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彭德怀本有机会收复延安,却掉头去打一座荒山,毛泽东连称高明

1948年3月3日,西北战场最神奇的一仗刚刚结束,硝烟还没散尽,西野司令员彭德怀还能听到外面国民党俘虏兵哼哼唧唧的声音,他签署完一份发给毛泽东的电报,心里头的一块大石头落了地。

彭德怀走出指挥所,看到外面打谷场上,散散漫漫坐着一大群乌压压看不到头的国民党军俘虏兵,大概有两万人吧,彭德怀大约还记得这个数字。这是参谋长告诉他的,他也就记了个大概。彭总心情实在是太激动了,没功夫记那些数字。这一个多月以来,他的心弦一直绷得很紧,说实话,这场仗打得实在是没把握。

彭总忘不了,也就是在一个月前,西野总部发生的那场争论。当时多数人都主张赶紧收复延安城,让毛主席亲自率领的中央机关有一个安稳的住处。而彭总却顶着万钧压力,把延安暂时放在一边,提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进攻目标。

一、西野司令部的一场争论

那场争论,发生在1948年1月。

彭德怀召开了一场军事会议,研究下一步进攻目标。彭德怀其实心中已有大概的方向,召开会议更多是为了统一思想,谁知道会议一开起来,大家居然提出三个迥然不同的意见。

有的主张收复延安,有的主张向西出击打马家军,有的主张南下关中直接进攻胡宗南的大本营。

随便打哪个方向都不轻松,需要强大的军力做支撑。西野已经财大气粗到这个程度了吗?

当时西野兵力确实大幅增加,从最1947年初的2万多人增加到7万多人。经过九个多月的内线作战,歼灭胡宗南7万多人。敌我兵力比例已经从十比一缩小为五比一。

对数字比较敏感的朋友们应该能看出来,西野增兵数字和歼敌数字差不多。没错,俘虏的国民党兵大部分吸收补入了解放军队伍,据统计,有的连队80%都是“解放战士”,也就是从国民党军转投入解放军的士兵。

网上流传一种说法,顺境看林彪,逆境看粟裕,绝境看彭总(也有说看徐向前的),这话真不是盖的,2万多人对胡宗南、马家军30多万人居然越打越强。

如今西野对比其他几大野战军虽称不上兵强马壮,但也足以称得上劲旅了。尤其是对付胡宗南和马家军更有底气了,所以大家才能提出这些稍显激进的进攻方案。

但是彭德怀头脑很清醒,并不认可这些方案。

马家军和胡宗南毕竟实力还很强大,不能贸然进攻他们的大本营,否则极易打成战略决战,以我们现在的本钱,跟敌人进行主力对耗是不划算甚至有危险的。

大家也觉得有道理。于是讨论方向逐渐转移到收复延安上。

延安是1947年3月丢失的,当时胡宗南调集主力大举进攻,延安没有足够兵力,中央决定主动放弃延安。蒋介石、胡宗南为夺占这个红色首府而高兴万分,蒋介石还亲临延安看了一圈,洋洋得意地宣称共军不久即可消灭。

延安的得失其实军事意义不大,更多的是政治意义,那是中央的旗帜所在,是凝聚全党全军的精神之源。所以一旦有条件,广大将士都渴望收复这座革命圣城。

彭德怀依然对这一建议不认可。

理由是,胡宗南大军在延安盘踞已近一年,修筑了坚固的工事,守备兵力有一万多人。而西野全军只有七万多人,至少要调动一半以上兵力围攻延安才有把握。但如此一来,动静太大,肯定会引起胡宗南大军围拢而来,打成主力对主力的决战,不利。

彭总的真正意见是,向延安南面的黄龙山区附近的宜川县进军。

谁知与会人员对彭总的意见,并没有达成一致。

黄龙山区一带很荒凉,处在延安与关中之间,东与山西省接壤。

通俗点讲,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向北够不着延安城,向南够不着关中。为什么要打这里呢?与会人员都比较迷茫。

彭德怀解释说,我军善于在山地作战。黄龙山区荒凉崎岖,是很好的山地伏击区。如果胡宗南不来救宜川城,那么我们就放心大胆地拿下这里,如果他来救,我们就在黄龙山中设伏,打掉他一两个整编师,这样就为下一步收复延安创造条件。

之所以大家有争论,就在于此。

彭总虽然看得长远,但是大家的考虑也不是没有道理,现在毕竟还有一个很紧急的事情:中央离开延安后,在陕北山沟里来回转移,处境很危险。

二、毛泽东连连遇险

自1947年3月撤离延安后,毛泽东亲率中央机关在陕北的山沟沟里打转转,拖住胡宗南的大部队,使其无法抽身参加中原作战。

当时跟在中央机关身边的兵力很少,毛泽东把主要兵力都分给彭德怀,让他带着野战兵团牵制胡宗南,所以只有4个连的兵力,300多号人。而且由于穷,没有多少武器,枪都是前线野战兵团淘汰下来的。彭德怀感到过意不去,瞒着毛泽东,偷偷给送了一批缴获的美制卡宾枪。但也就这点改善了,没有重武器,遇到大股敌人就没办法了。以这样的兵力保卫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可见当时西北情况之危险。

中央机关一度两次面临生死危险。

第一次是刚刚从延安撤出,毛泽东等人来到陕西靖边县的王家湾。

胡宗南部队发现王家湾一带无线电波非常密集,判断必定是中共中央机关在那里。47年6月9日那天,毛泽东、周恩来正在研究军情,警卫员突然闯进屋来报告,和王家湾只隔着一个山头的寺湾突然出现大量国民党兵。周恩来二话不说,赶紧爬上山头,用望远镜一看果然有大批国民党军向王家湾开进,顺着延河两岸,密密麻麻的全是。

周恩来赶紧命令机关全体人员紧急集合,收拾起所有东西准备出发,所有物资必须一点不剩地拿走,一片纸都不能留下,以防国民党军抓住我中央机关的线索。

当夜,趁着大雨滂沱野外漆黑,中央机关幸运地躲开了这股国民党军。

两个月后,中央机关再度遇险。

8月中旬,毛泽东率中央机关渡过无定河,闻知胡宗南的大将刘戡率军来追击,赶忙向黄河的小支流葭芦河一带转移。但转移到葭芦河边时,当时黄河正处于丰水期,又是连日大雨,大小河道都水都很深,如果花时间架桥渡河,极有可能会被刘戡追上。毛泽东在瓢泼大雨中要了根烟,在伞下点了好几次才点着,他狠狠抽了几口,沉思片刻,下定决心,不过河了,返回旧路。

返回旧路倒不是和刘戡迎头死拼,中央机关这点兵力,一半是机关工作人员,还不够刘戡所部两万多主力军塞牙缝的。

返回旧路和刘戡来的方向叉开路,一头钻进深山里。

这样虽避开了暂时的危险,但一旦刘戡过河后没有发现中央机关的踪迹,肯定会醒悟过来。到时也返回来追,那就更危险了。

这次凭中央机关自己是万万逃不过这次大难了。彭德怀闻讯赶紧派许光达率第三纵队前去救援,将刘戡部队死死挡在当川寺。许光达给各旅旅长下令,就算敌人炮弹落到我们头顶上也不准后退。如果中央机关损失一根毫毛,第三纵队就绝无生还之理。

在第三纵队拼死阻击之下,中央机关纵队得以安全转移到米脂县梁家岔。毛泽东高兴地对周恩来说:“这一仗生死攸关!”周恩来夸奖许光达功不可没、是中央机关的守护神。

两次战斗虽然都转危为安,但着实把大家都吓得不轻。中央机关和前线部队不一样,前线部队经常来回跑,苦一点、吃不好、睡不好,这都能克服。但中央机关是全国斗争的神经中枢,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能再这么转移下去了,必须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驻扎地。

所以西野高级将领们都很积极,把丢给敌人快一年的延安夺回来。

彭德怀能不理解这心情吗?自然,葭芦河遇险时,他比谁都着急。但他看得更远,此时收复延安的火候还未到。西北战局的关键是敌我力量对比,如果急于夺回延安,再把中央机关放在那里当靶子,反而会让胡宗南的部队集中起来,我军无法找到各个击破的机会。

所以,他仍然坚持先打宜川,在黄龙山区做做文章。

三、彭德怀的奇谋

彭德怀对山地作战很心得。红军时期就不说了,抗战时期在华北敌后抗战,没少在太行山区钻来钻去。

倒不是我军喜欢爬山越岭,任何一个成熟的军事家都不喜欢在山地作战,因为山峰会阻碍火力发挥,影响通讯,阻断机械化兵团展开的速度。

但是反过来说呢,当敌军在武器装备、火力等方面占优时,山区反而可以成为限制敌人火力发挥的客观条件。

抗战时期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作战,就是依靠太行山来限制日军机动和火力发挥。日军不得已专门研究山地游击作战,还派了个什么山地战专家阿部规秀来专门对付八路军,后来被陈正湘在黄土岭战斗中击毙。

彭德怀的意图是,一方面围攻宜川县城,一方面在黄龙山区埋伏,待胡宗南派兵前来增援,便以主力在山区包围歼灭援兵。彭德怀估计,只要一打宜川,胡宗南必定会派主力来救。派的主力军也必定是刘戡的整编29军。

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彭德怀讲出他的想法,仍

未能统一思想,但军事会议有军事会议的特点,以最高军事指挥官的意见为准。彭德怀将此意图告知主要领导,随即制定了作战计划,向中央报告。

毛泽东接到这个务缓不务急的作战请示,起初也有点懵。攻打陕中山区的小县城,从哪个角度看都不能立即取得较大战果。当时陕北情况已经危急到触及底线的程度了,胡宗南持续保持高压进逼之势,我军连续迎战虽然歼敌众多,自身也是疲惫不堪。尤其是陕北土地贫瘠,人口稀少,我军能控制的根据地只有90多万人口,支撑近10万人的全脱产部队、机关、学校人员已经到了极限,毛泽东本人每天都吃不到足够的主粮,被迫以黑豆充饥。

各大战略区都请求派兵到陕北保卫中央,中央军委也一度考虑把陈赓兵团就近调回关中,但毛泽东一想到陕北经济情况如此紧张,再调入数万部队,老百姓就没法活了,因此断然拒绝了调陈赓入陕。

现今军事局面持续紧张,当务之急是击破胡宗南和马家军分区固守的局面,或关中、或延安、或陇东,巩固一块根据地。

彭德怀此时突然提出此一作战建议,实在出乎毛泽东的意料

但毛泽东本能地感觉到,彭德怀既然这样打算,必然有其合理性。毛泽东概略性地询问了彭德怀的打算后,认为虽有可行性,但也存在胡宗南不管宜川、继续向陕北压缩的可能。

彭德怀回复说,如果胡宗南不来救援宜川,我军拿下此城便可进一步扩大战果,在关中北面建立根据地,同时可控制东出山西的黄河渡口,到时王震的二纵队便可左出右入,把关中彻底闹他个天翻地覆。

胡同挤驴,两头堵。彭德怀原来早已筹算出如此高明的战略。

这件事给毛泽东带来极大震撼。

我军几大方面军指挥员,彭德怀、林彪、刘伯承、粟裕,包括徐向前、贺龙,各有各的特点。

简单说一下,如果手里只有一万人,林彪能在最短时间内再增加一万人,甚至十万人,保证在整体层面兵力占优势。

刘伯承是军事家、军中孙武,他会把一万人分成十队,每队一千人,然后再组合起来,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一万人能打出两万甚至三万人的效果。

粟裕是逆风圣手,能够在一天之内从不同的地方再调来一万甚至十万人,以绝对局部优势把敌人剧烈而干脆地锤死。

徐向前像汉朝名将韩信一样,不管这一万人是战五渣还是主力军,都能以他们为基础再练出一万人。

彭总的特点向来是硬桥硬马硬劈硬砍,在打巧仗、批亢捣虚方面并不擅长。

这种出敌不意、向来是粟裕最拿手的战法,没想到彭总也能神光一现、设计得如此高明。

毛泽东同意了。于是专门回复电报,把打宜川围敌打援上升成为中央意志,一场奇谋之战就此拉开战幕。

四、山中激战

1948年2月23日,彭德怀命令三纵司令员许光达、六纵司令员罗元发包围宜川城,让他们进行猛攻,但攻而不取,让城中敌人不断地向胡宗南求援。

胡宗南虽然打不过彭德怀,却一直自负得很,认为彭德怀手中兵力不多,而且也不禁打。于是命令帐下头号大将刘戡率整编29军下辖的两个整编师共4个整编旅,去救援宜川。

胡宗南判断彭德怀只有5个旅兵力,而且大概都是拿着破枪破炮的游击队,在刘戡的4个正规旅面前不堪一击。

不过刘戡毕竟是个久经沙场的老将,他对胡宗南颇有些微词。

我们大致说说刘戡的背景。

刘戡生于1907年,和粟裕同岁,湖南桃源人,1924年由广州陆军讲武学校并入黄埔军校,成为第一期学员,与胡宗南是同届生。抗战时就已经升为中将军长,按理说与胡宗南应该是平起平坐的。但由于胡宗南得蒋介石宠信,军衔虽然也是中将,却一升再升,当上了西北王。刘戡成了他的下属。

两人暗地里似乎一直较着劲。

刘戡的整编29军原有4个整编师,兵力大约近10万人。但胡宗南一直借口支援中原作战,不断把刘戡麾下的部队往外调,导致这个规模庞大的29军越来越空,在宜川之战爆发时只剩下3万人。刘戡叫苦不迭,胡宗南却不加理会。

这次胡宗南派刘戡援救宜川城,刘戡心里一直打鼓。

走到宜川外围的瓦子街时,刘戡考虑到两侧山区易于设伏,怕有埋伏,因此打算先解决彭德怀的伏兵,再长驱直入救宜川。谁知胡宗南却不同意这么打,要刘戡急速进兵解救宜川之围,否则城池若失要他提头来见。

刘戡骂骂咧咧地对手下的师长们说:“老子明知共军设了口袋阵也要往里钻,能有什么办法?”

2月28日,刘戡所部4个整编旅全部进入我军伏击地域,西野各旅迅速把各个隘口、山口全都封死,以9个旅的优势兵力向刘戡发起猛攻。

这次战斗十分惨烈,刘戡部队抵抗意志十分强烈,每一处山头都与解放军拼杀到最后一人。

有一个团反复进攻无法得手,团长任世鸿亲自带特务连进攻国军的一道山梁,结果中弹牺牲。

国军方面也不容乐观,刘戡手下的一个师长、两个旅长、一个副旅长都当场阵亡,可见打得有多凶。

刘戡见实在无法突围,向胡宗南发电报求援。胡宗南这时才明白过来自己的决策有多蠢,于是派空军飞机前去支援。可是当时大雪连日,飞机既无法降落搭救刘戡,也无法向已经打在一起的战场投弹轰炸。

战至3月3日,刘戡所部全军覆没。刘戡拉响了一个手榴弹当场炸死了自己。

瓦子街一战,西野歼敌2.9万人,其中毙伤3000余。宜川城也被我军夺取,守城旅长张汉初被俘。

西野将士打扫战场时发现了刘戡的遗体。彭德怀说,刘戡虽然是反动军官,但念在他抗战时为国家为民族立过功,人死为大,可以让家属来认领。彭德怀下令把遗体收敛好,通过广播电台向胡宗南通告,如果家属来认领,解放军将提供方便。

胡宗南认为这是彭德怀的“政治炸弹”,有心不去领遗体,这边家属又闹的大家,为了安抚各方情绪,便派人去接回来刘戡和其他几位阵亡的师旅长,为他们厚葬。

这场战役对国共双方最高层都产生极大震动。

毛泽东兴奋地表扬此战:“这次胜利,改变了西北形势,并将影响到中原的形势。”

蒋介石气得暴跳如雷,大骂胡宗南无能,下令将胡宗南撤职留任。在给胡宗南的电报中怒道:“宜川丧师,不仅为国军剿匪最大之挫折,而其为无意义之牺牲,良将阵亡,全军覆没,悼痛悲哀,情何以堪。”

此战之后,彭德怀顺利达到了他的战略预期,西野对关中胡宗南大本营构成强大压力,胡宗南不敢再在陕北穷追中央机关,毛泽东的生存压力自然而然地消弥于无形了。

往更大的层面看,彭德怀一战扭转了西北攻守之势,从此转入主动进攻的节奏之中,迫使胡宗南不断把送到中原作战的兵力调回关中,客观上给中原刘伯承、陈赓作战减轻了极大压力。

彭总之能,神乎其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毛主席撤离延安,为何不过黄河坚持转战陕北?
地图上的战争:青化砭战役,彭德怀埋伏国军,整吞国军31旅
放羊老人吹了一个牛,胡宗南脸色大变,果然彭德怀送来刘戡的尸体(转自网易)
刘邓大军被围,毛泽东3次拿笔掉落,见一人进屋,大喊:我没有病
蒋介石一生中唯一一次到延安,看了毛泽东的窑洞,大呼后悔
毛主席被国军围堵,在路边写下7个大字,刘戡看到后停止追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