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乾隆爷爱上法式小清新…

原标题:乾隆爷爱上法式小清新…style堪比最炫民族风!

“世界上任何两个陌生人都能通过最多六个人而间接地认识彼此。”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曾在1967年提出了这个六度分隔理论。

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虽然朱一龙、蔡徐坤、王一博不认识你,但是不要难过,你和他们每一位之间最多通过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就能认识彼此!

是不是瞬间觉得和偶像距离很近?!

六度分隔理论让现代人认识到了世界之小。

那么,在交通闭塞,信息不发达,交友不便的古代,人与人之间能够轻易地认识吗?

当左边遇到右边,能成为好基友吗?

比如,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布歇(1703-1770)和乾隆(1711-1799)。一位来自于法国,是将18世纪洛可可艺术发挥到极致的画家;一位来自于中国,是我国封建王朝发展到最高峰时期的君主。

有一种CP叫做布歇和乾隆

虽然两人生活在同一时代,但是横跨欧亚,毫无关系的他们,如何能够漂洋过海认识彼此?

而事实是,他们居然能够认识彼此!因为布歇曾经创作过一组画,虽然几乎每个中国人看到都忍不住要吐槽,但是口味重的乾隆爷居然爱上了!

娇媚洛可可秒变最炫中国风

熟悉西方美术史的人都知道,布歇是法国洛可可画派代表人物,一个能够把神话女神,宫廷贵妇画得活色生香的男闺蜜式画家,行走的美图秀秀。

史上最牛小三蓬巴杜夫人

布歇曾创作了《浴后的狄安娜》、《蓬巴杜夫人》、《奥莫尔菲小姐》等代表作的艺术家。在这一类画中,女人的皮肤吹弹可破,衣服华丽无比,让男人看了会爱上,女人看了会嫉妒。

不过,布歇也不是所有的作品都是以美女为创作对象。1742年的沙龙展上,布歇破天荒展出了八幅中国题材的作品:《宴席》、《舞蹈》、《庙会》、《渔情》、《捕猎》、《花园》、《召见》以及《婚礼》。

布歇心中的中国宴席长这样

为什么布歇,一个曾未去过中国,可能都没见过中国活人的人会想要画中国组画?

因为当时整个欧洲都在流行中国风,即称之为chinoiserie的中国风格!

上到皇帝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是中国粉,喜欢用中国的瓷器,喝中国茶叶,穿中国丝绸,连建筑设计及装修也喜欢中国样式的,比如法国有路易十四的大特里亚农宫(瓷宫),德国有波茨坦无忧宫的中国茶楼,瑞典有卓宁霍姆宫的中国楼,英国有邱园的中国塔等。

无忧宫中国茶楼

因此,布歇为了迎合当时欧洲社会上的中国热,画了中国组画,虽然意料之外,但确是情理之中。

不过,布歇的这些中国画在我们中国人看起来有点滑稽可笑。虽然为了强调中国风,布歇特意画了青花瓷、团扇、中国伞、服装等这些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的物件,但是这些中国画怎么看怎么不伦不类。

布歇,花园

在人物穿着上,当时的清朝都建国一百多年了,布歇笔下的人物尤其是皇帝却穿着前朝戏服;

在重要仪式上,皇帝召见群臣,中国的婚礼等场景没有一点儿秩序,闹哄哄地像西方狂欢派对;

在人物姿态上,中国人物群像画讲究尊卑之序,人物姿态端正,这里完全是西方式的,甚至有女子抛头露面地半躺在男人身边!

布歇,渔情

这种虽然在模仿中国,但却兼具中西而又非中非西的风格让中国人哭笑不得,只想吐槽,但是在当时的法国却大受欢迎。毕竟,在当时,真正的中国通不多见,意淫中国文化的伪粉丝倒是不少。

法国皇家博韦工厂看中了布歇的这幅组画,于是选取前六幅设计成壁毯,成为热销爆款,被上流社会所喜欢。布歇的中国组画被看作第二期中国壁毯,因为早在路易十四时期,这个工厂就设计过中国壁毯并成功地赠送给康熙皇帝,路易十四和康熙,两位伟大的君主,通过一组壁毯,实现了建交。

中国壁毯之皇帝出行

那么接下来,布歇的这组第二期中国壁毯,等待着能够把它们送到乾隆手中的人物出现。

这个时候,中国传教士高类思和杨若望登场了。

不会代购艺术品的中国人不是好的传教士

乾隆年间,由于政府限制洋人活动,导致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传教受阻,外国教会退而求其次,通过培养中国传教士的方式进行着他们的宗教事业。

高类思和杨若望被选中前往法国留学深造,以便学成归来后担任神职,在国内传教。

为什么传教士的名字都差不多

二人于1751年在法国传教士卜日生的带领下前往欧洲,不过由于英法战争及法国宗教政策的耽搁,二人直到1763年才获得回国传教资格。于是1764年初,高类思和杨若望向主管远东航务的国务大臣贝尔旦提出申请,要求回国。

布歇心中的庙会

贝尔旦对中国十分感兴趣,他很钦佩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他认为中国是世界各民族中一位阅历丰富的长者,是值得法国学习的对象。

不过爱国务实的贝尔旦可不像布歇这类艺术家,停留在对瓷器、丝绸等中国货的欣赏和享受上,他更感兴趣的是如何扭转法国与中国的贸易逆差,凭什么中国货在法国大行其道,法国货在中国却卖不出去!

遇到这两个精通中法文化的中国年轻人,让贝尔旦仿佛看到了希望。通过他们,可以了解中国的制造工艺,然后取长补短,提高法国制造工艺水平!

布歇,舞蹈

于是贝尔旦将二人引荐给路易十五,并提出自己的想法,高类思和杨若望被批准再次推迟回国。高类思和杨若望被安排在法国学习制造工艺,考察工厂及工业设施,以便他们与中国相同行业进行对比,找出差距。

于是,二人将宗教事业搁置一边,不务正业地做起学术研究,并形成了一份考察研究报告。二人再报告中充分肯定了法国挂毯的工艺技术,认为如果法国能生产出符合中国人口味图案的壁毯,定能受到中国上流社会的欢迎。

布歇,捕猎

在二人回国之际,贝尔旦还布置了额外工作,要求他们回国也要做好调查研究,包括法律、宗教、商业、社会等方方面面,要整理成文字,及时汇报给他。

于是,高类思和杨若望带着工作任务和法国国王和贝尔旦等人的礼物,以及手提印刷机、望远镜等先进机器搭船离开法国,其中就包括布歇原创的第二期中国挂毯。

直到1766年,高类思和杨若望才回到阔别十五年的祖国。由于乾隆禁止中国人出国,二人不敢公开自己的留学经历,只好通过服务于宫廷的洋人传教士,把法国国王的礼物交到了乾隆和高官手中。

布歇的《婚礼》,为什么顶着红盖头的是个男人

那么问题来了,乾隆到底会不会喜欢布歇原创的这些挂毯呢?在得知答案前,我们可以依据乾隆的审美喜好进行一番猜测。

不是农家乐审美 是贵族中式洛可可

乾隆喜欢啥样的艺术品?

曾经央视文博综艺《国家宝藏》中给出过答案。

节目通过王凯饰演的乾隆与王羲之、黄公望、雍正的梦中对话,用王黄以及乾隆爸爸来吐槽乾隆的农家乐审美。乾隆的“村系审美”一下子走上风头浪尖,成为网友热议的对象。

乾隆的花哨审美主要体现在瓷器收藏上。乾隆时期收藏的瓷器,不同于雍正朴素淡雅的风格,以造型浮夸为主。其中的杰出代表是有着东北乱炖风格的瓷母瓶。

瓷母瓶了解一下

瓷母瓶是一个集各种高低温釉、釉下釉上彩为一体的花里胡哨的大瓶子,烧造工艺非常繁复,成功率据说只有约0.002326,即使在科技发达的当下,都难以复制,被认为是乾隆的炫技之作。

除了瓷母瓶,在乾隆的奇葩收藏清单里还有打着蝴蝶结的瓷器,发廊同款瓷器……节目中雍正被气得直骂乾隆任性妄为,弄些个大俗之风,让大清颜面何存!

发廊同款瓷器

但是节目没有讲明白的是,瓷母瓶等奇葩瓷器体现的正是一种盛世太平的享乐主义风格!

靠着先人打下的江山,到了乾隆这一代,已经富得流油,年纪轻轻刚上位的他就继承了老爹攒下的几千万两银子。

太平盛世,如果不懂得享乐,日子是不是太无聊!不久后,乾隆就“有钱任性”了。

他热爱琴棋书画,到处搜罗珍品,所有你能看到但凡被他喜欢的书画,都被他盖满“猪肉章”;他热爱旅游,六下江南,三上五台山,动不动还微服私访来个自由行。

盖满猪肉章的鹊华秋色图

那么,瓷母瓶与其说是一种技术炫耀瓶,不如说它代表了乾隆的物质主义享乐观:精美瓷器当然要越多越好!最好各种工艺能够集中在一个瓷器上,一口气欣赏多种陶瓷工艺那更是再好不过!

就像时尚爱美的小姐姐们,难道拥有了Dior999,对香奈儿154,阿玛尼405,圣罗兰407……就能做到坐怀不乱、无动于衷了吗!

而洛可可风格和乾隆的所谓农家乐审美是对路子的!

虽然中国组画有着蜜汁风格,但是它与布歇其他作品是有共同点的,它们都是一种迎合贵族的享乐风格。

这里没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中农民耕种的辛苦,没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士兵征战沙场的残酷,有的只是贵族们的岁月静好,吃喝玩乐。

皇帝召见被布歇画成一个大趴体

所以,乾隆才不是农家乐审美,农家乐不背这锅!人家可用不起这么贵的瓷器!人家乾隆是地地道道的宫廷贵族风——中式洛可可!

虽然乾隆并不认识布歇,布歇也不认识乾隆,但这并不妨碍乾隆看到布歇的中国组画时会爱上它!

布歇的《花园》以及依据它织成的挂毯

据说,由于乾隆非常喜欢这套壁毯,他甚至在圆明园盖了一间房子挂置它们。但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这组壁毯后来被侵华的英法联军焚毁,从哪里来打哪里去,它们毁在了制造它们的人手中。

(图片来源于印客美学及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8世纪的法国,一边痴迷中国风一边瞎画中国人
圣母骑毛驴逃难,乾隆在野外上朝,“中国风”有多野你根本想象不到!
瓷器——盛世审美多艳俗
乾隆再次发声:农家乐审美这个锅,朕不背!
当乾隆皇帝 “邂逅”路易十六
瑰映如茵,花开御用珐琅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