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季子之前的吴氏历史
世系表(一):古公亶父(周太王)——太伯(吴国创始人)、仲雍、季历(周文王姬昌的父亲)
周太王是黄帝16世孙,周文王姬昌的爷爷。周太王有三个儿子:太伯、仲雍和季历。他本该传位给太伯或仲雍,但发现孙子姬昌有杰出才能,将来能成大事,于是决定传位给季历,以便让姬昌即位。太伯和仲雍则远避荆蛮吴地,“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太伯“自号句吴”,意思就是自封的。五世之后,吴国才成为周王朝的诸侯国之一。太伯仲雍兄弟从此融入当地少数民族,把夏商先进的文化和技术传入吴国。
世系表(二):1吴太伯——1吴仲雍、2季简、3叔达、4周章
吴太伯没有儿子,于是传位给仲雍。仲雍之后,父子相传,直到周章。不过因为太伯是公认的吴国创始人,因此吴姓后人都称自己是太伯XX世孙。
周武王打败商朝后,开始寻找太伯和仲雍的后代,结果找到了周章。周章这时“已君吴国”,武王于是正式封他为吴子,追封太伯为吴伯。武王又封周章的弟弟虞仲做诸侯,封地在周朝北面(山西境内),这就是虞国。因此,中原虞国和荆蛮吴国,实际上是兄弟之国。
有趣的是,作为兄弟之国,地位却不相同。周朝的贵族爵位分五等:公、侯、伯、子、男。周章受封吴子,虞仲受封虞公,地位相差悬殊。这说明在武王心中,其实没太把荆蛮吴地当回事。
世系表(三):周章——5熊遂、6柯相、7彊鸠夷、8余桥疑吾、9柯卢、10周繇、11屈羽、12夷吾、13禽处、14转、15颇高、16句卑、17去齐、18寿梦
周章之后,还是父子相传,直到寿梦即位。这一时期,中原虞国和荆蛮吴国,可谓此消彼长。句卑在位时,虞国被晋国所灭,这就是成语故事“假虞伐虢”。到了寿梦即位,吴国开始强大起来。于是,寿梦自称吴王,脱离了周王朝的控制。
世系表(四):18寿梦——诸樊、余祭、余眜、19季札(未即位)
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诸樊、余祭、余眜和季札。他认为季札最贤,很想传位给他。但季札坚决不干,三次将王位让给他的兄长。但是季札的三位兄长,也很想传位给他,于是吴国的王位继承从父子相传,变成兄弟相及,大哥传二哥,二哥传三哥,一直传到季子,大家还是想让他做吴王。这一时期,季札封于延陵(今常州),所以称为“延陵季子”。
这里介绍一下这位四弟。季子,姓姬,名季礼(前576 – 前484),是吴王寿梦的四子,孔子(前551-前479)最尊敬的老师,南方第一圣贤,与孔子并称南季北孔(孔子活72岁已经够久了,这位老祖宗活了92岁一刚,所以当了国君就短命-__-)。在吴氏历史上是承上启下的人物,在他之前吴氏一族都姓姬。
世系表(季子弃王位):余眜——僚、光(阖闾)、夫差
王位传到季子,遇上了大麻烦,因为季子逃位跑掉了,躲在哪里谁也不知道。结果,大家只好让三哥余眜的儿子僚继位,这就是吴王僚。但有一个人很不服气,他就是大哥诸樊之子公子光。这时候,伍子胥从楚国逃到了吴国,拼命鼓动吴王僚攻打楚国。吴王僚看出他想公报私仇,没搭理他。于是伍子胥找了一个刺客专诸,前去投奔公子光,并且跟公子光密谋,刺杀了吴王僚。这就是“专诸刺僚”的故事。公子光继位之后,改名阖闾,这就是吴王阖闾。阖闾死后,又传位给夫差。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吴王夫差最后被越王勾践打败,吴国灭亡(前473年)。
心狠手辣的勾践(前520-前465)对心腹大臣文种(-前472年)都不放过,当然更不会放过吴国王室。这样一来,吴国的贵族后裔,实际上只留下了延陵季子这一支血脉,并在后世不断繁衍壮大。这是延陵吴氏的历史由来。
后季子时期的吴氏历史
季子一共有5子。吴国灭亡后,二儿子和四儿子为纪念故国改姓为吴,其中二公子吴征生就是我的祖先。
季子是太伯的19世孙,其后二公子一系的族谱为:
世系表(五):19姬季札——20吴征生,五子之二,吴亡后流亡齐国,娶齐平公之女——21吴启蕃——22吴诩——23吴售,二子之幼,居鲁国——24吴庸,三子之仲,奔晋——25吴句余,二子之长——26吴蹶由——27吴申,仕楚,为考烈王大司马——28吴芮,二子之长,佐刘邦有功封长沙王
吴芮属吴征生这一支,父亲自楚迁居庐山。秦朝时,吴芮以才能出众,当上了番阳(今江西鄱阳东)县令。他为政深得民心,百姓尊为“番君”。秦末农民起义。吴芮纵观天下大势,知秦必亡,遂率领当地越人起兵响应。后转战西北,与项羽等入关破秦,立下汗马功劳,项羽封他做衡山王。汉朝一统天下,分封功臣,吴芮被封为长沙王,建都临湘(今湖南长沙市),食邑3千户。自此,吴姓宗族中吴芮一支又自江西迁到湖南。可惜命不长,吴芮做长沙王还不到一年,就于当年6月过早地去世,葬在临湘,谥号为“文王”(传见班固《后汉书》卷三十四)。长沙王吴芮第三子吴浅,汉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九月因为其父长沙王的功德而被封为便侯,食邑2千户。便侯国,在今湖南永兴县。吴浅做便侯37年后,于公元前157年去世,谥为“顷侯”。便顷侯生子吴信,孝文帝后元七年 (公元前157年)嗣封为第2代便侯,在位6年后去世,谥为“共侯”。便共侯吴信生子吴广志,孝景帝六年(公元前151年),嗣袭封为第3代便侯。便侯吴广志生吴千秋,孙嗣第4代便侯。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实行削蕃政策,加之吴千秋“坐酎金罪”,侯国被废除。吴千秋迁居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县西蒲州)。至此,长沙王吴芮第三子吴浅这一支后裔从湖南永兴一带向北远迁山西,后裔散居中原各地。
世系表(六):28吴芮,长沙王29吴浅,四子之三——30吴信,封“便侯”——31吴广志,袭爵——32吴千秋,爵除,迁蒲坂——33吴衍陵,二子之长(据《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公世系图》,衍陵为吴芮长子臣的4世孙,与此处不同)——34吴全,二子之长——35吴隆,迁亳——36复兴,二子之长,迁南阳——37吴章,西汉时著名学者,被王莽所杀——38吴汉,三子之仲,“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光武帝时位至大司马将军,封广平侯,谥“忠侯”——39吴成,二子之长,为家奴所杀,谥“哀侯”(仙居谱系则从吴汉次子武分衍)——40吴旴[xū],四子之仲——41吴胜(亦作如胜),将所录宗谱呈朝廷,汉桓帝确定吴汉为泰伯苗裔,封胜次子允承为奉祀侯,主祀泰伯庙——42吴允承,二子之幼,奉旨回迁吴郡,谥“文孝”——43吴偳[duān],其两女均适孙坚,即孙权兄弟之母——44吴熊庆,二子之长,谥“靖”——
吴偳有两子两女,长子吴熊庆继承父业,留居吴郡。次子吴景和两个姐姐南下钱塘(今浙江杭州)投奔亲戚。吴氏姐弟少年寄人篱下,历经生活艰辛之苦。吴氏两姐妹由于出自名门之后,如花似玉,德才兼备,远近闻名。
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县)人孙坚当时才20岁,在当地做官,很有势力。他慕名前去求婚,吴家亲戚嫌孙坚粗鲁、狡诈,不答应这门亲事。孙坚遭到拒绝后既羞惭又气恼,他扬言要报复。吴景的大姐姐怕连累亲戚就劝说:“不要因为我一人而拖累大家,如果那人不好,就怪我命运不好吧。”这样吴家大女儿就嫁给了孙坚,史称吴皇后,后来她的妹妹做了孙坚之妾。谁料孙坚日后竟发达起来,后官至破虏将军,领豫州牧,成了东汉末年的一大军事割据势力。吴夫人先后为孙坚生了四子,孙策、孙权、孙翊、孙匡,妹妹为其生了孙郎、孙仁两兄妹。孙权则继承父兄打下的基业,成了一代帝王,建立了东吴政权,与魏、蜀鼎分天下。公元202年吴夫人去世,与丈夫孙坚合葬于高陵(今江苏丹阳县境内),后尊为武烈皇后。
世系表(七):44吴熊庆——45吴康年,二子之长,谥“恭敏”——46吴英延,丞相,太子太师,谥“穆”——47吴之则——48吴式,,二子之幼,隐居济水——49吴皋益,谥“宣懿”——50吴佶,二子之长,晋中书令,渤海公,谥“显肃”——51吴始泰,七子之长,晋御史中丞,谥“德献”——52吴符隽,二子之长,晋尚书左仆射,谥“章武”——53吴豫,与拓跋珪交战时阵亡,谥“烈”——54吴戢——55吴荟,二子之长——56吴琨,二子之长,隐居不仕,授徒为业,《晋书》卷20有传——57吴襄,二子之长——58吴洵文,二子之长,刘宋南阳郡守,战死,谥“忠贞”——59吴鬷[zōng],迁武昌
吴偳死后,吴熊庆即以长子身份留居吴郡,顶立吴氏门户。孙权称帝后,尊封大舅吴熊庆为太傅、吴郡公。这支吴氏在东吴四代被封侯,以国戚、先贤后裔风光于世,直到公元280年东吴灭亡,吴熊庆四世孙嗣贤侯吴之则遇害,这支吴氏才退隐于民间。半个世纪后,东晋王朝建立,江浙一带又成为统治中心。公元323年,晋明帝追封古先贤后裔,吴之则之孙吴皋益被封为昭衍公,这支吴氏又重新肇显于世。尤其是吴皋益长子吴佶因娶晋明帝穆皇后之妹庾氏为妻,与皇帝结为亲戚而官运亨通。吴佶在东晋出任高官中书令,后又被封为渤国公。吴佶共生七子,后世人丁兴旺,数代得以封侯拜爵。东晋末年,其四世嫡孙镇北将军吴豫,在与北魏的战争中阵亡,其孀妻刘氏携幼子吴戢迁徙到暨阳 (今江苏江阴县)。吴戢一支在暨阳定居六代,历宋齐两朝,其间有子孙出仕为官,名见于正史记载。到吴戢六世孙吴鬷时,又迁居武昌郡的汉阳山。吴鬷是吴季扎第四十代孙,南齐时人。他迁居汉阳山后,隐居不仕,以耕读传家,其子孙兴旺数百年而不绝,成为当地望族,世称武昌吴氏。后来,武昌郡也成为晚唐吴姓的七大郡望之一。
吴鬷生有二子,其中以长子吴盾一支较为兴旺。吴盾在南朝梁武帝时,官任大司马、侍中等要职,陈霸先起兵灭梁时战死。吴盾死后,得到朝廷追封,被诏葬于今湖北江陵,并建祠祭祀。吴盾家室因而从武昌汉阳山迁居江陵,吴盾这一支吴氏历南朝后期战乱,至隋唐两代,其裔孙都曾入仕为官。其中吴盾曾孙吴若远,字伯高,唐太宗时考中进士,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银青光禄大夫之职。吴若远对吴氏最大的贡献,是在其先祖吴胜修撰的家谱基础上,编撰了完整的吴氏正宗族谱。至此,吴氏正宗的迁徙流变的历史才清晰可鉴,有史可考。据吴氏家谱记载,吴若远之子吴世伟娶唐太宗李世民之女平乐公主为妻,官拜驸马都尉,封新封侯。吴世伟生有二子,长子吴佐、次子吴兢。次子吴兢迁居汴州仪,后来成了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吴佐之子吴可博唐玄宗天宅年间中进士,后官至尚书右仆射,成为唐朝显赫一时的政要,赐封为渤海郡公。吴可博死后,其长子吴舜咨凭借父荫当上了山阴令。其家室迁往山阴(今浙江绍兴),后代子孙繁衍成山阴吴氏。
世系表(八):59吴鬷[zōng]——60吴盾,二子之长,梁大司马,战死,谥“义烈”——61吴奎——62吴承休,二子之长,有文名,居江陵——63吴若远,二子之长,唐贞观进士,户部侍郎,谥“文惠”——64吴世伟,娶唐太宗十二女平乐公主,新丰侯,谥“恭敏”——65吴佐,二子之长,谥“耿忠”——66吴可博,二子之长,肃宗朝尚书左仆射,太子太师,谥“文哲”——67吴舜咨,二子之长,居山阴——68吴翥zhu,赐谥“文简”,葬暨阳。
山阴吴氏以诗书传家,出了不少文人雅士。其中就有吴舜洛长子吴翥,他生性淡泊,看轻仕途,定居山阴,潜心著书立说。著有《山阴集》、《闲情集》、《招云集》传世,从以上书名可看出吴翥寄情于山间、白云的高雅志趣。唐武宗年间,当地政府多次请他出山做官,均被其拒绝。地方官后来把他的事迹上报朝廷,连唐武宗都很钦佩其清高气节,赐号他为“文简先生”。吴翥作为山间文士被当朝皇帝赐名成为一时美谈。吴翥长子吴融也是文人,称得上唐后期著名的文学家。《旧唐书》记载,吴融自幼勤奋读书,后中进士,做了韦昭度的书记官(即幕僚之类的官)。他的文章洒脱而华丽,因而常常恃才傲物。一次韦昭度讥笑他写的文章不好,吴融公然反驳:“此自是吴家文字,非老夫攻之乃意。”此后,吴融文章以“吴家文字”为号成为文坛美谈。吴融先后历任著作郎、侍御史、户部侍郎、翰林之职,后裔兴旺。据《山阴州山吴氏族谱》记载,吴融生有三子,繁衍成为山阴吴氏的三大分支,这三支吴氏后来又分迁各地。其中,吴融次子吴元睿迁回祖籍江陵,此距其先祖吴盾(季扎 42代孙)诏葬江陵大约有三百余年历史。三子吴少颠一支迁回诸暨 (今浙江诸暨县)。吴融长子吴元三,字若虚,官至翰林院修撰,他娶唐宗室之女为妻,生有三子。其长子吴彬,字文郁,封骠骑将军,家居陕西咸阳,后又迁回吴郡虞山。至此,季扎次子吴征生后裔经一千余年辗转流徙,到公元 10世纪,由季扎53代孙吴彬回迁到其直系先祖吴季扎始封之地——古延陵。
世系表(九):69吴融,晚唐诗人——70吴元三,妻李氏(唐朝王裔)——71吴彬,官封骠骑将军,家族因此迁居咸阳,死后认祖归宗埋葬常熟虞山,家族迁至吴郡——72吴顺——73吴兆辰——74吴彰,周世宗广顺二年(952年)进士,移居开封——75吴旻,宋太祖干德间(963—967年)进土,任刑部尚书、知制诰翰林学士加左谏议大夫,妻广西提督黄育之女——76吴感,宋仁宗天圣年问(公元1023—1031)官任殿中丞。死后叶落归根,被葬回苏州——77吴万镒——78吴瓯,妻孔子48代孙孔瑞友之女——79吴原
吴原,字叔本;任浙江青田县尉,虽是一个七品小官,但他却与妻祝氏生了两个了不起的儿子:吴相、吴梓。吴原之后,分为两支,吴相成为苏州:山阴吴氏基同始祖,吴梓则成为江阴吴氏始祖。
显赫的吴相家族
太伯第80代孙吴相,字世翊,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2)高中状元。任著作郎、夫章阁侍制、翰林大学士等职,死后谥“忠简”。吴相的高中状元,标志着吴氏主宗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吴相之后,其家族人材辈出,在宋明时期产生了大批重要人物。
吴相与妻王氏的独子吴造,字文立。官任义乌主簿。至此,山阴吴氏一支又迁居到浙江义乌。吴造妻孙氏,生二子:吴让、吴尧。亲族又一分为二,吴让留居义乌,后裔繁衍成浙江义乌吴氏。吴尧之后先居义乌,后迁苏州。
吴尧之后,不但人丁兴旺,而且4代显宦,宗族备极尊荣。吴尧,字师圣,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进士,官做到礼部尚书。吴尧娶妻葛氏,生4子:吴禄、吴实、吴袍、吴湛。长子吴禄,字无秩,号默斋,宣和三年进士,官任左丞相之职。这是吴氏宗族为数极少的几个丞相之一。吴禄夫人郑氏,生3子:吴占、吴瑜、吴晟。长子吴占,字美成,官任集贤院侍制。吴占与赵氏共生5子:吴欢、吴滂、吴大猷、吴修;吴随。长子吴欢,字廷悦,也是一个进士,官任江西转运使,他娶钱端仲女为妻,生4子:吴亮;吴乔、吴宜、吴亦。
世系表(十):80吴相,宋仁宗庆历状元——81吴造,义乌主簿——82吴尧,宋徽宗1097年进士,任礼部尚书——83吴禄,宣和三年(1121)进士,官至左丞相——84吴占,集贤院侍制——85吴欢,进士,山西转运史——86吴亦,迁至萧山。
吴亦繁衍出萧山吴氏和州山吴氏
吴欢的第4子吴亦一支.先迁到浙江萧山。吴亦妻卞氏,生二子:次子吴铨,留居萧山,成为萧山吴氏。
吴亦的长子吴钮,娶妻张氏,生—子吴兹。吴兹由萧山入赘山阴县壶觞月潭,从此,他的这一支家族便又回归到唐代吴翥先生族居地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县)。吴兹生二子吴涧、吴润。长子吴涧,世居月潭。次子吴润,元初官授观察使司。他娶本地朱氏为妻,生两子:吴德一、吴德二。德——支后绝传。德二娶华家岭华曾七之女为妻,家族因徙居山阴州山,成为州山吴氏。吴德二生两子:长字吴慎一绝嗣;次子吴均礼,字慎直。
世系表(十一):86吴亦——87吴钮——88吴兹,移居月潭——89吴润——90吴德二,移居山阴州山——91吴均礼
州山吴氏创始人吴均礼
吴均礼,生于1344年,明洪武四年(1371年)注册入籍山阴州山(今绍兴县州山街道),太伯91世孙,季子72世孙。在《山阴州山吴氏族谱》中,以他为州山吴氏的第—世祖。吴均礼的后裔山阴州山吴氏宗族人丁极为兴旺。据谱载,吴均礼生了4个儿子、16个孙子、6个孙女,55个曾孙。传到今日,州山吴氏已到第30代,也就是太伯的第121代。
山阴州山吴氏族谱(暂无)
写到这里写不下去了…因为这本《山阴州山吴氏族谱》是由西泠印社创始人吴隐及其孙吴善庆等人编撰在民国13年(1924)出版的,目前貌似藏在绍兴文理学院的图书馆里,只有亲眼看到这本族谱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辈分,估计是季子的100氏孙左右。从季子出生到我出生时隔2560年,平均25.6岁一代(我严重扯后腿了。。。)由于我爷爷是在1926年离开柯桥州山来上海,那时在州山这么小的村庄祖祖辈辈生活且姓吴的肯定都是吴均礼的后代,所以族谱是错不了。
另外关于州山吴氏一族其实有很多有趣的历史,就军事方面出过两个兵部尚书——吴兑(1525-1596)和吴兴祚(1632-1698),以及一个皇帝——吴周太祖吴三桂(1612-1678)。其中最精彩的一段历史发生在清朝康熙时期:
1673年造反的8世孙吴三桂和负责镇压他的时任两广总督9世孙吴兴祚同为山阴州山吴氏一族,如果当时两吴联手合兵一处共伐康熙,那中国的历史要改写了。(自己人打什么啊,联手先把康熙组特不就好了-___-)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吴潜世系、籍贯、生卒辨
吴氏始祖泰伯世系(自泰伯至皙祖)
泾县茂林吴氏分支——肥东县吴家骥世系考(上)
阿域原创:壹笔千里-穿越的家谱-宿松县下仓吴氏始祖考证之二-今日头条
吴氏世系,吴姓需知,第30世—第40世
吴姓迁徙史(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