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夜读|心跳、呼吸停止不超过4至6分钟,是很可能被救活的..



心跳停止有可能被救活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很多人认为,只有中老年人才会猝死,其实并非如此。事实上,现在猝死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案例

我第一次单独执行急救任务,是调入北京急救中心工作不久。那是6月下旬的一个清晨,天刚刚亮,我接到调度的指令出车了。我们的救护车很快来到一个胡同口,接应救护车的人上了车,他边指引着道路边对我说:“我看够呛,人已经没气儿了。”

通过介绍,我了解到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当天早上5点多钟,家属起来解手时,发现自己的丈夫不在床上,走到外屋一看,人在地上躺着,怎么叫也叫不醒,于是赶紧跑到院子里高声呼叫四周的邻居。院里的几家邻居都从睡梦中惊醒,跑出来一看究竟。有的邻居一看就明白了,赶紧打了急救电话。
    
我们一行人下了车,提着抢救设备迅速跑进院子。到了患者家一看,两间平房,一个30多岁的小伙子躺在外屋地上,旁边站着他的爱人,还有个小男孩,看起来也就三四岁,蹲在旁边看着,似乎还不懂发生了什么事。屋里屋外围了好多人,都在一边儿看着,没有一个人上去抢救。
    
我快步上前,蹲下检查患者。当时,患者已经意识丧失,面色、嘴唇青紫,呼吸、脉搏和心音也没有了,身体已经冰冷,身体的低垂部位(人在平躺时挨着地板的部位)已经出现了暗红色的尸斑,四肢所有的关节都已不能屈伸。要知道,猝死患者出现尸冷、尸斑、尸僵,意味着已经没法抢救了。
    
我起身告诉站在一旁的家属:“患者已经死亡,遗体已经僵硬了,死亡时间最少也有一到两个小时了,救不了了。”
    
话音刚落,家属放声大哭,小男孩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可能是被母亲突然的大哭吓着了,惊恐地抱着她的腿,边哭边说:“妈妈,别哭,妈妈,别哭。”孩子一边哭着一边哄妈妈。
    
一旁的邻居有的哀求我:“大夫,您救救试试,万一能出现奇迹呢。”也有人说:“还救什么呀?人都僵了,救也白救。”
    
后来,等大家平静下来,我跟大家说:“这个小伙子是猝死的,猝死虽然危险,但也不是不可以起死回生。”
    
大家眼睛一亮,仿佛看到了希望。
科  普
我解释说:“人的心跳、呼吸停止的时间如果不超过4至6分钟,是很可能被救活的,一旦超过了,脑组织就会发生永久性的损害;如果超过10分钟,人就脑死亡了,根本不可能救活。如果我们把握好这4至6分钟,积极地进行施救,就可能让患者活过来,所以那4至6分钟很重要。

现在,这个患者已经出现尸僵,一般人在死亡2-4小时后会出现尸斑、尸僵,这和环境、温度有关系,冬天出现得早些,夏天出现得晚些。所以,这个患者最起码在2个小时前就已经死亡了,现在抢救也不可能再出现奇迹了。要是有人懂点心肺复苏的知识,在发现患者时就施救,这个小伙子说不定有可能被救活!”
猝  死
随后,经大家介绍,我才知道,这个外表强壮的小伙子平时又能吃又能睡,又抽烟又喝酒,力气大,脾气也大,夜里睡觉鼾声如雷,邻居在院子里都能听到他的鼾声。

我又问:“那他平常有什么病吗?”
    
大家异口同声:“没什么病,平常身体挺棒的。”
    
不过,听他们说,小伙子的父母都有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他母亲前几年患脑血栓,至今生活不能自理,他父亲去年曾因急性心肌梗死在阜外医院抢救,差点儿死了。
   
根据大家提供的情况,我推测那个小伙子多半是心源性猝死,因为他家里有心血管病病史,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平时看起来很健康,也要特别注意心血管病和猝死的发生。
熬夜看球过于兴奋致猝死
导致猝死的后天因素,大多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而不良的生活方式也导致很多慢性病的发生,这些都给猝死带来了很大的“拓展空间”。
吸  烟
我近30年的好友、兄长、老师,著名心血管病权威专家胡大一教授在《控烟是减少慢性病所致过早死亡的关键措施》一文中指出:“在全球,烟草流行所致死亡占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血管病死亡的10%。特别要关注的是,45岁以下年轻人群中,1/3以上(35%)的心血管病死亡归于吸烟。

在年轻人群心肌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中,影响最大的是吸烟。烟草是心肌梗死和心血管病死亡,包括猝死年轻化的第一危险因素。在中国,对于不吸烟的人群,尤其是女性,二手烟会显著增加心血管病的危险。只要在公共场合减少二手烟暴露,一年就可看到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减少30%-40%)。”
饮食不健康
如高油、高盐、高糖饮食,经常酗酒。高油、高盐、高糖都是不合理的饮食结构,这些都会促进动脉硬化的形成,是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这个问题,已经逐渐被大家认可了。而酗酒会导致酒精摄入过量,易使人情绪激动、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等,不仅可能导致急性酒精中毒、急性胃黏膜损伤,还可诱发急性胰腺炎、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血压激增、脑出血、急性肝功能衰竭、猝死等。
缺乏运动
久坐不动,会影响静脉回流,为血栓的形成创造条件,从而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血栓一旦脱落,便可随血流到肺动脉,导致肺梗死,同样可能引发猝死。
   
所以,我建议,长时间在电脑前工作,以及其他长时间坐着工作的人,每隔40-50分钟,最多不超过1小时,就站起来活动活动全身。如果实在太忙,也可以坐在椅子上边工作边活动,比如先脚趾着地、提起足跟,再立即足跟着地、抬起脚掌,如此反复交替进行,可以让小腿肚的肌肉得到活动。另外,还可以坐在椅子上活动上肢与头颈部,伸伸懒腰,双手轻轻揉搓面部、双眼,以减轻疲劳。
长期熬夜
熬夜熬的不是夜,是命。人要顺应人体的生物钟。事实已经证明,有不少年轻人长期熬夜、长时间连续上网、严重超时工作,最终导致了猝死的悲剧发生。
    
这里要说一种特殊情况,就是熬夜看球,每逢重大赛事,常常有球迷猝死,发生率虽然不算高,但在这里也提醒大家,在举行世界杯、欧洲杯等重大赛事期间,猝死率会出现一个高峰。
案例

记得有一天晚上,我们奉命去抢救一个患者,不到10分钟就赶到了现场,一位50多岁的患者趴在地上,意识丧失、面色口唇青紫、双侧瞳孔散大、角膜已经失去光泽,心跳、呼吸已然停止,我们马上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仪器上显示图形已是一条直线,电视机还开着,播放着激烈的足球比赛。这是个四口之家,我们一边抢救,一边追问病史。

家属答道:“大概在20多分钟前,他一边儿看球赛,一边儿大喊大叫,特激动,我们说他:‘你小点儿声,嚷什么呀?’他也不听。一会儿又喊了一声:‘好球,进啦!’紧接着就一头栽到地上了,怎么叫他也不吭声儿了,脸也紫了,也不喘气儿了。我们一看都吓坏了,半天才愣过神儿来,这才想起赶紧打120。”显然,这个患者心跳、呼吸停止的时间已然超过了20分钟,也就是说已经脑死亡了,我们坚持抢救了30多分钟,患者始终没有任何反应,最终没能挽救成功。

当然,已知的危险因素远不止这些。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压力大,我们要倡导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让猝死的隐形杀手离我们越来越远。
长跑中胸闷易出意外
说到这儿,我要着重讲一下发生在运动员身上的猝死,就是运动性猝死。
案例

在近几年的马拉松比赛中,几乎每次都有猝死事件发生。仅2015年一年,国内马拉松比赛就发生了5例运动性猝死。有的人是首次参加长距离比赛,在中途突然晕倒,发生猝死,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急救,虽然被送往医院,结果仍然因抢救无效,不治去世;也有的人虽然在猝死当下,接受了急救人员对其进行的电除颤和心肺复苏急救,但结果还是抢救无效而死亡。
    
2015年10月25日,合肥国际马拉松比赛中,参加半程项目的一名男选手在临近终点处突然晕倒,现场医务人员立即对他进行了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但他仍神志不清、呼之不应,后来紧急将其送至附近医院。经过4个小时的全力抢救,仍然无效,该选手最终不幸离世。
由此可见,运动性猝死发生的急迫性和病情的危险性。
    
马拉松比赛是一项高负荷、大强度、长距离、高风险的竞技运动,对运动员身体状况有较高的要求。要参加这个项目的比赛,参加者必须经过系统训练,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在参加比赛前,参加者应该进行全面的体检,发现身体不适,就不宜继续参加了,而有各种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感冒、肥胖、年龄过大的人,也都不宜参加马拉松比赛。
   
运动性猝死发生率为0.25-2.3人/10万人,高危年龄在30-50岁,主要见于足球、网球、自行车、田径、游泳、篮球等运动中,还有体育课。运动性猝死者多数有器质性疾病,心血管病(冠心病、冠状动脉畸形、心肌炎、心脏瓣膜病、肥厚性心肌病、主动脉破裂等)占首位,其次是脑血管意外。另外,患有运动性哮喘、肺栓塞和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也可因运动而诱发或加重病情,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抢救,同样可致命。
    
很多人在长跑过程中都会出现运动“极点”:感觉身体极其难受,心率增快、胸闷、呼吸困难、窒息感、头晕眼花、面色苍白、出冷汗、全身无力、恶心、呕吐等,很多人在这个时候会产生放弃比赛的念头。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比赛的半程或冲刺时,很多人咬咬牙就挺过去了,度过了这个“极点”。通常,经过专业训练的选手很容易挺过去,但不经常长跑的人容易在“极点”发生意外。为了避免事故发生,在“极点”时刻,参加者应该逐渐放慢速度,等到身体适应后,再决定是否要加快速度。否则,如果不进行调整,参加者极易发生意外情况,比如运动性猝死。
遇到猝死怎么办
那如果在运动过程中,遇到参加者发生运动性猝死,该怎么办呢?
    
一旦在运动比赛中出现参加者发生运动性猝死,施救者应立即让患者躺平,对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同时通知医疗急救部门,尽快使用AED进行心脏电击除颤。

说到这儿,我想起2015年3月15日举行的无锡国际马拉松比赛的报道。
    
那天,比赛正在进行中,一名选手突然倒地,急救队员马上赶到,确认这个选手呼吸已经停止。一名急救员立即对其进行了胸外心脏按压,并嘱咐其余的人赶紧去拿AED。3分钟后,AED及时用上,患者逐渐恢复了心跳、呼吸和意识,逃过一劫。后来,在2016年2月的海南国际马拉松比赛中,以及在2016年3月的上海松江半程马拉松赛中,都各有一名选手在比赛中发生运动性猝死,最后经过及时心肺复苏和使用AED,抢救成功。





本文选自《救护车来之前,你能做什么?

编辑/陈品

 实习编辑/张明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马拉松虽有魅力,但您真的适合参与吗?
AHA联手CSC将全面改进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系统
中国首部心梗防治微电影,转发1次可能挽救无数生命
猝死前6个信号,一定要知道!尤其是2个
急性心梗,生存率不足1%!春季预防心梗“偷袭”,这4句话要记牢
心梗要命,不分老少!不可错过的心梗急救宝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