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蕙兰系列
1、大叠彩,赤蕙三星蝶。1997年春,常熟钱永康向浙江定海吕建军购得。原名“千岛叠彩”。顾树棨晚年曾提出:更名为“大叠彩”。今遂顾老遗愿。新芽淡紫红色。叶长35-45cm,宽1.2cm。叶色翠绿,叶质厚,叶面呈“V” 形叶沟,叶端钝圆,边叶起兜呈匙形。叶姿环垂。 花葶浑圆直挺,紫红色,超出叶架,小花柄鲜紫红,每梗着花7-15朵。外三瓣狭长,收根放角,两侧导呈拱抱状。此花最显著特色:两捧瓣蝶化——与唇瓣一样,舌缘镶有银边,舌面缀有密集艳丽的红斑。填补了江浙传统蕙兰中“蕊蝶”的空白,且花型特大。缀有密集艳丽的红斑。
2、长寿梅,赤蕙类梅瓣,民国七年(1918年),杭州的罗长寿选得一落山赤蕙梅,让与浙江绍兴的王六九,吴恩元见而爱之,以价值百数十老品种相交换,吴初名为“寿眉”。后粟阳的唐驼改名为“长寿”。叶色绿有光泽,叶质厚硬,叶面有V形叶沟,叶姿半环垂,长35-45公分,宽1-1.2公分,.花葶细长, 梗色翠绿,小花梗暗赤紫色, 着花6-10朵,花朵间距特长,顶部2朵花间距极小,外三瓣长脚大圆头, 厚肉紧边,平肩,花瓣为蚕蛾捧心. 舌圆大而短,叶姿斜出而叶捎弯垂,中狭中呈“V”字形,叶脉明显,叶色深绿有光泽。
3、端蕙梅,赤惠绿花梅瓣,系绍兴之诸长生发现、无锡曹氏培养。取五官端正之梅瓣精品而命名。叶质厚硬,叶色深绿,叶姿斜立。花葶细长(高70厘米),高出叶面,花梗淡紫色,小花柄紫红而长,外三瓣长脚圆头,质糯肉厚,紧边收根,两侧萼平肩。花瓣为半硬兜棒心。大如意舌,舌面红点鲜明。细厚叶之环垂式,叶长40-70厘米,叶宽0.6-1.1厘米,俊俏之色泽与姿势均有秀气。 色俏,浓香。
4、金奥素:蕙兰绿壳素心,传统名品。清朝道光时在余姚金岙山发现。为诸神元所得,后转让泰号酒店,定命为泰素。收根放角,肩平,荷形竹瓣,蚌壳捧,花瓣较小,前端微狭,紧抱蕊柱。绿苔大卷舌。花色翠绿,瓣肉晶莹,唇瓣苔色全绿。花葶细长,花茎高50~60厘米,花期长,至十多天,三瓣依旧舒挺不后倾,捧瓣不开“天窗”.叶束斜直性,叶尖尖锐,很易辨识。繁殖快,健花性。叶细,叶色淡,易被阳光灼伤,焦叶,应防强光晒。
5、仙绿,绿壳梅瓣,民国初年由宜兴艺兰者选出。别名宜兴梅,因花形酷似老上海梅,故亦称后上海梅。 三瓣圆头、狭长,分窠,羊角兜捧心,舌长不卷。有人常以此种混充老上海梅出售。苞叶绿色。常有梅形水仙瓣开出。
6、郑孝荷,绿壳类荷瓣,抗战前浙江选出。外三瓣长脚,放角收根,蚌壳捧,刘海舌,色绿。主副三瓣皆为中央宽广的荷花瓣,瓣厚,短小,成倒心形,红点十分特殊,子房美丽的赤紫色,花茎粗,带红色,为淡绿色平肩,花瓣前端尖锐。中细立叶性。新芽翠绿,芽尖有红丝晕。叶质厚,叶面有“V”形叶沟。叶色深绿有光泽,叶姿斜立。花葶超出叶架,小花柄赤红色。 长约40-50厘米,宽仅0.8厘米。花苞赤绿,花梗高约50厘米,着花不多,仅5-7朵。蚌壳捧合抱蕊柱,形态端正。红点居中而呈放射形,红点周缘有绿苔,舌瓣四周又呈白色,十分端圆鲜艳。近年已从日本引进,然数量不多。此品种虽似“丁小荷”,然最大的区别在捧瓣和舌瓣上。“丁小荷”是金黄色浅兜平捧,双歧舌,“郑孝荷”是蚌壳捧、色绿和刘海舌,为小式荷瓣。而“丁小荷”是荷形金捧水仙。“郑孝荷”多数来自日本。
7、解佩梅,梅瓣赤壳绿花,民国初年由上海张姓爱兰者选出的一种蕙兰上品。一九八七年,靖江解佩梅首次参加在北京举办的中国花卉博览会,获优质展品奖。它是中细形代表品,沟纹浓,中垂叶,细长的梅瓣,为黃绿色,一字肩,紧边,肉厚头圆,花瓣后翻,白玉式的棒心,看到鼻头的背部,子房为淡红紫色,大如意舌,细长花茎稍高,花初开时显小,至二三日后日渐扩大充实。每支葶开花六至十朵。花柄呈紫红色,花葶细长,色翠绿,小花柄紫红色而长脚收根,质厚紧边,两侧萼平肩,花瓣为白玉捧心,配上紫红色的小花柄,被誉为:红簪碧玉,大如意舌.花色净绿,花姿挺劲,花品端正。

8、玉树迎春,绿蕙树形奇花,花型奇大壮观,色彩清翠夺目,湖北下山的树形花,2010年安徽省第一届蕙兰展金奖,2010-2011年连续两年开花亮相,性状稳定,绿杆绿花,小草大花,开花大气,壮观!

9、卢氏蕊蝶,正格绿蕙蕊蝶。新花珍贵品。2001年3月下山于河南洛阳卢氏县。一云浙江卢秀福选育为绿花三星蝶,捧瓣全蝶化,蝶化程度之高,色彩之艳美斑斓,对比强烈,观之而感叹不已。。斜立叶,叶6-7片,长55厘米,宽1.2厘米,横断面呈平坦的U字形。花杆、小包衣及外三萼翠绿,捧瓣蝶化完整,白底红斑,蕊柱细小直立,芳香馥郁。色彩艳美斑斓,花瓣上的红色蝶彩与绿色的萼瓣相映衬,色彩清新雅丽,艳而不俗。花瓣与萼瓣均呈动态扭转状,奇姿异态,花形飘美。花瓣上的红色蝶彩与绿色的萼瓣相映衬,色彩清新雅丽,艳而不俗。花瓣与萼瓣均呈动态扭转状,奇姿异态,花形飘美,在扭转飘动中体现了“舞”的意境。

10、荣梅,赤壳类梅瓣,为蕙兰新八种之一。清宣统元年(1912)由无锡荣文卿选出。萼片长脚,圆头,质厚而糯,色绿;平肩,舒展大方,唇瓣圆,干粗长。叶姿半垂,叶宽0.8厘米,叶长35-40厘米左右,叶质厚,叶沟较深,花亭高出叶架,花梗绿底粉紫,外三瓣长脚圆头,捧瓣分窠,半硬捧(有时捧瓣基部有合背形式),小如意舌,花色翠绿。

《续兰蕙同心录》中“荣梅”附诗复下

同气连枝花正开,暮春谁有好花栽。

名人提得名花句,并与此花声价抬。

11、程梅:浓香,赤蕙梅瓣,传统名品,蕙兰老八种之一。清乾隆时由江苏常熟程姓医师选育,又名“程字梅”。

程梅的叶姿半垂,新苗斜立有力,叶幅宽阔均超过1.5厘米,叶长50厘米,植株雄伟。叶缘微向内裹呈浅“V”字形,叶片有三面锯齿是程梅的基本特征,叶缘锯齿粗,叶脉明亮细润。叶质厚糯,有光泽,叶色深绿,光照充分时叶色乃呈深墨绿色。叶阔呈弓形。 花苞为赤麻壳,圆整壮大。花蕾为蜈蚣箝头形。花梗粗,俗称木梗,出架,花柄紫红色,花梗绿底有红云。着花通常7-9朵,外三瓣圆整紧边,花瓣质厚,花色赤转绿,瓣根有粉红云,俏丽异常,花瓣短圆阔大而光洁,捧瓣分头合背为半硬蚕蛾捧,龙吞舌。壮株开花捧瓣分窠,舌瓣也能略放宕,绿苔舌上有紫红点。花葶粗壮高大,是蕙兰梅瓣中的天王代表品,为老八种赤蕙之首.

12、老上海梅,绿壳梅瓣,又称前上海梅,清嘉庆元年(1796年),由李良宾选育,迄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被列入老八种之一。

外三瓣长脚、圆头,收根,半硬捧,穿腮小如意舌。舌有穿腮孔,是该品种最明显的特点。花葶细长,高出叶架,亭亭玉立,梅梗着花5-10朵不等。瓣质厚,紧边,两侧萼向内抱,瓣端呈匙形,一字肩,花色翠绿。花瓣为半硬捧,圆整光洁。舌面有艳丽而密集的红点。

舌短,前端两边有向上浅沟,有钩尖,舌片前端上翘,靠贴捧瓣。看舌时从左右两边着.便可看到舌与捧靠贴处两面各有一个穿腮孔,是老上海梅的品种特征。此草不易花,夏秋多磷钾肥、多晒太阳可增加着花率。叶长40-50cm,宽1cm左右,叶了绿有光泽,叶姿半垂。

 

说起老上海梅原生种能保存至今,还有一段故事:浙江长兴县有一农民蒋金生,生于1902年.在 25岁时,当时县保安队下乡“征粮”,强迫蒋缴大米 15石。当时蒋无力缴出,限期到后,保安队将蒋五花大绑拖到河滩上要枪毙,其妻下跪苦苦哀求,额头磕破,血流满面。虽然求下蒋免于一死,但放回家后蒋便精神失常,后被好友湖州沈松林先生知道,劝他好好养病,并赠予他十个兰花品种,其中有程梅、老上海梅、宋梅、大一品、郑同荷、盖荷等等。从此蒋便在家种花养心,直到93岁病逝。这就成了老上海梅原生种能够在长兴保留下来的缘由。

 

 老上海梅和仙绿花品泅异,价格悬殊,由于历史上就有以仙绿冒充老上海梅的传统,以至于现在市场上流行的老上海梅与仙绿混杂在一起.以仙绿假冒老上海梅者大有人在,坑骗了不少初涉蕙兰者,令人寒心。两者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株型不同。
    老上海梅叶姿半垂,叶架高,叶缘内裹呈“U”型即槽型,尤以叶片的中下部最为明显:仙绿民国初年由宜兴艺兰者选出,别名宜兴梅,因花型与老上海梅有相似之处,故亦称后上海梅,叶姿斜立,叶梢略弯,叶幅平坦,与老上海梅相比感觉上仙绿的叶片要宽些。
    二、花姿不同。
    老上海梅花梗细长高齐叶架,一般着花5—8朵不等,外三瓣长脚回头,平肩拱抱,紧边质厚,花朵疏朗,格外精神,壮苗开花外瓣极佳,飞肩到位,风神独绝:仙绿花梗高出叶架,一般着花5—11朵不等,外二瓣一老上海梅差别不大,但花朵俯视,不够疏朗.风韵不及老上海梅。
    三、中宫迥异是老上海梅与仙绿的最大区别。
    老上海梅捧瓣半合硬捧,捧瓣抱合圆整,开老不开“天窗”.舌为穿腮小如意舌,舌上红点色浓,舌不下挂,这是老L海梅的最大特征;仙绿捧瓣为羊角捧,两片捧瓣如羊角殷伸向前方.花开两天后即开“天窗”,舌则为长尖舌,初开不下挂,似老上海梅.但花开一大后即下挂前方,舌面缀满密集晶莹紫红点,花品比老上海梅差一人截。
    总之,老上海梅与仙绿在叶型、花姿、中宫上都有差异,最大的差异在中宫,只要见花引种,还是很好区分的。

 13、关顶,又名“万和梅”,蕙兰赤壳类梅瓣,传统名品,蕙兰“老八种”之一。清乾隆时,由苏州浒关人在万和酒店选出,故一名万和。在赤蕙中排名第二。五瓣短圆,豆壳捧,分窠,大圆舌,肩平。叶阔。

据《兰蕙小史》记载,“亦名万和梅。前清中叶出浒关万和酒肆。三瓣短圆,分窠青豆壳捧心,大圆舌,粗长干,平肩。开花时盆口太湿,则兜头皆胀破。”

关顶梅的叶姿半垂,叶幅宽阔而长,叶幅宽若程梅,和程梅一样属大叶性。叶脉比程梅粗,叶色则较程梅浅些。叶质硬厚,比程梅更半垂而环。新芽绿底有红丝晕(纹)。花葶紫红,花苞赤壳,紫红筋麻,花梗高出叶架,高达50厘米,每梗着花8-9朵,赤梗赤花,俗称“关老爷”,喻其花带紫红色。外三瓣短圆宽大、紧边,其瓣型圆整度似程梅。捧瓣为豆荚捧,捧瓣易交搭。大圆舌,绿苔舌上缀紫红点块。花色较紫暗,唯花色不及程梅明绿。论外瓣圆短,蕙花中关顶与程梅为最。我国兰界因关顶花色赤暗,豆壳、捧心交搭而不作贵。然日本兰界却推为上座——“别格全盛稀贵品”,赏兰情趣有差异。日本兰界视其作色花。论其花品,外瓣圆整、捧厚、捧心分窠,大圆舌,历来认为是蕙花梅门精品。
14、元字,蕙兰老八种之一,赤壳类绿花梅瓣,清朝道光年间由浒关艺兰者选出。叶姿斜垂,叶成“U”字形,叶幅宽1.5厘米,叶长45-50公分,叶形雄伟,略似程梅,叶色比程梅浅一点,叶子雄伟。出草率低,但容易起花。三瓣头圆长脚,紧边,瓣质厚,花色翠绿,五瓣分窠半硬捧心,棒瓣前端有一指形叉,为其特点。肩平,执圭舌垂而不卷,舌面缀有鲜艳的红点块状,花形大,直径可达6-7公分,花梗特高,在60公分以上,花梗绿底有紫红晕每梗着花5-7朵。花品端正,为赤蕙大荷形正,水仙精品,为老八种赤蕙之一。
元字1936年流往日本,日本兰界极为推崇,誉为“全盛稀贵品”。
15、老染字,蕙兰“老八种”之一,赤壳类梅瓣。 清朝道光时由浙江嘉善阮姓染坊选出,故名染字。亦名阮字。 叶片短阔环垂,长35——40厘米,宽1厘米左右,多叶性,每株叶片一般都有8——11片。花梗细长,高于叶架,花梗绿色,花柄紫色,每杆着花7—12朵。三瓣短窄紧边、肩平,分窠大观音兜捧心,大如意舌。有时花朵癃放,唇瓣尖部被嵌窄不舒、上翘或歪斜,大多偏向一边,故俗称为秤钩头老染字。此花花色黄绿切泛赤不够明丽且花型较小,但花守极好,老种蕙兰中花守最佳者,久开至谢花不变形。

据《兰蕙小史》记载,老染字又名阮字,清道光年间出嘉善阮姓染坊,该书对之的评价是:“老种赤蕙之最有筋骨者”;而艺兰前辈,余姚王叔平在他的《五十年经验谈兰花》中写到“舌向左偏,草极难养”。这两本书极其精确的概括了老染字的所有特征。

16、潘绿,老八种之一,绿壳类梅瓣,清朝乾隆时由宜兴潘姓选出,又叫宜兴梅。花苞绿壳,绿梗扭挺,高出叶架,着花6-9朵。花柄较长,花距开张疏朗。外三瓣头稍圆、略带尖锋,有时开连肩合背、有时呈分头合背;两侧萼平肩,硬兜捧心,花色淡绿。三瓣微皱,尖如意舌(大多紧缩在捧内或与捧瓣连成一块)。叶呈半垂。叶宽1.3公分左右,叶质厚硬。惰花性,花期晚。如在春盛多晒阳光,生发花蕾可能性较多。花形较差,由于当时细花上品者较少,所以亦被列入传统老八种之一。

17、荡字,老八种之一,荷形水仙瓣,传统名品。清道光年间(1865年前)选出。由苏州至荡口的花船上出售,当时有人曾采得大丛落山惠草,分成四块压在竹篓内,叶伤过半,放舟游卖,荡口镇买得一丛命名“荡字”,西塘镇亦购得一丛,取名“小塘字仙”二者应属同物异名。荡字叶宽0.8cm左右,长40cm左右,叶姿半垂,优美潇洒。叶芽是纯白转纯绿。花的直径在3-3.5cm左右,色绿,干细长,非常秀丽。花葶细挺,高出叶架,着花7-10朵,花形落小。 外三瓣头圆细狭、紧边,分窠蚕蛾捧,如意舌,一字肩,花葶细挺。健花性,繁殖快。为蕙兰中典型小荷瓣水仙名种。荡字早期输日时,因苗体较小,曾与庆华梅混在一起,因叶片细长,又有几分相似端蕙梅,因此正宗的荡字在日期间,以端庆梅称之。

18、楼梅,蕙兰新八种之一,为绿壳类荷型水仙瓣名种。清光绪年间由绍兴人楼氏选出,故命名为楼梅。据另一传说,谓当时主人宴客于兰厅,宴罢送客至门口,适有一盆兰花绽蕊舒瓣,于是主人挽客入室欣赏,取名“留梅”,后又改为“楼梅”。

一直深受艺兰界推崇,认为唯有此花可与“大一品”媲美。分窠蚕蛾捧,大铺舌。色绿肩平,花葶细长,三瓣大头细收根,美秀可观。叶最宽可达0.8cm ,叶长可达 55cm 左右,叶色翠绿,有亮光,叶面有 U 型深沟,脚叶的U型沟更明显,叶缘有细齿,侧脉明显,叶端顺尖,叶甲细高圆头,脚叶质硬,弯而垂度小,草形虽细,刚柔相济。叶芽出壳后为浅白绿色,上部绿色较重,芽尖可见不明显的淡淡异彩,花苞为浅白绿色,有浅紫红色细筋纹到顶,筋距宽,筋距间可见细小的浅紫红斑,壳缘有宽大的略薄一些的白砂边,花茎为“灯心梗” , 高出架,着花6-9朵,壮草可达11朵,排铃疏朗,小簪细长,茎、小苞衣、替、花一色翡翠绿色,外三瓣阔大,大头,端头尖,收根细,具备收根放角形态。质糯润而显肉厚,平肩,主瓣斜挺上盖,五瓣分案,浅软兜蚕蛾捧,大圆铺舌,舌面红斑醒目,久开舌端后卷。花色翠绿俊俏,瓣面如涂蜡,精神有度,久开不移形。“楼梅”最大的特点是不出现滑日,捧上的雄蕊化虽轻,但守得住也是十分难得。在品赏“楼梅”中我认为还有两个突出的欣赏点:一是它的花色,在绿蕙中,属于那种绿得非常纯正清纯的一个品种.二是舌上的红斑块非常艳丽,使整花的对比度格外强烈。“楼梅”是蕙花中难得的荷形之水仙。美中不足主瓣略显薄一些,侧萼收根略显细长一些。

19、老极品,蕙兰绿壳类绿蕙梅瓣名品,蕙兰新八种之一。 清朝光绪辛丑年间(1901年)富阳下山,由浙江杭州公诚花园冯长金选出,命名为极品。兰界为了与江南新极品区别,故称其为老极品。叶长40-55cm,宽1cm左右,属长叶类型。叶质厚,直立性强,从叶柄到中幅略有叶沟,中幅到叶尾逐渐平整,所有叶脉均非常透亮。叶姿斜立;老极品成草大多都会有一片叶子一边有叶齿,一边较为光滑无明显叶齿,此特征主要出现在中心叶上。花苞纯浅绿色,出土就裂开,这是老极品的一个特征之一;花葶浅绿色有光泽,花杆粗壮挺拔。成熟的花葶高40-50cm;着花较多,一般着花8-18朵不等,小花长柄。外三瓣圆头、紧边、瓣肉厚。瓣端起兜呈匙形,长脚收根,五瓣分窠,两侧萼肩平,半硬兜捧心(有时偶有分头合背式,亦有软捧形),唇瓣为龙吞大舌,肩平。花色黄绿、苞叶绿色。此花最主要的缺点就是花杆过于粗壮显得花朵较小且花朵排列密集、不舒朗,显得比较生硬、呆板,不如大一品那样有神韵;另外其花色易黄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缺憾。此花种植时在花苞出土后腰格外注意通风透气,其花苞出土就裂,水容易进入花苞引起烂蕾。

20、江南新极品,赤转绿壳类绿花梅瓣,蕙兰新八种之一。1915年出浙江富阳,由绍兴钱阿禄带至无锡杨干卿家,当时杨氏托荣文卿先生鉴审花蕾,确定日后必出好花品,其后由杨干卿买下。花形与老极品相仿。三瓣圆头收根,分窠半硬兜微合,龙吞大舌,肩平,花色净绿,细长花葶,风韵气色甚佳。叶姿半垂,叶质厚,中细叶,翠绿色,有光泽,叶尾尖长。新芽绿色略带红色,久之退去。花五瓣分窠,朵型大,萼片长脚大圆头,瓣幅阔大,为狭长椭圆形,淡翠绿色,微紧边。半硬捧心,短圆,先端有皱褶,紧边内凹,有硬兜。龙吞舌,小而短,舌缘向上紧收成浅兜状,兜内有紫红色斑点,向前平伸。花葶红长浑圆,绿色,有淡紫红晕,花柄淡紫红色,着花6-11朵,花葶越高花品越好。新老极品形、色极为相似,但老极品花葶较之粗壮,且花葶花柄均为绿色,是绿蕙。而新极品是赤转绿壳类梅瓣。

21、庆华梅:绿壳类梅瓣,蕙兰新八种之一。民国元年春(1911年),绍人车庆得于华兴旅馆,蕊一枚,草两筒。携至苏、沪,无人过问,回杭草枯蕊萎。九峰阁(杭州吴恩元)以值数十金之老花易植之。六年丁巳春,开花六萼,短脚圆头,紧边厚肉,分窠蚕蛾兜捧心,大如意舌,细长干,一字肩。不但老种绿蕙无此梅门精品,即较之时下推重之极品,亦当更上一层。因初由车庆得于华兴旅馆,其时适当民国纪元,故撮合其人其地之名而名之,以志共和之瑞云。三瓣短脚圆头、紧边,绿壳类梅瓣,瓣厚,分窠蚕蛾捧心,大如意舌,一字肩。花葶细圆,为浅绿色“灯草梗”,高出叶面,每葶着花6—9朵。外三瓣短脚圆头,紧边,瓣肉厚,两侧萼呈拱抱状,舌面有艳丽的红点。花品端正,花开耐久。为绿惠梅瓣中数一数二的上品,是梅门精品。有背刺(三面齿),叶姿系细叶性长之垂叶,姿势甚好。叶质厚,叶面有“U”形叶沟,叶色翠绿有光泽。

22、端梅,为赤转绿梅瓣珍稀名贵品种,蕙兰新八种之一。

据《兰蕙小史》介绍:于民国二年(1913年),由杭州卢长寿选出,售于吴恩元养育,到1919年复花,开10朵,花容端正,江南兰王亲自为之命名“端梅”。 三瓣头圆、边紧色绿,肩平,分窠或分头合背,蚕蛾兜捧心,舌大。花朵排列较密。叶性挺拔,叶片2/3以上处开始半垂,叶片宽阔,叶脉细而白亮。叶长40-50cm,宽1-1.4cm,叶质厚,叶幅宽阔,近似程梅,叶姿半垂,相当优美。花葶细长挺拔,超出叶架。外三瓣短脚圆头,瓣缘紧边,两侧萼平伸呈一字肩。内轮花瓣为蚕蛾兜捧心,国整光洁,掩护着散发幽香的蕊柱。唇瓣为短而旦大的如意舌,舌面缀有艳丽的红色斑块。花色翠绿,花品端正,可列人“蕙花新八种”之首位。赤壳包衣有绿锋尖,花梗绿底,有微紫红云,花柄淡紫。一梗着花8-13朵,小花柄短,花形十分端正,花序紧挤。外三瓣收根放角、紧边,瓣端增厚,俗称“有厚头”。分窠蚕蛾兜捧心,端圆光洁,刘海舌圆大而下宕,呈台帏形,红点呈块状,颜色鲜明。花形端正,花色翠绿。目前流传少,有人以“崔梅”或“端蕙梅”冒充之。

 

与“崔梅”的对比

1,“端梅”的花苞圆大,紫纹细一些,锋头为紫红色;“崔梅”的花苞尖长,紫纹略粗些,锋头也见紫色,乳白色更多些。

2,花苞开始小排铃时,“端梅”的苞壳显得偏绿,紫纹略淡一些,“崔梅”的苞壳颜色显淡黄绿,紫纹重些。

3,“端梅”的转色很好,花苞排铃后,只在花茎与小簪根部微见紫晕(有的小簪也偏紫一些,这与栽培条件和方法有关),应该说“端梅”是赤转绿中转色较好的一个品种;“崔梅”的转色差一些,往往显出浅紫红味来。

4,“端梅”与“崔梅”的排簪,“端梅”更紧密一些。

5“端梅”单莛的着花率较高,基本都在14朵以上;“崔梅”的着花率都在9朵以下,少有达到14朵的。

6,“端梅”的小箨圆厚,“崔梅”的小箨通常尖长。

7,“端梅”的外瓣里外转色较好,主瓣的瓣中根部有时能见到细紫红斑,两萼全都转为绿色;“崔梅”的外瓣瓣背中间可见紫红筋纹,三瓣内的瓣根部分可见紫红色细斑。

8,“端梅”的捧头扁软一些,呈扁平的三角状相对(大壮之草放花时捧头三角形相对很紧,弱一些的草放花时,捧头圆三角形相对,略能见到柱头),捧背相贴很紧,但不合背,中间露出一条细线般的缝隙,不见蕊柱,捧靠根部分离;“崔梅”的捧头厚重,为圆头凸起形,捧背缝隙较大,可见蕊柱体。

9,“端梅”的捧瓣黄化主要集中在捧头的内侧,黄化的面积小,黄化部分与绿色的捧背分界与对比度强烈;“崔梅”的捧头黄化面积比较大,捧背多呈浅黄绿色,分界与对比度不明显。

10,“端梅”如意舌初开仅见舌尖,开足后舌端两侧放宽,宽大平出而短,舌端不出捧头,口舌紧凑(舌与蕊柱头相距很近),舌上布满红苔;“崔梅”的龙吞舌,舌尖上翘,舌内呈小兜状,舌中红斑多呈三点状,大壮之株的“崔梅”舌瓣也能放宕,口舌略大一些,舌斑也能增多,但不如“端梅”的舌宽短和中窠的紧凑。

11,“端梅”的侧裂片的外部有一块明显的红斑块;“崔梅”的侧裂片外部没有明显的红斑块。这个特征非常明显。文中留下这两品单花彩照特写进行了对比,一目了然。

12,“端梅”一莛中无论着花多少,每朵花均为一致,单花没有形态与质的变化,我们通过最顶一朵可以看出,放足后花形花品非常稳定;“崔梅”大壮草的花形,在同一莛中可以看到明显的变化,下面的舌瓣虽然能出现放宕,越往上面龙吞舌形上翘越明显,尤其是最顶上一朵,完全是舌尖上翘的龙吞舌。从文中收录的“端梅”与“崔梅”的盆花对比中完全可以看清楚。

13,从草形上看,“端梅”的叶质厚硬宽长,比“崔梅”格外粗犷。

14,“端梅”与“崔梅”的叶芽虽同为绿色,但“崔梅”的叶芽绿色略浅淡一些。

 

   端梅、崔梅、端蕙梅比较  

           崔梅的落山时间,有的兰书上说是上世纪 20 年代,也有的说是30年代。据 1 923 年出版的 《 兰蕙小史 》 记载:由“杭州崔怡庭出”。故说崔梅选于 30 年代肯定与事实不符,崔梅的落山时间应当在 1920 年前后。
         将三者的叶形比较一番:就叶长而论,当数崔梅最长—45-55cm ,端梅45-50cm,端蕙梅40-45cm ;三者的叶幅自然要数端梅为最,宽达1-4.4cm,近似程梅,崔梅叶宽1-1.1cm ,端慧每叶宽仅0.8cm;再从叶姿上加以比较;端蕙梅叶姿斜立,端梅叶姿半垂,崔梅则显得更弯垂些:仅仅看照片,根本无法从叶形上加以鉴别。
      依据照片鉴别蕙花品种,自然免不了要看看外三瓣。《兰蕙小史》认为端梅“外三瓣头圆、紧边”,崔梅“三瓣大头细收”。沈渊如、沈荫椿《兰花》则认为端梅“三瓣头圆,边紧色绿” , 崔梅“三瓣头圆且大,细收跟”,端蕙梅“三瓣头圆,紧边,长脚收跟”。由此可见,三者的外三瓣“大同小异” : “三瓣头圆”为其共性,崔梅多个“大”字,端蕙梅添加“长脚”。我们千万不能单纯依据三瓣脚之长短、是否紧边当作鉴别蕙兰品种的标准。 《 兰蕙小史 》 介绍元字开头一句溯兑“三瓣短圆,开花时浇水则走长。”
         从花艺的角度,要将三者加以区分,关键是要紧紧把握住中宫的捧心与唇瓣,并作为鉴别的主要标准。就中宫的捧心相比较,在江浙蕙兰梅瓣传统名品中,自然要数端梅品位最高。 《 兰蕙小史 》 称:端梅为“分案蚕蛾兜捧心”。分案,意谓两捧心稍稍分离,形成外三瓣与捧合“五瓣分案”的形态。这种姿态比“分头合背”式更优美。在梅瓣中,以蚕蛾捧为佳。此捧瓣质厚实,雄蕊化程度高,捧端有“白头”,形状像蚕蛾而得名,又可分为:软蚕蛾捧、半硬捧、蚕蛾兜捧心三种形态。沈氏父子的《兰花》一书,翻遍所有蕙花传统品种,大一品、东山梅、庆华梅等为软蚕蛾奉崔梅、端蕙梅、荣梅等为半硬捧心,只要端梅与仙蝶为蚕蛾兜捧心。将这三种形态加以比较,当然以“蚕蛾兜捧心”为最佳。蚕蛾捧再加“兜”,显得更形象生动,其形态不仅圆整光洁,严密地掩护着散发幽香的蕊柱 ― “鼻头”几乎不向外露,而且捧舌显得非常端正,也许是当年“江南兰王”吴恩元为之命名“端梅”的主要依据。这是崔梅与端蕙梅的“半硬捧心”难以匹敌的。大凡“半硬捧心”花开三天以后,多半两捧心就会逐渐撑开,“鼻头”就会外露,兰界术语谓之“开天窗”。端梅就不会发生这种情形。
   将三者的唇瓣加以比较。据《兰蕙小史》介绍:端梅“舌大红鲜”。笔者仔细观察,确认端梅为工整的“大如意舌”。而崔梅则为“龙吞舌。这两种不同的舌型,《兰蕙同心录》 都归进妆口意舌”中去了。《兰蕙小史》才开始将“龙吞舌”从“如意舌”中分离出来。笔者训为这很有必要。仔细观察瀚每的如意舌,发现舌前端光洁、上翘起兜状,质硬而端正,舌型似玉雕工艺品的“如意头”。而崔梅的“龙舌吞”,舌前端上翘,质硬而不舒展,舌缘裂变成不规则的稀疏锯齿状,舌面内凹呈微兜状,像神话中“龙”的舌形,蕙兰中的程梅、老极品与江南新极品均为“龙吞舌”,已为当今兰界所公认。将两者的舌型观赏鉴别,其区分应当是相当明显的。至于端蕙梅,虽则也是“大如意舌”,但舌长,可舒展放平,与端梅的短大如意舌“同中有异”也。只要仔细对照,两者长短有别,不难看出各自的特色。
          总之,通过照片对蕙花名品进行鉴别,应当是很严谨的,不仅仅要看外三瓣,更重要的是要看它的中宫,其捧,其舌,及其整体配合。若是单看外三瓣,这么多“长脚圆头”,岂不是把赤蕙解佩、元字、荣梅等等,均误认为是端蕙梅了。

23、崔梅,蕙兰新八种之一,赤转绿壳类梅瓣。最早记述见《兰蕙小史》由杭州艺兰者崔怡庭选出。花葶浅绿色,高40厘米,小花柄粉紫色,着花8-11朵,外三瓣长脚大圆头,瓣端有小尖锋,质糯肉厚,细收根,两侧呈一字肩,半硬兜捧心,五瓣分窠,唇瓣为龙吞舌,舌面有鲜艳的红点,花品端正。叶长40-55厘米,宽1-1.2厘米,开花草一株有9片叶,叶背主脉突出,叶色深绿,叶姿半垂。老叶弓垂。

14、祥荷,荷瓣,外三瓣“收根放角”,捧瓣和唇瓣短圆宽大,祥荷的现世极少。

15、老朵云,绿蕙,飘门波瓣。蕙兰品级最高者,民国时由无锡兰艺名家蒋东孚先生选出(另一说该花于1934年由无锡著名兰家——江南兰王沈渊如选出),蒋先生视此花为宝生前从未割爱,定为独门镇园之蕙。蒋先生病逝后,无锡兰艺名家沈渊如先生以重金相求,几经努力方得之。当时兰界公认春兰“绿云”蕙兰“朵云”为兰蕙之极品;老朵云和蕙兰“老蜂巧”齐名,是仅有的2种能凌驾于蕙兰新老八种之上的蕙兰最高品级品种,合称“蜂巧 朵云”。旧时养兰易树蕙难,物以稀为贵“朵云”之价以黄金论叶片身价远远高于春兰“绿云”。特点是萼瓣波状微起皱,棒瓣为短猫耳棒,也微起皱,棒中间有乳凸,瓣飘,巧,各朵花如朵朵轻盈的彩云,乘巧美妙,甚有观赏价值。五瓣呈波状,每片捧瓣内向中心处有一细圆淡黄色突出痕,周围有黄、白、绿晕色,大刘海舌。为皱角梅瓣形中别具风格的新奇品种,亦为我国兰蕙奇瓣型中增加了一种波瓣凸捧格式。

24、江山素,绿壳素瓣,民国初绍兴兰农在江山掘得。外三瓣淡黄绿色,竹叶瓣,绿苔大卷舌,叶半垂,叶幅平坦,叶质厚硬。

25、温州素:民国年间浙江温州选出,故名。叶色深绿,叶齿粗质厚硬,叶姿半垂。花梗白绿色,外三瓣形似柳叶,紧边质厚,苔色黄绿,花形大,气势好。属传统蕙素大花名品。

26、天娇牡丹,兰溪市兰协会长凌华选育。花型大,舌头多(朵朵8-9个),蝶化好,色彩一流。花为极品牡丹型花。

27、华馨牡丹,兰溪市兰协会长凌华选育。花型大,瓣子宽,蝶化好,鼻子变成许多小乳柱。花型就像春兰的余蝴蝶。

28、一代天骄(绿兰;当地人叫“二八惠”)  四川西昌一个叫李宁的农民从山上挖得此草,云南幽兰轩培育.花色艳丽多姿,花朵硕大,色彩呈大叠彩状,蝶化程度极高。

29、严州彩云,俗名:大白菜。奇瓣;寓意如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的翡翠白菜般珍贵稀有;2006年由建德市兰友黄勇、叶文献发掘于千岛湖畔。当年在南京首届蕙兰展上首次亮相,兰展时被称为“下仙飘仙”,现今兰人多称之为“严州彩云”。捧、舌、瓣俱变,属瓣形类,是集复轮、黄花于一体的飘门水仙多艺品;此种花形与老种“朵云”相似,波浪翻动,云彩飞舞,所不同的是淡黄的五瓣上镶嵌着绿色覆轮,此花的瓣中蚂蝗筋所体现的金黄色彩与外瓣的绿色在视觉上形成的强烈的对比;非梅非荷非仙非素亦非奇,严州彩云以其独特的、史无前例的开品,让专业人士对其瓣型也难以定位,在国内兰界的影响逐渐升温。兰界知名人士周焕根先生认为,“严州彩云是个了不起的花,其开品属于新门派。严州彩云绿色的镶边与黄色的花瓣形成很大的反差,加上鲜红的舌斑,使该花很具观赏性。”

30、紫砂星,蕙兰蝶花,赤蕙..江苏吴佳能选育蕙兰正格三星蝶,珍稀贵品。

31、佳韵,绿蕙梅瓣,2002年湖北下山,江苏宜兴吴佳能选出的新种绿蕙梅瓣,冯如梅命名。外三瓣阔长圆形,头放大,质厚糯,拱抱而开,分软兜捧心,光泽而带白边,紧抱芯柱;大如玉舌,红点诚块;带花9到10朵,小柄长,排列有序,叶斜立,中宽,叶沟呈浅V字形,叶尖特别尖长。

32、天姿牡丹此花翠绿色,花杆为青绿杆。多舌(一般6-7个舌片,壮苗时会开出8-10个舌头)。花舌均衡而自然地排列在变异的鼻柱周围。鼻柱融化。点块鲜艳,开品精神,韵味十足,是蕙兰类不可多得的新品牡丹。

33、黄菊:开品多瓣奇蝶花,花味浓香,色偏黄,

34、翠苑牡丹绿蕙珍品壮苗叶带虎斑,瓣全部舌化,鼻头成管状。色彩艳丽。

35、远东麒麟,又名远东奇麟。 蕙兰绿蕙新老种奇花。湖北下山草。多年前陈少敏在南京刘小筠手中以50000元/苗购入,命名“远东奇麟”。花开多瓣多舌,开品相对稳定。株形中矮,叶子中垂呈扶风状、少有下垂,厚且硬。

36、方桃梅,,舟山方和平选育,两次在全国蕙兰展得金奖!是目前舟山下山蕙兰梅瓣中数一数二的精品。

37、皓月素是2008年从秦岭南麓的商南山区下山的蕙兰素心新花。花容端庄、嫩绿如翠,犹如皓月当空、清新明静。为蕙兰素心之极品,特取名“皓月素”。

38、皇梅:2002左右年下山于湖北随州。半立叶,质厚的微V形中上阔叶叶态,尾背有锯齿,新芽翠绿近素。纯绿杆绿花,中宫团结的如意舌,软兜,乳荫柔和的观音捧,主副瓣收根、紧边、圆头,花色翠绿,为近年下山蕙兰梅瓣中的佳品。

39、大陈字,赤壳类大荷花官种水仙瓣。清乾隆时由浙江嘉兴陈砚耕选出。一名砚字或赤砚字。外三瓣平边长阔,呈荷瓣形式,落肩,五瓣分窠,软浅兜蚕蛾捧捧,大柿子舌,赤绿花,花葶细长。如叶束瘦弱可能开出无兜滑口水仙瓣。花苞银红壳色,峰尖缀淡绿彩,砂云水色俱佳。花梗淡纷紫色,细园高挺,花序疏朗,大形花,外轮三瓣收根、放角、紧边、平肩、合抱呈荷形。舌上铺满绿苔缀粉红点块,口舌端正,中宫之形为仙。花色淡绿中缀粉红彩。

40浙顶,赤壳梅瓣。 1901年杭州吴恩元在粗花中选出。外三瓣短圆紧边,分窠蚕蛾捧,大圆舌。花平肩,色翠绿,瓣根带粉红彩,花形大,质糯。叶较宽,色翠有光泽。

41、秀字,水仙瓣,传统名品。“光绪二十八年春,绍人阿龙得于湖州骆驼桥行花摊上”。兰家许霁楼先生见之谓其美秀而文,故名之曰:‘秀字’。九峰阁植。” 叶长不超40cm,宽1cm,叶色深绿,叶姿斜垂,花葶细高,小簪紫红,外三瓣长脚圆头,质糯肉厚,收根细,平肩,分窠半硬兜捧,如意舌,花色绿。三瓣长脚圆头,质糯肉厚,分窠半硬兜捧心,大如意舌,色绿,肩平,干细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蕙兰-栽培技术 (多年养植蕙兰的体会)
认识兰花(蕙兰“老八种”、“新八种”、“老种"篇)
蕙兰名品之老八种
蕙兰新老八种文字解释
【中国兰花】 蕙兰名品图鉴 ① 瓣型花 老八种
蕙兰老八种介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