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龙门石窟介绍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12.5公里处,龙门峡谷东西两崖的峭壁间,南北蜿蜒约1公里,这里香山(东)与龙门山(西)对峙,伊水于山间北流,远望犹如一座天然门厥,史称“伊厥”。隋朝建都洛阳后,因宫城门面对“伊厥”而始称“龙门”。龙门石窟现存石窟1300多个,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佛像97000余尊。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时(公元471~477年),历经400余年才建成,迄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龙门石窟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其中莫高窟以壁画和泥塑为主,云岗石窟和龙门石窟以石刻为主。龙门石窟是我国佛教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比之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的跨越的历史年代更长,佛教造像艺术更趋完美。

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我国,到南北朝时,渐兴盛。南北朝时期的历代统治者大都信佛,同时为了利用佛教巩固自己的统治,统治者也大多极力推行佛法,所以在此时,佛教亦达到了第一个兴盛时期。在历代统治者推行佛法的程度上,以北魏孝文帝为最,这个有作为的少数民族君王,利用佛教推行了自己的政治改革。中国的三大佛教石窟,有两窟都是他统治时期开凿的。云岗石窟位于当时北魏的都城平城,历时 年,是我国石窟艺术的早期成就。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又在洛阳开凿龙门石窟。龙门石窟的开凿历经北魏,隋、唐、五代,开凿历史达400余年,真实地反映了几百年来佛教艺术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佛教到隋唐时期达到了鼎胜。由于佛教在人民群众中的传播和信仰,统治者利用佛教巩固统治的意图亦更加明显。隋朝的开国皇帝文帝杨坚,据传是在尼姑庵里诞生的,一尼姑断言:此儿所从来甚异,不可于谷间处之。尼姑说文帝为金刚转世。这一传说就记载在《隋书·帝纪》里面。这种金刚转世的神话其实是君权神授予的一种表现形式。由引可见佛教到隋唐时期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唐朝开国皇帝唐太宗,自己并不信佛,但为了其封建统治,太宗对佛教还是很重视的,贞观年间,玄奘往西方取经回来,太宗在西安慈恩寺为其提供场所,翻译佛教经卷,据说当时译经的有千余人。中西佛教经义实现了理论上的相互交融。到武则天时期,她为了在男权的社会里当上女皇,不断寻求理论上的支持,她的工具亦是佛教。龙门石窟奉先寺内那座最大的卢舍那佛像,是根据武则天的形象雕塑的。据造像铭载,武则天为建造此寺及佛像,曾“助脂粉钱两万贯”,并亲率朝臣参加了卢舍那大佛的“开光”仪式。

这一时期,佛教在普通大众的层面传播开来,民间笃信佛教的人激增。来自印度的佛教到此时已深深带上中国本土的特点,两者相互融合交错,佛教开始向着世俗化和本土化发民展。其时许多佛教新门派不断创建,出现了彻底中国化的佛教派别。佛教各个宗派的形成,标志着中国佛教达到了发育成熟期。反映在佛教造像艺术上,佛教造像更加贴近平民化,带有亲和力,普通的民众亦很容易接受起来。这在龙门石窟不同时期的窟洞造像中有明显的反映。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处于中华民族文化发源地的洛阳,也成为佛教的中心位置,龙门石窟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从北魏初建的规模上不断地扩大。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前后(公元493年),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宋诸朝,雕凿不断。四百余年间,王朝兴替,时光转换,然而,山河为证,古代匠师在这两座山上凿窟建寺,使这里成了举世闻名的石雕艺术的宝库。

据龙门石窟研究所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中,北魏石窟占30%,唐代约占60%,其他时代窟龛约占10%。

魏窟:从公元495年北魏的皇室丘慧成开始在龙门山开凿古阳洞,到500至523年期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连续开凿宾阳洞的北中南三个大石窟。后来又开凿了药方洞。东魏时期开凿莲花洞。这样经历代修建,龙门北魏时期的大型洞窟主要有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火烧洞、魏字洞、石窟寺及普泰洞、路洞等等。此时期开凿的石窟都在龙门山即东山的石崖上。龙门此时期的造像和云岗石窟的造像开始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如果说云岗还过多地带有印度佛教艺术风格的话,那么在龙门此时的风格中则表现出了众多的中国艺术形式,开始表现出了本民族的艺术特点。具体说来,此时大佛的姿态比之云岗石窟的雄健则更温和,开始有了世俗化的笑容,看起来更觉可亲。以宾阳中洞主佛为代表的佛像,人物面含微笑,容貌可亲。呈现出更多世俗化的特点。龙门石窟比云岗石窟表现出更多的中国艺术佛像,这些佛像造像开始中国化,开始世俗化,这是此时造像最为显著的特点。

在北魏时期雕凿的众多洞窟中,以古阳洞、宾阳中洞和莲花洞最有代表性。其中古阳洞集中了北魏迁都洛阳初期的皇室造像,典型地反映出北魏王朝举国佞佛的历史情态。这些形制瑰异、琳琅满目的石刻作品,代表着石窟寺艺术流入洛阳以后最早出现的一种犍陀罗佛教美术风格向中国本土化演变的风格特点。因此,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域外文明交汇融合的珍贵记录。

唐窟:龙门石窟开凿的最盛期是在唐朝。唐朝所开窟洞占石窟总数的60%以上。而武则天执政时期开凿的石窟又占唐代石窟的多数。这时期的佛教造像则是带有完美的本民族的特点,走向了佛教艺术本土化的成熟期。唐代的主要洞窟有宾阳南洞、宾阳北洞、潜溪寺、敬善寺、万佛洞、双窑、惠简洞、大卢舍那像龛、擂鼓台三洞、高平郡王洞、看经寺、唐字洞、极南洞、净土堂和麻崖三佛龛等。其中以奉先寺内的佛像为最,寺内的卢舍那佛像堪称经典。此像造型丰满,仪表堂,衣纹线条流畅,面部刻画动人,嘴角微微上扬,含隐约的笑意,头略低,似俯视人间,透过造像的外观看到的是一种内心的观照,一种精神的幅射,人站在像前,顿觉渺小,佛法无边是也。这些集中体现了佛教造像的唐代特点——安详、温和、亲切、面带微笑,极为动人。这些唐代造像特点还可明显地见于莫高窟的唐代洞窟中。

龙门石窟的主要窟洞中,以下面几个洞窟成就最高。

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开凿时代延续最长的一座。古阳洞高1120厘米,宽727厘米,深1183厘米,这里是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为集中的洞窟,洞内四壁及窟顶雕刻各式佛龛,多达1000余个,碑刻题记800多品,是中国石窟中保存造像题记最多的一个洞窟。

古阳洞最有特点的是,洞窟中有很多佛龛造像,这些佛龛造像多有题记,记录了当时造像者的姓名,造像年月及缘由,这些都是研究北魏书法和雕刻艺术的珍贵资料。中国书法史上的里程碑“龙门二十品”,有十九品集中在这里,另有一品在西山中部老龙洞的慈香窟中。“龙门二十品”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一部分,十二品代表了书法体中的魏碑体,字体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是龙门石窟碑刻书法艺术的精华,历来为世人所推崇。康有为曾称赞这里的书法: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越、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龙门二十品”所展现的书法艺术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一种字体,既有隶书风格,又具有楷书的格调,龙门二十品的称号始自清代,人们将龙门石窟中有代表性的二十个石像题记总结在一起,称龙门二十品。

宾阳洞是北魏时期的代表性作品。这个洞窟前后用了24年才建成,是开凿时间最长的一个洞窟。门口有唐朝宰相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亲笔碑铭一块。洞内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释迦牟尼像,面部清秀,高鼻大眼、神情自然,体态祥和,堪称北魏中期石雕艺术的杰作。主像座前刻有两只姿态雄健的石狮。左右侍立二弟子,二菩萨,菩萨像面相清瘦,含笑凝眸,其衣纹及面部雕刻有仍有明显的西域艺术的风格。洞中还雕刻着众菩萨,弟子听法的浮雕像,栩栩如生。其中最为宝贵的杰作是窟顶的飞天,飞天不同于西方有翅膀的天使,也不同于驾云而行的仙女,飞天靠衣带的飘荡随风而行,是佛教中极其动人的造像。此窟中的飞天,衣带飘飘,刻画传神。此外,窟中原有两幅巨大的浮雕,《皇帝礼佛图》和《太后礼佛图》,以北魏孝文帝和文明皇太后为主角,极其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帝王和皇宫生活,是极其宝贵的社会现实资料,但不幸的是,这两幅画被盗走,现藏于美国纳尔逊艺术馆和纽约市艺术馆。

药方洞,这是龙门石窟比较特别的一个洞,是中国古代药方的总汇,洞中刻有140个药方,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成就。把一些药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在别的地方也有发现,石刻和书籍一样,是古代医学成就传之后世的一个重要方法。

莲花洞在龙门石窟中有一洞窟是利用天然溶洞开凿的,莲花洞即是一例。莲花洞因其窟顶雕有一朵硕大精美的莲花而得名。莲花洞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与其它佛像不同的是,佛像为立像,身着袈裟,似为释迦牟尼佛不远万里,一路风尘,从遥远的印度来到中国弘传佛教。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窟,长宽各30余米。始凿年代不详,完工于武则天时期。据碑文记载,皇后武则天曾捐助脂粉钱两万贯。石窟正中为卢舍那佛坐像,它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佛像,亦龙门石窟佛教造像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卢舍那像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近2米,左右两侧为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侍像中弟子温良恭顺,菩萨华丽矜持,天王.威武雄健、力士气势逼人。群像雕凿的栩栩如生。主像卢舍那大佛则更显完美,集中体现了唐代雕像的特点,面部典雅丰满,笑容含蓄静美,衣纹简洁明快,看上去宛若一个沉静睿智的中年妇女,带着爱心与慈善,带着美与爱,静静俯视着人间万物,有人评论说,此像把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而具有完美的艺术表现力。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在三身佛中,卢舍那佛为报身佛,即光明遍照,表示证得绝对真理而自受法乐的智慧是佛身。《梵网经》上说“我今卢舍那,方坐莲花台,周匝千花上,复现千释迦,一花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

万佛洞位于龙门西山中部的崖壁上,在宾阳洞南侧,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这是专为唐高宗、武则天做“功德”而开凿的功德窟,因窟内南北两壁所雕15000尊小坐佛而得名。洞内造像十分丰富,窟壁是刻有大小小的佛像1500余尊,这些佛像小的仅寸许。窟内主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二狮子。主佛结跏趺坐,头饰波状发髻,面相丰满圆润。正壁菩萨像坐于八角莲花座上,周围有四力士,肩托莲花;后壁刻有54枝莲花,每花上坐一菩萨,或供养人,壁顶则是伎乐人。表现了此时佛教极强的世俗性。...

龙门石窟虽然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然而古代的艺术匠师们却突破了宗教的束缚,以现实生活为源泉,创制了形态各异、大小不同、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使其带上当时时代的特点,折射出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时尚。石窟中至今仍然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因此它堪称为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是一部“活”着的“石史”。这部石史记录了宗教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龙门石窟以其浓厚的历史气息、宗教韵味、人文色彩,深深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前来,这是其魅力所在。

龙门石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窟内造像雕刻精湛,内容题材丰富,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它用自己独特的雕塑艺术语言,反映着宗教教义的同时,又为后人提供了雕塑艺术的典范,以及雕塑艺术创作的各种规律和法则。在此前的石窟艺术创作中,比如云岗石窟,较多地保留了古代印度犍陀罗和秣菟罗艺术的成分,本民族的特点不突出;而龙门石窟则揉合各家之长,远承印度石窟艺术,近继云冈石窟风范,又与汉民族先进的文化思想相融合,创作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石窟艺术风格,使这一时期的石窟艺术呈现浓烈的本民族特色,佛教造像艺术至此时起开始向着中国化、世俗化的趋势发展,因此龙门石窟是中国佛教造像艺术从外来风格向本民族特色发展的转折点和“里程碑”,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同时,龙门石窟开凿的历史背景,和它开凿过程中的官方背景,决定了龙门石窟比云岗石窟和莫高窟,有更多的政治色彩,在气质上更有皇家风范。云岗石窟只集中在北魏一朝所开,莫高窟则为民间私人所开,只有龙门石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历史背景,从北魏到隋唐各代皇帝都不惜重金,在此造像。古阳洞,集中的了北魏统治者发愿造像是集中的洞窟。奉先寺里的卢舍那造像是武则天发愿所造。位于西山的万佛洞,则是专为唐高宗、武则天做“功德”而开凿的功德窟。这样的政治色彩,不仅使龙门石窟记录了佛教石窟艺术的发展过程,同时亦记录了石窟不断开凿的400多年间历史风云的变幻。从这一点上讲,龙门石窟有着无可比拟的历史意义。

洛阳是中原文化的发源地,做为六朝古都,龙门石窟的成就并不只仅仅在于它的石窟艺术。它一直做为一个以其为中心的文化地带存在着的。从古至今,龙门山河壮丽,风景宜人,自古即为洛阳八景之冠。两山翠柏与伊水相映,山水景观优美动人。古龙门石窟又一直是充满山水胜趣的人文景区。这里因风景绮丽、寺院林立,一直是佛教信徒和诗人墨客流连忘返、题诗留词之地。白居易曾有“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的佳句。河东的香山寺建于公元516年,在盛唐时期居于“龙门十寺之首”,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晚年居于此,自号“香山居士”。与寺中的如满和尚共结为香山九老,相互唱酬于山寺的堂上林中,文人之间的诗词唱合,使此处又充满了浓浓的人文色彩。白居易去逝后,葬于香山寺如满大师的塔侧,即今天的白居易墓园。

白园包括龙门桥东头整个琵琶峰,占地44亩,分为青谷、墓体、诗廊三区,系根据诗人性格、唐代风采和得体于自然的原则设计建造的纪念性园林建筑。白居易的墓留在了这片青山绿水之间,成了历代文人墨客到此处膜白的地方。白冢位于龙门东山(香山)北端琵琶峰上。墓前石碑刻"唐少傅白公墓"六字。

除了文人的唱合,以佛教造像为主题的龙门石窟还深深吸引着信奉佛教的善男信女前来瞻仰朝拜,香山寺自开武周时期,一直香火不断。龙门石窟这些洋溢着信仰情感的文化遗存,和充满人文色彩的人文意识,透过这一遗响千载的人文景观可以得到透彻的解说。

龙门石窟介绍

龙门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另外三大石窟为:山西云冈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和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位于洛阳市城南6公里的伊阙峡谷,这里香山和龙门山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古称“伊阙”。隋炀帝迁都洛阳后,将把皇宫的正门正对伊阙,从此,伊阙便被人们习惯的称为龙门。龙门自古为险要关隘,交通要冲,向为兵家必争之地。因山青水秀,环境清幽,气候宜人,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此处素为文人墨客观游胜地。又因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故而古人择此而建石窟。这里青山绿水、万象生辉,伊河两岸东西山崖壁上的窟龛星罗棋布、密如蜂房。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公元493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400余年的营造,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从而形成了南北长达1公里、具有2300余座窟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的石窟遗存。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2厘米,称为微雕。

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两朝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时代风格,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冈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这些北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在北魏时期雕凿的众多洞窟中,以古阳洞、宾阳中洞和莲花洞、石窟寺这几个洞窟最有代表价值。其中古阳洞集中了北魏迁都洛阳初期的一批皇室贵族和宫廷大臣的造像,典型地反映出北魏王朝举国崇佛的历史情态。这些形制瑰异、琳琅满目的石刻艺术品,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域外文明交汇融合的珍贵记录。

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而唐代人们以胖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畅。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继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统,又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创造了雄健生动而又纯朴自然的写实作风,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顶峰。唐代龙门石窟的重点洞窟中,以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大卢舍那像龛群雕最为著名。这座依据《华严经》雕凿的摩崖式佛龛,以雍容大度、气宇非凡的卢舍那佛为中心,用一周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将佛国世界那种充满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这组雕像体现了大唐帝国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显示了唐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

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所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景色优美,更是许多石窟难以比拟的。但至今千年历史,历朝历代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大多数佛像的头部均遭到破坏,难以见得其面部神韵。卢舍那大佛双臂被人砸去,难以见其整体造型,但剩下的部分足以说明其艺术水平之高超、神态之曼妙。

龙门石窟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些洋溢着信仰情感的文化遗存,其极具异域格调的外在形态和充斥着人文意识的内在涵养,是古代社会广大人民对现实世界充满诉求意愿的物质折射。中华民族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和成效卓绝的创造能力,透过这一遗响千载的人文景观可以得到透彻的解说。

1961年国务院公布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龙门风景名胜区被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原河南:再访龙门石窟(叶平)
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华夏地理
神秘的龙门石窟与一代女皇武则天
中国佛教三大石窟:龙门石窟
行走丨洛阳行之:龙门石窟
2018年05月20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