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清时期澧水流域土家族卫所机构新论(下)
摘 要:明清时期,朝廷在澧水流域设置了永定卫和九溪卫。九溪卫麻寮所和添平所具有土司性质,部分千户、百户由土酋担任,土官千户、百户繁衍了众多的土家后裔,故慈利县、石门县恢复了70多万人的土家族成份。
关键词:明清时期 澧水 卫所 土家族
 
接明清时期澧水流域土家族卫所机构新论(上)
麻寮所四厅、十隘三十二员正副千户、百户中,大部分是土官,其源流如下:
1、麻寮所四厅:麻寮所清军厅首任土官副千户为唐清,佐贰厅首任土官副千户为唐才,管操厅首任土官副千户为卓文德。巡捕厅首任副千户为刚洪,清代“改土归流”时千户是刚应烈。
唐清是唐涌亲弟,据《唐氏族谱》载:“唐清,(唐国)政三子,字北泉,号胜宗,别号澄江。吴元甲辰年入籍慈姑州,今慈利十七都。驻扎天星寨,自卫一方,今黄莲蓬、李家坪、官屋场等处。洪武己酉二年,右丞相徐达征夏明升寇党,屯兵三江口。贼兵木石甚危,难以进兵。约吾祖(唐)胜宗统兵三万七千应援,剿灭。徐丞相奏准敕诏一道,封世袭延安侯,敕赐尚方宝剑一口,武德将军唐清准此。”清军厅土官副千户世袭情况是:唐清──唐永高──唐思旻──唐昶──唐渊──唐明德──唐明善──唐夔──唐希皋──唐锵──唐之屏──唐嘉升──唐膺简──唐祚戎──唐开疆──唐鸿兆──唐业麟──唐弥光──唐岐峰。
佐贰厅土官副千户世袭情况是:唐才(唐涌次子)──唐之远──唐朝良──唐立政──唐用──唐惯──唐悦──唐鉴──唐嵩──唐玉──唐继斗──唐膺龙──唐宪高──唐安邦──唐世爵──唐代诰──唐启哲──唐文雅。
卓氏远祖为四川省巴县人。宋代靖康年间,高祖卓汝周因金人南侵,迁居大庸天门山。六传至卓成,迁到慈利九溪。始祖卓汝周七传至卓文德,于明代洪武二年,被封为麻寮所管操厅首任土官副千户。据慈利县西河堂《卓氏族谱》载:“(卓)文德公与弟文痒公,于元末至正甲辰年(公元1364年),同唐涌等等倡义平苗。逮明洪武二年乙酉岁,合众投诚,同日授封正副千户、百户三十二员。吾文德公授麻寮所管操厅副千户,文痒公授麻寮所显信校尉镇抚司正百户,赐铁券。封文德公为武德将军,子孙承袭,世守其土。清沿其例,赏给方印、号纸,至雍正十三年乙卯,诸蛮向化,献土缴印,凡十五传,共三百六十七年。以祖宗之战功,为子孙之衣冠。嗣后改千户为千总、百户为把总,颁给敕书一道,札符一纸,令其子孙世袭。”慈利县杉木桥镇赵家铺村发现了麻寮所土官副千户卓文德墓碑。清代康熙年间,官操厅副千户卓启祥迁署至慈利县二十五都阳虎坪(在今慈利县东岳观镇枫坪村)。官操厅土官世系为:卓文德──卓槐──卓权──卓仁──卓景春──卓隆──卓思恭──卓荣政──卓大宝──卓世懋──卓嵩──卓之璠──卓自扬──卓自焕──卓启祥。
2、梅梓隘:明清时期,梅梓隘土官正百户为赵氏,土官副百户为周氏。慈利县赵姓人是土家人。慈利《赵氏族谱》说出了是土著人的真话:“赵至宋,化家为国,俨然皇族。吾今日之赵氏岂其苗裔欤?然吾不高攀。大抵为土著,慈利是可断言。按旧谱:赵维兴,宋末人……宦湖南入籍大庸。生子龄,又徙慈利,生四子……赵禄,明洪武二年,征苗有功,封昭信校尉、麻寮所梅梓隘正百户”。《赵氏族谱》还有明太祖于洪武二年给麻寮所梅梓隘正百户的敕书。梅梓隘正百户衙署在慈利县二十三都赵家坪,在今慈利县通津铺镇。《赵氏族谱》还载:“我祖道臣公……生维兴、维观。兴公于宋季宦游湖南,爱山水之清丽,乐风俗之浑朴,遂宅古大庸天门山,生二子:遐、龄。龄公转徙慈姑州黑龙泉,生厂、禄、炘、煊四公。厂公于明初以明经出宰顺天府宛平县,解组归黑龙泉。禄公具文武才,征苗有功,封昭信校尉,镇守麻寮所梅梓隘,落业三语泉。”其土官正百户世袭情况是:赵禄──赵均宝──赵天林──赵诚──赵之任──赵彦椿──赵文见──赵朝盛──赵廷臣──赵之藩──赵如云──赵宪章。
梅梓隘首任土官副百户是周亮。慈利县至德堂《周氏族谱》载:“周亮,祖母吴氏,魁梧越众,膂力超群,有古将之风。因云南边寨苗寇侵疆,奉先朝朱太祖命,同所君唐随征剿有功,职授世袭百户……”。其土官副百户世袭情况是:周亮──周永华──周元臣──周勇──周绍政──周流──周一国──周长爵──周汝杰。
3、九女隘:九女隘土官千户向飞雄的祖先是定居本地的土家人。慈利县左师堂《向氏族谱》记载:“九女隘属慈邑西北古夷地也。向氏得守此土,始自汉章武年间。(向)明德以部长助武侯征服南蛮,封土官把守隘口,由晋而隋而唐、宋、元,代有伟人,详载县志。明初,(向)孟祥公协征倭寇,调讨海贼有功。洪武时赐敕札券、铜符,授千户职,永镇九女隘。既清雍正十三年,各土司均改土归流,缴印解职,复敕千总职衔,子孙世袭”。其土官千户世袭情况是:向飞雄──向文明──向大高──向汉宗──向海深──向永──向孟祥──向荣华──向斌──向世武──向世廉──向万忠──向万全──向廷位──向元承──向国忠──向紫宸。
4、青山隘:土官正、副百户均为刘氏,宋为九溪部长,元为安抚司。明年,刘敬甫为麻寮所青山隘正百户。《民国九溪卫志》载:“青山隘土官百户。十二世(刘)世达以功授土官百户……二世(刘)朝将归清”。其土官世系为:刘敬甫──刘世达──刘志贵──刘得神──刘永华──刘广──刘名立──刘大海──刘良辅──刘尚德──刘安楚──刘朝将──刘应元──刘汉文。《民国九溪卫志》还载:“青山隘副百户……(刘)世贤为(刘)敬甫次子,以功授百户,至(刘)国政归清”。慈利《民国刘氏族谱》也载:“(刘)敬甫,(刘)印富长子。明洪武初,与麻寮土司唐涌等内附,改授公守御司,赐地青山。麻寮旋设所,青山遂名隘,属麻寮所。”其土官世系是:刘世贤──刘志温──刘志禹──刘得拳──刘得君──刘永保──刘宽──刘宰──刘名月──刘名照──刘大麟──刘良材──刘良臣──刘尚龙──刘安起──刘国政──刘国联。
5、樱桃隘:樱桃隘正百户是邓氏,首任正百户邓梦友先在人潮溪创建衙署,其墓碑至今仍在桑植县白石乡南滩草场。后住杨柳坪,故慈利白石《光绪邓氏族谱》载有世家对联:“樱桃署杨柳,奕奕簪缨宏世业;貔虎隶麻寮,洋洋干羽沐和风。”清代“改土归流”时,正百户是邓永爵。慈利《光绪邓氏族谱》还载:“始祖(邓)梦友公于吴元甲辰(公元1364年),由吴迁楚。率军纳附,编授麻寮所樱桃隘正百户职事,已(遂)家于兹土矣。逮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投诚徐丞相、征南将军邓愈,剿土酋覃垕有功,仍授原职,注(驻)防守御。又于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奉东川侯胡海檄征土蛮夏德忠等,赏给功牌。越明年,复以调征西川,平服诸寇,颁赐方印。俾得外备石、慈,内控容美、桑植土司,并苗疆猺道,隶常澧常(德)府,后隶九溪卫。迨后三代祖邓道鉴公,奉总兵赵调征广西,功授前军督府,题请发号纸回营守边,代荫世职,而前朝之恩不已渥(峨)哉。躬逢大清圣朝定鼎,(邓)光先公于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统率军舍投诚归顺,蒙皇恩仍授原职。至十代祖(邓)师圣公,于康熙十八年(公元1680年)年奉钦命宁南大将军、顺承王给委任事,抚招人民,著有劳绩,用加升赏。”樱桃隘首任土官副百户是黎志立。慈利土家学者吴恭亨曾经题词:“黎于溇北,土著高门”。黎氏始祖黎天赐为土著人。慈利《黎氏族谱》记载:“黎志立,字学礼。明洪武二年,充麻寮所唐勇总旗,获叛寇唐恭奴、夏得忠。丞相徐达题奏,论功颁给诰命一道,置樱桃隘宇边……尔麻寮所樱桃隘土官黎志立,质廪端方,膂力刚劲,素练兵机,久识地利。既率众以坚守,复助粮以佐证。宣此功能,允宜擢用。尔宜永御诸夷,益精武事。毋忘朕训,以建奇勋。”现存通津铺镇燕子村黎志立墓碑碑文也载:“自我(黎志)立公与忠公、权公始生;生而沉毅,才兼文武。前明初奉徐丞相札,调征土叛蛮洞有功,实授樱桃隘百户职司”。樱桃隘土官副百户黎氏衙署设在黎家坪,在今慈利县通津铺镇。其土官副百户世袭情况是:黎志立──黎谦──黎广──黎永珊──黎甫──黎宪威──黎元佐──黎正亨──黎拱宸──黎之毅──黎拱垣──黎之屏──黎维纯──黎之俊──黎显福──黎文炳──黎定荣──黎成祖──黎邦献。
6、在所隘:麻寮所在所隘土官百户为李氏,清代《嘉庆慈利县志》载有麻寮所在所隘正百户李世禄之名。另据慈利《观物李氏族谱》记载:“李文广,父李侗,兄文道。于宋淳熙时,文道任武陵刺史。文广在任时,土蛮为患正烈。文广以同族之类,便用恩信招抚,蛮尽归服,故全境都得安宁。宋光宗绍熙授(李)文广为镇抚司、武德将军之职。俾令镇守斯土,赐业袭,遂占慈利十里、县北二十五都观物坪。坪初无名,因府君服官,以居故名。李干,为李嗣胤公次子、膺臣公嫡孙,为始迁祖李(文)广十三世孙,世袭(麻寮所)在所隘昭信侯。十八世(李)元圭房世袭在所隘百户也……慈利俗云:土著姓皆有分,唐氏以所,王氏以甲,卓氏以家,李氏则以房,李氏旧分三房。”其土官百户世袭情况是:李膺臣──李嗣胤──李干──李时用──李极──李梁──李世禄──李元圭──李长贤。
7、曲溪隘:曲溪隘土官吴氏原为元末土司官,明为麻寮所曲溪隘土官副千户。明代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颁铁券,文曰:“敕封吴子仁,驻扎山峒,永镇诸夷,与世同休。”慈利土家学者吴恭亨在《明土千户吴君墓表》中写道:“自石门以西、慈利以北,蔓延渫、溇二流域,为土著五、六百年。一姓计口至十万者,明千户吴君子仁苗裔也。君祖(吴)道隆当元季寇扰,挈其(吴)道辅徙慈姑州,道隆居溇北,道辅在澧南,遂同焉著籍。吴元年甲辰,君与平苗乱,论功颁铁券,世戍曲溪、拦刀两隘。生四子,曰:文、行、忠、信。君即行也,宣德初袭职为千户,夫人唐氏、向氏、曾氏。”慈利县国太桥乡平溪村和杉木桥镇月亮村仍存麻寮所土官千户吴亮墓和吴大泽墓等民族文物。其土官千户世袭情况是;吴子仁──吴行──吴亮──吴永端──吴大泽──吴廷用──吴宗尧──吴一极──吴国藩──吴长祚──吴长琏──吴汝楫。
8、拦刀隘:拦刀隘土官千户亦为吴氏。明代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曲溪隘土官百户吴亮驻拦刀隘。明代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其子吴永端驻慈利二十二都平溪(今慈利县国太桥乡),并且兼任拦刀隘百户。明代天启年间,吴一极次子吴国缙单独袭任拦刀隘土官百户。慈利《吴氏族谱》记载了清朝给拦刀隘土官正百户吴载韬的敕书。其土官百户世袭情况是:吴国缙──吴长琏──吴汝梁──吴载韬。
9、山羊隘:山羊隘首任土官正百户向彦才为“八耳锅”之一向大望长子。据鹤峰《向氏族谱》载:“山羊隘,古夷地也。有明洪武年间平麻寮寨,爰设所隘,防御土、苗,遂改为麻寮所,下属十隘……山羊隘向。各有旗丁、军属,官不支俸,军不给粮,以本地之产膳。所隘军丁专以刀耕火种,所植惟秋粟、龙爪谷而已。赋税则有秋粮,牛角尖之外五隘免五征五,内五隘则有免七征三之例……今日之山羊司即古之山羊隘也。吾祖(向)彦才公自明洪武丙辰年为山羊隘百户。历两朝经四百余年,世袭十三辈。乾隆二年,诸土司向化,改设郡县,前各所隘职衔已为冗员,添平、麻寮两所二十隘正副千(户)、百户六十三员,一并裁汰。经总督部院迈(柱)题,请沿茅冈司世袭之例,复荷皇恩,准授以世袭千总、把总职衙,各给专敕一道。”明代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湖广平章杨璟移咨明军大都督府,题请授向彦才为山羊隘土官百户,子孙世袭,掌印守边。后驻慈利县十七都唐家坪,在今慈利县三合口乡。其土官百户世袭情况是:向彦才──向初文──向钧佐──向永斌──向辅──向大绍──向明表──向阳春──向维一──向绍勋──向九锡──向文玉──向文明。
10、靖安隘:靖安宣抚司原建治所在鹤峰县城东三里张爷庙。元末,靖安宣抚使向大雅卒,传长子向良金。后因容美土司强占辖地,遂迁治所于今桑植县西莲,设衙定居,辖今西莲至里溪。明代洪武二年,废靖安宣抚司,置靖安隘,并入麻寮隘丁千户所,旨授向良金为靖安隘土官正百户。向良金死后,传子向祥。明代洪武年间,朝廷颁发铁券:“敕封向祥驻扎靖安隘,与镇诸蛮,与国同休。”其土官百户世袭情况是:向大雅──向良金──向祥──向拳甫──向永忠──向瑄──向世瑛──向昂──向廷辅──向汲──向元桐──向永爵──向日功──向九富──向子瑛──向庆历──向祚华。
11、黄家隘:黄家隘土官正百户为唐氏,后住安家坪(今慈利县象市镇);土官副百户为赵氏,后住黑龙泉(今慈利县杉木桥镇)。明清时期,黄家隘土官正百户世袭情况是:唐全(唐贤次子)──唐之华──唐朝龙──唐安宇──唐世雄──唐本忠──唐汉──唐一德──唐荣──唐如斗──唐思先──唐光爵──唐大戎──唐昌祚──唐文举──唐运兴。慈利《赵氏族谱》载:“赵炘,洪武二年,随兄助阵立功,封忠显校尉、麻寮所黄家隘副百户。赵栖,洪武九年袭职。”其土官副百户世袭情况是:赵炘──赵栖──赵一亨──赵试秀──赵万里──赵思信──赵舟──赵胜宗──赵正忠──赵国用──赵良翰──赵琦──赵一元──赵一普──赵世铭──赵玺──赵景川──赵光典。
(三)添平隘丁千户所
北宋时期,石门设有台宜、天台、天平等寨。元代至元十二年(公元1347年),土酋覃绪祖为行军总管,在邓坪富石堡台创建衙署。吴元年(公元1364年),设立了台宜长官司。明代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土酋覃添顺被授予添平所土官正千户职,迁所署到刘家坪(在今石门县所街乡留驾坪)。明代《隆庆岳州府志》记载:“添平所,即宋添平、台宜寨。甲辰归附,洪武改。元代,夏克武举土酋覃(添)顺为寨官。二年以今地为所,仍以覃添(顺)等土酋为千户,领土兵守之。后分百户十人驻各隘以备,隶常德卫,更隶九溪卫。其酋长、隘兵任其耕艺,无租税,幕职禄给于九溪。设官土、汉杂用,千户四员。覃文孙,父(覃)添顺,宋施州总管(覃)伯坚四世孙。其先徙居添平,及(覃)添顺拓地益广,所统益众。元季依台宜为寨,洪武归附,至(覃)文孙征容美、安福有功,奏添平所改隶九溪卫。”[14]《明洪武实录》卷四十三载:洪武二年六月,“置天(添)平千户所,时隘丁寨土酋覃(添)顺归降,遂置千户所。”明代《万历慈利县志》亦载:“添平隘丁千户所,在县北一百五十里,乃古添平、台宜寨,甲辰年归附。洪武元年,土官夏克武举土酋覃(添)顺为寨官。二年肇设今地为所。仍以(覃添)顺等土酋为千(户)、百户,领土兵守之,复分百户十人住各隘操备,隶常德卫,后改隶九溪卫。其酋长、隘兵任其耕艺,无赋税,若幕职俸例于澧州慈利县支给。正德中,千户覃善教重修。隘十,曰:鱼洋隘、走避隘、细沙隘、遥望隘、鹞儿隘、中靖隘、磨冈隘、石磊隘、长梯隘、龙溪隘,以上各以百户一人领隘兵分戍。”[15]清代《同治续修石门县志》记载了添平所土官千户覃添顺及其子覃文孙的生平事迹:“覃添顺,添平所土官正千户。洪武四年,调取夹攻覃垕、田大于永定百丈峡,捕获解官。五年,调征上、下酉州,擒获苗寇解官。十一年,调征上、下监厂铁门关苗寇,招抚答谷聚种张鸭儿等,安民乐业,受赏,封武德将军,旧志作覃顺。覃文孙,添顺子,添平所土官正千户。洪武中,调征容美等峒,获苗唐大孙等官。二十二年,调征安福叛贼夏得忠,攻天火岭、石硝、柿溪、恶者等峒,又攻贺石关,屯驻永顺。八月,后攻桑木关、桑植等峒,擒获苗蛮百名,受赏。招抚溃散人户徐九长等八十九户、男妇二百八十九名。”添平所土官千户世袭情况是:覃添顺──覃文孙──覃绳武──覃昊──覃禹元──覃毅恭──覃善政──覃世奇──覃继勋──覃宗藩──覃光国──覃祚昌──覃家彦──覃声振──覃庆永。
据清《光绪石门县志》记载:明朝初年,添平所首任土官千户、百户是:清军厅土官副千户柳世华,管操厅土官副千户王赵夔,巡捕厅副千户覃志兴;镇抚司唐胜孙;鹞儿隘土官百户唐武,长梯隘土官百户覃券,磨冈隘土官百户唐宗源,遥望隘土官百户曾伏孙,石磊隘土官百户宋天荣,忠靖隘土官百户陈祥,渔洋(阳)隘土官百户邓添礼,走避隘土官百户王添宝,细沙隘土官百户伍彦材,细沙隘副百户盛华,龙溪隘土官百户郑仁拳。
九溪卫添平所和麻寮所在官制、兵制、学制、赋制、贡制、征调等方面与湘鄂西各土司同制同俗,与其它“所”不同。但是,学术界有人忽视九溪卫添平所及麻寮所的土司性质。其实,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七十八中早已阐明:九溪卫“苗獠出没,初立添平、麻寮以捍于东,其隘各十。添平、麻寮皆守御千户所,每所掌印土官千户一员……每隘各土官百户一员掌印,以防守容美夷寇,籍隶土军皆石门、慈利二县民充之……添平所土司放纵,据石门半境而不服徭役。”石门《覃氏族谱》记载的明朝万历皇帝处理石门县知县冯汝器夺添平所土官千户覃宗潘印引起纠纷的谕旨佐证了添平所土司性质及其民族类属。明神宗旨批:“土官世辖土军,此我祖宗‘以夷治夷’之深意也。今一旦改推选之制,夺土印而与汉官,彼上下素不相习,其肯帖然听命乎?地方官不识大体,轻变祖宗成法,生事起衅,渐不可长。”圣旨一下,吏部、兵部转发湖广衙门,遂将添平所印归还土官。可见,添平所是与其它地区卫所机构大相径庭的军政机构。清王朝建立后,添平所土官千户覃祚昌归附了清政府。据清《康熙九溪卫志》记载:“覃祚昌于顺治四年投诚。康熙十年,叨沐皇恩,颁给所印。照沿历朝旧制,管军守边。其本所地方,东抵澧州界,南抵九溪、慈利县界,西抵各土司界,北抵渔洋关、长阳、松滋县界。四至周围,千有数百余里,此形势之大略也。至于户口,原辖土军一千一百”。清代“改土归流”时,添平所大部分归属石门县,小部分改属鹤峰县。
(四)安福守御千户所
明代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朝廷在慈利县十六都地设置安福守御千户所,所城设在宋代“安福寨”遗址之上,即今桑植县澧源镇方家坪村。辖地十二处,其中,朱家台、杨公潭、新王塌在今桑植县。位于十九都的赵家岗在慈利县,康三峪、屯田坪在今永定区。安福守御千户所本来也是土官千户所,由土官夏克武任守御千户。后因其子夏得忠起义,遂废土官千户所,改由湖广都司委派千户,首任千户为李谯。明代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九溪卫左所千户李樵在酉水之南瓦窑岗(即今桑植县城所在地)修建安福所城。明代《嘉靖澧州志》记载:“安福守御千户所城,在慈利(县)西北二百九十里、十四都。周围三里四十步,高一丈七尺。洪武庚午,九溪(卫)左所千户李樵始筑之。有东、西、北三门,其南之前,阻山不通门,余各有楼及窝铺二十间,以宿司昏者……正德中,指挥常明重修,地并属慈利县。所治,洪武四年设在酉水之北,正当诸夷峒之口。以土官夏克武为千户,领土军守之,隶大庸卫。二十三年,其子得中叛,毁于兵火。既平,复以酉西地瓦窑洞更置。千户所设官垛军守御,改隶九溪卫,千户正、副十人,百户十人,领旗军隘丁二千二百四十人、户五百六十。”明代《隆庆岳州府志》详载:“安福守御千户所,洪武四年创于酉水之北,当诸夷峒口。以土官夏克武为千户,领土兵守之,隶大庸卫。洪武二十三年,子得中叛,调汉官守御,改隶九溪(卫),而九溪前所亦调此协守焉。所署毁于得中叛时。后兵既平,复以酉西地瓦窑冈创,为有吏目幕厅、军储仓。明代《万历慈利县志》也载:“安福守御千户所城在县西北二百九十里、十四都。周围三里四十步,高一丈七尺。洪武庚午,九溪左所千户李樵始筑之。有东、西、北三门,其南之前,阻山不通门,余各有楼及窝铺二十间,以宿司昏者……(明)正德中,指挥常明重修,隶九溪卫。千户正、副十人,百户十人,领旗军隘丁二千二百四十人、户五百六十。今见在者一千一百八十有二,户三百有六十。”[16]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七十二中又说:“置安福所以控于西,其关有四。安福千户所防御桑植二峒夷寇,四关为九渊、闸口、野牛、三江口。每关旗甲一人,督同哨、獠人把守其所。”
二、永定卫设置始末
明朝初年,封建统治者镇压三次土家农民起义以后,在今张家界市城区设置了永定卫,辖大庸所及茅冈长官司,属湖广都指挥使司节制。
(一)永定卫的由来
明初,土家首领覃垕起义以后,明太祖派兵镇压。明代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常德卫指挥使黄常率兵至永顺羊峰山,兼署羊山卫事。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覃垕率众起义以后,迁徙卫城刻不容缓。明太祖召黄常至南京问方略。黄常请求迁卫城至澧水河畔,皇帝准奏。遂迁卫城至大溶溪之阳,初名大庸卫。清代《道光永定县志》记载:“改卫大庸者,或以大庸溪之近”。明代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朝廷另派常德卫指挥使张胜在“天门南峙、福德北盘”的军事重地修筑城堡。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大庸卫署迁到此处,故明《万历慈利县志》载:“大庸卫在永定城内,洪武九年开设。”明代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90年),改大庸卫为永定卫。这年,土酋夏得忠率众起义,攻占慈利县。大庸卫官兵们希望永远安定,上奏皇帝,请求更大庸卫之名为永定卫,明太祖准奏。洪武二十三年,永定卫治迁徙至永顺宣慰司之芋岸坪,仍名大庸卫。明代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卫治迁回永定城,恢复永定卫名,改大庸卫为大庸守御千户所。永定卫城设在慈利县西南部的十二都,即今张家界市政府所在地。卫署在卫城南隅,明洪武初创建。清代《康熙永定卫志》记载了永定卫设置的过程:“明洪武二年(1369年)己酉,于永顺宣慰司境内置羊山卫,在今治西八十里。设排栅城,简沔阳、黄州、襄阳、安陆兵等为戍守。后(皇帝)以此地险远,运饷维艰,召指挥(使)黄常至南都,亲讯而然之。遂移今地,改卫名大庸。至(洪武)四年,常德卫指挥张胜筑城。(洪武)三十一年,更名永定(卫),领左、右、中、前、后及大庸守御六千户所,并黑松、后坪、金藏、桑溪、龙虎、茅岗六隘。指挥黄常环甃以砖,周二千一十丈有余,约九里百二十步,高二丈四尺。雉堞一千六百五十,高四尺。窝铺六十有二。门五:东朝阳,南朝天,西镇彝,北无名,各有楼。其小东门,指挥周铺、吉世英、丁贵创,无楼。”[17]《明史》亦载:“慈利……西南有永定卫,洪武中置。二十三年八月,徙于永顺宣慰司之芋岸坪。西北有龙伏关,东南有后平关、黑崇关,谓之永定三关。所属曰大庸守御千户所……曰茅冈长官司,在卫东北。”[18]明代《万历慈利县志》又载:“永定卫城,在(慈利)县西南一百八十里、十二都,即大庸卫旧城,乃洪武辛亥常德卫指挥张胜始筑者……以后复建年次无考,属湖广都司。领经历司一、镇抚司一、千户所五:曰左、曰右、曰中、曰前、曰后,百户所五十。外辖大庸所并黑松、后坪、金藏、桑溪、龙虎、茅冈等关隘凡六处,置官无定员。今存者指挥使五人、同知六人、佥事九人、经历一人、镇抚一人、千户正四人副七人,百户一十九人。原额旗军五千六百人。”[19]清代《同治续修永定县志》卷二还载:“明洪武二十六年,设都使司,驻扎省城,辖各卫。永定卫本元所置,至是徙于永顺宣慰司之芋岸坪。其属曰大庸守御千户所,本大庸卫,在永定卫西。曰茅冈长官司,在卫东北。”现在,永定区除温塘、罗水、罗塔坪、青安坪、桥头和教字垭等乡(镇)为茅冈土司辖地外,其余均为卫所地区。清代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裁撤永定卫。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拨慈利县十、十一、十二、十三都和八、九、十四都部分地置永定县。如清《道光永定县志》载:“(清雍正)十三年题请更设永定县,割慈利地三分之一,与安福附近永定卫地合而成之。”
(二)大庸所的改置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设置羊山卫。清代《光绪永定县乡土志》载:“洪武二年,降慈利州为县,置羊山卫。”[20]后迁卫治于澧水西岸,与大庸溪相距10多里。《明史·地理五》载:“大庸守御千户所,本大庸卫,在(永定)卫西。洪武九年四月置,(洪武)三十一年改为所。”明代《嘉靖澧州志》记载:“大庸守御千户所城在慈利县西南一百一十五里、十三都、永定卫西(三十里)。本大庸卫,洪武三十一年改为所,隶永定卫。周围二里二百八十步,有东、西、南、北四门,门上各有楼一。有故台二座,洪武戊寅,千户武才始筑之者,城外地皆属慈利县。”明代《弘治湖广岳州府志》卷十亦载:“大庸守御千户所,在(慈利)县西二百一十五里。(明)洪武初,名大庸卫,在今永定卫地。(洪武)三十一年,以大庸卫地设永定卫,统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改大庸为守御千户所,隶永定卫,移置于(慈利)县西三百一十五里。”清代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废除大庸所,其地改属永定县。大庸所古城在慈利县十三都,即今永定区后坪镇武溪村,为宋代武口寨遗址。现存古城残墙500米,仍有东门、炮台、教场、会馆及关庙、大王庙、永宁寺等古代建筑。城中青石板街道为明清时期大庸所军屯处,驻军千余人。城中仍有几条旧街,两旁木结构房屋未被拆废,城西武水河边还有古代武溪石桥。
 
 
 
 
参考文献:
[1]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一百三十《周德兴传》
[2]、[3]明·顾炎武撰《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七十三《湖广》
[4]、[18]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四十四《地理五》
[5]、[7]、[15]、[16]、[19]明·陈光前撰《万历慈利县志》卷十六《卫所》
[6]清·董儒修纂辑《康熙九溪卫志》卷一
[8]、[14]明代《隆庆岳州府志》卷六《军政考》
[9]清·董儒修纂辑《康熙九溪卫志》卷四《麻寮所志》
[10]、[11]慈利陈宗瀛、羡邹甫纂《民国九溪卫志》卷三《人物》
[12]、[13]鹤峰县委统战部编《容美土司史料汇编》第478页
[17]清·杨显德纂辑《康熙永定卫志》卷一
[20]清·侯昌铭编纂《光绪永定县乡土志》
 
作者地址:427000 湖南省张家界市大桥路26号
张家界市民族事务委员会  戴楚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朝的军事基地—卫所,那有多少卫所呢?
石门县土官族源
添平千户所——覃氏千户职官人物传略
覃垕,土司王朝的最后传奇
庹姓的来历和传说
慈利县寇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