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分享】屁股下的历史!

坐:“止也”,其本义是“止息”方式之一,与生活中许多行为相联系,形成各不相同的“坐事”方式,“坐”则是随着匠人们的巧思能工而来的“坐事”道具。

江南家具的民间匠人,以因地制宜的传统造物自然观,创造独特的装饰手法与题材,运用精湛的传统榫卯工艺,为日常生活、劳作、休憩中的种种“坐事”方式,制作寻常人家用得起坐具,使“坐”有了“亲民”的态度。

“亲民”体现在实用性上,马桶椅、钱箱椅等融收纳与坐的功能于一体,插秧凳将坐具改造为独脚插于泥中。“亲民”同时也体现在小传统对大传统的态度上。南官帽椅在座面与券口牙子间增一条类似绦环板的雕刻,形成甬式座椅特有的构件与符号;乡士圈椅将圈椅嫁接在百姓日用竹椅上,以朴拙完成了一次小传统与大传统的快意颠覆。

“亲民”同时也体现在甬式座椅中的S形靠背板上,既增添形式感,又对腰部起保护作用,表明当时江南民间匠人对坐与座已具备相当的理解力。

“正襟危坐“,”坐“为止息,满足生理需求,”危“则是一种礼仪自觉,使”坐“有了态度。于是,有人独坐愁城,有人坐怀不乱,有人坐而论道,有人坐井观天......生活百事,人生百态,尽可”坐“观。

 




圆后背交椅、交杌(马扎、胡床)、躺椅式交椅


明 交椅就是中国最古老的椅子——胡床的直系后代。月牙扶手,云纹如意头,端庄凝重。“鹅头枨”亭亭玉立,典雅而大气,是中国美学的典范。



灯挂椅 明代


 清 卷草纹浮雕南官帽椅




清中期 红木五开光夔龙纹鼓墩 



黄花梨马扎 明代 美国明那波里斯博物馆藏



黄花梨交杌



钱罐椅 需专门钥匙打开 坐在钱上的感觉


民国 竹制儿童椅


民国 儿童桶椅


清末 仿西洋式车儿童椅



“丁”字型的椅子,学名叫“独腿拨秧凳”  农用休息坐用



清初 明式春凳  啪啪用做羞羞事情的“坐具”


明清时期的椅凳形式很多,名称也很多,椅类有:宝座、交椅、圈椅、官帽椅、玫瑰式椅、靠背椅等;凳类则有方杌、长条凳、长方凳、圆杌、五方杌、六方杌、梅花杌、海棠杌等,凳也可称作杌,还有各种形式的绣墩。


宝座

一种体型较大的椅子,宫廷中称“宝座”。

宝座的造型、结构和罗汉床相比,并无多大区别,只是形体较罗汉床小些。宝座多陈设在各宫殿的正殿明间,为皇帝和后妃们专用。有时也放在配殿或客厅,一般陈设在室内中心或显著位置。这类大椅很少成对,都是单独陈设。还有一些是用特殊材料制作的椅子,具有特殊意义。如鹿角椅。


交椅


交椅的结构式前后两腿交叉,接触点做轴,上横梁穿绳代座,可以折合。因其两腿交叉的特点,遂称“交椅”。明清两代通常把带靠背椅圈的称交椅,不带椅圈的称“交杌”,也成“马扎”。交椅不仅在室内使用,皇室贵族或官绅商贾外出巡游、狩猎时都带着这种椅子。如《明宣宗行乐图》中就描绘有这种交椅。交椅在古代俗称“胡床”,宋代又有“太师椅”之名。源于北方游牧民族,后逐渐发展为皇帝出行的仪仗椅,外?金漆。民间所用以硬木居多,不许用金漆。


圈椅

圈椅是由交椅发展而来,交椅的圈椅后背与扶手一顺而下。就坐时,肘部、臂膀一并得到支撑,非常舒适,颇受人们喜爱。后逐渐发展为专门在室内使用的圈椅。它和交椅所不同的是不用交叉腿,而采用四足,以木板做面,和平常椅子的底盘无大区别,只是椅面以上部分还保留着交椅的形式。


圈椅大多采用光素手法,只在背板正中有一组简单的浮雕纹饰。背板都做成“S”形曲线,它是根据人体脊椎的曲线制成的。明代中后期,有的椅圈在扶手处尽头的云头外透雕一组花纹,既美化了家具,又起到格外加固的作用。明代对这种圈椅的形式极为推崇,多把它称为“太师椅”。更有一种圈椅的靠背板高出圈椅,并稍向后卷,可以搭脑,在就坐时感觉十分舒适自如。这种椅子大多成对陈设,单独摆放的不多。


官帽椅

官帽椅分四出头式官帽椅和南官帽椅两种,四出头式官帽椅即椅背搭脑和扶手的前拐角处不是做成软圆角,而是搭脑和扶手的横梁通过立柱后,又微向后方和两侧弯曲,形成一条自然而流畅的曲线。尽头磨成圈形,给人以柔润、圆滑的感觉。这种四出头式椅,大多用黄花梨木制成。背板多为“S”形,且多用一块整板制成。朴素、大方的造型形成了优雅、高逸的风格特点。南官帽椅从造型看,不如四出头式大方,但在装饰手法上,较容易发挥,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装饰椅背及扶手。用材可方可圆、可曲可直。其特点是在椅背立柱和搭脑相接处做出软圆角,由立柱做榫头,横梁做榫窝,横梁压在立柱上。“S”形椅背多采用边框镶板做法,中间或分数格、或镂雕一透孔如意云头、或浮雕一组简单的图案,美观而大方。通常成堂或成对的陈设使用。

清式官帽椅和明式官帽椅相比,不论何种质地,都有着明显差别。它不像明式那样两条后腿与背立柱一木连做,而是座面与靠背分开,靠背和扶手常采用五屏或七屏形式,下面有走马销与座面相连。它的明显特点是背倾角较小,有的根本没有,全部呈90度直角,后背的稳定与否全靠两个扶手牵制着。

乾隆朝以前的官帽椅大多都带有少许背倾角,四腿亦同时带有少量侧角收分。这种带背倾角和椅子,其后背上搭脑要用很大的一块料才能做成。清代后期,由于战乱频繁,民族手工业趋于衰落,再加上高档木材的短缺,很少有人再用大料做细活,艺术水平亦远不如前。清代后期的椅子大多没有背倾角,而是90度垂直,且没有侧角收分。

由于以上特点,清式官帽椅多数采用攒框镶心的后背、扶手,突出特点是活榫连接,而没有背倾角,也可称扶手椅。


玫瑰式椅


这种椅子最早在宋代的名画中曾有所见,明代更为常见,是一种造型别致的椅子。它的椅背通常低于其他各式椅子,和扶手的高度相近。背靠窗台平设数椅,不致高出窗台,配合桌案陈设时,不高出桌沿。正是由于这种与众不同的特点,使并不十分实用的玫瑰椅在明代颇为流行。

玫瑰式椅为扶手椅中最轻便的一种,北方称“玫瑰椅”,江南称“文椅”。外形基本固定,但靠背、扶手及座面下的构件装饰则花样繁多。

玫瑰椅多用花梨木或鸡翅木制作,一般不用紫檀木。从风格、特点和造型上来看,玫瑰椅的确独具匠心。这种椅子的四腿及靠背扶手全部采用圆形直材,确实较其他椅式新颖、别致,达到了珍奇、美观的效果。用“玫瑰”二字命名椅子,当时对这种家具的高度赞美。

玫瑰椅流行于明末清初,清中期仍有制作及使用。清后期制作减少。目前所见清代玫瑰椅,多数为清中期以前所制。


靠背椅


靠背椅是有靠背无扶手的椅子,也有称其为“一统碑式”椅子。这种椅子体型较 官帽椅略小,椅背上横梁两头与官帽椅的形式相似。分为两种形式,一种做成软圆角,一种是横梁长出两柱,向上微翘,犹如挑灯的灯竿,因而又有“灯挂椅”之称。在用材和装饰上,硬木、杂木、彩漆描金、添漆描金、各色素漆和攒竹等做法皆有之,特点是轻巧灵活,使用方便。

清代椅具由于后背与座面并非一木连做,所以带扶手的官帽椅较为常见。而不带扶手的靠背椅显得极为少见。清末民国时期出现一种中西风格结合式的靠背椅,在攒框式靠背的两边框前另安座角牙子,用以加固椅背。但终因拉力不足,使用时后靠力度大,只是角牙及背下榫销极易折断。



杌凳


杌凳是不带靠背的坐具。大体可分为方、圆两种形式,而以方凳种类最多。在各种形式的凳子中,又分为有束腰和无束腰两类。有束腰的都用方料,一般不用圆料,无束腰的则方料、圆料都有。有束腰的可以做出曲腿,如鼓腿膨牙、三弯腿等;而无苏姚的都用直腿。有束腰的足端都做出内翻或外翻马蹄,而无束腰的腿足不论是方是圆,足端都不作任何装饰。凳面的板心也有许多花样。有各色硬木的、有影木心的、有木框漆心的、还有珐琅心、瓷心、大理石心等,用材和制作都很讲究。


杌凳又有“杌子”、“凳子”之称。“杌”,本是胡床的别名,由于椅凳名称的广泛应用,“杌”也就明确地专指无靠背坐具了。明代李思义在《三才图绘》中说:“杌,皆胡床之别名,但杌之制,方凳之制,皆后人以意为之者。”书中所绘家具图样,也都把凳子成为杌子。

凳子又有长方式喝长条式的。长方式常见多为一板为面,四腿侧角明显,俗称“四劈八叉”。只供一人使用。亦有板面较长,可坐二至三人的,则称“长条凳”或“板凳”。长条凳还称春凳,形如炕几,可容二人并坐,因坐面较宽,不坐时也可用以放器物。


明清时期的圆凳,也称为圆杌,三足、四足、五足、六足均有,也分有束腰和无束腰两种。无束腰都采用腿的顶端做榫,直接承托座面的做法;有束腰则主要靠牙板喝束腰承托座面。“凳”字,最早并不是指我们今天所说的坐具——凳子,而专指蹬具。把无靠背坐具称为凳子,是后来的叫法。


汉代刘熙的《释名·释床帐》中说:“榻凳施于大床之前、小榻之上,所以蹬床也。”显然这是一种上床的用具,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见的脚踏。关于脚凳,明代史书有很多记载。明代午荣的《鲁班经匠家镜》一书中就介绍有各种脚凳。明代《长物志》与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二书中还介绍一种奇特的脚凳,它与养生、健身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当时备受推崇的健身家具。


《长物志》中说:脚凳,以木质滚凳,长二尺,阔六寸,高如常式,中分一档,内口空,中车圆木二根,两头留轴转动,以脚踹轴,滚动往来。盖涌泉穴精气所生,以运动为妙。竹踏凳方面大者,亦可用。


《遵生八笺》中说:滚凳,涌泉之穴,人之精气所生之地,养生家时常欲令人摩擦。令置木凳,长二尺,阔六寸,高如常,四柱镶成,中分一档,内二空中车圆木两根,两头留轴转动,往来脚底,令涌泉穴受擦,无需童子。终日为之便甚。


凳子当中还有一种专为骑马时蹬着上马用的,名曰“马凳”,或曰“马杌”,形体不大,凳面都用硬板。高度也与平常坐凳相仿,平时也可用于坐。马杌则是专门用来上马和下马的蹬具。我们从明代《杨妃上马图》中还可看到这种马杌的使用情况。此外,在四川省华阳境内发现的元、明两代墓葬中出土的陶俑、山东省邹县明墓出土的仪仗俑中,都有一人肩扛马杌、跟在马后的情况。这些资料,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到马杌在当时的使用情况。


绣墩


绣墩多为圆形,其特点是两头小,中间大,形如花鼓,所以又叫“花鼓墩”或“鼓儿墩”。绣墩材质有木制、蒲草编织、竹编制的,也有瓷制、雕漆、彩漆描金等质地的。木制多用较高级的木材,且以深色为好。通常所见有紫檀、酸枝木(红木)等。在造型上,除圆形外,还有从圆形派生出来的瓜棱式、海棠式等。晚明时期出现的四、六、八角绣墩,也很雅观。在使用上,还根据不同季节辅以不同坐垫。


“绣墩”因其起源于织绣坐垫而得名,风行于明清两代。明代流行瓷制,外形结构基本相同,座面多凸起,清代则为平面。《长物志》中记载:冬月用蒲草为之,高一尺二寸,四面编束细密坚实,内用木车作板,以柱托顶,外用锦饰。暑月可置墩。宫中有绣墩,形如小鼓,四角垂流苏者,亦精雅可用。可见蒲墩是冬天用的坐具,取其柔软,外用锦饰,在于御寒;墩多在夏月使用,取其通风透亮,故在南方使用墩的比较普遍。在明清时期的绘画中,墩的使用极为常见。



守艺人原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








玩●艺是一种生活态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部中国古代坐具发展史:椅子篇
看看古时候的人们都是如何端坐的,明清家具座具系列全盘点
明式坐具大观
车珠子做雕件都弱爆了…紫檀这样才够霸气!
中国古典家具发展史·椅凳宝座篇
中式座椅分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