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医术最佳的境界是道医
userphoto

2023.06.26 内蒙古

关注

中医三品说

西方医学是一个独立的体系。中国人往往以为中医的敌人是西医,表面上是这样,其实不然。因为医学是讲究实证的。作为两种医学,彼此其实不是敌人,而是人类共同向疾病作战的同一条战壕的战友,只是大家的打法不一样。

双方的作战优点,是可以相互借鉴的;同样,双方的失误和教训,也是可以相互吸收改进的。中医真正的敌人,是中医自己!能够破坏中医根基的,也是中医自己。

中医可分为三品:了解中医的这些“品质”区别,大家才能有的放矢。不会盲目崇拜中医,也不会见某些中医误人骗人,就大骂中医。

上品:道医。

这是《黄帝内经》所展示的真正中医的境界,以大道为根本,以济世救人为手段,易、道、医、儒、法、兵均博通融汇,不拘一格。

他们知识广博,人格出众,不仅懂医,也懂得做人做事,甚至可以带兵打仗。他们多数并不以医为职业,身怀医技,只不过是得道的副产品,偶尔出手救救人,以应“不时之需”。

所谓的“上医治国,下医治病”,本领俱全者,就是这种人。他们似乎什么事情都可以随手施为,能以各种职业出现在社会上,需要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中国古代历史记录上就有很多这样的人,更多的人根本就没有留下姓名,我们都不知道。

离今天最近的一个,大约就是明朝传说创(其实是传)太极拳的张三丰。不过,明朝以后,好像“道医”也绝版了。因为明朝末年道运终结,道门正宗消亡,中国连真正的“道人”都没有了,哪里找“道医”去?

中品:术医。

这种中医,古代叫做“衣食医”,与“济世医”、“道医”相对应。他们缺乏修道的体验,对真正的大道也不感兴趣,缺乏修道的愿望,他们只不过是简单学习一些“祖传秘方”和中医传统治疗方式,学习一些医疗技术,背诵一些汤头歌诀一类的“医术”,对于五行阴阳等等也是半通不通的。

但是,他们利用积累的经验,也是能够有效治病的。汉朝以前,中国基本上都是“道医”,汉朝以后专业分工很强,一些人不学道,光学医术谋生,才出现“衣食医”,“道”与 “医”开始分离。

道为一,术为万。术医其实有很多品种,各种层次的都有,各种技术的都有,不好一概而论。就像是“武之道”很简单,但是体现出来的“武之术”就五花八门,千变万化了,术医也一样,比如各种民间偏方等等。

因此术医们玩的花样也很多,实际上也能够有效治疗一些病。“神医”就是典型的“术医”,特别强调“祖传”“秘传”等等,故意弄得很玄乎的样子,高高在上的让人掏钱。他们很多是以“医”为职业的商人,玩各种不同的精彩花样,无非就是想多赚钱。不过,既然是谋生,也能有效地治疗一些病人,会根据自己的专长,形成一些“特效治疗方式”,因此也无可厚非。

不过,真正的术医,目前在中国也不多了。国外有很多,比如在美国开业的中医。因为要在这种靠治疗的实力说话的国家生存,不懂一点真正的医术是混不下去的。而且美国的医疗制度也为这些非正统的治疗法提供了较为广阔的舞台。

下品:庸医。

这种医生的特征,就是“大病治不了,小病治不好,就看运气好不好”,顶个医生的牌子混混日子,靠东拉西扯一些偏方怪方哄弄病人,靠碰运气治好病。

由于不通医道,缺乏真正的医疗本领,他们的日子过得可怜巴巴的,与有一定特长的“术医”们衣食丰足可比不了。但是他们最怕别人发现自己的无能,对于自己不会治的病,就搞些无法实现的目标来逃脱自己无能的责任。

比如鲁迅童年遇到的那种中医,要他去抓“一对原配的蟋蟀来做药引”的医生就是庸医。这种医生很多,缺乏医德,最容易搞怪的。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的医疗本事,缺乏成就感,因此会把时间精力用在各种花拳绣腿标新立异上面,活得很辛苦。

下下品:废柴医。

本来以为中医只有三品,这也是传统的分法。不过据说中国的中医比较特别,在传统三品的基础上,还有一品,比庸医的档次更低,这就是 “废柴医”。这些人正在系统地摧毁中医,让中医的名声扫地;他们对中医的破坏比整个西医系统要强得多,他们会让真正的中医彻底地绝灭,让百姓们对中医彻底地丧失信心。

老中医为何不编写“中医教材”

北京的王教授质疑邓铁涛老中医:如果邓批评西医编写的中医教材不好,邓老作为传统医学世家传承培养出来的老中医,为何不出面编写一本“真正的中医教材”呢?

大约也只有不懂中医的人,才会做这样的要求和质疑。因为,如果要模仿西医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和原则来“编写中医教材”,真正的中医是编不出来的。

只有西医才会去编写这样的教材。甚至正宗的,有责任,有良心的西医都不敢去编写这种教材,只有类似张大钊这种刚刚毕业的,不懂中医,也不懂西医的“初生牛犊”,才敢去编写“系统科学的中医大学教材”。

难道真想学中医就没有教材吗?当然有!而且不用去编写,现成的教材。这就是古人留下来的经典医书。作为中医基础入门,学中医就必须从《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籍开始。

有基础后,就需要在临床实际医疗中,不断学习和参考历代医学名家的各种医学典籍和经方验方,如《景岳全书》等医家经典,积累经验。

这些流传至今的医书,每一部都是当年最有水平的医者呕心沥血,总结一生从医经验后写出来流传后世的,比今天中医学院里面采用的这种由乳臭未干的毛孩子用“多快好省”的大跃进手法编写出来的、必将遭遇千古骂名的“国家中医统一教材”不知道高明多少万倍,难道还用得着去“新编中医教材”吗?

学习这些,还只是“术医”的要求。要学“道医”,还得学习道家的文化和思想,以及练习道家的武术。再加上博通百家,书读万卷,阅人无数,才有可能一窥“道医”的境界。

这样的中医,学起来难吗?其实不难。有真老师带的话,半年左右就可入门,四五年的积累,就可以当上医术很不错的“术医”,对很多常见病就可以“应手而除”了。至于“道医”,就看本人的造化了。有可能一辈子都当不成,永远在“术”里面打转;也有可能十年就小成,二十年大成。谁知道呢?

不过,上面这些含金量很高的中医基本经典,在中国的中医学院里面,居然是“选修课”!

由于中国的基础教育太先进了,领先世界水平,导致学生们连自己国家的文字都看不懂,中医学院的学生普遍看不懂古医书,把阅读医学经典视为畏途。中医四大经典,要由老师一点一滴翻译成现代汉语慢慢教,还是选修课或者“高级研修课”。

中医学院里面,仅仅一本《伤寒论》,居然就可以开一个“《伤寒论》硕士生班”,读完了硕士,还可以继续上“《伤寒论》博士生班”。比如写《思考中医》的刘力红,就是在上这样的中医“硕士”和“博士”,在“体制内”苦苦打拼自己的职称和文凭。

按这种进度,要读完中医经典,那不就要获得十个八个的博士学位了?等学完的时候,也该退休了吧?这就是今日中国的“正规中医学院的中医教育”吗?在这个国家中医教育体制里面,如果居然能够出现一个会治病的“术医”,他都必须是另类和绝版品种,而且必须抵抗种种的阻力而自学成才。道医?——就别想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灭中医者,“中医”也!
“不为良相,但为良医”:谈谈明代官员学医的历史背景及演变过程
明朝官员习医启示录
《古代的中医 -七大名医传奇》摘录(二)
古代文人多通医
为什么中医史上的名医故事存在雷同现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