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照片】天津人这样“靠水吃水”(图)



天津市档案馆与《城市快报》联合主办


  说起天津,人们常常提到的一个词,是“九河下梢”,在天津的发展过程中,“水”是极其重要的因素。天津的发祥地,即为海河、南运河、北运河交汇所形成的三岔河口,那里有天津最早的居民点、最早的码头、最早的商品集散地。


  隋朝时,大运河开通,三岔河口作为航运要道,渐渐有了以捕鱼、晒盐为生的居民。清代,随着京杭大运河的进一步开通,天津的漕运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中国北方水运交通枢纽,沿河的商家、店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逐渐形成了竹竿巷、北大关、锅店街、针市街、侯家后等繁华的商业中心。与此同时,天津市内河道密布,为运输提供了极大方便。市民崔福起保存着一组关于天津河道的老照片,在文史研究者张诚的解读和老人们的回忆中,天津人“靠水吃水”的画面如在眼前。



棉花船


  在其中一张老照片中,最显眼的画面是船上和岸边成堆的货物,张诚告诉记者,这是运送棉花的船只。“机器纺织印染,原来是上海比较发达,后来天津引进先进的加工技术并经过多年发展,逐步建立起轻纺基地。棉花作为轻纺工业的重要材料,经常被一艘艘大船载着运来天津。从外地运来的棉花,很多在万国桥(今解放桥)下游、河东一侧上岸,位置大概是太古东码头。天津不仅是棉花的消费大户,还是重要的集散地,棉花在天津被装上火车运往张家口,卸下后再利用骆驼长途贩运,辐射‘三北’等地区。”张诚说。


  据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初期,向天津供应棉花的城市主要有德州、临清、衡水、邯郸等。国营公司在各地设立收购站,然后将收购的棉花集中运来天津。从天津解放到1949年8月,从各地运来天津的棉花超过两万吨。在码头上,经常可以看到大包的棉花被卸下船的场景。


  天津作为商品集散地,其繁荣在清朝时就已经显现。康熙年间,海禁开放,南方各地的商船纷纷北上,船队经过大沽口在天津北大关停泊,出现了“万商辐辏之盛,亘古未有”的盛况。闽粤的红糖、茴香、藤制品,江浙的茶叶、毛竹、纸张,以及一些洋货随着船被运来天津,之后转销到北方各地。


  据崔福起介绍,天津之所以能成为货物集散地,和它的地理位置有关——天津不仅是南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5大河流的汇集点,又是津浦、北宁铁路的交叉地。据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前后,不只是棉花,周边省市的花生、大豆、煤等重要农、矿产品,都通过水路和陆路在此集散。



捕鱼船


  水运的发达,使得天津的河流两岸码头、仓库林立。货运码头的繁荣兴盛,不仅为大批穷苦人家和外地来津者提供了工作机会,使天津成为“肯吃苦就不愁没饭吃”的地方,更是天津工商业发达的有力见证。清末民初,天津的商业中心大多毗邻河岸,“河路码头买卖广”“繁华热闹胜两广”等语句,描绘的就是沿河商业区的繁华。


  张诚说,以前天津不仅商业区毗邻河流,天津附近的村庄也是沿着河流分布的,甚至连衙门、庙宇,大门也都是朝着河边开的。“过去天津几乎没有路,或者说没有像样的路,一切都需要水路运输。一般来说,靠近河边的村镇都比较富裕、发达,远离河边的地区就相对贫困、闭塞。河流就是今天意义上的公路,大河就是高速路,小河就是一般公路,如果不住在河边,就要想办法挖一条沟,引水走船,就像现在修一条小路似的。河里的船,就是今天实际意义上的运输工具,就像载重汽车。不少人有钱后投资买船,搞运输挣钱,围绕这些船只又出现修理、制造和加工业等。”张诚说,河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并决定着天津人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今年82岁的刘建起老人记得,曾经天津的道路、房屋修建都受水路密布的影响,“比如,很多外地人都很好奇天津为什么没有正南、正北的房子和马路,其实,这都是建筑和马路沿河道分布的结果。”



捕鱼船


  天津密布的河道,还曾养活了一批水上人家。在崔福起收藏的老照片中,有一张照片拍摄了人们在河里捕鱼的画面,勾起了张诚对过往生活的回忆。


  张诚小时候住在运河边,见过各种鱼和捕鱼工具。“那时河里有各种鱼类,有鲫鱼、鲤鱼、鲶鱼、鲢鱼、龙鱼等。人们捕鱼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撒网——用的是一种圆形的网,直径一丈左右,边上挂满了铅坠,在圆心处系着一根绳,绳的另一端抓在捕鱼人的手里。捕鱼时,人们左手执绳,右手拿网,看准河心用力一抛,渔网在空中打开,成一个圆形的罩子落在水中,被罩在网中的鱼只能束手就擒了。”张诚回忆说。


  在张诚的描述中,当时被使用较多的,还有一种叫做“扳罾”的捕鱼方式,“罾是一种方形渔网。‘扳罾’就是用两根竹竿交叉呈人字形立在水边,再将另外两根分开呈V字形竹竿的下端和人字形竹竿的上端系在一起,用绳索连着,捕鱼时需要两人操作。V字竹竿靠岸边的一端,露绳索的一头儿握在一人手中,另一端则连着一个巨大的网。网是方形的,由4棵竹竿撑开4角,像一个吊篮。起网时,拿绳索的人用力往下拽绳索,待抓住竹竿后继续往回扳,运用杠杆原理,河里的渔网被吊起。由于网的面积很大,被水浸透后很重,需要二人合力。渔网的四周逐渐露出水面,网里的鱼儿开始顺着网往下滚,在太阳的照耀下闪闪发光,这是最令人兴奋的时刻。渔网最后被高高吊起,悬在空中,像一个大兜,鱼儿在底部乱翻。捕鱼人手持一根带有小网的长竿,将鱼儿收入网中。”张诚说,小时候,他和小伙伴经常坐在河坡上看大人“扳罾”,如今这种场面几乎看不到了。


  张诚说,老照片中的捕鱼方式就是“扳罾”,用这种方式在岸边捕鱼,捕到的大鱼少、小鱼多,但安装在船上则能捕到很多大鱼,还可以换地方作业。他还告诉记者,旧时天津人很少吃海鱼,一方面是因为河鱼数量庞大,另一方面是因为在海里捕鱼的难度和危险性更高。民国时期,政府提倡捕鱼,由此催生了很多渔业公司和水产学校等,这是河流对天津的又一大贡献。


  本报记者 李宁 老照片由崔福起提供

天津市档案馆与《城市快报》联合主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谈野外涉水过河
峡江舀鱼
第一届全国中学生地理奥林匹克竞赛试题及答案
图说老天津 日租界码头
课堂|徒步时,如何安全涉水过河?
最大洪峰过境南充 老人用搬罾捕鱼引围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