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絲綢之路 錦繡中華

  圖:⑩南宋樓璹《耕織圖》所繪花樓機。故宮博物院藏

  陸上、海上兩條「絲綢之路」,是我們祖先留下的寶貴物質、文化遺產。這兩條「路」開闢和持續存在的前提,是我們古老的中國是絲綢的發源地,並且絲織業長期發達繁榮領先各國。如今國內外學術界普遍公認,栽桑、養蠶和利用蠶絲織造絲綢,是古代中國人的偉大發明。這對人類文明的貢獻,不亞於「四大發明」。\姜舜源 文、圖

  大約在公元前五世紀,即距今二千五百年前後起,我國絲綢開始流傳國外,絲綢生產經驗和技術隨之傳播四方。大致路線是:東經朝鮮半島,傳至日本;北越阿爾泰山脈,傳至俄中腹地或更遠;西經中亞傳到波斯,再傳至歐洲;西南則傳入印度。總的看,在公元前已傳布歐亞大陸。唐朝開始我國經濟重心南移,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我國絲綢又通過海路傳遍東南亞,遠及歐洲、非洲、拉丁美洲。陸、海不同傳播途徑合圍,中國絲綢及其紡織技術惠及全人類。中華民族是富有發明創造力和愛好和平的民族。幾千年來兩條「絲綢之路」,成為中國與世界友好交往的紐帶,古代中國被稱為「絲國」(Seres),本身既是以特產馳名,同時寄意美好、和善的嘉許。

  「玉帛」中國 「男耕女織」

  中國還是玉石的故鄉。與青銅不同,玉和絲綢貫穿於中國人古往今來的生活之中。「玉帛」代表和平。中國人總希望「化干戈為玉帛」,反映了愛好和平的民族性格。

  中國古代傳統農業社會基本分工是,「男耕女織,不奪其時(不誤農時),以供財用」(宋鮑雲龍《天原發微》卷三)。男人「力田」種地,女人在家織布,優勢互補,一起解決吃飯和穿衣問題,真的是「婦女能頂半邊天」。

  為了桑蠶業發展,古人不斷提高桑樹栽培技術,特別是通過桑樹嫁接,大幅提高桑葉品質和產量,促進了養蠶業發展。而繅絲車從手搖到腳踏,絲織機從手提起綜到腳踏起綜,以及束綜提花機的發明,型板印花取代手工描繪等等,使絲綢業的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無數能工巧匠的創造發明,使我國古代絲綢生產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產品享譽世界。

  在筆者看來,先民們對絲綢的發明和發展,似乎自始不是僅僅為了解決生存基本需要—溫飽。在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時代出現絲織品說明,哪怕人人填不飽肚子,也阻擋不了他們對生活美的追求。因為絲綢的禦寒性能,比起獸皮實在相形見絀,若但求溫飽,實在無需費時費力去採桑、養蠶、抽絲剝繭,紡線絲織。他們推動物質生產同時,追求的是文而化之,嚮往文明社會!最顯著的事實是,中國繪畫伴隨、依賴絲織品產生。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說:「繪,會五彩,繡也。《虞書》曰:『山、龍、華蟲作繪』。」說的是中國繪畫從一開始,就與絲織品相伴而生,四千多年前堯舜時代,就在衣服上繪山、龍、華蟲等「十二章」紋飾。孔子回答弟子們對古詩「素以為絢兮」的疑問,指出:「繪事後素」。素就是紈素,白絹,他說這是講繪畫就是在白絹上進行。周代《詩經》裏已有羅、綾、紗、綺、錦,春秋末期的孔子嚮往穿上西周的衣冠,「服周之冕」(《論語.衛靈公》)。此後綾、羅、綢、緞等門類齊全、色彩紛呈,漢語裏許多大事以絲綢及其紡織比況。

  比如:「經緯」,出自紡織上的經線、緯線,進而生發出「經天緯地」、「經書」、「緯書」;「綜合」、「組織」,出自絲織機部件「綜」,它牽引着兩組經線上下交錯分合,讓穿梭的緯線通過,經過不斷綜合,組織出布帛。我國在新石器時代已採用線綜生產織物,後出現竹綜、金屬綜。而許多美好事物,也都以精美絲織品形容,諸如錦繡前程、前程似錦,繁花似錦、錦上添花,化干戈為玉帛等。

  六千年紡輪 四千年絹片

  中國原始紡織技術,可以追溯至一萬多年前舊石器時代中期。大致在一萬年前進入新石器時代不久,便出現了最早的紡織工具—紡輪(圖①、圖②),原始紡織機—腰機。圖①是西安半坡遺址,出土距今六千至六千七百年前陶紡輪,同時出土的陶器底部有麻織品印痕,說明他們確實織出麻布了。圖②是浙江餘姚河姆渡出土距今七千年前陶紡輪。兩處遺址東西相距一兩千里地,說明那時紡織技術已經普及。

  絲綢的發明包括兩方面內容或者說前提:作為紡織纖維繭絲的利用、家蠶的馴化。大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先民已懂得利用蠶絲。早在一九二六年,在山西夏縣的距今六千年前仰韶文化遺存中,就出土人工割裂的蠶繭。而浙江餘姚河姆渡出土的骨盅鐫刻着蠶寶寶,距今七千年。在浙江吳興錢山漾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家蠶絲織成的絹片、絲帶等,經碳十四檢測為公元前二千七百五十年,即距今四千七百年前。三千多年前商代甲骨文中有「蠶」、「絲」、「帛」等字。河南安陽大司空村、山東益都蘇埠屯商墓中亦出土過玉蠶。河南安陽出土三千多年前殷商青銅器殘片上,還帶着絲絹殘片遺跡(圖③)。

  金玉陶瓷 以蠶為祖

  近年來出土了大量蠶寶寶造型或圖案的玉器、陶器、青銅器、瓷器。地域分別從北到南,自西向東,可謂遍地開花。其中玉石蠶寶寶,集玉石、桑蠶絲織於一身,恰好代表了「玉帛」的意涵;他們形態各異的造型,反映了蠶不同生長期體態特徵。

  巴林右旗博物館藏距今五六千年前紅山文化玉蠶(圖④),長七點九八厘米、厚二點六厘米、孔徑一點六八至二點五八厘米,黃綠色,內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遺址出土。當時同時出土有大大小小四隻玉蠶。這件略呈圓柱狀,頂端較平整,雙目圓形,略外凸。器身上半部施以規整的凸弦紋,表現蠶寶寶軀體背部紋理,下半部光素,尾端略上翹,造型古拙質樸。兩側有一對穿透的圓孔,說明是懸掛佩戴。

  甘肅省博物館藏距今四千年前「齊家文化」蠶紋紅陶雙聯罐(圖⑤),口徑十二點五厘米。此器由兩個橫條,將兩敞口鼓腹罐緊緊相連,罐面陰線淺刻蠶狀的條紋,率真寫意,稚拙可愛。

  寶雞市周原博物館藏西周(前十一世紀至前七七一年)蠶形玉珮(圖⑥),長一點九厘米、厚○點八厘米,白玉,陝西扶風縣齊家村遺址採集。玉色純淨光亮,圓雕,玉蠶肥胖,短體屈身,以較粗之陰線表現蠶節,圓目,張口,下唇中鑽一透孔。整體形象更像從蠶繭裏取出的蠶蛹。

  周原博物館還藏有一件西周半月形狀蠶形玉珮(圖⑦),扶風縣強家村一號墓出土。玉色青黃,圓雕,通體琢成節狀,彎曲成半圓形。巨目圓嘴,頭部平齊,大耳,口中鑽一圓孔,與側面一孔相通,尾部兩面削薄成榫頭狀,通體拋磨光亮。這件整體形象更像在溫室裏不停吃桑葉成長中的蠶蟲。

  蠶吃桑葉成年後,開始吐絲,作繭自縛,把自己包裹在繭房裏;接下去會化為幼蟲蠶蛹。如果等到破繭而出,變成成蟲飛蛾,繭絲齊斷,兩三個月養蠶就前功盡棄。所以一經繭成,即將其用熱水煮死,繅絲女工抽絲剝繭,集成絲線原料。這兩件玉蠶分別刻畫了成長中的蠶蟲、作繭後被取出食用的蠶蛹,兩個生長階段的形象。

  成都博物館藏戰國(前四七五至前二二一年)青銅蠶紋戈(圖⑧),通長二十六點五厘米、寬七點六厘米。戈身前半部分稱為「援」;後部分用來鑲在木柄上的部分稱為「內」。此戈「內」雲雷紋、竊曲紋等構成的圖案中心,有一蠶紋,研究者認為他代表蜀國祖先「蠶叢」。古代各部落的中國人以龍為裝飾物的為多,但古蜀國人崇拜蠶,祖先蠶叢氏,就是一位桑蠶專家,因而被奉為蠶神。從《蜀王本紀》《華陽國志》都記載他「教民蠶桑」。

  束綜提花織機 古代登峰造極

  我國古代紡織技術創新一直未曾停步(圖⑨)。因原始腰機和斜織機只能織出沒有花紋的平紋織物,後來發明了挑花桿,在其上挑織圖案。或者挑一緯織一緯,或者挑一個循環織一個循環,但仍感覺效率不高。於是一面軟化挑花桿,用綜線來代替挑花桿,創造出多綜式提花機;二是保持挑花桿挑好的規律不變,想方設法把其中規律反覆地傳遞給經絲,又創造出花本式提花機。

  花樓機是在這一切創新基礎上進一步創新,是中國人又一偉大發明。其機械原理極為複雜。織造時兩人配合操作,一位挽花工坐在花樓之上,口唱手拉,按提花紋樣逐一提綜開口;另一位織花工在花樓之下,腳踏地綜,投梭打緯。南宋初年,朝廷在全國推廣農學家樓璹創作的科普連環畫《耕織圖》,其中一幅專門描繪一部大型提花機(圖⑩)。這部提花機有雙經軸、十片綜,上有挽花工,下有織花工,她們相互呼應,正在織造結構複雜的花紋。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提花機。宋代精美絕倫的絲織品,就出自這高度發達的機械;同時提花機也是在此時傳到歐洲,西方近代化織機就是在此基礎上形成。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記錄了提花機此後進一步完善,在古代科技條件下登峰造極。而宋、元、明、清絲織品正是錦上添花。(圖11、12、13、14)

  發明創造 奉為神聖

  中華民族極端推崇科技發明和文化創新。帶領大家改變了人類命運的科技發明,古人尊之為神聖。帶領先民告別穴居野處野蠻人生活,「構木為巢」蓋房子的「有巢氏」,帶領先民「鑽燧取火」,從此吃上熟食的「燧人氏」,戰國思想家《韓非子.五蠹》,均稱他們為「聖人」。創立和發展原始農業的炎帝為「神農氏」,而「畫八卦」開文字之先河的「伏羲氏」為「人文始祖」(圖15)。

  「嫘祖」,是中華民族桑蠶和絲織業的女中堯舜。《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她帶領先民們養蠶、繅絲,漢代起皇后每年四月祭祀「先蠶」,北周以後將嫘祖作為桑蠶業發明人「先蠶」,說她「親蠶為絲,以率天下」(宋代胡宏《皇王大紀》),與同時代的炎、黃二帝同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清代保持男耕女織傳統,仲春皇帝到先農壇舉行「親耕禮」;暮春三月,皇后主持國家祀典「親蠶禮」,祭祀先蠶嫘神,還要親自採桑餵蠶、獻繭繅絲等。遺址即今北京北海東北部的「先蠶壇」。

   (作者為中國歷史文化學者、北京市檔案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瑾瑜匯】莊嚴敦厚 富足興旺——玉豬
玉琮:簡介,古代禮制,石器時代,齊家文化,虢國玉琮,基本概況,延伸內容,各時玉琮,
【瑾瑜匯】靈氣生動 富足有餘——玉魚
【瑾瑜匯】玉玦漫谈
知识提纲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当国际大拍“撞脸”「馆藏文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