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外称乳腺癌自查没用 沪专家有其他见解

这两天,微信朋友圈流传了一则由美国妇产医师协会发布的乳腺癌筛查指南,称乳腺触诊自查不能降低乳腺癌风险。昨天,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接受劳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经济条件不好的居民,自查还是有积极意义的,不能一概而论。

邵志敏认为,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将钼靶等乳腺癌早期筛查项目列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相较于乳腺自查,钼靶可以发现自查还未能摸出的肿块和病灶,在早发现上更有优势。但他指出,我国仍有偏远山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未能全面普及推广钼靶或者B超筛查的情况下,乳腺自我检查对于自身发现一些乳腺癌“信号”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目前,临床上乳腺癌筛查有三种方法,分别是乳腺B超、钼靶以及核磁共振。帖子中称钼靶较为可靠。邵志敏认为,欧美发达国家指南对于筛查项目的推荐,是基于当地乳腺癌流行病学数据制定出来的。就世界范围而言,乳腺癌发病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中国诊断为乳腺癌的平均年龄为45至55岁,比西方女性更加年轻。而欧美发达国家患者70%以上是绝经后妇女,而此年龄段我国患者仅占一半左右。“在没有考虑到人种和地区发病情况差异性的基础上,机械地将国外指南理念机械地移植到中国是不科学的。”邵志敏教授说。

专家认为,40岁左右的女性由于乳房腺体组织较为致密,钼靶对其穿透力不够,较难发现早期病灶,而乳腺B超却能起到更好的“查漏补缺”。数据显示,对中国女性采用钼靶联合乳腺B超的诊断和筛查技术,能够提高诊断率10%以上;虽然钼靶对中老年女性具有广泛适用性,但超声对腺体致密性乳房的年轻患者更具优势。

此外,网传乳腺癌高危因素是基因突变加上家族史。邵志敏认为,这种表述还不够全面。“家族史只是有无遗传的一部分表现,没有家族史,并不代表没有遗传到易感基因。”邵教授说,还有一些外因诱导的高危因素,如月经年限长(初潮较早或绝经推迟)、从未生育、初产年龄推迟、母乳喂养受限等。他建议有高危因素的女性,应该35岁起每年接受一次乳腺B超联合钼靶的筛查,普通女性40岁之后也应每年坚持体检,真正做到早发现,早诊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乳腺癌自检筛查需“因地制宜” 专家呼吁消除认识误区
乳腺癌筛查,钼靶最可靠?
乳腺癌莫“敏感”也莫轻视
乳腺癌逃过“5年劫”为何还复发?
乳腺癌逃过“5年劫”为何还复发?邵志敏:全程管理亟待推广
姚贝娜病逝:乳腺癌猛于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