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悉尼歌剧院难产记 一场始乱终弃的合作
视频号、知乎专栏、Youtube搜索“旅行诊所”或“ TravelClinic


 01 

提起悉尼,甭管去没去过,人人都会在第一时间想到那座像贝壳一样的白色歌剧院。这个造型别致的建筑是如此出名,以至于人们很难想象缺了她的悉尼港(Sydney Habour)会是什么模样,就算风景再迷人,也难免像个长发美女头顶上秃了一块吧。可实际上,悉尼歌剧院(Sydney Opera House)到今天也才落成了不到半个世纪,而且建造过程一波三折,差点半途而废,当年悉尼人都以为再也看不到她的竣工了,把她称为“永远不能完成的交响曲”。可以说,这首“交响曲”从奏响第一个音符开始就充满了坎坷——

1955年,悉尼所在的新南威尔士州政府向全球公开招标,准备在这座城市建一座彰显品味、提升凳次的歌剧院,地点就选在了悉尼港位置最好的贝尼朗角(Bennelong Point)。竞标总共收到了来自32个国家的233件方案,结果名不见经传的丹麦设计师约恩·乌松(Jørn Utzon)成了最终的胜利者。他的获胜过程也堪称神奇:本来方案都已经被淘汰了,却又被一位迟到的美国评委翻了出来,力排众议把他那张潦草的设计图评为第一,理由是“看过这个设计后他没法再支持其它作品,设计所呈现出的理念能让歌剧院成为一座伟大的建筑”。

在赢得竞标前,主攻家居住宅领域的乌松不但没设计过任何公共建筑,甚至连澳大利亚都没来过,他仅仅凭着悉尼港的海事地图和认识的几个悉尼姑娘对家乡的描述就弄出了这个方案,而且在结果公布大半年后才知道了自己获胜的消息。1957年,当乌松以总设计师的身份第一次登陆悉尼时,受到了摇滚明星级别的欢迎,一切都像做梦那么美好,除了一个小问题:他并不知道怎么才能把自己的设计变成现实中的建筑。

· 占地1.84公顷的悉尼歌剧院建造在一块混凝土基座上,长183米、宽118米,远远望去像是竖立着的贝壳,又像是两艘巨型的白色帆船。作为全球公认的建筑奇迹,歌剧院在2007年6月28日入选了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少数几个能被列为遗产的20世纪建筑


· 歌剧院以72级宽97米的台阶同路面相连,建筑最高处是西面大厅的顶点,距离海平面67米,相当于20层楼的高度。三组巨型“壳片”中,较大的两组略呈V字形沿南北方向排列,四对壳片里三对朝北、一对朝南,内部分别是音乐厅(Concert Hall)和歌剧厅(Opera Theatre);第三组由两对位于西南的小“壳片”组成,里面是能接待6000人同时用餐的贝尼朗餐厅(Bennelong Restaurant)


· 贝尼朗角以第一位能用英语和殖民者交流的土著人贝尼朗命名,当地土著人把这个地方称为“智慧之水”(Tubowgule),因为这里是淡水与海水交融的地方。修建歌剧院前,位于这个海角的是麦格理堡垒电车厂,1958年,电车厂被拆除,1959年3月2日,大力支持歌剧院项目的新南威尔士州长约瑟夫·卡希尔(Joseph Cahill)拧紧了歌剧院青铜铭牌上的最后一颗螺丝,象征着建设工作的正式开始

· 1956年,38岁的约恩·乌松在斯德哥尔摩旅行时从一份建筑杂志上得知了歌剧院建筑竞赛的消息,随后寄出了随意潦草的设计图纸。他的方案被评审团几度放弃,但美籍芬兰裔评委埃罗·沙里宁(Eero Saarinen)非常喜欢这个充满灵感的设计,最终,直觉战胜实用获得胜利,乌松也赢得了5000英镑的奖金和歌剧院总设计师的职位

· 1957年7月29日,乌松带着他制作的歌剧院木制模型生平第一次来到了澳大利亚。模型今天被陈列在悉尼市政厅里,可以看出乌松最初的设计方案更为狂野大胆,采用的是椭圆形抛物线屋顶。但这种造型严重超越了当时的施工水平,乌松和设计施工团队不得不又耗费数千小时进行修改,把屋顶转化为半球形

 02 

在那个没有强大的电脑运算和精确的绘图软件的年代(尽管歌剧院是世界上最早借助3D 计算机来进行结构分析的设计之一),乌松的设计显得过于天马行空、奔放前卫,没有任何现成的方案能建造出他在图纸里随手勾勒出来的外观。在不少结构力学专家的眼中,这种贝壳般的外立面根本就没法在现实中存在。

从1957年到1963年,乌松和设计团队反复尝试了12种方案来搭建造型怪异的“外壳”,结果还真找到了解决办法:他们先浇筑出一个直径76米的巨型球体,再切割下球面的各个部分拼凑出想要的圆拱造型。由于外壳太薄,需要借助肋骨形状的混凝土件和创新型的可调节弯曲钢梁在内侧进行支撑,再用钢缆拉紧,最后总共用掉了2194块这种混凝土预制件,每件的重量都超过了15吨。至于这个突破了球形几何体建筑理论的方案到底是谁想出来的,现在已经没人能说清了,但人们盛传是乌松在看到一只剥开的橘子时突然迸发出灵感,从而一举创造出了这种在当时独一无二的建筑方法。

· 歌剧院的外立面施工现场及肋骨状的混凝土预制件细节


· 在歌剧院的入口处有一个解释薄壳构造的小型雕塑,球体被拨开的扇形部分和被剥去了一半皮的橘子如出一辙


可光攻克外形难关还远远不够,前面有更多的问题在等待着乌松,尤其是钱和时间。它们就像两只手掐住了丹麦人的脖子,让他没法痛快呼吸。歌剧院最初的预算是700万美元,完工日期定在了1963年的澳大利亚国庆节(1月26日),可这点钱连完成工程的第一阶段都显得杯水车薪:为了支撑起整座建筑,需要先搭建出一个由588根深入海平面25米的混凝土桩组成的海底基座,光这项工程的资金就达到了5500万美元,几乎是全部预算的8倍。

随着工期的延误,成本也在节节攀升。为创造性的外立面又花掉了1250万美元后,歌剧院的内部装修设计连个影儿还没有呢。无底洞般的预算逼得州政府发行了专门的歌剧院彩票,当地名人甚至想出了“卖吻”这样的歪招来为歌剧院集资。即便在这种情况下,处处力求完美的乌松仍然不计成本地打造着每个细节,为了实现“让歌剧院在港湾的衬托下看起来像是空中白云”的构想,他坚持从瑞士订制了超过100万块表面光滑又不像玻璃那么容易反光的昂贵瓷砖,这样的做法也遭到了不少外界质疑。

在乌松看来,像歌剧院这样咖位的建筑本来就该在建造过程中随时调整设计细节和预算,但他的顶头上司、1965年出任公共工程长官的休斯(Davis Hughes)可不这么想,能尽量节省地快速完工才是靠谱儿的目标。新官上任的休斯勒紧裤腰带,大幅削减了拨款,直接导致乌松没法购买计划中的建材,甚至连给团队发工资都出现了困难,自己也要靠朋友的接济才能维持生活。

1966年初,举步维艰的乌松赌气般地提出辞呈,结果还不到一小时就收到了休斯表示接受的回复。这对心高气傲的丹麦人来说无疑是种巨大的侮辱,极度失望的他很快就带着家人离开了澳大利亚,并发誓永远不再踏上这片土地。

· 歌剧院海底平台的建造工程从1959年5月开始,这时乌松的最终设计还没完成。由于天气等之前没预料到的原因,工程进度比预计的大大延后,1962年8月31日才完成,可平台强度被发现不足以支撑歌剧院沉重的屋顶结构,必须重建,结果直到1963年2月才最终完工,这已经超过了整座歌剧院最初计划的落成时间

· 如果走进观看,会发现以洁白著称的歌剧院其实并不是纯白色的。从瑞士定制的哈格纳斯(Höganäs)瓷砖分为白和米黄两种颜色,上面带有细细的颗粒,这样能使灯光打上去变得十分柔和,有效地防止光污染,瓷砖表面还带有“人字”型排水沟,使歌剧院在下雨时拥有“自动清洁”功能。由于歌剧院特殊的造型,全部1056006块瓷砖的形状都不相同,这大大增加了制作的成本,而歌剧院那2000多块4米高、2.5米宽的玻璃墙面板也都是在法国定制的

· 歌手Joan Hammond在公众筹款活动上靠“卖吻”来为歌剧院集资,每个吻售价50英镑


· 因为政府以财政困难为由向乌松提出了修改建筑方案的建议,拒绝妥协的丹麦人在1966年2月28日正式提出辞职,这时第二阶段的工程正接近完工。为了缓和关系,休斯曾在3月份为乌松提供一个重返歌剧院项目的机会,但职务只是建筑设计师,没有任何其它权利,乌松立刻表示了拒绝。乌松的辞职当时在澳大利亚引起了轩然大波,超过1000名当地建筑师与民众走上街头,谴责政府并希望能挽留住丹麦人

 03 

尽管跟灵魂人物不体面地分了手,可工程还得继续下去,要不歌剧院就真成了“永远不能完成的交响曲”。以彼得·霍尔(Peter Hall)为首的一群澳洲本土建筑师填补了乌松的空缺,尽量延续原来的风格完成了内部装璜工作,但在建造过程中还是改动了不少乌松已经设计好的细节,比如座位的布局、地板和窗框的材质等等。

让澳洲政府感到啪啪打脸的是,丹麦人的退出并没带来任何工程进度的提速,歌剧院直到七年后才终于宣告竣工,这已经比最初计划的完工日期推迟了整整十年,而总花费更超过了最初预算的14倍,达到惊人的1亿零200万美元。1973年10月20日,歌剧院举办了隆重的开幕典礼,甚至请来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但亲手设计出这座建筑的约恩·乌松不但没受到邀请,连名字都没在典礼中被提到过。

· 在歌剧院1亿零200万美元的总花费中,第一阶段的海底平台工程用去了大约5500万;第二阶段的屋顶设计施工大约花费了1250万;最后一个阶段的内部装潢设计费用高达5650万,包括900万的舞台设施、照明和风琴配备以及1650万的其他花费,而1966年乌松辞职时,歌剧院的花费还只有2290万美元。1975年后歌剧院逐渐将欠下的债务偿还完毕,这主要是靠当年发行彩票的功劳

· 乌松走后,彼得·霍尔取代他成为工程第三阶段内部设计和装潢的负责人,莱昂内尔·托德(Lionel Todd)、大卫·利特尔莫尔(David Littlemore)以及新南威尔士州政府工程师特德·法默(Ted Farmer)也在同年接受任命,成为项目的设计师

· 1973年10月20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Elizabeth II)出席了歌剧院隆重的开幕典礼,典礼上演奏的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不过此前歌剧院已经在9月上演过两场预演


好在姗姗来迟的歌剧院就像当年评估的一样,打一开幕就成了悉尼和整个澳大利亚的象征,被公认为20世纪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从严格的专业角度来说,外形的限制和内部装修的妥协让歌剧院的声音表现效果难以称得上“顶级”,也遗留下了后台空间局促、乐队演奏席位拥挤和座位阶梯过于陡峭等一堆毛病,但仅仅凭着在建筑史上的突破,这座“形式大于内容”的歌剧院就足够伟大和耀眼了。2003年歌剧院落成30周年时,一手缔造了她的乌松也凭着这件作品斩获了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在所有获得过这个奖项的大师中,乌松应该是惟一没亲眼看到过自己作品的一位。直到以90岁高龄在睡梦中安然离世,倔强的丹麦人都一直恪守着誓言,再没回到过澳大利亚。而当年,他其实把工作室都搬到了悉尼,打定主意要一直留在这个国家,和南半球的海风一起陪伴那座让他耗尽心力、也让他梦想成真的传奇建筑……

· 能容纳2679名观众的音乐厅是歌剧院最大的表演场地,通常用于举办交响乐、歌剧、舞蹈、合唱、流行乐、爵士乐等表演,大厅用澳洲当地的白桦木和红胶木装修,屋顶像飞碟一样的特殊装置由特种塑料制成,有吸音和反射的效果。音乐厅里那座出自本土艺术家Ronald Sharp之手的大管风琴(Grand Organ)号称“全世界最大的机械木连杆风琴”,经过了两年设计、十年制作和两年调音,由10500个风管组成,最粗的风管能钻进一个成年人,最细的只有筷子那么粗


· 拥有1507个座位的歌剧厅一直被叫做“琼·萨瑟兰剧院”(Joan Sutherland Theatre),2012年也改为现在的名字,主要用于歌剧、芭蕾舞和舞蹈表演。为了避免演出时墙壁反光,大厅内部墙壁一律用暗光夹板镶成,地板和天花板选择了本地出产的黄杨木和桦木,以保证演出时能有圆润的音响效果。歌剧厅的舞台有转台和升降台,华丽的幕布在法国织造,一幅由红、黄、粉红三种颜色组成,叫做“日幕”;另一幅是深蓝色、绿色和棕色的,叫做“月幕”


· 作为全球最大的表演艺术中心之一,悉尼歌剧院每天开放16小时,每年举行大约3000场表演。除了著名的音乐厅和歌剧厅,歌剧院里还设有话剧厅、电影厅、大型陈列厅和接待厅、5个排练厅、65个化妆室、图书馆、展览馆、演员食堂、咖啡馆、酒吧间等大小厅室900多间,整栋建筑的用电量相当于一个25000人的小型城市,电线总长度达到了645公里


· 拥有210个座位的小型多用途场馆Utzon Room是唯一一个由乌松设计的室内空间。负气退出33年后,乌松在1999年与悉尼当局达成和解,受邀担任歌剧院未来发展设计顾问和监督,并设计了歌剧院的新西柱廊,但具体工作由他同为建筑师的儿子扬(Jan Utzon)和凯姆(Kim Utzon)负责,真正由他设计的作品只是个长14米的彩色挂毯

· 尽管澳洲政府曾多次邀请乌松重返悉尼,并承诺负担机票或邮轮包厢的所有费用,但都被他以身体不好或年岁过高的理由婉拒。2008年11月29日,接连做过几次手术的乌松在哥本哈根心脏病发去世,几天后,新南威尔士州议会就通过了特别动议,举办悼念活动来缅怀这位给悉尼带来了无数荣耀的建筑师 

—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世纪最具特色的建筑-悉尼歌剧院
丹麦盛产建筑大师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悉尼歌剧院
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亲密接触(叶平)
澳洲游06 登悉尼便利朗角 近观悉尼歌剧院
悉尼歌剧院的黑暗史:设计师被官方开除,发誓再也不回悉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