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徐家汇到武康路,熟悉的地方亦有风景!

正值春和景明,

40余位来自复旦的学者、校友和文史爱好者,

在复旦大学教授李天纲的带领下,

观百年藏书楼,

听藏书楼主任徐锦华介绍中西书库;

与复旦大学创始人、徐汇公学

首位华人校长马相伯后裔马天若追溯先祖;

再徒步武康路,

在武康路393号徐汇老房子艺术中心,

听作家陈丹燕、学者李天纲讲述

这条“永不拓宽的马路”之过往

......

隐于市的徐家汇藏书楼

位于漕溪北路80号的徐家汇藏书楼始建于1847年,由天主教耶稣会士创办,1956年并入上海图书馆。

建筑为砖木结构,由南楼和北楼两部分组成,在高楼林立、现代气息十足的徐家汇商圈,米色拉毛外墙、木质百页、走起来有轻微嘎吱声响的木楼梯,散发着遗世独立的气息。南楼曾被称作“神父楼”,是典型的外廊式建筑,北楼为藏书楼,底层原为中文书库,仿宁波天一阁藏书楼布局,藏书按经、史、子、集、丛分列五部,原藏有中文古籍12万余册。

二层西文书库,依照梵蒂冈教廷藏书楼布局,书架落地到顶,中部设有腰廊,供上下取书。楼内藏有希腊、拉丁、法文、英文、德文等西文书籍八万余册,其中不乏珍贵的西文善本。徐家汇藏书楼经过数次翻修,目前的样式是根据1930年代的风貌复原。

在二楼阅览室,厚重的深色书桌上,摆放着一盏盏欧式古典风格的台灯,营造出安静和专注的阅读气氛。这里和一楼展厅平时对公众开放,市民可凭读者证在此阅览。

145年预报阴晴冷暖

走出藏书楼,往西南行进,不远处即是徐家汇观象台和徐汇公学。目前,每周六可通过预约向公众开放的上海气象博物馆位于蒲西路166号,她的前身即是徐家汇观象台,预报阴晴冷暖的历史正是始于此处。斑驳的外墙,木质顶梁,宝瓶样式的古典栏杆,从1872年开建,同年12月1日启动观测以来,无论时代沧桑巨变,这里从未间断过对上海气象观测的记录,被称为“远东气象第一台”,见证了上海近现代气象科学的漫长历程。

而以“徐汇”命名的百年老校徐汇中学,在马天若的回忆中,是上海第一所教授外语的学校,也是全中国第一个有话剧社的学校,它对戏剧、音乐、体育等文体活动的倡导开风气之先,因此赢得了“西学东渐第一校”的美名。

马相伯后裔马天若

“教育救国是马相伯的理念,1876年,他离开这里,参加洋务运动,1903年创办震旦大学,他回来教数学、哲学、神学,还有拉丁文和法文”。“此次活动的发起也是因为马相伯和复旦的渊源。”

口述记录传递街区精神

上海有64条“一类风貌保护道路”,因其道路宽度、尺度,以及沿线建筑高度、体量、风 格、间距等都严格受控,因此被称为“永不拓宽的街道”,“全国历史文化名街”武康路就是其中的一条。在李天纲眼中,武康路曾经是上海的一道隐秘的街道,但随着近年来徐汇区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发掘,她幽雅风貌背后的历史风云越来越引起公众兴趣,“武康路是名人云集的地方,黄兴故居就在隔壁,唐绍仪在附近被暗杀,民国的很多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把它打开来,告诉观众,就很精彩。”

作家陈丹燕讲述武康大楼的故事

作家陈丹燕是这里的原住民,她谈起“武康大楼口述史”项目,在他们一家家对住户的采访中,居民在这个房子里经历的事情都各不一样。她遇到一位俄罗斯女记者,对方告诉她,在武康大楼门厅靠近天花板的一个位置,从某一个角度望过去,可以看到一条当年苏维埃留下的俄语标语, 这是此前从未听说过的;还有一位民用设计院的工程师,他们家保留了大楼的建筑工艺,连挂壁式空调也没装,“他说就是要保留一间这样的原貌”。对做口述史来说,武康大楼是优秀历史保护建筑,住户的体量也恰到好处,建筑中人和房子的关系让陈丹燕尤其着迷。“老人会告诉你很多的传言。这个房子天生是有历史的房子。”她希望口述史项目完成后,那些视频记录可以在徐汇老房子艺术中心播放,“不方便走进人家里,但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知道居民的感受,了解这个街区的精神所在。”

建筑的历史与一代代人的生活相呼应,

徐汇文脉在春日行走和讲述中再度鲜活了起来。

信息来源:张文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魔都十年之(19)参观徐家汇源景区
徐匯源(上)【圖文】
漕溪北路上的优秀历史保护建筑
在徐汇,遇到这些书香四溢的宝地,如何抗拒得了……
“海派”的源头,离不开这个460年前出生的上海人|海派城市考古
徐家汇的朋友来看看,徐汇花木商店老房子,求助解惑(转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