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过渡带:两淮地区早期社会进程》序

  2007年徐峰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随我攻读博士学位。记得入学后不久,他来找我谈论文选题。他的硕士论文做的是西周时期的淮夷,他拟在此基础上,往前向新石器时代追溯,往后向东周延伸,对今苏皖淮北和江淮地区进行一项长时段的社会进程研究。大家知道,自2001年起,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中心就与同行们召开了多个区域的文明化进程研讨会。我一直主张,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应当首先研究各个地区的文明化进程,我此前指导的好几位博士的论文均以区域文明化进程为题。所以,徐峰的这个选题和我的主张是相吻合的。而且,他选择的区域也有其自身特点,和环太湖、中原、海岱这些中心地区不同,淮北与江淮地区是地理上的南北过渡地带,非核心区,社会进程的模式按理应该是有所不同的,而且考古学界对这片区域的研究也相对比较薄弱,这是我感到他选择这一区域做工作的新意所在。

  现在呈现给读者的《过渡带:两淮地区早期社会进程》这部专著,就是在他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善的。2010年徐峰从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毕业,进入南京师范大学工作,距今已有十载。十年来,他不急不躁、继续打磨博士论文,并将之出版,是令人高兴的事情。

  通览全书,我觉得本书有几大特点引人注目。一是两淮这个区域的考古学研究,以往不同角度的思考虽有不少,不过长时段、系统探讨这片区域社会进程的著作却还没有。该书前半部分探讨史前时期的若干考古学文化,包括生态环境、社会分层、聚落形态等等;后半部分则利用文献记载,结合考古学材料,分析该区域的族群、文化和政治,向读者展现了两淮地区夹处在文化核心区的互动和碰触情境中的社会进程。

  二是借鉴景观生态学中的“廊道”理论来分析过渡地带的文化交流。以往学界多注意过渡带有助于文化的融合,而本书则强调两淮的廊道特性,廊道是一种危险的景观结构,会引导外来物种及天敌侵入,威胁乡土物种生存,构成文化间的冲突。从宏阔的历史进程看,这片区域的人群与文化很难在一个稳定的、僻静的、可持续的发展程序中经营下去。该书认为,这些地理结构特征潜藏在两淮地区的社会进程中,既是社会进程的内容,又是影响社会进程的因素。和中原、环太湖地区的文明化进程研究不太一样的是,地理中心区通常展示的是区域社会如何壮大,出现社会分层,逐步达到文明或早期国家的层次。而在这本书中,作者向我们呈现的社会进程却不太一样,文化发展时断时续,此间地域分布的尽是当时寡弱的小国,夹处于大国间,境遇十分困窘。这是该书内容的重点。

  三是社会进程中精神文化领域的探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曾将精神文化考古列为子课题,以期对各地区文明化进程中精神文化的发展成就进行揭示,并且追寻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精神源头。该书中精神文化的探讨是以一篇附录的形式出现的,并没有系统全面地总结两淮早期社会进程中的精神文化,可能是篇幅与精力所限。不过,几个个案的探讨颇有新意,提出了一己之见,尽管这类精神文化的研究常常是见仁见智。值得一说的是,附录中精神文化的探讨依然是服务于该书主题的。比如,他指出,两淮地区的很多精神文化因素往往属于零星的发现,七足镂孔器、三位一体的玉鹰、玉版,等等,无不如此,这就表明了两淮的精神文化发展过程中有很多闪耀的火花,但是还没有发展到量变引起质变的地步,容易昙花一现。只要和良渚文化的玉琮、神人兽面纹的那种普遍性存在相比,差别是一目了然的。

  四是该书思维比较开放,在归纳分析考古学材料的基础上,能够比较有效地借用其他学科的一些理论,如“廊道”理论以及人类学中的族群认同理论,来帮助相关问题的探讨,这就使得该书兼有考古学和历史学的特点,打破了学科界限,适合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阅读参考。

  除了以上几点我印象比较深刻外,书中还有很多细节的讨论不乏新意,读者可自行体会,不一一介绍。总的来说,该书资料翔实,结构完整,主题论述层层推进,且能前后呼应。尤其是绪论和结语部分,学术史的回顾、研究两淮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以及理论视角等内容的介绍,给人一种非常充实的感觉。这部著作着力于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进行长时段的探讨,有年鉴学派宏大叙事的风格。能够在若干历史问题的引导下,细致分析考古学材料,归纳借鉴同行观点而有所创新,提炼出属于这个区域的社会进程模式和动力,难能可贵。我认为,这是一部成功的论著,必将促进这一时期历史和考古学研究的深入。

  当然,任何研究都是基于现有资料而得出的暂时性的认识,尤其是考古学研究,考古学材料瞬息万变,该书提出的诸多观点也需在新的考古发现中接受考验。社会进程研究包罗万象,十分复杂,以后若有条件,该书还可以依据新材料进一步对考古学文化谱系、生态环境及其与文化兴衰变化的关系、聚落形态所反映的社会结构的变化等方面做更为全面、细致的研究。

  是为序!

王巍

2019年12月

(本文电子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提供)

责编:荼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书介绍】战国秦汉时期南夷社会考古学研究
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的基本特征及研究路径
新石器时代考古深化中华文明起源认识
国家与文明 | 赵辉:中国的史前基础——再论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
探索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起源进程
中华文明起源中的边缘发展现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