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咸味到底是补肾,还是伤肾?

导读:今天来谈谈饮食中“过”与“不及”带来的危害,以及合理把握“度”对健康的益处。

古代医家非常重视对饮食五味的调节,若药食五味过偏,将成为致病因素之一。

01

《素问·至真要大论》关于饮食五味对人体的作用提出:“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本文的中心意思是言药食五味酸、苦、甘、辛、咸在人体各有偏入之脏。

药物治疗就是利用五味之偏,以增强或纠正因病致偏的脏气,从而起治疗的作用;饮食五味又是脏腑营养的来源。这就是本文所谓“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

但是药食五味必须调用得当,不使有偏。倘若久嗜偏食或“矫枉过正”,就会导致有偏盛,有偏盛必有偏衰,因致五脏之气盛衰失调,而引起疾病发生。此即所谓“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02

古代医家非常重视饮食五味的调节,认为这是养生保健的主要方法之一。如能调用得当,不使有偏,寿命之长,可以享有自然寿命,“度百岁乃去”。

近代研究人类生命科学亦重视对饮食疗养的研究。

中医认为,根据五味入五脏,“久而增气”,“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的道理,应注重对饮食五味的调节。

饮食过饱,恣食肥甘,五味营养摄入过剩,其危害比一般的五味营养摄入不足更为严重。

如偏食甘味,摄入过多,特别是蔗糖,易使人发胖,导致衰老加快,亦与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老年多发病的发生有很大关系。

《素问·奇病论》谓:“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消渴”即指糖尿病。

偏食咸味,每易导致高血压、动脉硬化的发生,亦对老年人的健康不利。

《素问·宣明五气篇》谓:“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素问·五脏生成篇》谓:“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血病”,即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近几年研究发现,老年人摄入过多的蛋白质也会加速机体的衰老。

所以日常饮食要清淡,不要贪食肥甘厚味,要尽量少吃甘与咸,即糖与盐。偏食辛辣,易动火耗血,口干便秘,亦会影响老人健康。

所以适当地限制饮食,调节五味,不使有偏,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

这就是《素问·生气通天论》谓:“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03

临床治疗,根据五味入五脏,“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之理,一般应选所宜之味,即“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

如心病多从火化,心火偏亢,宜选苦寒清泄之品,如黄连之类;

肝病多从风化,肝气疏泄太过,肝风内动,宜选酸敛抑降之品,如白芍等;

脾病多从虚化,脾气虚弱,生血无源,而致运化失职,气血虚损,宜选甘温之品,如参芪之类,以健脾益气,补虚生血。

这是五味入五脏所引起治疗作用的临床验证。所选五味要调用得当,切中病情,不要过于偏食,偏则为害,“夭之由也”。

《素问·宣明五气篇》又有“气病无多食辛”、“血病无多食咸”、“肉病无多食甘”、“筋病无多食酸”之禁,说明调节药食五味,要知所宜忌,久服多生流弊,滥用尤为不宜,这是医者所必须知道的。


本文选摘自《周信有——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周信有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药补不如食补”:“五行”中的五味饮食养生方法
饮食有五味,五味养五脏,不可偏嗜
老中医:这些口味偏好暗示你的健康状况,该注意了......
四季五行饮食
口味太重或导致多种疾病
朱燕中 | 从中医的角度,怎样做到“饮食平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