冲击而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学院风”的劲吹与醒目。最重要的是以中国美院、南京艺术学院为代表的本科教学体系。他们在注重传统的同时又有留意形式上的分野。如同样循序传统的白砥、张羽翔、陈忠康、陈海良、李双等,在后来的创作理念上又各自扬镖。白砥趋执于深沉的意象,张羽翔更趋向形式美的表现,陈忠康则一直醉心于他雅宜心象的营造。陈海良与李双阳则是收中放与放中收,这显然是个人的气质所带来风格上的流变。他们应当是“学院书风”的典型代表。它反映了高等书法教育在当代中青年书法创作中所起到的典范作用。


  除此之外,值得关注的是分散在各地的“在野”的中青年书家。他们自由的创作心态,完全来自于个人的天性与自适。巴蜀的洪厚甜、刘新德、文永生、戴跃以及陕西的薛养贤,他们的创作拙趣质朴,各具特色,但却都固执的带有本土风物与人情的意味。这类风格也同样包括安徽的王金、河北的刘月茆、河南的刘颜涛、福建的李木教、江西的毛国典、湖北的陈新亚等等。可以看作是“地域书风”的遗存与流变。


  就创作的气质而言。军旅书家中的张继、张维忠、李有来、谢少承、龙开胜、王学岭。他们尽管各有专擅,风格迥别,但他们对于传统的依恋以及对于经典的温情与敬意,是可以一视同仁的。当然,他们的创作也正是沿着历史的朝向,温文尔雅的进行着。这抑或是军人的气质和天职所决定的!


  在这提名的六十位中青年书家群体中,有几位可谓是少年老成的典范。他们在书法启蒙的年代中便声名鹊起,并以特立独行的身影一直享誉在当代书坛。他们的坚持与守望、他们自由创造的精神更为繁华似锦的书坛平添了一种不一样的风光。他们是邵岩、王丹、周祥林张公者。在他们的创造中,展示出了一种奇异的光芒。


  最后,还要提及的是几位女性书家,她们是:大笔挥洒的胡秋萍、小家碧玉温婉含蓄的韦斯琴、清雅洁净的诸葛丽娜,她们的创作以女性特有的视野与温情,诠释着书写的魅力,并为当代女性书家的创作开启了一道敞亮的新途。


启功  楷书七言联(袖里虹霓冲霁色笔端风雨驾云涛)



林散之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纸本

三、余论


  当代中青年的书法创作,是这个时代书坛重要的学术话题。他们的思想与观念,直接影响或左右着书法的方向与未来。因此,对他们的研究与梳理,应当是当代书法理论与学术研究的前沿与重点。怎样结合时代的思潮与背景走进他们的内心与精神世界,探寻时代、书家、风格之间的内在联系,应该是当代书法史研究中最值得关注的篇章!




作者:王登科



王登科 《艺谭》书法作品选


 (限于篇幅,本文对于提名的六十位书家,仅作述论中的提及,且也限于笔者的知见与熟识。对未言及的尊姓大名,绝无亲疏之见,故敬请谅解。) 


2012年12月2日于里仁馆

月雅书画中国网编辑整理推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当代隶书标杆人物,第四届中青年书法百强榜十佳书法家秦朋书作!
不看这“老先生”写楷书,书法白玩了!
** 试论当代书法创作及审美参照
最奇崛的人格,写着最放荡的草书,傅山如何一步步走向狂浪
离开了文化这一伟大的“通灵宝玉”,所谓的“风格”,只是工匠熟练手工活计的代名词,而与艺术史通常所论定的“伟大”无关
朱天曙|黄惇与中国书法篆刻史论研究的新拓展(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