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专访徐冬冬:实现东西方文化真正会通


艺术简历】

  徐冬冬,1959年生,字苦藤,号寄人篱下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抽象绘画流派的开山之人,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艺术家。徐冬冬对意象绘画、印象绘画、抽象绘画都有着深入研究和创作实践,并涉猎装置艺术和行为艺术,作品跨度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已逾40年。




 实现东西方文化真正会通 21世纪中国文化进入世界是人类文明的进程


一、徐老师您好,可以说您的艺术之路起点很高,少年时期就已经在故宫临摹元明清古画,并得到了艺术大家刘海粟、吴作人、刘开渠、王森然等的教导,您28岁时,中国美术馆在主大厅为您主办了个展,29岁成为国家一级美术师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30多岁时,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为您主办了全国巡回个展,2001年联合国又为您主办了回顾画展,作品也被上述机构收藏,可以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您在画坛非常活跃与耀眼。请您和我们分享一下,您早期的艺术活动以及临摹古画给您带来什么感悟?

答:您问的这个问题,可以追溯到这样一个画面,30年前一个学画少年的背影。一位十五六岁的少年背着沉重的画具,走在去故宫绘画馆的路上,这条路决定了他一生的感悟,也决定了他人生的初衷,他一生也没有改变这个初衷。当一幅幅笔墨酣畅的古画进入他的眼帘的时候,他在皴擦点染之中深感超然的天地境界,从空灵、平淡的意境中悟到了天真,所以观赏、心摹古画,使我一个少年的内心宛如隔世的恍惚,是与古人灵魂的内心碰撞。观古画,十米之外,便知五代的李成、范宽、董源,宋朝的宋徽宗,元朝的倪云林,当然,还有青藤、八大、担当、石涛。每次提笔心摹,画中的人物历历在目,犹如从画中走下,有说有笑,就像神仙般的相会。在他们的笔墨里,我看到(心会)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和那份内心的自在。中国绘画讲究神韵,表现为气韵的生动,画境里充满着诗意,它是人类文化的结晶。从学习中国绘画开始,我的两只脚牢牢地迈在了这条路上,这是一条人生的修行至修心之路。在这里,我体会了中国古人如何去观察宇宙世界的,并从中发现其真善美,我的艺术思想“心造境”和宇宙观,都是在那个时候逐步形成。

二、前辈艺术家对您寄予很高的期望,您能谈谈他们对您的教诲吗?

 答:您提的这个问题很好。我一提这些老先生,就很欢乐,同时也觉得自己很幸运。文革结束后,这些老先生就犹如陈毅元帅的一首诗一样: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他们都很有风骨,对年轻人也很提携,我接触了很多这样的老先生:画界的刘海粟、吴作人、刘开渠、王森然,还有作家,像很有性格的萧军先生、聂绀弩先生,剧作家曹禺先生,文学家萧乾先生、还有大收藏家张伯驹先生,都对我寄予了很多的期望,关于他们我有很多美好的回想。

吴作人先生、萧淑芳老师每次看到我的画作,都十分认真地指出其不足,肯定成绩,还亲自到我的画室给与教导,当中国美术馆为我举办画展时,两位老人展前还专门到展厅指导我如何布展,令我十分感动。大雕塑家刘开渠先生,原中国美术馆的馆长,他知道我要到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那个时候的中国美术馆和今天不一样,还是讲究级别的。刘开渠先生对我说,你的画画得很好,先给我孙子当老师,他这样鼓励我,那时我才二十多岁。展览前夕,他还亲自给我打电话,安排展览的地方,帮我解决展览经费问题,他说你不用着急,我有一个要求,可不可以?他说我们免费收藏您三张画。在那个时候,很多著名的老画家,画都送不进去。这样的一个雕塑大师,一个前辈对我如此关心,我非常感动。

 李可染先生看了我的画,曾对我说:照此路,传统的路走下去定有大成。后来,虽然我走了中西结合的道路,但老先生碰到我,从来没埋怨过我。后来我的第二本画集出版,他和刘海粟两位老先生亲自给我题写书名。我第一本诗画集,1986年出版,刘开渠先生主动为我写序,聂绀弩老先生作跋。翻译《红楼梦》的杨宪益先生还给我翻译诗文……这么多年,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为人,总是激励着我这个晚辈。

我有时候常常想起他们,内心充满了温暖。

三、您的艺术历程也可以说非常传奇,您创作并推动的行为艺术作品《阳光与和谐的梦想》,从1997年至2001年几年时间,遍布亚洲、欧洲、美洲的上千家图书馆、博物馆和美术馆均参与其中,您因此被中外媒体誉为“东西方文化的架桥人”。这种艺术形式和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理念在当时可以说非常大胆和超前,您能为我们介绍一下创作这件作品的初衷吗?您在推动这件作品的过程中,有哪些难以忘怀的经历和感悟?

 答:这个作品的创作要归决于这个伟大的时代。在回答您这个问题之前,我首先要感谢小平同志领导的改革开放所开创的这个伟大时代。邓公的改革开放政策,使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内心明亮,宛如一阵春风使中国文化有了新的气象。正是在此时,1997年,我创作了《阳光与和谐的梦想》,并以西方行为艺术的形式来实施。我的内心就似落叶一般,随风而去。那是在1996年,我正写生在青藏高原昆仑山脉。延绵不断的群山,紫褐色夹着赭色的山体,落在了天边,被那微风抚摸着,当一轮明月爬上了山脊,给那浩瀚的天际带来了一丝明净,望着虔诚朝拜的信徒那远去的身影,给我带来了更为深刻的思考。我深深地感到,21世纪中华文化回归世界,这不仅是中国人的事情,而是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国有5千年的文明史,在沉寂150年后再次复兴,体现在中华文化的智慧上,而这种智慧何在?是我与山水对话后产生的最为深切的思考。也正是在这种反思中,题为“阳光与和谐的梦想”行为艺术的创作产生了。西方文化所产生的文明充满着阳光,而东方文化的基础体现在和谐与博大上。这里所指的“和谐”,不仅是人类社会,也包括宇宙间的万物。在此,古老的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理论,就显得万分重要。古人讲,三才者,天地人也,万物皆吾与也。表明中华文化强调和谐而不对立。这一创作充满着包容、仁义的态度,以及“忧天下”的中国士人的情怀。

这个作品是将1997年出版的《徐冬冬画集》作为载体,用行为艺术的方式放置到世界各国的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以达到文化会通的目的。作品采取西方的行为艺术来表达,目的在于文化的交流。经过5年的努力创作,我的足迹遍及亚洲、欧洲、美洲,《徐冬冬画集》进入了80余个国家的上千所图书馆、博物馆,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国际性的创作。在欧洲,53个国家的国家图书馆和49个国家的艺术图书馆参与了收藏《徐冬冬画集》。1998年,这个活动在美国全境展开,我赴纽约、芝加哥、费城、洛杉矶、旧金山等地举行创作仪式,美国主流的文化机构600余家参与了这次创作。美国主流媒体相继采访我,在采访的过程中我多次重申,21世纪中国文化进入世界是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华文化以什么样的智慧进入世界,对中华文化也是一种考验。当联合国图书馆接受此书时,联合国副秘书长彼得罗夫斯基曾跟我说,徐先生的创作与联合国所提出的“文明的对话”相吻合。

四、您刚才谈到一个重要的认识,认为“21世纪中国文化进入世界是人类文明的进程”。请您从东西方文化交流实践者的角度,为我们解读一下这个认识的含义。

答:关于这个问题,在1998年,我就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西北大学、莱斯大学等做过演讲,今天来到这里和大家一起讨论这样一个大的命题,当然又和17年前有很大的不同了。

东方讲文化,西方讲文明。这两种文化体系是不同的。东方文化博大、宏观、综合,西方文化的思想模式则是分析型的。东方讲究合二为一,西方则是一分为二。东方出技术,西方出理论。两者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最终都体现在文化精神的会通上。

近现代,西方科技文明达到了很高的成就。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生,蒸汽机车的发明,电、发动机的出现,以及量子物理学的诞生,直至现在的互联网的全球化,西方科技文明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世界各国的文化都向西方倾斜,中国也不例外。但是,当西方文化高度文明以后,它的价值观走向了工具性,它的科技每进一步,宗教就向后退一步。他们从西方启蒙中找到了以人类为中心的发展道路。这种以征服自然、以人类为中心的道路走到了今天,却出现了非常大的问题。虽然这一二百年里西方在科技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它建立在征服自然的基础上,以消耗大量的能源、资源为代价,自然资源包括水、土壤、空气等,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许多负面的影响甚至已经关系到人类的生存问题。更要看到,宇宙间的万物也受到了威胁。如今,消费文化、商业文化、物质文化在全球高歌猛进,多少都是受到了西方文化的这一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将不复存在。西方文化虽然追求民主、自由、平等,但在对自然的问题上却表现出一种征服欲。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全球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造成了森林被过度砍伐、河流被污染,大量的动植物被灭绝,宇宙已处在一个万分危急的状态,其根源就在于西方文化的价值观。

在这样的危急时刻,世界需要另外的文化对西方文化加以补充、制衡和纠正,这正是本世纪内中华文化再次复兴并进入世界的主要外因。中华文化有着5000年的文明史,它的文化里有优良的传统,有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价值理念,崇尚“天人合一”的理论,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些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应该也完全可以成为全人类的基本价值。加之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出中国人伟大的创造力,当今中国在政治、经济、外交等都已成为大国,在全球格局下能够有更大的担当,这些都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必然内因。

五、您强调,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应该也完全可以成为全人类的基本价值。同时,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国新型文化,将建立在东西方文化的会通中。也就是说,东西方文化应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么,您所理想的中国新型文化应该具备哪些特质?

答:我认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建立在新型的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新型的中华文化,应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自然观和宇宙观。它是集中国古老的优秀文化传统,并融合了西方文化的先进元素。我们为什么能够产生这样一个文化呢?因为我们有“海纳百川”的眼界,有“有容乃大”的胸怀,这一点是非常了不起的。比如,传统文化中的佛教就来自于古印度。中华文化从来不保守,它能尊重其他文化的价值,会吸纳其他文化中的先进性,并且能够尊重个体的创造性。我们的宇宙观讲究宇宙间万物的平等,强调强势向着弱势倾斜而达到平衡,使得全球的各种文化都能处在一种和谐的气氛当中。当然,这不仅涉及到人类社会,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这种和谐是“和而不同”的。在这一点上,中国文化还有一种“容纳”的传统,容纳的文化也是多样性的,承认他者的价值。

我想,中国新型文化的建立,将对中华文化的复兴、对中华民族的复兴起到重要的作用,也将对全球和全人类的和谐与平衡起到重要的作用。

六、您一直坚持以一个画家的身份介入大的文化反思和文化实践,提出“画画不是目的,问道才是根本”。为什么?

答: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这也是我从事艺术几十年所秉承的一个理念。这个理念就是中国士人“普天下”的情怀。有了这样的情怀,当我提起画笔进入我的沉思时,不同文化之间就不会产生介蒂,有了这样的情怀,就可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之下来思考人类文化的进程,有了这样的情怀,古人所提倡的“士”的精神便能回归到现实的生活之中。我的宇宙观和“心造境”,则是在这一普天下的情怀中得到了提升。

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的《大学》,其论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它告诫我们“明明德”的终极便是“止于至善”。并非需要每一个人成为国家或世界的领袖人物,才能维护世界的和平,作为世界的一分子都应去尽心尽力,同样能为人类的福祉做出贡献。只要真心、诚意、竭力,就是“知行合一”、“致良知”,其具有一种普世价值,并将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不分古今、不分中外,“至大无外,谓之大一”以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在人生境界中得到升华。《阳光与和谐的梦想》的行为艺术足迹遍及全球,参与的文化机构也名冠全球,尽管如此,这也只是表象,而实施创作的艺术家心灵的自我觉悟和“顿悟渐修”的禅的精神,以及那种超度一己,非最终之目的,以个人为出发点,做到宇宙万物的超度才是根本。这就是我追求的“道”,悟道法需要天地境界。

我提出,“画画不是目的,问道才是根本”,就道出了人生的价值。何为“道”?在今天,中华新型文化的建立,东西方文化的会通,才是“道”。当我一个人拿着我的一本充满着中国山水情怀的画集走上了宣传中华文化、强调文化之间的反思,足迹遍及了亚欧美,而全世界的上千家的文化机构参与到我的创作理想之中,一起来反思这个人类社会文化的演变,就是受到了这个“普天下”传统情怀的影响。以文会友,秉承中华文化“士”的精神,并以谦逊的态度进行文化的交流,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中华文化“士”的精神的呈现。当我们每一个人,不管这件事情的大小,都要去关心,并且付与行动,这个世界就会更美好。

七、迄今,您的艺术创作已经经历了40多个年头,有三条非常清晰的线索:中国传统的意象绘画、中西结合的印象绘画和中国抽象绘画,请您为我们解读一下这三个系列的艺术创作,是什么样的时代背景、艺术思想和人生观促进了这些线索的递进?

答:我从事中国传统意象绘画也就是传统中国画,是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正是中国经历了“文革”以后百废待兴、渴望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这个时期我经历了约10年,是在我十四五岁到20多岁之间,这也是我的艺术思想“心造境”启蒙的初期,讲究用心灵去创造意境,用古人观察宇宙世界的角度来认识、追求中国文化当中的美。而印象绘画,则是在我22岁到30多岁的十多年中,此时正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吸纳西方的各种艺术流派、思想,作品中呈现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风格。而我自己的艺术思想“心造境”也从美学境界进入到哲学境界,追求大自然当中的真善美。而中国的抽象绘画则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30岁至今已经20多年的创作追求。此时,中国已逐步成为世界的经济大国,政治、经济、外交突飞猛进,成为世界上有影响的大国。而我的艺术思想“心造境”也从哲学境界进入到天地境界,追求万物灵魂在宇宙间运动的轨迹。我的人生观和宇宙观强调人与宇宙之间的气韵的平衡。万物因气相联,气绕物而生气韵,物在气韵中而具神韵,人类的灵魂在这气韵之中神采非常,人和万物的神韵在浩瀚宇宙间交融和谐,这两者的神韵之和谐才是宇宙的最高境界。

八、为什么您要不辞艰辛地去探索新路,创立中国抽象绘画?

 答:我探索中国抽象绘画,并非只为了建立这一画种,而是将抽象的思维引进中国的文化,对中国文化是一个补充。我经常想,近二百年来为何西学能引领世界潮流?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在于西方的文化里充满着抽象逻辑的思维,不仅能抽象出各种原理、理论、规律,而且能将其应用到各个领域,不断产生新的应用成果。而中国的文化里虽然也有抽象的概念,却缺少抽象的思维,很多思考和实践只停留于技术的层面,而不能通过抽象逻辑的升华而形成理论、原理,这也就限制了它在更广领域内的表现与应用。所以,我搞抽象绘画,不只是要搞一个画种,而是希望能将抽象思维带入到中国新型文化的建立之中。

在我之前,抽象绘画在西方已是有了百年寿命的画种,也有中国前辈画家被西方的抽象绘画所吸引,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可大部分只是在画面上模仿西方大师的笔墨色彩,不能从思想和艺术形式上来反映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的本身。我努力地在中国的哲学里寻找抽象的概念,使之成为我的绘画语言

我的中国抽象绘画的思想渊源,来自中国古老的对“道”的理解,“反者道之动”的理论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并用国际的视野和思维,融合中国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来探讨今天中国、世界和人类广为关切的问题,如文化的演变,国家的产生与消亡,以及人类的精神状态,讨论生命的本质,生与死,善与恶。

我的抽象绘画作品,在画面上好似受到西方绘画思想的影响,其实述说的都是中国人富有质感的想象力和社会人生。都是在反思刚才我给大家讲的中国文化的特点,都是在探讨中国新型文化如何建立。

比如,2002—2005年创作的《围与不围》系列组画,探讨了社会结构的演变和人类文明进程的规律。

2003年创作完成的《诗》系列组画,笔墨色彩都围绕着。以为主题进行创作,没有先例。在将各类艺术中国化的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标志性的。我想在这一点上,可算是继承了传统。这也是中国抽象绘画的主要特点之一。

2007年创作的《神灵十则》系列组画、2003年创作的《佛家》系列组画和《道》系列组画分别表现了对儒、释、道三家的感悟。

2005—2006年创作的《距离二十三》系列组画,受到佛家关于生命理论的影响,表达生命瞬间的23种精神状态。

2008-2010年创作的《太极》系列,分“迷失的快乐”、“迷失的幸福”、“飘落的记忆”、“思绪的迁移”等四组,探讨了快乐与幸福的概念,强调中华文化所崇尚的“利他”、“无我”,包含了实现“至乐”、“至久”幸福的智慧。

2011年创作的《无根的神韵》系列作品,是警示人们随着中华文化发源地迅速消失,未来子孙将难寻中华文化之源。这正是此作品无根两字的引出。

2013-2015年,我的笔墨一直在《四季》组画里探求着宇宙的奥妙,我在中国的哲学里感悟到宇宙的博大,将抽象绘画推入到了一个高潮。这组作品使我对“天、地、人”有了崭新的感悟,它不同以往,不再是人们感觉到的天地四季景色的嬗替,而是人类自身在宇宙间灵魂跳动的轨迹,它表现得如此的自在。

一晃我已过孔夫子所称的“知天命”的年华了,不禁感慨与惭愧,几十年的人生既快乐又自在。十有五便明了人生之方向,读书、写字、观画,学习古人是如何观察并超越自然的,冷静地反思古人之笔墨并将其融会在自己的生活中。三十有余独行于山水间,体味宇宙之博大及精微细妙,形成了自有的宇宙观,在东西方文化的会通中,能站在世界的文化的角度观察、思考并提出独特的见解,应用于中国抽象绘画的实践。不惑有余之年,归隐于云归处,深感万籁空灵,草木祥和,语默动静,内心与宇宙之心同静,一切都在寂静中显得无比的自在。今日,懂得了克己,懂得了生命的善恶以及存善去恶之道,悟得天命,晓得上天使命的赋予。将自己的生命融化在国家、人类和浩瀚的宇宙里,如水一样、像光一样臻于无我之境,此时我之内心充满着自由。

           

    徐冬冬作品选

《秋风吹下红雨来》 彩墨纸本 68cm×137.5cm?1985 (中国美术馆收藏)

《母牛肚中的男人》 彩墨纸本 1993

《墨鸟图》 水墨纸本 46cm×44cm 1980(南京博物院收藏)

《寿图》 水墨纸本 ?1977

《诗》系列组画第5号——国风2 丙烯纸本 2003

《听闻残雪话春曲》 丙烯纸本198cm××106cm?1999(联合国收藏)

《天穹》系列组画第二号——静 丙烯纸本 180cm×97cm_2003

《太极》系列组画——迷失的快乐第3号 丙烯纸本 2008

《四季》系列组画——秋第3号 丙烯纸本 179cm×96cm 2013

《四季》系列组画——冬第3号 丙烯纸本 179cm×96cm 2013

《四季》系列组画——春夏秋冬第1号 丙烯纸本 179cm×384cm 2013-2014

村姑

《云过松风》 设色纸本 1985

《音乐》系列组画第一号 丙烯纸本 ?2003

《无根的神韵》纸雕塑、水墨纸本 2011

《围》 丙烯纸本 98cm×181cm__2002_(高像素)

《心海》彩墨纸本 1988

《一夜饮秋麦自醉》 丙烯纸本 106cm×198cm__1999

《音乐》系列组画第四号 丙烯纸本 179cm×96cm__2003

《赏柳图轴》 设色纸本 1988

《感受》系列组画第二号 丙烯纸本 95cm×178cm__2003

《佛家》系列组画——寂静 丙烯纸本 2000

《佛家》系列组画--幻境_丙烯纸本_69cm_x_137cm_2001

《佛家》系列组画——非常 丙烯纸本 2001

《不围》 纸雕塑、丙烯纸本 2005

《神灵十则》系列组画第6号——魂 丙烯纸本 2007(高像素)

《诗》系列组画第3号——国风Ⅰ 丙烯纸本 70cm×139cm?2003

《红河谷》 彩墨纸本 1988

《吉祥贵寿图》设色纸本 1975 (中国美术馆收藏)

《林中所悟》 彩墨纸本 ?199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向如此曼妙的春天,打个call吧
李猛|双色之诗——卢森堡组画
应该呈现的声音:中国当代艺术案例呈现 | 经验的宝藏——所谓心灵这东西——充满着生活印象
五天一候,一候一变,三候为一节气,六节气为一季,四季为“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由此总结出中国的历法。
二十四节气:对四季生命的问答
工·无界 | 洪方舟-工笔画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