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悲歌 | 四海狼烟美少年,壮烈殉国夏完淳




四海狼烟美少年——壮烈殉国的夏完淳



  明之将亡,不得不亡。世风浇薄,道德沦丧。上层士大夫们寡廉鲜耻,朝中文人爱钱,武人怕死,风尚相袭,华靡承蹈,以至于亡。帝国大厦倾覆之际,“潇洒西园出声妓,豪华金谷集文人”,虽然清军铁骑的蹄声以及势如燎原火的农民军喊杀声渐行渐近,明王朝的“中坚”们仍怡然观望,文恬武嬉,不少人已经暗中与“虏”和“贼”暗中通款,随时随地准备献城投附,准备好做异族或“新朝”的臣妾。朝代的更迭,于这些人来讲,不仅仅不是身家性命与国家民族创伤的剧烈阵痛,反而是他们益加飞黄腾达的最佳契机。世态炎凉,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忠奸泯渝,就是在这样一个大伪季世,中华英豪勃勃不屈的精神,仍旧在不息地脉动。而秦良玉、夏完淳,正是这种精神承继者的典范,一妇人,一孺子,舍身忘家,殒宗赴国,其大义凛然与坚定不屈的事迹,数百载之后思之,仍旧能使人拍案叫奇,目眦皆裂。


  明清交迭之际,壮烈殉国牺牲的仁人志士和儒生士大夫数以十万计,但许多人均湮灭于历史的烟尘之中。时至今日,国人百分之九十五的人知道雍正、康熙、乾隆、多尔衮以及“刘罗锅”、纪晓岚等清朝帝王及其臣仆,绝对不会有超过百分之五的人知道夏完淳——这位明末殉国的翩翩美少年。他牺牲时年仅17岁(虚岁),是集文才、人才、志气于一身,千年才可一见的卓然英豪。


香兰秀竹生雅庭

  ——夏完淳的生父与尊师


  清朝文人所修的《明史》,并无夏完淳传。其父夏允彝附于《陈子龙传》后,传中在交待了夏允彝自杀后,只有这样二十三个字交待了夏允彝之兄夏之旭以及夏完淳的结局:“(夏)允彝死后二年,子(夏)完淳、兄(夏)之旭并以陈子龙狱词连及,亦死。”这些文人,吝于笔墨描述抗清英雄,竟把《明史稿》中本来已经描述得非常简略只有一百多字介绍夏完淳性格、才能的字眼尽数削除。


  言及夏完淳,一定要先讲他的父亲夏允彝与他的老师陈子龙。


  夏允彝,字彝仲,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祯十年进士出身。崇祯初年,大名士张溥在吴江把南北许多知名文社的负责人召集起来,其中包括江南应社、苏州羽明社、浙西闻社、江西则社、中州端社等,结成新的“复社”。与“东林党”相比,复社并不是一个卓然标格的政党类型,它强调的是“以学救时,以学卫教”,而东林党人在末期鱼龙混杂,不少人“急功名、多议论、恶逆耳、收附会”,严重违背了孔子有关君子“群而不党”的圣训。后来,复社因其精神领袖张溥的去世而渐趋衰落。夏允彝自开炉灶,成立了新的师生相传的“几社”,诗文酬和,社友们互相以文章道德激励。


  夏允彝的仕途很短暂,“真官”只作过福建长乐县令,时间约五年左右。在官期间,他治绩优秀,成为当年由吏部点名表扬的全国政绩突出的七位“优秀”知县之一,并受崇祯皇帝亲自接见。可惜,由于母亲病逝,他只能丁母忧回老家守丧。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夏允彝急忙拜谒史可法,商议恢复大计,由于南明弘光政权的迅速崩溃,夏允彝才不获展,在林野乡间仍旧想有所作为。当时清朝在江南的统治还不稳固,义师纷起,明朝残余军事力量散落其间。于是,夏允彝暗中写信给自己从前的学生、明朝江南副总兵吴志葵,商量准备合兵攻取苏州,然后收复杭州,再进兵南京,以图保有明朝江南半壁河山。也就是在那时,年仅十五岁的夏完淳匆匆完婚后,马上和父亲一道加入戎旅军中。可惜,吴志葵无长远谋略,军将多懈怠贰心,苏州城不仅未被攻下,这些残明的乌合之众,也大败四溃。


  坏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夏允彝反而变得愈加平静,他决定要自杀殉国。乡人劝他可以趁乱渡海去他曾任地方官的福建,招纳兵马,再图恢复。夏允彝考虑再三,没有同意,怕举事再败以至于蒙羞万世。松江清军主将早闻夏允彝大名,表示只要他出山,一定给大官作。清将还表示,即使夏先生不愿新朝为官,出来见一面也行。夏允彝以“贞妇”自比,明白无误表达了自己不事二朝的决心。


  他给好友陈子龙等人写信交待后事,然后平静与家人言别,并特意把未完成的文集《幸存录》交予独子夏完淳手中,叮嘱他毁家饷军,精忠报国,代父完成恢复明朝的志愿。然后,夏学士投松江塘自杀。《明史》上讲他“自投深渊以死”,实乃误记。夏允彝自杀时,其兄、子、妻妾家人,皆肃穆哀恸地立于水滨观视。松塘水浅,只达夏允彝腰身以上,这位大才子生生埋头于水中,呛肺而死,他背部的衣衫都未沾湿,生殉了他的大明朝。


  彼情彼景,身为儿子的夏完淳肝胆欲裂,目睹父亲刚烈死状,他也更加坚定了必死报国之心。


  至于陈子龙,他与夏允彝乃同年进士,也是当时鼎鼎大名的文学家。本来,陈子龙想与夏允彝同死,但夏允彝以母妻托付于他,他本人又有九十老祖母需要赡养,故而忍死待变,割发为僧隐于乡间。明宗室鲁王监国时,陈子龙暗中接受鲁王的任命,与夏完淳一起策动清朝的松江提督吴胜兆反清。然而天不祚明,兵变失败,不仅吴胜兆被杀,陈子龙本人也被逮捕。在押解至南京的途中,陈子龙终于作出了与其挚友夏允彝一样的人生选择:跳水自杀殉国。


  生父尊师,这两位忠烈楷模,在少年夏完淳泪水模糊的目光中,逐渐幻化为千古仁人志士的终极典型。


黄花白草英雄路

  ——夏完淳不屈殉节


  夏完淳,字存古,号小隐。是夏允彝的妾生子,也是他惟一的儿子。这位英雄天分极高,小时就是个神童,五岁即熟谙儒家典籍,七岁能文,八岁能诗,九岁即印刻文集《代乳集》行世。


  观夏完淳十三岁之前的作品,柔媚秀丽,清婉韵致,仍不脱晚明文人流俗:


  秋色到空闰,夜扫梧桐叶。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

  十二玉阑干,风动灯明灭。立尽黄昏泪儿行,一片鸦啼月。

  (《卜算子·断肠》)



  几阵杜鹃啼,却在那,杏花深处。小禽儿,唤得人归去,唤不得愁归去。

  离别又春深,最恨也,多情飞絮。恨柳丝,系得离愁信,系不得离人住。

  (《寻芳草·别恨》)


  明朝灭亡后,亲历戎旅,又目睹父亲的自杀殉国,悲恸欲绝的夏完淳上书当时在绍兴的鲁王政权,要求予父亲以赠谥。鲁王爱惜夏完淳如此年轻又如此对大明忠心,立授他“中书舍人”一职,赠夏允彝“右春坊右中允”,谥“文忠”。这一切,均极大鼓舞了身在江南的夏完淳抗清复明的勃勃斗志。


  不久,听闻太湖一带活跃着吴易领导的“白头军”(这支队伍的兵士皆以白布缠头作标志,以此为明朝“戴孝”),夏完淳喜出望外,连忙与老师陈子龙一起携家中所有金银奔赴军中,并充任吴易的参军。


  吴易,字日生,进士出身,吴江人,曾为复社的活跃分子,能诗善文,又喜读兵。北京陷于李自成的时候,他正作为候补官员在京内,幸亏有大德知一禅师相助,吴易有幸从东便门逃出。后来,由史可法推荐,吴易在福王政权中有了一个“职方主事”(类似军政委)的官职。他离开扬州外出筹集粮饷时,扬州陷于清军之手。清军又很快占领了吴易的老家吴江。县丞朱国佐降清,并斩杀了痛骂他卖国的学生吴鉴。吴易闻之大怒,率数人突入县衙,活捉朱国佐,在吴鉴灵前杀掉了这个败类后,宣布反清。兴兵之初,吴易的“白头军”发展迅速,不少昔日当地的水贼头目如“赤脚张三”等人纷纷入伙,在民族矛盾上升到社会最主要矛盾的关头,这些人由“贼”而变成“官军”,在辽阔的太湖水面上给予清军沉重打击。“白头军”最漂亮的一仗是“分湖大捷”,杀敌三千多,斩清中下级军官二十多名,获战船五百余艘。当然,这种暂时的胜利,主要原因也在于当时清军没有有效组织起过硬的水军,水战外行,故而使得“白头军”大逞神威。


  胜讯传出,南明的隆武政权和鲁王朝廷均派人携带“诏书”而来,对吴易加官晋爵,视为中兴大将。飘飘然之余,吴易与“白头军”将领们开始轻敌。许多水贼出身的将卒本性毕露,四处剽掠。清军方面,却加紧准备。海盐一战,“白头军”大败,夏完淳也因军败与吴易等人走散。至于陈子龙,他在海盐之战前已经看出吴易手下乌合之众难成大事,便以筹饷为名离开了“白头军”,想另行发展。


  吴易军败后,其父、其妻、其女均投湖自杀,以免被清军俘虏受辱。吴易本人逃入湖中,仍旧坚持抗清斗争。


  1646年夏,吴易听人风传清朝任命的嘉善知县刘肃之想“反正”,便派人与之联络。孰料,这刘知县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地降清,他之所以散布自己想“反正”,无非是想诱执吴易。见吴易自己送上门,刘肃之立刻派人持信来复,邀请吴易来县衙赴宴。吴易不疑有诈,只带随从数人来会。“鸿门宴”入易出难,刘肃之早就通知大批清兵埋伏,待吴易一入门,立即逮捕了这位“白头军”领袖,很快送往杭州处死。


  吴易为人虽属轻率无远略之人,但大节不亏,慷慨归刑,并作《绝命辞》:


落魄少年场,说霸论王,金鞭玉辔拂垂杨。

剑客屠沽连骑去,唤取红妆。

歌笑酒炉旁,筑击高阳,弯弓醉里射天狼。

瞥眼神州何处在,半枕黄粱。

成败论英雄,史笔朦胧,与吴霸越事匆匆。

尽墨凌烟能几个,人虎人龙。

双弓酒杯中,身世萍逢,半窗斜月透西风。

梦里邯郸还说梦,蓦地晨钟。


  夏完淳闻讯,立即白服以往,在吴江为吴易起衣冠冢,与文人同道哭吊,赋《吴江野哭》、《鱼服》二首诗歌,祭奠吴易,表达了复仇雪恨的决心:


江南三月莺花娇,东风系缆垂虹桥。

美人意气埋尘雾,门前枯柳风萧萧。

有客扁舟泪成血,三千珠履音尘绝。

晓气平连震泽云,春风吹落吴江月。

平陵一曲声杳然,灵旗惨淡归荒烟。

茫茫沧海填精卫,寂寂空山哭杜鹃。

梦中细语曾闻得,苍黄不辨公颜色。

江上非无吊屈人,座中犹是悲田客。

感激当年授命时,哭公清夜畏人知。

空闻蔡琰犹堪赎,便作侯芭不敢辞。

相将洒泪衔黄土,筑公虚冢青松路。

年年同祭伍胥祠,人人不上要离墓。

(《吴江野哭》)



投笔新从定远侯,登坛誓饮月氏头。

莲花剑淬胡霜重,柳叶衣轻汉月秋。

励志鸡鸣思击楫,惊心鱼服愧同舟。

一身湖海茫茫恨,缟素秦庭矢报仇。

(《鱼服》)


  1647年早春时分,得悉清朝任命的苏松提督吴胜兆要反正的消息,少年夏完淳马上萌发了巨大的恢复希望,急忙为吴胜兆与浙东义师牵线搭桥,积极准备待事发时本人亲自参加战斗,做决死之战。吴胜兆(这名字就不好,“无胜兆”也)谋泄,其手下将领抢先一步把他的计划上告清廷。吴胜兆一卒未出,身已成擒。而浙东方面,屋漏偏遭连夜雨,义师水军刚离岸,飓风忽至,大部分人被淹呛而死,溃不成军。清廷对吴胜兆一案十分重视,四处抓人,陈子龙等人首先遭到逮捕。押送途中,陈子龙投水殉国。


  夏完淳喉中咸泪和血吞。由于他本人也在清政府通缉名单中,便一度曾匿藏于其岳父钱旃在嘉善的家中。1647年夏,他决定渡海加入鲁王政权军队。夏完淳至孝之人,临行前,他回乡间老家探望嫡母和生母,准备与二老告别之后再出发。清廷眼线多多,夏完淳甫一回家,即为人侦知。清廷人马俱至,逮捕了这位少年英雄。由于他是朝廷重犯,被立刻押赴南京受讯。


  在南京受押的八十天,是少年英雄夏完淳人生旅途的最后八十天。其间,他不仅智斗明朝降臣洪承畴,巧妙羞辱了这名清廷鹰犬,并且自激自盛,赋诗写词多篇,表达了他“今生已矣来世为期”的冲天豪情和“家国之仇未报”的遗恨。


  被羁之初,夏完淳作《采桑子》一词,从内心深处抒发了他的亡国之愁:


  片风丝雨笼烟絮,玉点香球。玉点香球,今日东风不满楼。

  暗将亡国伤心事,诉与东流。诉与东流,万里长江一带愁。


  清廷主持江南一带招抚的第一把手乃洪承畴。他听说夏完淳与其岳父钱旃被抓,很是得意,便想亲自劝降这翁婿二人,此举不仅能为清朝主子招纳“人才”,又能给自己脸上贴“慈德”金粉。


  南京旧朝堂上,洪承畴高坐,喝问下面被提审的夏完淳:“汝童子有何大见识,岂能称兵犯逆。想必是被人蒙骗,误入军中。如归顺大清,当不失美官。”


  夏完淳不为所动,反问洪承畴:“尔何人也?”


  旁边虎狼衙役叱喝:“此乃洪大人!”又有狱吏在其旁低声告之:“此乃洪亨九(洪承畴)先生。”


  夏完淳佯作不知,厉声抗喝:“哼,堂上定是伪类假冒。本朝洪亨九先生,皇明人杰,他在嵩山、杏山与北虏(清军)勇战,血溅章渠,先皇帝(崇祯帝)闻之震悼,亲自作诗褒念。我正是仰慕洪亨九先生的忠烈,才欲杀身殉国,以效仿先烈英举。”


  狱吏们此时很窘迫。洪承畴在上座面如土灰。上来一人,厉声叱喝夏完淳:“上面审你的,正是洪经略!”


  夏完淳朗声一笑:“不要骗我!洪亨九先生死于大明国事已久,天子曾临祠亲祭,泪洒龙颜,群臣呜咽。汝等何样逆贼丑类,敢托忠烈先生大名,穿虏服虏帽冒充堂堂洪先生,真狗贼耳!”


  洪承畴汗下如雨,嘴唇哆嗦,小英雄字字戳到他灵魂痛处,使得这个变节之人如万箭攒心般难堪、难受。食禄数代之大明重臣,反而不如江南一身世卑微的十六岁少年,真让人愧死!(类似故事也发生在同吴易一起被抓的“白头军”领导人孙兆奎身上,他被押南京后,也是洪承畴主审。孙兆奎轻蔑地笑问堂上洪大人:“我们大明朝也有一个牺牲的先烈叫洪承畴,您不会与那位大人同名吧?”狠狠羞辱了洪承畴。)


  忽然,一旁因久受严刑而勉强支撑的夏完淳岳父钱旃力竭跌倒,伏地不起。夏完淳见状,忙上前扶起岳丈,厉声激励道:“大人您当初与陈子龙先生及我完淳三人同时歃血为盟,决心在江南举义抗敌。今天我二人能一同身死,可以慷慨在地下与陈子龙先生相会,真是奇大丈夫平生之豪事,何必如此气沮!”听女婿如此说,钱先生咬牙挺起,忍耐奇痛。


  洪承畴默然久之,只得挥挥手,今士卒把二人押回牢狱。然后,上报清廷,拟判处夏、钱二人死刑。


  上述种种历史的细节,不见于清朝御用文人“官修”的史书。而是出于被乾隆帝“御封”为“贰臣”的明末大才子屈大均著作《皇明四朝成仁录》中。这位苟全性命于乱世的投机文人,自身道德深玷大污,但他内心中对全忠全义的英雄,也不由自主流露出热切的渴慕和深刻的崇敬。


  深知自己来日无多,夏完淳在狱中写下了他那篇流传千古的《狱中上母书》,派人转送老家的嫡母盛氏与生母陆氏: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


  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严君:对父亲的敬称。见背:去世)。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佑我,钟虐明朝,一旅才兴,便成齑粉。去年之举(指自己于前一年入吴易军抗清。他兵败后,只身流亡,历尽艰危),淳已自分必死,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斤斤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养(指对父母的供养。《札记·檀弓下》:“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无一日焉。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九泉),不孝之罪,上通于天。呜呼!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祚衰薄,终鲜兄弟(意思说家门衰落,福泽浅薄,又无同胞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虽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但慈君推干就湿(推干就湿:是指母亲把干燥处让给幼儿,自己睡在幼儿便溺后的湿处。形容为人母者养育子女的辛劳。语出《孝经援神契》:“母之于子也,鞠养殷勤,推燥居湿,绝少分甘。”),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


  ……呜呼!大造茫茫,总归无后。(倘若)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享受庙祭),岂止麦饭豚蹄(指祭祀一般死者的食品。)不为馁鬼而已哉!……兵戈天地,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出师北伐,驱逐满清。这句话意思是讲自己死后再度转世为人,仍要与其父在北方起兵反清。)


  ……语无伦次,将死言善(语出《论语·泰伯》:“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言善,指说话真诚不欺。)。痛哉,痛哉!


  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敝屣。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噩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1647年,九月秋决,夏完淳等三十多名抗清义士在南京西市慷慨就义。手提鬼头大刀、凶神恶煞般的刽子手,面对昂然站立的这位面容白皙、姣好的十六岁美少年,他那杀砍掉无数人头的双手,也不由自主地发颤发抖,最终只能闭眼咬牙才敢砍下那一刀……


面对英烈惭煞人

  ——审讯夏完淳的洪承畴


  府署之内,洪承畴呆坐太师椅上,眼望无尽的虚空,叹息自己的一生,悔愧难当,深知自己再也无法对过去的历史做出选择。


  遥想松锦战役时的洪承畴,虽然遭遇大败,仍旧率数千明军死守松山孤城,孤注一掷,誓死以待明朝援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明军忍受着饥困折磨,缺衣少药,洪承畴率曹变蛟、丘民仰等将领,坚拒清军诱降,坚守长达半年之久。


  由于外无援军,城内日久粮尽,出现人人相食的现象。叛将夏成德终于经受不住富贵诱惑,在崇祯十五年(1642年)二月十八日深夜开门投降,清军一拥而入,攻陷松山。


  清军此次收获很大,不仅活捉了洪承畴,还活捉了祖大寿(当时在锦州守城)的三个弟弟和巡抚丘民仰、总兵曹变蛟、王廷臣等高级官将。


  当时,清军强迫众人剃头投降,包括洪承畴在内,诸人誓死不降,表示说:


  “我等乃堂堂大明天朝大臣,赶紧杀掉我们!如不然,我们自己也会自杀殉国。”


  三月四日,皇太极下令把洪承畴、祖大乐(祖大寿之弟,清朝故意纵放祖大寿另外两个弟弟回锦州)几个人押送盛京。对明朝巡抚丘民仰以及总兵曹变蛟和王廷民,下令就地处决。这三位英雄忠心凛凛,含笑临刑,为大明朝挥洒了最后一滴鲜血。


  三月下旬,洪承畴被押至盛京后,仍旧挺颈临刃,拒不降清。为求速死,他蓬头跣足,日夜在牢中大骂不止。其间,他还曾绝食七天,最后熬不过饥渴,重新进食。


  一般史书上都讲,1642年二月十八日松山被陷洪承畴被擒时就降清,其实是弄错了日期。一直到四月十六日,直到在锦州投降的明将祖大寿等人齐集沈阳时,洪承畴仍旧没有向清朝投降。


  不知为什么,洪承畴被关押到五月四日后,却忽然主动表示投降。皇太极闻言极喜,生怕洪承畴夜间反悔,立刻派宫中剃头师为这位明朝督帅剃头。这样一来,洪承畴从“内容”到“形式”,真正归降清朝。


  五月初五日,皇太极在沈阳皇宫内举行了隆重的受降仪式。洪承畴、祖大寿兄弟等人,在庭院行三拜九叩之礼,向皇太极行礼。


  祖大寿等人早已清发清服,洪承畴刚刚剃头还不习惯,他戴顶清朝的毡笠,身穿明朝衣服,看上去不伦不类。


  皇太极见此,赶忙命令左右为这位明朝的著名文臣赶制清朝官服。


  仪式结束后,皇太极“亲切”接见了这些明朝降臣降将。按从前在明朝的官职尊卑,洪承畴坐于东边侧席之首。


  当时,皇太极爱妃刚死不久,心情不是很好,只是问了洪承畴“年纪多大”、“日本人与南朝是否有往来”等闲事,茶罢而出。也就是说,由于洪承畴等人毕竟是大败后被迫降附,皇太极对他们的态度不是非常积极,只是想利用他们的降附扩大影响,镇服余人。接见后,皇太极严派军兵看管这些新降臣,实际上形同软禁。


  有关洪承畴降清,有不少“版本”,最流行的,一是范文程劝降,二是皇太极亲自劝降感化。


  所谓范文程劝降,讲他偷窥洪承畴时,见这位明朝督师一人在狱中抖掸身上灰尘,便向皇太极进言说:“洪承畴必不能死,一衣尚惜,况其命乎!”但是,此说无据,也不知《清史稿》从哪淘来这样的“资料”。


  所谓“皇太极感化劝降”,这条资料来源自满洲贵族昭琏的笔记《啸亭杂录》中的《用洪文襄》一条,原文活灵活现,描写得头头是道:


  (洪承畴)誓死不屈,日夜蓬头跣足,骂詈不休。文皇(皇太极)命诸文臣劝勉,洪(承畴)不答一语。上乃亲至洪(承畴被押之)馆,解貂裘与之服,徐曰:“先生得无冷乎?”洪(承畴)茫然视上久之,叹曰:“真命世之主也!”因叩头请降。上大悦,即日赏赉无算,陈百戏以作贺。诸将皆不悦,曰:“洪承畴一羁囚,上待之何重也!”上曰:“吾侪所以栉风雨者,究欲何为?”众曰:“欲得中原耳!”上笑曰:“譬诸行者,君等皆瞽目(瞎子),今获一引路者,吾安得不乐也!”众乃服。


  正因为写这一笔记的作者乃“铁帽子王”礼亲王昭琏,所以大家皆信以为真。其实,仔细忖度,这位礼亲王乃乾隆时代人,一个文学爱好者,他笔记所记,非亲历实事,小说家言而已。


  首先,由于1641年秋天皇太极宠妃宸妃刚刚病死,这位多情皇帝哀不自胜,饮食不思,从个大胖子变成半瘦子,在国内严禁饮酒作乐等一切“娱乐活动”,所以,他不可能有那么好心情去亲自入囚狱见洪承畴,更不可能在洪承畴投降后大陈百戏来作乐庆祝。


  据《清太宗实录》记载,由于皇太极见洪承畴等之后没有“赐宴”,他还特意派人向对方解释说:“不赐宴于尔等,非为慢待,乃因宸妃之丧未过期也。”


  其实,皇太极对于洪承畴如此高规格的文臣投降,内心中不是很爽。从前,明朝太仆寺少卿张春被关押多年,仍旧至死不降。所以,对待刚刚关押数月即降的洪承畴,皇太极不得不叹:“昔日我阵前擒获张春,亦曾恩养,终不为朕效力,一无所成而死,尔慎之,莫效张春!”其实,言外之意,是叹息张春的不屈与洪承畴的降附。


  同为文人,一个软弱无骨,一个始终凛然不屈,洪承畴与张春,分别构成了明朝大臣的耻辱柱和纪念碑。


  明廷方面,接到洪承畴被擒消息后,焦急万分。宁远的明朝守将吴三桂数次发塘报入京,均称洪承畴“誓死不屈,只求速死”,但也确实证明他还没有死。


  崇祯帝从本能上感觉,认定洪承畴如此一个知书达理又受恩甚重的文臣,一定会壮烈殉国,所以他马上下旨要吴三桂确察消息,准备大张旗鼓对“死难”的洪承畴加以旌表,以励士气。


  真正劝皇太极争取洪承畴这样人物投降的,不是范文程,而是在清军中服务很久的降臣张存仁,他对皇太极讲:“洪承畴等明朝文官为我们效力,则崇祯帝必视文臣如草芥,此后文臣必不敢贸然出外督帅当负重任;武职如祖大寿辈为我们所用,崇祯帝必视武臣为草芥,日后明朝武将也不愿为明朝效力!”而且,他进一步对皇太极解释说:“只要明朝大臣向我们归降,明廷必根据法律杀其一家。我国留其一身,明朝杀其一家,则降臣归志更坚!”借刀杀人之计,阴险至极,匪夷所思。


  洪承畴的家人陈应安受洪家所托,在六月初向明廷报告,说他家主人“义不受辱,骂贼不屈”,已经被清军碎剐处死,但此家仆并未随洪承畴去辽地,所以明廷仍不能确定洪承畴的生死。


  崇祯帝虽是沉猜多疑之君,但为激励臣节,鼓舞士气,不久就下诏为洪承畴、丘民仰、曹变蛟、王廷臣等人建立祠庙。为此,他亲临致祭,当坛痛哭,如此哀荣,洪承畴这位已经降清的文臣都“生享”了。


  至于所谓崇祯帝在亲祭时听到洪承畴仍旧活着就取消祭奠的说法,是日后的清朝乾隆帝为取笑洪承畴偷生怕死,故意派人在《通鉴辑览》中伪造的。皇帝为搞宣传造假,也只有乾隆这个附庸风雅之君有此闲情逸致。


  也就是说,迄至崇祯帝临死,他一直都认为洪承畴早已“壮烈殉国”了,是大明大大的忠臣。


  清人笔记《广阳杂记》(作者刘献庭)记载洪承畴入北京后,从福建接其老母来京。其母见此叛降逆子,挥杖大骂:“汝来迎我,将使我成为旗下老婢吗?我要打死你这恶人,为天下除害!”


  这种记载,文人小说耳,无非是宣泄忠奸大义罢了。真实情况是,顺治四年(1647年)洪老太太被洪承畴接到南京,母子欢聚。而后,老太太一身清朝贵妇装束,乘船回闽地享福,五年后才病死。


  真正看不起洪承畴的亲人,乃其三弟洪承畯,此人在其兄洪承畴府第近旁的庙宇牌匾上大题四字:“大无莲心”,讥讽其兄对明朝“大无良心”。


  所以,相比世受国恩、身居要职的洪承畴,十七岁美少年夏完淳之报国精忠,犹显伟大、壮烈。


  历史有时真是有些荒谬的意味。一百多年后,1775年,即乾隆四十年,总爱卖弄文采和进行历史“翻案”的乾隆帝下诏,承认明末抗清诸臣“茹苦相随,舍生取义”的辛劳,颁布《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对夏完淳、夏允彝、陈子龙以及一大批明朝的忠臣义士予以“一体旌谥”。由此,昔日清王朝的危险敌人,一变为全忠全孝的大节无亏之人,而洪承畴、祖大寿等曾“事两朝”的“元戎”们,统统进了《贰臣传》。


  自乾隆四十年起,夏完淳的生前诗文得以公开刊印、流传,《夏节愍全集》等书纷纷面世,其上千首诗、文、信函,均得以辑成发表。可笑又可叹的是,与夏完淳同时代的投附清朝的明末大文豪、大名士们,包括撰写夏完淳第一手资料的屈大均,都被乾隆帝加以痛诋和讥讽:“至于钱谦益之自诩清流,忝颜降附;及金堡、屈大均辈之幸生畏死,诡托缁流,均属丧心无耻。若辈果能死节,则今日亦当在予旌之列。乃既不能舍生,而犹假(借)语言文字以自图掩饰其偷生,是必当明斥其进退无据之非,以隐殛其冥漠不灵之魂!”


  清朝学者庄师洛所作之诗,最能为夏完淳这位少年英雄盖棺定论:


天荒地老出奇人,报国能捐幼稚身。

黄口文章惊老宿,绿衣韬略走谋臣。

湖中介义悲猿鹤,海上输忠啳凤麟。

至竟雨华埋骨地,方家弱弟可同伦。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底,在诏令国史馆修编《明季贰臣传》时,这位老爷子已经明白无误地把对“我大清”有赫赫功勋的洪承畴、祖大寿、冯铨等一批人打入另册,其意在于“崇奖忠贞”,“风励臣节”:


  ……因思我朝开创之初,明末诸臣望风归附。如洪承略以经略表师,俘擒投顺;祖大寿以镇将惧祸,带城来投。及定鼎时,若冯铨、王铎、宋权、金之俊、党崇雅等,在明(朝)俱曾跻显铁,入本朝(清朝)仍忝为阁臣。至若天戈所指,解甲乞降,如左梦庚、田雄等,不可胜数。(当时)盖开创大一统之规模,自不得不加之录用,以靖人心,以明顺逆。今事后凭情而论,若而人者皆以胜国(明朝)臣僚,乃遭际时艰,不能为其主临危授命,辄复畏死幸生,忝颜降附,岂得复谓之完人!(他们)即或稍有片长足录,其瑕疵自不能掩。若既降复叛之李建泰、金声桓,及降附后潜肆诋毁之钱谦益辈,尤反侧佥邪,更不是比于人类矣。……朕思此等大节有亏之人,不能念其建有勋绩,谅于生前;亦不能因其尚有后人,原(宥)于既死。今为准情酌理,自应于国史内另立《贰臣传》一门,将诸臣仕明及仕本朝名事迹,据实直书,使不能纤微隐饰,即所谓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者……此实乃朕大中至正之心,为万世臣子植纲常!


  在痛诋“贰臣”们的同时,乾隆帝对于清朝开国之初那些与其祖先驰马援弓、浴血死战的明臣明将,如史可法、刘宗周、孙承宗、卢象升等人,大加赞诩,表扬这些人“遭际时艰,临危受命”,均可称为“一代完人”,即使对于稍后“负隅顽抗”的南明诸臣,包括夏允彝、夏完淳父子,乾隆帝也称他们是“忠于所事”,乃舍生取义的英雄。这些人,皆入《胜朝殉节诸臣录》,可谓是万世流芳。


  清初努尔哈赤、皇太极之属,他们对汉文化的吸收,更多来自《三国演义》、《水浒传》这样的话本子小说,所以对关云长这样义薄云天的人物极为崇敬。关羽成为“帝”(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正是清朝顺治帝所封。同时,他们对于历史上的岳飞、文天祥等人也耳熟能详,礼敬有加。当然,清朝全力使用洪承畴一类降臣是当时大势所趋,这些鹰犬可以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内心深处,清朝皇帝和上层对这些人充满鄙夷和不屑,特别是对告以南明永历帝一朝虚实的孙可望,清朝当时虽给了他个“义王”的称号,但没过多久就在打猎途中把他当作猎物一箭射死,简直就是不把他当人看待。相反,对于数位在满洲兴起的阶段被俘不屈的明朝大臣,如巡按御史张铨、太仆寺少卿张春等人的大义凛然,清朝帝君们油然起敬,皇太极叹息道:“我从史传中得知文天祥事迹,以为是天降神人,今见张春,乃知文天祥确有其人啊!”。当然,皇太极也疑惑过,问汉人谋士范文程:“我见中原名将多矣,只要战败势劣,大多倒戈投降,而那些文臣儒士,却多不为所屈,杀身报国,此何原因?”范文程答:“文臣读圣贤书,忠孝名节,皆其平生所学,所以才危而忘身,一心赴国难,此乃国家养士之报。”皇太极深以为然,并开始督促诸王贝勒宗室子弟及旗主贵族子弟学习儒家典籍。代代相承,至于乾隆。所以,这位清帝所展现出的“先进”历史观,恰恰是汉文化陶冶所致。


  “苟利国家,生死以之!”堂堂中华,数千年礼义廉耻之邦,长久以来支撑我们伟大民族屹立不倒的真髓,正是无数仁人义士胸中那一股浩然之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崇祯手下的10大名将结局有多惨,7人惨死,3人无奈降敌
吴三桂放清兵入关,真的是因为陈圆圆?
明朝灭亡四大罪臣
吴三桂:我来告诉你,什么叫一步错,步步错!连当皇北京是错!
洪承畴为何要降清?他投降后又做了哪些事情,最终的结局如何?
一场大战,三个年轻人,改变了中国历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