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时代 | 融竞技、礼仪与宴饮于一体:乡射礼如何教化万民?


中国自古讲究礼乐教化。自周公“制礼作乐”始,先秦儒家先贤也主张以礼乐来教化万民。《礼记·学记》中曾说:“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则必由学乎。”孟子也曾经表达类似的观点:“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才不聚,非国之灾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这都表达了先贤们对教化的重视。在历史的发展中,先贤们在实践中创造除了一系列的礼仪,对人们进行教化,规范人们的言行,譬如:孔子教我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乡射礼,实际上,并不是简单的射箭的过程,而是一个融合竞技、礼仪与宴饮于一体的活动。也是教化万民的一种具体的方式。乡射礼属于古代五礼中的“嘉礼”范畴。《周礼·春官·大宗伯》解释嘉礼的作用为:“以嘉礼,亲万民。”也就是说嘉礼可以亲近、教化万民。如此,乡射礼也是也具有这种教化万民的作用。



射礼,取其字面意思,由“射”以及“礼”二字组合而成。射箭,原本就是古时人们用以谋生、或者进行自我保护的一种实用性工具,人们也会将射箭用于战争以维护国家的安全稳定。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不需要仅仅依靠射箭来收集猎物以维持生计,射箭的娱乐性渐渐增强,礼仪性功能渐渐出现,逐渐演化成一种通过习箭而观德,进而引导人们尚德、养德的以“化民易俗”为目的的活动。



《射猎图》画像石(局部)


乡射礼盛行于先秦时期,每年春秋两季各举行一次。《礼记·乡射礼》以及《礼记·射义》中分别记载了乡射礼的比赛规程以及比赛意蕴。


根据孙希旦在《礼记集解》中所讲道的:“凡射礼有四:一曰大射,君臣相与习射而射也;二曰宾射,天子诸侯飨来朝之宾,而因与之射,亦谓之飨射;三曰燕射,天子燕诸侯臣子或四方之宾,而因与之射;四曰乡射,州长与其众庶习射于州序。”乡射礼是与“序”(古时的学校,专名为序)举行的由“州长与其众庶”参加的射礼。能够有资格参加乡射礼的,必定是德行高洁之人。在这里,还要补充的一点是,区别于现在辖区制度下的乡镇,那时的乡是最大的行政单位,乡之下是州、党、族、闾、比六级单位。一个乡有一万两千五百户。


大射礼


乡射礼


乡射礼


乡射礼的一般仪程主要有:射前戒备、饮酒礼、三番射、旅酬燕饮、隔日善后礼等阶段。参与射箭的有六人,射艺相近的两人组成一组,称为一耦,两人分别担任上射、下射。六名参赛者分别组成“上耦””、“次耦”、“下耦”三组。


射前戒备阶段要做的工作是邀请宾客,布置饮酒礼席面以及迎接宾客等。在正式比赛之前的宴饮阶段,要经过献礼(献、酢、酬)的一番过程。饮酒礼成,主人立司正留宾以待旅酬礼。此后,便是最重要的三番射。三番射要求每位射箭者射箭四支。


 

一番射又称为诱射。立司正为司马,主持射礼。司射在堂上作射仪示范之后,便是由六名德才兼备的弟子组成的三耦的射箭练习时间。上耦之上射、下射依次射出一箭,如此往复,上射、下射轮流四次,直至将四支箭全部射出。射箭完成,报靶者报告结果。之后,便是次耦、下耦练习射箭,程序如同上耦。一番射,练习射箭,不计算成绩。



二番射是正式比赛的阶段。其参加者不仅仅包括三耦,还有主人、宾、大夫和众宾。宾担任上射,主人担任下射;大夫与士相互配合成耦;众宾也相互配合成耦。三耦首先依照一番射的过程进行比赛,然后是宾、主人、大夫、众宾等也依次比射。这一阶段是记录成绩的。射中箭靶,便用一支筭筹计数。乡射礼的胜负,是按照三耦的全部上射为一组,三耦的全部下射为一组来进行计算的。这也是为什么将射艺相当的比射者分作一耦的原因。全部比赛完成,败者一方便要饮罚酒并向胜方拱手行礼。饮不胜者的规矩,遵照的是周礼,在明代演变成了胜者赏酒制,“射毕,中的饮三爵,中采二爵。”(《明会典·学规》)



三番射则是礼仪性质的礼乐射。射箭顺序参照二番射的顺序。但是,三番射要求众位射手按照乐手所演奏的节奏进行射箭,能和着节奏射箭并且射中的才计数而不按照节奏射箭的则不计数。负者一方,仍然要喝罚酒。



三番射完成之后的是“旅酬”阶段是乡射礼的最后阶段,是众人比赛结束后的余兴节目。此时司马重立为司正。众人按照身份地位由高到低,依次向下进酬酒,直到所有人全部受酬。宾客尽欢而止,宾客起身告辞。次日,宾主登门互拜前日之礼遇,次时还要设宴答谢司正等。乡射礼才最终全部完成。



教化功能


作为嘉礼的一种,乡射礼有什么样的教化作用呢?


(1)“射者,所以观德也。”


“事之尽礼乐而可数为,以立德行者,莫若射。”(《礼记·射义》)这就是说射与礼乐相结合,能够有礼乐良好德行的培养。乡射礼的过程中,主要的评价标准是比射者在比赛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风度、仪态是否合乎礼乐。乡射礼参加者的选拔标准就是德行,参加者的德行越高,所担任的角色也就越重要。不仅如此,乡射礼的“宾”也都是有德行卓越的人担任。通过这些人的示范作用,引导其他人,培养良好的外在仪态,进而同步提高自己内在的德行。



(2)“内志正,外体直。”


“心平体正,持弓矢审固,则射中矣。”(《礼记·射义》)欧阳修的《观德亭记》中也有类似的教诲:“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内在的目标确立,外在的形体正直,符合规矩,而后才可以射箭。中国传统弓的射箭方法,要求上位之后,首先扭头审固,调整自己的站位,而后才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搭箭、举箭、引、发等后续动作。只有内外和谐自然,各个动作才能流畅到位,才可能有理想的射箭效果。乡射礼,为我们传达的就是要内立志向,外合规范的要求。



(3)“反躬自省”


“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然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礼记·射仪》)“发而不中,反求诸己”是乡射礼提出的比赛失败后需“反躬自省”的要求。曾子有云:“吾日三省吾身。”怨天尤人,非君子所为,恰与中国文化主张的“内省”相违背。这也是要求我们树立起正确健康的竞争心态,平心静气的对待比赛结果,这对人生的修养也是非常有意义的。现实生活中也要如此,遇到问题,除却分析客观原因,还要注意自身是否存在问题。


 

(4)“君子之争”


礼,不仅表现在比赛过程按照一定的议程来进行,还表现在对对手的尊重。孔子也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 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我们常说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之言正是如此。既然是比赛,必然存在竞争,可是有礼有节才是君子之行。我们在现在的各种体育赛事中,也可以发现,运动员们在比赛之前和比赛结束之后,都要相互握手或者以其它方式示意。赛场上大打出手的行为,是一定要摒弃的。



中国自古便是礼仪之邦,崇尚“和”之境界,《论语》有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国古代的乡射礼,“以射寓教,而非徒善其艺。”(孙承恩《文简集·华亭县学射圃记》)并非单纯的比赛竞技活动,更重要的功用在于其潜移默化的教化民众“尚德“、“养德”而“至大德”的作用。君子有德,可至于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乡射礼:克己复礼,执觯迎宾
格物通 卷五十六 ~ 卷六十
传统文化之古代射礼
复兴中国射礼的意义 - 稷下論壇 稷下文化网
刘冬颖:《先秦诗乐之教与“君子”人格》
乡教与乡治:古代善治因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