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探寻徐汇文脉——武康路2号传奇

这里是武康路的真正起点

武康路有1号,又没有1号。武康路 1 号位于武康路和华山路的交叉口,故有两个门牌号:在武康路一端 1号门牌号的右上方,醒目地标着一个“临”字,显然,这个 1 号并不是正式门牌号;但在华山路那一端,门牌号变成了华山路 831 号,上海市人民政府于 2005 年 10 月 31 日公布的“优秀历史建筑”称号的铭牌,就悬挂在华山路 831 号门牌号的旁边。

很显然,无论是哪一方面,人们都更愿意把这座宅院称作是华山路 831 号,而非武康路 1 号。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有人想对武康路来一次完整的巡览,武康路 2 号就名副其实地成了这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上的第一门户,而她丰厚的历史内涵也完全对得起这个称号!

武康路 2 号花园洋房南立面

1926 年,武康路 2 号迎来了莫觞清

武康路 2 号建于 1922 年,据说最初是洋人的住宅。1926 年,莫觞清买下了这幢花园洋楼,在此安居,从此,这里成为莫氏产业。即使现在,武康路 2 号仍然是人们心目中一流品质的别墅,何况在近一百年前的 1926 年,她更称得上是豪宅中的佼佼者了。

武康路 2 号占地面积 24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937 平方米。叩开别墅的朱漆大门,清幽淡雅中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假三层砖混结构的立式花园洋房。洋房南立面是对称的三开间结构,中间是一个突出的大半圆厅,半圆之上是一个弧形的偌大阳台,引人瞩目,入口处是两根塔司干式立柱,造型别致高雅。

洋房前南面是一座庞大的花园,树草繁茂,郁郁葱葱;北立面入口的朱红门洞呈拱券形,两旁各有一个佛龛,进门之后层层递进,幽静之中带有一丝庄重神秘。1926 年起,莫氏夫妇就在这幢洋房内安居,并把花园的一部分给女儿莫怀珠和女婿蔡声白居住,这就是今天武康路 4 号的雏形。

当年,有关美亚的发展大计,有关中国丝绸业进军国际市场的畅想,都是在这幢花园洋房内谋略规划的,莫、蔡翁婿两人在此度过了一生中最难忘的岁月。

莫觞清(1871—1932)

莫觞清文化程度不低,也颇爱读书,中英文的书籍都收藏了不少,武康路 2号中自然有其书房的一席之地。

莫觞清为自己的书房起了一个颇为雅致的斋名:绿绮书屋。他还请当时著名书法家尹立勋为其题写书房匾额。尹立勋以其特色鲜明的家传字体,规规矩矩书写了“绿绮书屋”四个大字,并题写上款:“觞清仁兄先生雅嘱。”

尹立勋先祖尹秉授为乾隆年进士,历任刑部员外郎、扬州知府,为有清一代著名清官。尹秉授善书,尤擅隶书。他的隶书具有鲜明的个性,笔画平直,布局均匀,四边充实,方严整饬,有着强烈的装饰美术之意趣,被誉为有“庙堂气象”。世人评说其字为隶书正宗,超绝古格,在当时与邓石如并称为“南尹北邓”。

尹立勋为尹秉授的玄孙,曾任光绪朝无锡知县,民国期间寓居上海,数十年以鬻字为生。他从小受家学熏陶,学识渊博,其书法继承其祖遗风,法度森严,沉郁超拔,于严整中凸显机趣,在当时广受欢迎。

这块由尹立勋书写的莫觞清书房匾额,虽历经百年,有幸至今仍留存于世,如能还归武康路 2 号,则不失为海上一桩雅事。

莫觞清买下武康路 2 号之时,正是这位上海滩丝绸业巨子迈上其人生巅峰的黄金时期。

从吴兴走向大上海的莫觞清

莫觞清(1871—1932)出生于中国丝绸故乡吴兴(今湖州)。莫家家境丰裕,莫觞清幼时即得以入私塾读书,稍长又进学堂深造,这在晚清并不容易。

1900 年,29 岁的莫觞清进入苏州延昌永丝织厂,这是他涉足丝绸工业的起步。莫觞清很珍惜这个机会,他懂英语,肯出力,办事十分精干,深得经理杨信之的赏识,两年后即被委派到上海勤昌丝厂出任总管车。精明的莫觞清深知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上海是全国最大的商业码头,担任总管车又意味着进入了工厂管理层,两者合一,不能不说是自己的努力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莫觞清紧紧抓住这个机会,犹如蛟龙入海,猛虎归山,极尽自己之潜能,依托这个平台干出了一番大事业。

1903 年,他与人合资,创办久成丝厂,生产“玫瑰”和“金刚钻”牌生丝,有了自己的产业和品牌。之后其事业更是一帆风顺,经过十余年努力经营,莫觞清开设了久成二厂、又成丝厂、恒丰丝厂、久成三厂、德成丝厂等一系列企业,还兼任美商蓝乐璧洋行的买办,一举成为上海滩缫丝业最大的资本家之一。

莫觞清刚过四十,已赫然在大上海站稳脚跟,并跻身富豪巨商行列。在很多人眼里,俨然是位成功人士,可以含饴弄孙,修身养性,悠然地过富家翁的日子了。但莫觞清并不这么想,一个规划已久的梦想一直在他脑中萦绕,让他无法停下前行的脚步,这就是创建自己的丝绸厂。

商业贸易中,成品交易远较原料或粗加工产品交易利润来得高,从丝厂到丝绸厂,虽仅一字之差,但两者之间差别可谓巨大,利润之差也绝非可以道里计。当然,建立丝绸厂资本投入更大,对技术和人员的要求也更高。

莫觞清是从投资丝业、经营丝厂起家的,他经手创办和管理的丝厂一度多达十余家,是上海滩名副其实的丝业大亨。多年经营,成品和原料贸易两者之间的利弊,他当然一清二楚,曾多次向同业表示“与其以原丝出口,还不若以制成品出口之有裨国计民生”。

1917年,莫觞清出手了,他同汪辅卿和美国人蓝乐璧合资开设美亚织绸厂,开始从事高端丝绸的生产并出口国外。美好的理想敌不过严酷的现实,因为准备不足,因为人员矛盾,因为技术不过关,莫觞清的这家织绸厂仅经营两年就被迫歇业。这是莫觞清出道以来所遭遇的第一次重大打击。

道路崎岖,人生艰难,涉足商海这么多年,他对生意失败一直有着充分的准备,这点挫折并没能击倒他。他伏下身子,舔着伤口,默默地积聚着力量。

1920 年春,卧薪尝胆整整一年的莫觞清卷土重来。此番他吸取上次教训,以我为主,详细摸查,为了充分借鉴外国的先进管理经验和见识欧美的先进机器,还特地远赴美国进行商业考察,回国后又和外国工程师多次商谈,最后斥重资进口了先进织机十二台,于徐家汇路马浪路(今马当路)路口久成丝厂后面的现成工房设厂装机,创办美亚织绸厂,莫觞清也由此而浴火重生。

1930年的美亚织绸总厂

想必,此时在莫觞清的脑中已经织就了一幅宏伟的人生蓝图,而1920 年的美亚建厂,正是他在这幅蓝图上描绘的第一笔绚丽色彩。

当时,各种外国品牌的丝绸充斥国内市场,中国比较有规模的丝绸厂只有上海的物华、锦云、天纶,杭州的纬成、天章等寥寥几家公司。莫觞清决心在这块土地上种植良种,开放出属于自己的丝绸之花。

他在丝绸这个行业经过多年摸爬滚打,深知现代企业首先仰靠先进技术,更不可或缺优秀人才。美亚创办之初,他就延聘了杭州浙江省立工业专门学校丝绸专科出身的蔡品三、童莘伯、钱家兰等多名技师掌管各个关键岗位,负责监管产品质量。1921 年春,他又聘请从美国留学归来的蔡声白担任美亚的总经理,并将女儿莫怀珠嫁给蔡声白,予以了充分的信任。

蔡声白(1894—1977)

蔡声白也是吴兴(今湖州双林)人,和莫觞清是同乡。1907 年,13 岁的蔡声白入家乡的湖州府中学堂(湖州中学)读书,学业结束考入清华大学。1914 年,远赴美国留学,在理海大学专攻矿冶工程。1919年 9月,学成归国,与人合资在江西吉安开采煤矿,最后因交通受阻、运输不便导致工程搁置。

初次创业失败只是蔡声白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小插曲,他并没有泄气,而是在默默地寻找新的方向,等待识人的伯乐出现。1921 年 4 月,对美亚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慧眼独具的莫觞清正式聘请蔡声白担任刚成立不久的美亚织绸厂的总经理。在当时,莫觞清似乎是在冒险,将一个立足未稳的新厂交给一个没有丝绸专业背景的留美海归打理,外人无不为他捏一把汗。

但以后的事实证明,莫觞清不愧是一个在商海里打拼多年的丝业巨商,眼光独到老辣,他为美亚寻觅到了一个最称职的掌舵人;而留学归国、亟待创业以证实自己能力的青年蔡声白也终于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畅心遨游的一片广阔海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寿带你兜马路#武康路
慢品社区老房子·武康路2号莫觞清旧居
衡复建筑|美传亚洲 衣被天下——武康路2号里的百年丝织传奇
美爆!丝二厂的银杏黄了,错过只有等一年
“丝绸大王”蔡声白
尘封的记忆,难忘的奉献——阆中丝绸厂不为人知的辉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