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东次二经 第45葛山内蒙古锡林浩特西,

  4、又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葛山之尾,无草木,多砥砺。

  5、又南三百八十里,曰葛山之首,无草木。澧水出焉,东流注于余泽,其中多珠蟞鱼①,其状如胏②而有目③,六足有珠,其味酸甘,食之无疠④。

  ① 郭璞云:“音鳖。”珂案:文选江赋注、太平御览卷九三九引此经鱼上有之字;御览珠蟞作珠鳖,吕氏春秋本味篇作朱鳖,郝懿行云,珠朱、蟞鳖并古字通用。
  ② 珂案:经文胏,宋本、汪绂本、吴任臣本、毕沅校本并作肺,作肺是也。
  ③ 郝懿行云:“此物图作四目;初学记八卷引南越志云:‘海中多珠鳖,状如胏(珂案:蕴石斋本初学记作肺),有四眼六足而吐珠。’正与图合,疑此经有目当作四目,字之讹也。”珂案:郝说是也,王念孙校同郝注。
  ④ 郭璞云:“无时气病也。吕氏春秋曰:‘澧水之鱼,名曰朱蟞,六足有珠,鱼之美也。’

原文:又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葛山之尾,无草木,多砥砺。
  
  再向南行是水域(今呼伦湖和贝尔湖西面的低地,原有大片水域,现大部分已干涸,形成沼泽和草原),直线距离五百里,再经过流沙(海拔1000米的沙化高地),直线距离三百里,来到葛山的尾部(今内蒙古锡林浩特西,蒙古高原上的一座山,海拔1250米)。山上没有花草树木,有很多砥和砺(两种磨刀石)。
  (如今这一带的环境,与四千年前古人的记录有很大的差异。我猜测有两种可能:一是几千年来,整个自然气候发生了改变。 二是发生大洪水时,长时间的大雨暴雨,使这一带的低地被水淹,古人调查时,积水未消。大家有什么看法,请留言。
  说说锡林浩特。它位于今锡林郭勒草原中部,原是成吉思汗第十五世孙巴图孟克达延汗的领地。
  到了清朝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满清在此建贝子庙,称此地为贝子旗。)
  
  原文:又南三百八十里,曰葛山之首,无草木。澧水出焉,东流注于余泽,其中多珠蟞鱼,其状如胏而有目,六足有珠,其味酸甘,食之无疠。
  
  再向南行走,直线距离三百八十里,叫葛山的头部(今内蒙古正蓝旗西,蒙古高原上的一座山,海拔1500米)。山上没有花草树木。
  山中有一条溪水流出,叫澧水,向东流去,注入余泽(今滦河上游一带低地,原有大片水域,现大部分已干涸,形成很多湖泊),水中有很多珠鳖鱼。珠鳖的形状像一片肺叶,长着四只眼睛,有六只脚,脚底会掉下珠子一样的东西。据说这种鱼性味酸甘,食用可以预防染上瘟疫病。
  (注意,这里有一种怪鱼!太有趣了。形状像一片肺叶,长着四只眼睛,有六只脚,脚底会掉下珠子一样的东西。如果留存到现在,培养成观赏鱼,多有价值啊!食用这种鱼可以预防瘟疫,估计早就被人吃光了,绝种了吧。

  说说正蓝旗这个地方。真是不说不知道,说起来吓一跳。这个在现代人看来很不起眼的小地方,却曾经十分辉煌。
  当地人考古发现,正蓝旗历史文化丰厚。远古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从春秋战国到元代,是北方少数民族活动的场所。其中有匈奴、东胡、乌桓、鲜卑、柔然、突厥、回纥、契丹、女真等族人在这里活动,创造出灿烂的文化。
  公元一世纪之前,这里是匈奴统治的区域。二世纪到三世纪,是鲜卑人的属地。四世纪末,是柔然统治区;五世纪中叶由突厥人治理。六世纪到九世纪,由回纥人统治,十世纪时成为契丹人的领地,是辽朝皇帝避暑的地方。十二世纪初,女真灭辽,建立金朝。金国皇帝金世宗将此地更名为"金莲川",经常率骑兵来此消夏围猎。
  公元1251年,蒙古大汗蒙哥命其弟忽必烈驻金莲川。忽必烈在这里广召天下名士,组成著名的"金莲川幕府"。五年后,忽必烈命刘秉忠在此地选址建城,命名为"开平府",作为忽必烈登基元朝皇帝的临时首都。忽必烈迁都燕京后,这里称上都。马可波罗游记说的元上都就是这里。
  正蓝旗东边的多伦县,源于蒙古语“多伦诺尔”,意为“七个湖”,因这一带曾经有七个水泊而得名。此地就是远古时的余泽(现已干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元上都遗址、四郎城遗址 【内蒙古正蓝旗】
连着三天上央视,内蒙古这个地方名气大了
银川一市民研究40年 称成吉思汗埋在贺兰山插旗口
内蒙古锡林浩特出现罕见日柱
1956年内蒙古锡林浩特寄上海封
内蒙古正蓝旗扎格斯台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