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米勒的魔力

原标题:感动艺术 之 米勒与我30年

米勒作品《晚钟》

在米勒的画展上,一位戴着墨镜的男子,30 多岁的样子,携一位20岁左右的女生驻足在《晚钟》面前,男人久久地站立在画前,久久不愿离开。

女伴摘下了他的墨镜,才发现:他的眼里,流下了两行热泪。

1990 年,他 7 岁,读小学 1 年级,在其他小孩都在看《金刚葫芦娃》,《黑猫警长》,《西游记》的那个年代,妈妈给他买了法国画家米勒的画册。

哪一年,中华大地上,刚刚经历了那次事件,文学艺术氛围变得严肃而紧张,米勒的油画由于歌颂劳动人民,而得以在90年代初被中国引进。这位思想极富前瞻性的母亲,便为他的孩子购买了米勒的画册。

从此,他开始了他的绘画之路,一去就是30年。

米勒不仅在中国那个年代广受欢迎,更有像梵高、雷诺阿这样的大师级粉丝,据说梵高和高更在探讨艺术理念之时,因为高更言语上不尊重米勒,而跟高更起争执,最终导致割耳朵事件的发生。足见梵高是将米勒视为毕生的精神偶像!

那么,米勒到底是何方神圣?竟有如此魔力?

工业革命后形成的现代大都会

随着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促成了现代大都会的形成,农业的劳动人口逐渐趋向大城市集中,而小城镇和农村却逐渐没落了。这些来自小镇和农村的人口,在大城市高度发展的同时,却酝酿着另一种回到小镇和农村的“乡愁”。

在大城市表面的喧嚣与浮华之下,却是无尽的孤寂与迷失。于是,许多有思想的画家开始寻找自己心灵的故乡(原乡),试图从大城市的喧闹繁华逃离出来,在农业渐渐消失的时刻,再一次凝视农业文明永恒的面貌。

柯罗作品《枫丹白露的回忆》

在巴比松这个平凡无奇的村落,聚居了一群画家。他们经常来到这里写生,后来随着他们呆的时间越来越长,便在此定居下来。于是巴比松便不再只是一个农村了,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成了写实主义画家笔下的图腾;“巴比松”也变成了一个画派的名称,这是一个安静而有力的艺术革命。他们拒绝都市与工业,拒绝浮华与喧嚣;他们歌颂自然,歌颂土地与农业,歌颂劳动与朴实勤俭的生活。卢梭、杜比尼、柯罗,都相约在巴比松,这里是他们逃避城市喧闹的桃花源。渐渐地,他们不自觉地形成了一股力量,一个旗帜鲜明的团体,而在这个团体中表现最杰出的则是写实主义的大将——让·弗朗索瓦·米勒。

让·弗朗索瓦·米勒

Jean-Francois Millet

1814 - 1875

像库尔贝一样,米勒也是从日常的人物和职业那里找到了自己的创作题材。米勒出生于农村,他父亲是诺曼底的一个农场主。米勒对乡下劳苦大众的疾苦深有体会。后来,米勒来到巴黎学画,并在巴黎定居下来。

不过,尽管他定居巴黎,但却总与大城市的时尚格格不入。于是,他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经常去往巴比松写生,最后在那定居下来,和妻儿一道在此落地生根,变成了巴比松的居民。

米勒作品《牧羊女》

米勒笔下的巴比松,不再只是偶然来写生的画家眼中的美丽风景。他住下来了,他参与了当地劳动人民的生活,他在这种生活中看到传统文化厚实的力量,日复一日,他渐渐对土地有了虔敬的信仰。

米勒作品《播种者》

他描绘了农民牧牛、洗衣、挤牛奶、除草……种种劳动的景象,还描绘了农民在春天的大地上播撒种子的景象。他以极其真实的笔法描绘这些劳动。从这些画里可以看出,米勒在内心深处充满了虔诚。米勒作品中的劳动,除了写实以外,还有着近似宗教情操的高尚性。我想,这或许也是为什么梵高疯狂迷米勒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吧。

米勒作品《晚钟》

米勒的这副著名的《晚钟》,描绘的是农民在田里工作,经过了一整日的辛苦,来到傍晚时分,远处的教堂传来了钟声,于是他们放下手中的犁耙,双手合十,低头祈祷,他们感谢神的恩赐,感谢土地和生命。米勒让工业革命之后的都会人也看到了传统信仰的动人力量。这些农民,他们终生辛勤劳动,然而所得却仅够温饱,但他们站立在这片土地上,充满对天地的感恩。

米勒的写实主义使人们重新估量土地与劳动的伦理价值。他的人物通常没有太多的细节,无关表情常隐在暗影中。和浪漫主义相反,米勒绝不夸张个人的喜怒哀乐。他让土地中的人民如同雕塑,成为大地上永恒不朽的标志。

在他的画面中,地平线成为重要的一条线,人的身体被承载在这大地之上,他们低头祷告,弯腰工作,都在这片土地之中。

米勒作品《拾穗者》

在《拾穗者》中,他描绘了三个贫穷的农妇——社会的最底层成员——头包布巾,身穿粗布的衣裙,低头弯腰,正在收割以后的麦田中一粒一粒拾起麦穗。传统上,拥有土地的贵族们会允许农民在麦子收割完后去捡拾遗落在地里的麦穗。米勒习惯性地把人物置于画面前景的正中央,身后衬以广阔的天空。尽管金色的田野一直延伸到了地平线深处,那里有草垛、村舍、树木和工人,但是画面的重点还是拾穗者辛苦而耗时的劳动。这与康斯太勃尔《干草车》里若隐若现的农夫形成鲜明对比。

康斯太勃尔作品《干草车》

虽然米勒的作品能够激发一种库尔贝作品所缺失的情感,但是法国公众仍然对他的作品充满了鄙视和怀疑。1848 年法国大革命以后,米勒赋予穷人的这种庄严与崇高也没有赢得新兴资产阶级的好感,特别是中产阶级地主——它们非常反对给予农民拾穗的权利,因此米勒对拾穗者的这种相对美化的描绘引起了他们的反感。中产阶级也总是把穷人与危险的、新定义的工人阶级联系在一起,因为工人阶级找到了一些直言不讳的拥护者,如卡尔·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小说家埃米尔·左拉、查尔斯·狄更斯等。社会主义运动日渐壮大,它在财富平均、社会公正、经济平等等方面的要求吓坏了当权的资产阶级。就广大民众而言,米勒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同情就如同一种政治宣言。

更多米勒作品欣赏

喂食

倚锄的人

喂食

嫁接树木的农夫

巴比松画派或许有都市人向往农村自然的田园牧歌情怀,但米勒则要深沉得多。他的作品中彰显了土地上劳动的意义,那弯腰捡拾麦穗的动作,正是农民沉重的负担。米勒以最沉静的姿态画下了她们,树立了最早的劳动者的美学。

罗曼·罗兰在所著的《米勒传》指出:米勒,这位将全部精神灌注于永恒的意义胜过刹那的古典大师,从来就没有一位画家像他这般,将万物所归的大地给予如此雄壮又伟大的感觉与表现!

(图片来源建筑vs艺术vs音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蒋勋:为什么连罗曼·罗兰都向这位画家致敬?
让·米勒作品欣赏
米勒:麦田里的拾穗者
他是农民,却在艺术史上万古流芳!
米勒《晚钟》《拾穗者》《播种者》
让·弗朗索瓦·米勒:法国现实主义画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