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荆轲刺秦的计划失败,给后人留下的千古之谜,到如今还没有人能解开!


(图)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经过影视的传播,不说是家喻户晓,至少也让很多人耳熟能详。写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的作品很多,可是我还是想凑个热闹,即使大煞风景,至少也是一得之见。


做任何事都得做好准备,何况是做杀人这样的大事,更何况是做在护卫非常森严的秦宫杀秦王这样的泼天大事。在刺秦之前,荆轲已经充分考虑到要做好四种准备:一是一幅秦王垂涎已久的督亢地图,二是一颗秦王最恨的叛将樊於期的人头,三是一把淬了毒的能够见血封喉的徐夫人匕首,四是一个比较得力的助手。前两种是接近秦王的必备,后两种是达到最终目的的必需。结果他顺利地做好了前三种准备。最难做到的是得到樊於期的脑袋,却经过荆轲三言两语就轻易得到了,而最容易做到的是等一个人,却没能等到。荆轲坚持要等一个武艺高强的人——他的朋友盖聂来做他的助手才肯动身,也不用等多久,可燕太子丹却等不及了。一方面是秦国灭掉赵国后已经兵临燕国城下,另一方面是太子丹怕久而生变。于是他给荆轲找了一个十三岁就开始杀人,也非常悍勇激烈的名叫秦舞阳的人来代替,荆轲当然很不满意,觉得有些赶鸭子上架,但是雇主催逼着自己,认为时不我待,也就只好将就着出发了。


出发时的告别地选在易水,易水这条不怎么宽的河因此千古留名。不过到底还是有人怀疑这样大张旗鼓的告别有些纯属司马迁的虚构。因为刺杀本是一件很隐秘的事情,哪能这样兴师动众,很多人白衣白冠地送行,而且又是击筑又是慷慨悲歌的?但是这样的悲壮场景,无疑又是非常壮美的。这样的壮美甚至有些本末倒置,盖过了刺秦这一行动本身。“史家之绝唱”的《史记》作者司马迁,忠于历史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他同时也有诗人一样的情怀。有时为了像我们现在说的增加一些可读性,就难免来点浪漫的想像,在他的脑中浮现这样一幅美丽悲壮的告别场景也在情在理,否则“无韵之离骚”的评价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够得到。易水告别的确表现得很悲情,要离开的人有去无回,这是一次真正的生离死别。和着高渐离的筑声,想到自践死地,荆轲这个好读书的剑客不由地豪情满怀,悲从中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悲歌很短,却注定会成为千古绝唱。


所有的步骤都按部就班,荆轲也顺利地抵达到秦王的身边。秦王嬴政完全可以为了以防万一而让手下的亲信代为传递人头与地图的,可也许是因为太高兴,便粗心大意或得意忘形了。这本来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刺死秦王的大好机会,可荆轲却功败垂成。也许正如他自己说的是想挟持秦王,但是我总有些疑惑,以荆轲之能,是完全能够不辱使命的,可事情偏偏就这样出人意表。是不是他没有尽力呢?我们从司马迁的描写中找不到这样的只言片语,研究这段历史的人也从来没有进行这方面的探究,可是读着读着,我还是觉得这种可能不应排除,很多事情往往在人的想象之外。


应该承认,荆轲是一个很有头脑的人,正是靠了他周密的部署与谋划,才得以接近几乎不能接近的秦王。他把勇武的秦舞阳不当回事,不仅说明他的武功之高与胆略之大,而且还说明他有知人之明。包括田光推荐他、燕丹雇请他、樊於期愿意为他献头等种种迹象都表明,荆轲刺死秦王是十拿九稳的。荆轲之所以没有刺杀成功,我认为是因为他临时改变了主意,至少是动了不杀之念。这样的念头是电光石火一般的,是潜意识的,是连荆轲自己可能都稀里糊涂的。当然,这样的意念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踪迹可寻的。现在我理一理头绪,这样也许可以把到一些脉络。



(图)荆轲刺秦王


我们先得明白,荆轲对太子丹一开始就没有什么好感,而后来对燕丹厌烦与恼怒起来,则是交往多了的缘故。燕丹为了达到保家卫国的目的而不择手段刺杀敌国的最高统*治者的行为,固然能为荆轲所接受,可好友田光的死不能不给荆轲的心头留下一些阴影,虽然田光是自尽,却也一定让他心里很不痛快。“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后来燕丹不断催促,进而怀疑,“太子迟之,疑其改悔”,更是对他的一种极大的侮辱和深深的伤害。太子丹这个人的确有些赖皮,荆轲原本是不愿意刺秦的,是燕丹不断地磕头,再三地请求,荆轲才看在好友推荐并为此事死了的份上而勉强答应下来。燕丹为了坚定其刺秦之心,也煞费苦心,什么都愿意满足他,可是那给予他的所有好处分明都是居心不良的,所以不能像伍子胥对专诸那样构成恩情,反而因此造成一定的压力与负担,很容易造成逆反心理。还有,在送别的时候,让那么多人穿着白衣戴着白帽,也会刺激他敏感的神经。可以肯定地说,刺秦前的荆轲,心里有一段较长时间是很不痛快的,他的易水悲歌就夹杂着这样的情绪。


到了秦宫,秦王非凡的仪表和气度,一定让荆轲明显地比较出了太子丹的平庸与俗气,自然给他的心理带来微妙的变化。“英雄惜英雄”,这个使得秦舞阳在秦庭吓得尿裤子的一代雄主,其霸气,一定让作为侠士的荆轲心里产生某种情感共鸣,其威严、气概,也一定让同样是英雄的荆轲不由自主地由衷敬慕,并惺惺相惜。为一个自己厌恶的人而去杀一个自己一见如故的人,不要说作为当事人的荆轲,就是旁观者的我们,也会感到滑稽。还有,秦王无所顾忌地让自己接近的信任与太子丹对自己的怀疑所形成的鲜明对比,也会给荆轲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影响甚至冲击。荆轲内心是否有过心理上这样一些反应,虽然只是我的一种推测,但他后来的刺杀行为变得大失水准,则是毫无疑问的。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为了一种使命,荆轲仍要义无反顾地刺杀秦王,可在图穷匕见拿起“徐夫人”的那一刻,他即使还没有改变初衷,但其身法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力道也会不由地大打折扣,最后使得因为疏于防范而惊慌失措的秦王在眼皮底下逃之夭夭。荆轲把匕首投了过去,完成了自己作为“士”这个角色应该具有的程序,而作为有血有肉的人的荆轲,心里很可能为自己的演技精湛而暗自喝彩。


我们一定很难理解,那时候的人怎么会去为一件与自己不怎么相干的事情而可以这样不要命?专诸刺王僚,豫让刺赵襄子,都是因为受了大恩,“士为知己者死”。但荆轲的情形有些不同,他甘愿为之死的知己不是太子丹,而是向太子丹推荐自己的隐士田光。田光是他在燕国结交的三个好友之一,另两个是民间乐手高渐离和杀狗的“狗屠”。荆轲不是燕国人,与燕国也没有任何亲戚关系,而且来燕国有一段时间了,也没有得到燕国统治者怎样的看重。他愿意以命相搏,决定性的因素是田光的知遇,并先已为刺秦搭上了一条性命。


荆轲不得已答应刺秦,也为刺秦做好了比较充分的准备,还顺利地接近了目标,可是在最后的关头思想上“开小差”,放了秦王一马,最终没有成功,这就是我对荆轲刺秦这一史实真相的判断。


不过,正如后来的项羽不肯过江比过江要好一样,荆轲刺秦的不成功比成功要好。因为正是他的不成功,给人留下千古遗憾,也给人留下千古之谜,才这样让后人铭记在心。


原标题:荆轲刺秦王


*作者:张献党,鱼羊秘史特邀作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荆轲明知刺杀秦王有去无回,为何还要送死?太子丹:多亏我的阳谋
何争鸣:多谢你成全,我的猪队友
荆轲之死名传千古,田光自杀默默无闻,每个刺客都有自己的信条
他有个好名字,还有个好爷爷,却因一行为让后人鄙视了数千年
《史记·刺客列传》评论
荆轲——那些年,我惊艳了历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