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罗泰教授讲座课第一讲

罗泰教授讲座课第一讲纪要——当代考古方法论的若干问题(以中国考古为中心)

时间:2012-03-30 0

 

为满足广大网友的热切要求,蒙罗泰教授慨允,本网继续刊出罗泰教授北大讲座纪要。由于罗泰教授暂时无暇校对录音整理稿,这份初稿仅供大家学习参考,错漏传讹之处均由本网负责,本网也诚恳地希望到场的朋友不吝指正。

 

2012328晚,罗泰先生“當代考古方法論的若干問題(以中國考古為中心)”的课程正式在北京大学开讲,这是他应北京大学国际汉语学研修基地邀请所开设的系列课程的第一讲,在正式讲课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李水城教授对本次系列课程做了一个简短的说明,并对罗泰先生的的学术历程进行了简短的介绍:

 

罗泰先生于1977-1979年在德国波恩大学学习汉语学,1979-1981年插班进北京大学考古系学习中国考古学,1982-1988年在哈佛大学拿到硕士和博士学位,毕业后先后任教于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河滨分校,从1993年任教于加州大学艺术史。罗泰先生的专业是中国青铜时期的考古,他所研究的领域主要涉及中国早期铜器的铭文、礼仪制度、区域文化、考古学的方法论以及学术史等。先后出版《乐悬:编钟和中国青铜时代文化》、《宗子维城》等专著多部。其中《宗子维城》获得2009年美国考古学会的最佳图书奖,这是有关中国考古的专注在美国第一次获得如此的殊荣。2010年荣获美国人文艺术科学院院士的称号。最近几年罗泰先生和中国学者保持密切的合作,在成都平原的社会复杂化和中国的盐业考古方面都有卓越的贡献。时间紧张,下面有请罗泰先生。                           

 

罗泰先生:我非常高兴能够回到自己的母校进行演讲,在来之前许多朋友发邮件给我说非常期待我的演讲,但我认为自己不是救世主,我不可能把每一个问题都讲得很透彻,我只能和大家杂谈一下,把自己这些年来对考古学的理解和大家分享一些,也许会有很多错误,我希望自己的演讲不要代替大家脑子里原有的对考古学的认识,最好能够相互补充,所以我尽量不去谈论一些大家都知道的问题,尽量谈一些“胡说八道”、新奇的东西。

 

我自己是在中国开始考古学之路的,我是带着中国考古学的方法在哈佛大学进行的考古学研究,这可能很像现在去国外留学的中国学生,此外我还去日本、韩国、法国等国家学习,所以我的考古学,理论和方法比较杂,不是很系统。加之我参加的考古发掘也是比较杂的,所以我就发现各个国家在理论方法等方面存在一些矛盾的方面

 

有些学者认为这和后现代的考古学以及现在的杂七杂八的世界有点像,但我认为这样不好,这只是对当下现实的描述。

 

我自己对考古学理论与方法认识不足,可能和自己对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不感兴趣有关,我认为不能单纯为了考古学理论与方法而去研究,这可能和当下美国人类学界的某些人观点不一样,我认为考古学理论与方法有趣的地方就是在它有用的地方,即能让我更好的理解考古学的材料,我和大多数美国考古学的观点不同,我认为考古研究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写历史,我还认为现在美国有些学者认为考古和历史没有关系,是因为他们不懂历史是什么东西。

 

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一个共同任务,就是了解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而且要从他们哪里学习一些经验。除了历史之外我还喜欢美术,常常去博物馆观看,不是为了学习单纯就是为了享受,这可能不会得到大多数美国学者的认同。但我希望可以用这些非文字的资料来写历史,也许这可能是个很大的挑战,不容易做到。我开这个课的目的也是希望能用非文字的资料来了解历史的意义。

 

我还有第三个喜欢的东西就是跨文化的交易,这可能是一个西方人研究中国必有的前提,否则没有必要大老远的来中国,我认为这样可以更清楚的了解自己、了解西方的文化、了解西方传统的局限性,当然跨文化交易还有很宏大的用途,虽然听起来有点理想主义,但是我们搞人文科学的人,确实可以通过自己的研究多多少少可以为世界和平作出一些贡献。当然我们都知道充充分分把一个事情搞清楚是不可能的,所以西方有一些学者否认跨文化研究的可能性,我承认站在一个角度研究问题会有局限性,但是不能因为这个问题就不研究了,

 

其实这不是研究他者文化的问题,研究自己的文化也是这样,也是不能完完全全研究明白,但只要我们对一些事物认认真真的研究,还是会有一些收获,这是孔子早就认同的观点,而且西方也有这方面的观点。我设计这门课程,就是要让大家杂七杂八的接触到一些跨文化研究和通过非文字资料来取得历史知识。

 

在开始之前我还要说明两个问题:一个是我所讲受的这些课程并不全是我自己从零研究出来的,这是基于我在加州大学教授的两门课,一个是研究生一年级必修的人文考古学课程;另外一个是我们艺术史本科生开设的也是理论方法的一门课,讲授这门课用了以前老师的一些讲义当然也可加上了我的一些想法,我也希望把这门课的内容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两门课以前有好多老师教过,我也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所以我在这里要特别的感谢他们。

 

这两门课有许多参考书目,我本来想把它们全部列给你们,但考虑到书目太多且不一定在这里都能找到,所以我另外给大家列了一个书目,我是从加州大学书目中挑选了我认为有意思的书目,每次课5-10本左右,我并不要求每个人都必修看这些书,大家将来有机会可以慢慢看,只要大家知道这些书的存在就好,我选取的大都不是和汉学有关的书目,我想汉学的书目大家都比较了解,我在讲课的时候可能会从这些书目里举一些例子,这些例子都是我在研究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我们会有12次课的演讲,还有四次课的讨论。今天是介绍和第一部分,大家可以看一下课程安排和要求:

 

SCHEDULE 講課題目與時間表

 

三月28(星期三)March 28, 2012 (Wednesday)

 

Introduction 初步介紹.

 

(1) The history of archaeology and its relevance to intellectual history

 

第一講:考古學史及其在研究思想史研究上的重要性

 

PART I: Classification and art-historical approaches

 

型式分析及美術史方法的使用

 

四月6(星期五)April 6, 2012 (Friday)

 

(2) Typology and Classification

 

第二講:類型學與分類法

 

四月10(星期二)April 10, 2012 (Tuesday)

 

(3) Style and the Individual

 

第三講:論風格與個人

 

四月13(星期五)April 13, 2012 (Friday)

 

(4) Meaning and Significance

 

第四講:含意與意義

 

四月18(星期三)April 18, 2012 (Wednesday)

 

(5) Discussion I

 

第五講:集體討論(一)

 

PART II: : Archaeology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考古學與社會科學的關係

 

四月24(星期二)April 24, 2012 (Tuesday)

 

(6) Social Archaeology

 

第六講:社會考古

 

四月27(星期五)April 27, 2012 (Friday)

 

(7) Kinship and Gender

 

第七講:家庭關係及性別

 

 

 

五月2(星期三)May 2, 2012 (Wednesday)

 

(8) Language and Ethnicity

 

第八講:語言及族屬認同

 

五月8(星期二)May 8, 2012 (Tuesday)

 

(9) Discussion II

 

第九講:集體討論(二)

 

PART III: Rethinking Archaeological Cultures

 

考古學文化概念的再思考

 

五月11(星期五)May 11, 2012 (Friday)

 

(10) Thanatology and Religion

 

第十講:埋葬制度及宗教

 

五月16(星期三)May 16, 2012 (Wednesday)

 

(11) Economic Issues in Archaeology

 

第十一講:根據考古學探經濟問題

 

五月22(星期二)May 22, 2012 (Tuesday)

 

(12) Archaeologies of Landscape

 

第十二講:靜觀考古諸論

 

五月25(星期五)May 25, 2012 (Friday)

 

(13) Discussion III

 

第十三講:集體討論(三)

 

PART IV: Larger Issues

 

一些重大課題

 

五月30(星期三)May 30, 2012 (Wednesday)

 

(14)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and Its Discontents

 

第十四講:跨文化比較及其不足

 

六月6(星期三)June 6, 2012 (Wednesday)

 

(15) History from Archaeology

 

第十五講:從考古推論歷史

 

六月11(星期五)June 11, 2012 (Friday)

 

(16) General Discussion

 

第十六講:綜合討論

 

 

 

Requirements for official enrollees 給正式選這門課的學生的要求:

 

(1) Participation in oral discussion.  Students will be assigned to four groups, each of which will be in charge of leading one of the four scheduled discussion sessions (April 18, May 8, May 25, and June 11).  Each group should plan the session of which it is in charge beforehand.  During the discussion sections,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include not only the members of the group that is in charge, but also all others who are present.

 

1)參加口述討論。學生們將分為四個小組,各負責四次集體討論會之一(即四月18五月825日、六日11日等)。每一小組應該提前做出它所負責的集體討論會的計畫方案。除了小組的成員以外,其他參加者也應該有機會發言。

 

(2) Written assignment.  At the beginning of each discussion session, enrolled students are requested to hand in a two-page position paper.  Each student should rewrite the four position papers at the end of the course in light of what s/he has learned over the course of the term, and relate them to a research topic of their own choice, resulting in a paper of no more than 20 pages (double-spaced, including bibliography).

 

2)交作業。學生們應該為四次集體討論會各準備一個不超過兩頁的備忘錄,在討論會開始之前交上。課結束之後,學生們將根據課上所學的概念與想法重寫這四個備忘錄,以及把它們和自己感興趣的研究課題連接起來,寫成一個不超過20頁的論文(雙行,20頁包括文獻目錄)。

 

Attendees who are not officially enrolled are strongly encourag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discussions, and they may also submit written work as described above.

 

強烈地鼓勵未正式選課者積極參加集體討論,並且歡迎他/她們也交如上的作業。

 

大家可以看到这每一个题目都是特别大,关于每一个题目的著作都能填满一个图书馆,所以对于每一个题目的讨论都谈不到底。但我们尽量谈一些核心性的问题,我同时希望大家多提问题,我不想只是我讲,我还希望通过这次课能使大家在以后设置自己研究课题的时候,能从这次课中得到一些启发。

 

 

那我们就正式进入第一次课的讲授,今天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可以让我讲的很具体,我仅仅讲一些学术史的意义。我当时给汉学基地的讲义时写过这样一段话:了解学科发展史及其重要性是学术研究的必要前提,考古学也不例外,本次讲座叙述宋清两代的金石学进而和文艺复兴以来的古典研究进行比较,

 

我们在两处都能发现原始考古学的思维方式,甚至影响到了更广阔的思想范畴的形成。我先和他()家谈谈这个,这是刚刚学考古的也许还体会不到的事情。我也是参加了好几年考古工作以后才逐渐的理解,我们每个搞学术研究的人,如何深深的受传统的影响。每个国家的考古学家是他们国家学术界的亚团体,

 

张光直先生的学生叶默林写过一本书以社会人类学的角度专门研究中国的考古学家,他说考古学家在中国有一部分自由,但绝大部分还是很听话的一方面要听国家的话,一方面要听老先生的话。自力更生的能力还是比较差,我没怎么见过这样的书,所以感觉应该提出来,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下一代如何从上一代获得他的思考方式,如何变成当代考古学文化的一部分,但我感觉这本书并不考虑考古学的历史,没有考虑考古学的变化。

 

另外一本很相似的书是《性别与考古学》,这本书并不是研究性别考古,研究的是搞考古的单位里,如果考古学家的性别发生改变时,公众对考古学的认识是不是会有改变,后来发现考古界女性越多,考古学在社会上的尊重就越减少。当然这也不是一个永远有效的结果,也许随着社会的发展会有不同的结果。

 

我提上边两个例子就是让大家了解当代考古学家是作为一个社会单元的。这当然在以前的发展史也非常重要,对我来说影响最大的是六十年代提出的“范式”的变化。

 

大家都知道考古学和人类学上世纪在美国发生了两次范式的变化,一次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由旧考古(文化史)到新考古学(过程考古)的变化;另一次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由过程考古到后过程考古。这是美国考古的情况,美国考古有自己的特点,欧洲人来了以后就是历史,欧洲人来以前就是考古,欧洲人就是历史,印第安人就是人类学。

 

欧洲地区和美国不太一样,欧洲的考古就是史前史,而且也一般不再人类学下,虽然这些年受美国的影响有所改变,但英国、法国、北欧等都是和历史学走的比较近,好像没有什么范式的变化。在德国就更为复杂,由于纳粹的影响使德国考古学家不愿意涉足理论的研究,而更多的是对材料的编排。我们应该看到老考古学并没有推出历史舞台,尤其是在人类学系以外的,也用考古学方法做研究的别的学者,他们不太在意过程或者后过程的区别,比如希腊考古、埃及考古、两河流域考古这些以地方为主的考古学家,他们觉着好用的时候就用人类学系里发展出来的方法,但这并没有改变他们基本的方法,

 

其实中国考古在美国进入人类学系也是很偶然的,其他国家的文明都有自己的系,或者在研究这个地方的语言、文字和文化的系里,中国考古为什么没有到东亚系里去,可能是因为当时在美国搞中国考古的张光直先生刚好是个人类学家的缘故吧!且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类学系加入了搞中国考古的人,这是一个好现象。

 

日本的考古好像也看不出什么范式的变化,日本考古学家以前有点像现在的德国的考古,绝对不搞任何抽象的思维就是对东西尽量的了解和编排,但最近几年他们也从好多地方引进了像人类学的分析方法一类的东西,从而使自己的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日本最有意思的并不在这,而是在于他们成功的加入了公众对考古的了解,日本好像是全世界考古最被民众认可的国家,这是很值得大家学习的情况,但这是不是一个范式变化我就不敢说了。

 

中国近现代考古有没有发生考古范式变化,我就不好给出一个定论,好像有很多人提出从单文化论到多文化论(区系类型说)像是一个范式的变化,我对此持保留意见,我认为它们在根本方法上没有根本的不同,我反而发现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变化,就是中国考古的科学化,就是有更多的学者从历史考古中逐渐的脱离出来,到实验室去做研究,这当然会产生一些非常重要的研究结果,但是最后对中国考古学界会有什么影响还说不清楚。

 

现代考古学被介绍到中国来就是和历史学家想把历史科学化有关系,我想民国时期是仅次于战国时代给中国文明带来了很多重要的突破,我们其实到现在还没有完全的吸收完全,包括二十年代第一代考古学家做的工作在思想史上的作用,还没有完全被我们认识。但是考古被介绍进来就是作为一个比较科学的方法,能改正以前对历史观的认识,能够验证古代文献的正确性与否。当时考古学面对最大的障碍是疑古派,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一个很先进的理论被保守派拿来作为武器来打当时最先进的学术派,这不是唯一的一次,法国十七世纪也是这样子。

 

中国考古学最恨的好像就是金石学,认为它是完全不入流的、过时的研究传统,但是我们反过来想当时中国有多少现代考古学家,满打满算也就五六个,当时研究古代文化、文物的大多数还都是传统的金石学家,这也是没办法的,就连李济当时也只好让金石学的人进入史语所,所以从一开始传统金石学就深深影响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一直到现在,如果你二十年前问我传统金石学会怎么样,我可能会说二十年后金石学可能就没了,但现在看来恐怕我完全错了,其实传统金石学到了今天经济繁荣的中国,反而重新焕发了生机,这是我们正式考古的人应该非常重视的,这对我们做考古工作的是非常危险的,大家应该好好想想,反正金石学传统一直有,如果大家看李济和夏鼐的文章,他们都非常讨厌这些金石学家,

 

但是不得不承认他们到处都有,而且还用他们的方法研究用新的方法发掘的材料,我有一个想法不知道对不对,我和大家说一下,大家可以考虑一下来推翻我。我就想考古学被介绍到中国来,并不是一种全新的科学被介绍到中国,而是作为金石学的一个变种,我们今天的考古学其实就是金石学变化而来的,用黑格尔的说法就是一方面新的东西来了,但另一方旧的东西就在里面生存,所以我们现在还等着一个新的变化,才能让现代考古学真正的发展。

 

是不是中国真的需要刚才说的那么一个变化,至少到目前为止中国这套考古学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过多的引入外来东西,可能还无法适应发展的需要。

 

无论如何传统金石学的存在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来帮助我们解决为什么在现在世界的六个原生文明中,只有中国文明的研究有自己的人来进行,其他文明的主要研究者都是美国或者欧洲。反过来讲在美国和欧洲中从事中国考古的人是极不受重视的,且我们的研究在中国考古中学科的发展作用目前来说不重要,绝对没有像对其他原生文明的研究那样起主导作用,这是很好的事情,而且我总是在美国提出这个事情来,说中国考古在这方面是个模范,而且我们应该想办法让别的地区的研究者能够自己研究自己的文化,当然可能有一些地方,像埃及两河流域现在还不太现实,但至少应该为了这个目的而发展。

 

我的老师张光直先生很早就说,金石学从科学史的角度说当时是个很先进的东西,而且在当时为后世建立了一个几个世纪都没有改变的模范,我最近也开始对金石学感兴趣,这是因为我参加了洛杉矶的一个研究计划,来对比全世界现代考古以前的研究古代物质文化的传统。我主要负责东亚部分的撰写,我当年在北大学习时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研究金石学,且我自己还很感兴趣,虽然这可能对研究考古学的意义不是很大,但在这方面可以看出中西很有意思的共同点。

 

欧洲和中国的金石学在很多方面有类似的地方,加上他们两者对每个文明内部思想上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再解释它之前我先给大家一个我对金石学的初步定义:

 

Antiquarianism is or involoves, the systermatic preoccupation with the material ,remains of the past ,motivated by an interest in the past as such and attempting to bridge a rupture in transmission

 

这个定义也不一定完全正确,大家可以一起来探讨。我认为金石学必须是系统的;必须是关于过去的物质遗物的,不能是偶尔谈到一个东西,这个还不是金石学;不能单独谈文献,当然金文作为它的物质性是很重要但是光说它的内容就不够了,我还觉着必须有对古代感兴趣这样一个背景,比如有人他收藏了一块古玉,他喜欢这个质地或者器物,那这个还不能算为金石学,必须把这个古物当做某个时代的代表来理解才可以;还有就是金石学牵扯的是已经丢失的东西,后来又重新得到了,就是说研究者和研究对象必须有时间的缺环,不能有文化的连续性,如果有连续性的话,研究它的就不能算金石学了

 

世界上符合以上金石学定义的只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宋代以来的中国;另一个就是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中国和欧洲在金石学上有许多共同点,一个方面都是在经过长期动乱后形成的;另一方面就是在接触到了和自己不同的文化传统后形成的。欧洲开始进行大航海从而接触到了外面的文化,而宋代的知识分子则是受到了来自辽朝文化的影响。后来在欧洲传统的古物学慢慢就移到了旁边,只有一些小地方还有人研究本地区的古物,但是在主流的研究中已经放弃了。

 

在中国一方面给中国现代科学带来了一定的科学性,但同时也减慢了中国现代化的道路,总的来说明清时期考证学的发展也是宋代金石学的发展。还要谈的很多,大家可以想一想要讨论的问题,我们可以现在或者以后的讨论课上讨论,谢谢大家。

 

本次课程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几乎全北京市主要考古教育机构的人员都有参加:如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课后同学们和老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胜前:考古学家的演化
“人类多地起源说”存在巨大漏洞?中国专家:最好不要轻易下结论
考古学发展简史
中国考古学的“历史学情结” - 知乎
考古与盗墓--一颗科技树上的“两开花”
曹操墓的发现与考古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