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看楚汉木漆器的发掘修复与“华美再现”

原标题:今天起,到扬州看楚汉木漆器的发掘修复与“华美再现”

“华美再现——汉代木漆器保护成果展”今天在扬州博物馆开幕。展览分为中国古代漆器工艺、楚汉木漆器的考古发现、楚汉木漆器的保护修复、保护成果永续传承4部分,祈望通过荆州和扬州两地出土汉代木漆器及保护成果的同场展示,传达汉承楚风的浪漫主义美学发展之历史状态。


中国古代统治者生活用器。商周时期重青铜器,两汉代之以金、银饰漆器,唐宋以降、瓷器继领风骚。与青铜、瓷器是以矿物冶铸、烧造成型的无机结晶体不同,漆器的主要成分为有机物,主要以木材,紵布制成胎体,再用漆树提取之漆液髹饰,固化后成器,长久保存不易。对于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历经水浸、降解与微生物危害的战国、秦汉木漆器来说,出土后的脱水保护曾为困扰考古与文物保护界的重大难题。




汉代·银扣金银箔贴饰云气鸟兽纹漆奁


2005年,国家文物局依托湖北省文物保护技术力量及首创的乙二醛法等技术专利,在湖北设立了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2013年,在国家文物局的关心和促成下,地下埋藏汉代木漆器的重镇扬州,与基地依托单位之一的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扬州工作站挂牌成立。

历史上的荆州曾是楚国的首都郢城所在地,而扬州的广陵故称,则源自楚怀王十年(公元前319年)在吴王夫差的邗城废址附近构建的新城。西汉初,经过吴王刘濞悉心经营,广陵城成为诸侯王国吴、江都、广陵的都邑,以富庶名于天下。



西汉·玳瑁贴饰漆樽


两千年以后,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带来考古成果的大量涌现。文物保护的历史重任使相距千里的两座历史文化名城再度携手,在技术合作五周年之际,协力举办阶段性成果汇报展,祈望通过两地出土汉代木漆器及保护成果的同场展示,使参观者对汉承楚风的浪漫主义美学发展之历史状态,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西汉·素面虎头枕楚国,又称作荆、荆楚,是西周时期的一个子爵小国。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到春秋时期,从原本方圆数十里的小国变成了沃野千里的大国,占据了半壁江山。楚国疆域扩张最广时,东临大海,西抵巴蜀,南达两广,北至陕南,拥有今川、鄂、湘、赣、皖、苏、浙、豫、陕、鲁等省的全部或部分。



周慎靓王二年(公元前319年),“楚怀王槐城广陵”,在邗城旧址重筑新城,三年后在这里设置“广陵邑”,从此扬州又多了“广陵”之称。历史上的荆州是楚都郢城所在地,而扬州则是汉广陵国都。荆州与扬州作为战国及两汉时期楚地的重要城市,虽然相隔千里,但在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木漆器是楚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载体之一,在西汉早期,漆器胎体多为木胎,纹饰则多以变形鸟纹与云气纹为主题,表现手法抽象变形、写实题材较少,具有较多的战国晚期楚文化的特征;西汉中后期,夹纻(zhù)胎漆器日益增多,绘画风格则以写实题材为主,装饰手法更加丰富,广陵漆器的地方特色日益分化。



西汉·素面铜柿蒂饰漆面罩


气韵灵动——中国古代漆器工艺

《髹(xiū)饰录》(明﹒黄成)——该书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古代漆工专著。“髹饰”一词,初见于《周礼》。“髹”指拿刷子蘸漆髹涂器物;“饰”即装饰。也就是说,古人以“髹饰”代指以漆髹涂器物而装饰。黄成在书中把前人和自己的漆工经验加以总结,较全面地叙述了有关漆器的品种和髹饰的各种工艺。分乾、坤两集,共十八章,一百八十六条。

在坤集的“质法第十七”记录了漆器的基本制造过程:一为棬榡(制胎),二为合缝(拼合粘接),三为捎当(填缝),四为布漆(加固胎体),五为垸(huán)漆(刮灰),六为糙漆(刷底漆和面漆)。

漆器的底胎一般以木胎为主,兼有竹胎、陶胎、夹纻(zhù)胎等。


楚汉时期,美观实用的漆木器已取代青铜器,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各种新的装饰技法相继出现,漆器艺术的发展达到一个顶峰。


漆器表面的装饰手法一般有彩绘、锥画(针刻)、金属扣、金银贴饰、镶嵌等。


汉代漆器艺术是我国漆艺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是我国工艺美术宝库和源远流长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世界文化之林中的不可多的的奇珍。



重见天日——楚汉木漆器的考古发现


木漆器只有在其特殊的埋藏环境才能留存下来,根据出土文物的区域特性,依据绝对含水率指标,基本有以下几种类型: 饱水(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以及河南南部)、 亚饱水(河北、陕西、甘肃等)、干燥(新疆)。

荆州、扬州所处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润,雨量充沛,楚文化地域施行以木棺椁作葬具的土坑木椁埋葬制度,由于棺椁具有的良好密封性能以及埋藏较深、填土夯实等原因,使得墓葬能稳定的保存于地下水位以下,从而十分有利于随葬木漆器的保存。


漆器考古发掘现场




考古工地


木漆器长期埋在地下墓室中,基本上是处在一个比较稳定的环境中。出土之后,整个环境包括温度、湿度、气体的成份、光线等,都发生了变化,这种突变对出土后的木漆器影响很大。如出土的饱水木漆器在空气中放置30~60分钟之后,即会收缩、起翘。有些出土彩绘木俑在阳光的照射下,十几分钟之内其表面彩绘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因此,在出土现场对木漆器进行临时性加固与保护,使出土文物及相关遗存实现由考古现场到博物馆或实验室的平稳过渡,是文物保护的首要环节,日益得到考古界和文物保护领域的重视。



考古发掘现场


考古现场的文物保护技术,主要是围绕影响文物保护的温湿度、光照、空气污染物以及微生物等环境因素,立足于现场各因素的研究与控制,所进行的调查、分析、清理、加固、提取、包装及运输等各项工作。

妙手回春——楚汉木漆器的保护修复

由于竹木漆器属于有机质类文物,极易受埋藏环境中各类有害物质的腐蚀以及微生物的分解,使得器物胎体中的纤维素与半纤维素产生严重的降解而导致胎体糟朽,丧失机械强度。在这个过程中,漆器表面的漆膜、彩绘也会因为环境腐蚀和胎体的变化而发生病害。

因此对于出土漆器的科学修复就极为重要。


出土饱水木漆器类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流程对木漆器文物的材质、工艺以及病害等进行分析与检测,不仅是文物价值研究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为文物保护、修复、保存等技术的研究、应用、评价提供科学的依据。因此在每次修复前,都需要进行科学检测。


在出土漆器脱水后,需对变形的文物进行整形,才能继续进行下一步修复。整形的方法一般有:捆绑法、顶撑法、夹板法、翻模法等。



漆器修复前




漆器修复后


在漆器整形完成后,再进行胎体修复、漆膜修复、彩绘修复等多种针对性修复让出土的漆器“华美再现”。

涅槃重生——保护成果永续传承



西汉·彩绘鹤纹漆匜


修复文物也是在修心!我们修复的是历史的遗存,展示的是古人的智慧,传承的更是中华之文明!



西汉·环带纹漆樽




西汉·彩绘柿蒂瑞兽纹漆笥盖





展览名称:《华美再现——汉代木漆器保护成果展》


展览时间:10月26日——2019年1月8日

展览地点:扬州博物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4)扬州博物馆汉代漆器展之灵动气韵
地下墓葬,城市千年的印迹
朱超龙:仪征杨庄西汉墓出土漆盾
四川蒲江船棺葬出土战国饱水漆柲的保护研究
湖北省博物馆导游词
从“累赘”到“名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