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因地震多发使得日本人有“命运无常”的宿命观 2011.03.14. BZRXZ zhuantie

        因地震多发使得日本人有“命运无常”的宿命观 

                                2011.03.14.   BZRXZ   zhuantie


                                     zyesheng 发表在 参考文摘 华声论坛发表时间:2011-3-12 08:18
                                     -----作者:李韬瑾 原题为:浅析《方丈记》中的无常观

  日本平安末期鸭长明所著《方丈记》,与清少纳言的《枕草子》、吉田兼好的《徒然草》一同被誉为日本古代“三大随笔”,代表了古代随笔的最高成就。《方丈记》被列入日本初高中学生的必修书目之中,同时也被日本著名作家丸谷才一、评论家三浦雅士、共立女子大学教授鹿岛茂等三位学者评为“最想留给千年后日本人的100件美物”[1]P156之一。由此可见,《方丈记》对日本的文学文化,以及日本人的思想等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试通过对鸭长明的一生及其作品《方丈记》的分析,来考察《方丈记》中所蕴含的无常观思想。

  一、常观的内涵与日本人的无常观

  (一)无常观及其主要内容

  “无常”一词出自于中国古典与佛经。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诸行无常”。“诸行无常”即主张万物流转,常恒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2)“五蕴无常”。“五蕴无常”即指宇宙中的一切物质现象包括众生的身体,以及精神作用生灭变化无常,不会恒长存在。(3)“空”观思想。空观思想是佛教中的重要思想,佛教中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便是对“空”观思想的归纳总结。[2]P144

  (二)日本人的无常观

  日本是个与大陆分离、四面临海的岛国,从远古开始就不断受到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在此自然条件下,日本人产生了“自然无常”之思想。其后又随着佛教的传入,“自然无常”思想与佛教中的“无常”思想相结合,最终形成了日本人独有的无常观思想,即在消极悲哀地感叹世间无常的同时,又不停地在无常中寻求生存。

  二、《方丈记》中的无常观之分析

  (一)鸭长明的一生

  鸭长明(公元1155—1216年)出生于京都,是京都贺茂御祖神社(下鸭神社)的神官之子,小时候被过继到祖母家,由祖母抚养长大。25岁时,父亲和祖母相继去世。鸭长明在30—40岁期间,专心研究和歌和音乐曲调。由于在和歌方面才华出众,他受到后鸟羽先帝的赏识,被任命为和歌所的“寄人”(朝廷的一种官衔)。后鸟羽先帝还推荐鸭长明出任下鸭神社摄社的神官一职,但无奈遭到同族的反对而希望落空。个人家庭、仕途等的不如意,以及所处社会的动荡不安,等等,促使鸭长明在50岁时遁世出家,隐居在方丈庵中,并写下了回忆其人生际遇的随笔《方丈记》。

  (二)《方丈记》中的无常观思想

  《方丈记》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序言,是鸭长明亲历了各种天灾人祸与人生波折后,在方丈庵得出的人生感悟。序言是整篇文章的中心,而序言部分所蕴含的无常观思想,可视为整个作品的主轴。在序言的开头,鸭长明如此感叹道:“川水流淌不绝,但绝非源头之水。水中的水泡时而消失时而聚集,却不曾长久不变。世间的人们及其栖身之所,也如同水泡一样变化无常。”[3]P1

  流水,以及流水形成的水泡都是瞬息变幻的,鸭长明却将世间的人们和他们的栖身之所比作流水,以及流水形成的水泡,意在指出世间的人们及其居所如同流水及水泡一般瞬息变幻,不会永恒不变。文中鸭长明还如此写道:“房屋及其主人,(略)无异于牵牛花及其上面的露珠。时而露珠落下花残留,但残花不待朝日时;时而露珠还在花已败,但不到黄昏珠已落。”[3]P1他将房屋比作牵牛花,把房屋的主人比作花上的露珠,实指房屋和房屋的主人的命运也同花和露珠一样,都不会长久不变,更不会长存。序言中无处不流露出否定现世、消极的世界观,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强烈悲哀情绪。

  第二部分中鸭长明按时间顺序详细记载了其亲身经历的各种天灾人祸,即《安元大火》、《治承飓风》、《迁都福原》、《养和饥馑》及《元历大地震》。在《安元大火》一篇中,鸭长明讲述了安元3年(公元1177年)都城发生的一场大火。大火一夜之间将都城的许多房屋烧成了灰烬。有人被活活烧死,有人被烟呛倒,也有人从火场中逃了出来但财产付之一炬。亲眼目睹大火过后各种惨状的鸭长明不禁感慨道:“人类的行为都是愚钝的,尤其为了在这般危险的都城中建造家园而花费钱财、苦心经营,这些都是多么的毫无意义啊。”[3]P3这正与他在序言部分中流露出的否定现世、感慨人生无常的悲观情绪相映衬。《治承飓风》则讲述了治承4年(公元1181年)发生在京城的一场飓风。被卷入飓风的房屋,不论大小均遭到了严重破坏。飓风不仅破坏了大量房屋,而且造成了人体伤害,许多人因此而残疾。紧接着发生的《迁都福原》,主要讲述的是平清盛在源氏进攻的威胁下决定把都城从平安京(今京都)迁到福原,天皇、大臣等都相继搬到了福原。为迁往新都,人们不得不抛弃多年苦心经营的居所。原来繁华的都城已荒芜一片,而新的都城又因尚未建成而四处荒凉。鸭长明在哀叹都城被毁、田地荒芜的同时,暗指人们的居所不定,即使苦心经营也全为白费,以事实印证了“居所不会永恒不变”、“人们苦心建造经营家园完全毫无意义”之说。《养和饥馑》则如实地记述了发生在养和年间(公元1181—1182年)的饥荒造成的惨景。由于连年的灾难,庄稼颗粒无收,哀怨声不绝于耳,遍地都是饿殍。紧接着发生的是《元历大地震》。元历2年(公元1185年)都城发生了一场大地震。大地震发生时大地摇晃、海啸肆虐,无数房屋倒塌,房屋倒塌的声音如打雷一般响彻天际。大地震过后又发生了无数次的余震,余震甚至持续了约有三个月之久。短短几年之间内竟然发生了如此之多的天灾人祸,这使得鸭长明在字里行间无处不流露出在当人类面对灾害、抵抗灾害侵袭时人类无还手之力的无奈及悲哀之情。第二部分第六篇章《处世不安》开头部分的“以上所描述的,是世间生存的艰难,自身及居所的变幻不定的样态”[3]P10便是鸭长明对出家之前的经历,以及人生无常的总结。进而他又提出:“栖身于什么样的居所、做什么样的事情,须臾之间也罢,才能安身养心呢?”[3]P11无从找到答案的鸭长明选择了出家遁世、向佛教求助的道路。

  作品的最后一部分,鸭长明突然笔锋一转,从哀叹世间的无常转入描绘在方丈庵中的闲居生活。方丈庵周围百般寂静,四季景色宜人,时而还有小童做伴。看似鸭长明在方丈庵中的闲居生活非常得暇逸,但实际上这种闲居生活却与僧人修道生活大相径庭。而对此心知肚明的鸭长明也在作品中道出了“身虽为僧心仍在俗”的矛盾、烦恼之心理。无法解决矛盾的鸭长明,选择了采用消极的对策,即只能“拜佛了事”。在悲观、消极地看待世界的同时,又想要寻求出路,却苦于遇到障碍,从而产生了矛盾的心理。这可谓是当时日本人的无常观的一大特点。

  三、结语

  鸭长明的《方丈记》无论是序言部分对人世间的感悟,还是中间对天灾人祸的描写,及至结尾部分对出家生活与无法摆脱世俗的矛盾心理,无常观始终贯穿于整篇文章之中。在日本独有的自然条件和外来宗教(佛教)的影响下,日本人纤细感性的内心世界与佛教万物流转的理性思想相结合,构筑了日本人无常观的基础。但由于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等的限制,鸭长明在作品中表现出的无常观是一种否定现世、消极悲观的无常观思想,也是一种想要从佛教中寻求生存却又遇到阻碍的矛盾的无常观。
 
                 
                           日本人对死亡为何极平静?牺牲是一种骄傲

                                                                    2011年03月14日 10:17    来源:凤凰网文化综合

         核心提示:
       为何日本人有独特的生死观?可能跟日本的自然灾害多有关,地震、海啸、台风等发生频率高,日常生活就处在“危机”中。另一方面,生死皆坦然是日本人固有的信念,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樱花飘落一样灿烂地死去是日本人追求的境界。

       首先要从日本影片说起。譬如日本影片《入殓师》,说的是一个大提琴手因乐队解散,不得不回乡下找工作,意外地接受了“入殓师”的挑战。电影通过表现人类共通的感情——夫妻爱,父子、母子爱,还有友情,细腻地展示了日本的独特文化,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特别是影片以“死”贯穿始终,突出了生与死的尊严,凸现了日本人的价值观。或许,唯有日本人,才能够拍出《入殓师》这样的电影;也只有日本人,才能把死描绘得如此美丽。

      无独有偶,获得日本文学大奖直木奖的天童荒太的小说《哀悼者》,也是以“死”为主题的作品。主人公通过访问逝去者生前生活的场所,从而了解他人的人生。这部小说去年11月出版以来发行量一直位居日本图书排行榜榜首。小说作者称是受到美国“911”恐怖事件的影响,为如此之多无辜的人被夺去生命而哀痛,感受生命的尊贵而决意描述逝者的人生。这部小说和电影《入殓师》的共同之处在于:真挚地面对死者。《入殓师》的编剧小山薰堂谈到写剧本的感想时说,体验生活时有入殓师告诉他一句印象至深的话:死是一种最高境界的平等。如果不能直面死的话,那么也不可能平等对待生者。

        淡然面对生死,是多数日本人的人生信念。如果有人初次到日本,会惊讶于日本人能够很好地与逝者“相处”——一些日本人的房子与墓地靠得那么近,推窗就可见一排排的墓碑,似乎那也是居所的一部分。日本的墓碑小巧玲珑,墓地与人居住的空间一样拥挤,但井然有序,墓碑前的花瓶里插着白色、黄色菊花,迎风微微飘摇,竟为墓地增添了几分雅致。“死”还能造就风景,当有人在交通事故或者事件中遇难,总有许多相识或者不相识的人把鲜花供奉在出事地点。

         给人留下至深印象的还有,地震中失去亲人的日本人,面对电视镜头,没有哭天抢地,而是冷静而淡然地说:感谢营救人员作出的努力,感谢这么多人的关心。近年来,男高音歌手秋川雅史演唱的那首《化作千风》在日本也引发热潮,这首歌曲的本意是表达对死者的思念,但抚慰了生者的灵魂,并传递出生者与死者间的奇妙联系。“千年之风”就代表了一种永恒的精神寄托。歌中唱道:不要在我的墓前哭泣,我并没有睡在那儿,而是化作千年之风……

         为何日本人有独特的生死观?可能跟日本的自然灾害多有关,地震、海啸、台风等发生频率高,日常生活就处在“危机”中。另一方面,生死皆坦然是日本人固有的信念,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樱花飘落一样灿烂地死去是日本人追求的境界。

         了解日本人的生死观,说不定是理解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的一个途径。一直以来引发中日争端的靖国神社问题,固然是不同的历史观在碰撞,其中日本人别样的生死观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他们认为,人死了罪也就没有了,他们相信“死成神”,“死者皆成佛”,对逝者就不问其生前的利害与怨恨。而这一点与中国人不同。

          当然,电影《入殓师》的涵义是广泛的,它也反映了日本社会的现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呼吁人们重视老龄社会,因为现在日本社会对老人越来越淡漠。年长的观众看了影片尤其能够得到共鸣,他们的心灵离“死”更近些。

          在这金融危机时代,别看日本政局一团糟,老百姓还是平静过日子,隐忍、节俭,并冷静地思考生死,进而珍惜生命,这本身就是件了不起的事。《入殓师》的日文官方博客上,曾有位孕妇写下了这样的感想:我和未出生的小孩一起看《入殓师》,我希望他(她)从小就明白生和死是同样的尊贵,死是每个人都不可逃避的……一位即将当母亲的人,迫不及待地要向小孩灌输生死观,这对其他国家的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图解(序言
日本人的生死观
【转载】【视频】清明节 让我们谈谈生死观
除泡散
除泡散概要及加减运用
日本人的气质:处世无常达观泰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