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杏林专访 | 2年时间,我从中医爱好者走向中医临床

有人说热爱可以成就一个人,有人说悟性可以成就一个人。

在我看来,超越大姐就是属于又有悟性又热爱的那类人,她的逆袭经历简直横扫万千。

我前后和她通过三次电话,每一次她都像机关枪一样,嗖嗖嗖地诉说着她和中医的动人故事。我总是打趣地说:“你这说话中气足得很,一点都不像生病很多年的人。”

她说:“我现在明白了,中医是学不完的,工作是干不完的,我只有把自己照顾好,我才有余下的精力,用一生去践行它。”

杏林专访——超越

她的职业:临床中医师

学中医的时间:2年

| 从小体质不好,

不能正常上学

我出生在内蒙的一个小山村,家中姊妹众多,我是排行老九,我母亲因为家务劳累,也是体弱多病,导致我出生后从未喝过母乳。

小时候家境贫寒,营养不良,再加上内蒙的天气又冷,真是可以用“饥寒交迫”来形容。

家里穷的,最怕家里有病人,先是母亲病了,每次去医院,路途遥远,又奔波,医生也体谅我家困难,问:“你们谁愿意学打针?”

为了缓解母亲的病痛,节省开支,我自告奋勇,当起了家里的“小护士”,替妈妈打针、输液、拔针,虽然那时我也不懂,但是“护母心切”,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

也许从那时候起,看见医生,就觉得特别亲特别近,觉得都是我们家的救星。

因为身体太差,从记事起,就三天两头生病,后来坚持到考上师范学院,学校老师建议我休学,因为我动不动就要人搀扶,动不动就晕地上去了。

可我学习还特别好,就是不能如期上学,心里很痛苦。在我十八九岁的时候,中间有一段时间瘫了2个月,腿都变形,一个大姑娘,生活不能自理,走路不能走长了。吃饭也不能吃,吃啥拉啥,那时候都得了抑郁症,光想着自杀,生活没有希望。

毕业后我没有做老师,做老师需要正常朝九晚五,可我的身体不足以支撑我好好上班。

我开始改行,进入了养生行业,做营养师,这是我能找到离“自救”最近的一条路。

接触养生知识比较多,虽然不是很专业,但是零碎听到多,比如每个脏腑,“心肝脾肺肾”都是主管什么的,有什么功能作用,大概有个了解,但是一旦应用或者自己生病了,就完全对不上号。

一直想系统学中医,但是不知道从何而起。

后来听我朋友说,要学中医,一定要看中医基础理论,我看不懂,但是心里有个印象;我把《黄帝内经》也买回来了,但是翻看了几页之后,也是越来越迷茫了。

| 三十五岁时,

病如山倒,又辞去工作

做营养师时,我又从工作中找到自信。我喜欢站在讲台上慷慨而谈,我喜欢跟我的会员、我的朋友们打成一片,聊聊生活,絮絮家常。

因为连续出差,差旅劳累,到处讲课,熬夜做课件熬得心力交瘁。我的老毛病又全都爆发出来了,我开始找本地的大夫,一吃药就是半年、一年,前后花了十万多,也没有看好,我最瘦的时候76斤。心态彻底崩溃了,我工作也不能继续做了,没有哪个单位会喜欢一个两天打鱼三天晒网的人。

多年的看病经验,所有的大夫都说慢慢调,慢慢来,这么多年,我也习惯了,情况时好时坏。

三十四五岁的时候,遇到了一个真正的老中医,他说我从小营养不良、学习卖力、压力大、常年挨冻,内因外因各个方面,造成了今天的状态。我要做的,第一调气血,第二是要保暖。

我呆在家里,一边看书学习,一边给自己调理身体,能维持正常的生活,但是还是有一些小毛病困扰着我。

我经常看中医方面的书,买了全套的医学经典,专看我那方面的病,特别感兴趣,零零碎碎的知识一说都知道,但是用起来就串不起来。

2018年,正是我疯狂学习的时候,我在网上到处搜索中医相关的视频看,偶然一次打开网页时,突然猛地一下弹出来《八纲辨证》,是一个大学老师在讲表里辨证,我就打开听听看,一边听,一边心慌、心跳加快。

我一口气听了六遍 ,一夜没睡,我老公还担心地问我,是不是又犯病了?

我心里咕哝着,咋讲得这么好呢。张景明这个名字,在我脑海里再也挥之不去了。我在网上查,可再也查不出什么有效的信息来。

我是做营养学的,总是会有很多学员问我、咨询我,有一次我跟一个会员,我俩互加了微信,我去她朋友圈一看,她竟然发了张景明教授的免费课!我欣喜无比,就跟老朋友重逢一样,我终于找到组织了!

从那以后,我把所有的工作都辞了。

我开始潜心地学习,我除了吃饭睡觉之外,整个都在学这个课程,我老公说我是走火入魔了,《中医基础理论》、《一病一讲》他的课程我全部都学完了。

每学完一节,画面也出来了,我记的笔记比老师的教科书还厚。

| 去西安找张教授看病,

彻底根治了我的老毛病

怀了景仰之情,我去了西安,见了两次张教授。我当时身体还有一些遗留问题,拉肚子、中气下陷,都脱肛了。

张教授一针见血地说我是脾肾阳虚,气血太亏,伴有干燥综合症。开了一个月的方子,就起了作用。

回到家中,我一看那个药,就研究那个方子 。我自己琢磨,他为啥要这么给我开?

第二次复查,效果真的不赖,我这么多年的毛病,基本上在去年就终结了。

我现在108斤,从去年开始调,像吹气球一样吹起来了。

我用我的思路,把张教授所有的课程进行总结、归纳,张教授那边讲了,我这边就能复述出来,我不知道我哪根筋活了,记忆力激发的这么好。

我身边七大姑八大姨、会员朋友,但凡有啥问题,咨询我,我就把我学过的东西,去辨证,去跟她解释,这是什么问题?是哪里引起的?

通过这样一点一滴地练习、思辨,在实践中检验我的辨证水平,发现我的中医知识,变得越来越落地了。

以前你一说气血、血虚……这些概念都知道,但是如果要治疗、要下药,就手盲心盲。

以前珠子我都有,就差一个线。

张教授的课程,他的这套理论体系、思维方式,就是一根线,能把我碎片的知识,一个个串起来,拼成一个完善的、整体的中医体系。

一头扎入中医的大海,

45岁的时候,开诊所

给我的朋友、亲戚免费调理,他们给我反馈效果,然后我继续调整,总结思路。

比如水湿痰饮,张教授说跟脾、肺、肾都有关。遇到水液代谢失常的问题时,我们要同时考虑这三者的关系,谁轻谁重?我以前总是犯狭隘性错误,总是丢三落四的,总觉这个人没有这方面的症状不应该下这个药,其实这种思路是不对的,脾肺肾三者都要照顾到。

前些天,我婆婆全身的浮肿、眼袋肿,再加上,我一看她虚胖得厉害,舌苔发胖,把脉脉还都发沉的,平常有点发冷。

我知道典型的肾阳不足导致的水湿内停。我按照张教授水肿的课程,从理肺、健脾、温肾着手,又给她配点济生肾气丸。我告诉她说,两个礼拜,你什么症状都没了。 

辨证准确,你才会下药有自信,你对疗效也会有基本的判断。学好中医基础理论,你才有扎实的功底,你才能把这个东西看看明白了。

你要是看不明白,就去下药,效果就不准,就会砸口碑。

如要没有张教授教我,我也不会辨证,我也不会看病开方。

我把张教授的课推荐给我的顾客、朋友们。我跟她们说,咱学课不是为了把这个课程背下来,也不是为了背方子。

你一定要学他的那种思维方式,考虑问题,不要只看局部,而是要考虑整体。把中医理论基础学扎实之后,凡是这一类的疾病,它跟哪个脏器有关系,你立马都要联想到,该用什么、怎样去辨证,你都要完整地归结到一块去,再系统地去用药。 

张教授把路都铺好了,你从他思路上来就特别清晰,只要你把这种方法记住了,以后就能举一反三,就不用死记方子了。

张教授说了,病是变化的,是在动态中发展的,人不可能跟着教科书去得病,所以活学活用很重要。

我白天开店,晚上学习,把白天弄不懂、拿不准的疾病,再反复揣摩、钻研。

闻讯而来的人越来越多,都是我原先的老顾客们,她们信任我,我也实话实话,我说我的中医都是跟网上学的,我给你的只是思路方案,不一定对,但是可以试试看。

遇到便秘、胃病、胆囊炎的顾客,他们只要说症状,我脑子一下子方子就出来了。我把脉把的不好,但是脏腑辨证辨的准,我就把方子加加减减,没想到顾客的反馈都特别好。

经过两个多月的实践摸索,我突然萌生了开一个中医门诊的想法,因为之前的老顾客很多,现在持证上岗,只需要一套正规的手续。然后我又跑前跑后,去跑执照、办资质。

今年7月份,我所有手续都办齐了,门诊有、药房有了、煎药室有了,正式挂牌营业。

这一开,就火了。现在我的门诊,开了半年,每天诊量有三四十个。

简单的常见病,基本上都能把握住,疑难杂病,需要完善学习,查资料,我花了四万多,把中药、方剂,所有古典的书都买回来了。有点吃力,但我甘之如饴。

| 他人笑我太疯颠,

我笑他人看不穿

在中医的路上一路狂奔,他人笑我太疯颠,我笑他人看不穿。

虽然我没有上过医科大学,虽然我的童年在贫寒中度过,虽然我自己一身伤痛地长大,人到中年,生活才给我了一点甜头。

我终于遇到了一位把我领进中医大门的老师,我也终于完成了我儿时的梦想。

虽然张教授也不知道千里之外的我,正在如痴如醉地学习,把他当做生命里的恩师,但是张教授的课程,他的理论体系,他的辨证方法,让无数个和我一样对中医望而生畏的人,识得黑暗里的灯塔。

对于一个中医爱好者,只要下苦功夫,只要有恒心,一定学有所成。

即使没有上过医科大学,普通人在张教授的带领下,一样可以把中医学好。

我老公不喜欢中医,但是在我的感召下,他也开始听课学习,我们两口子,没有看过电视,全部都是在电脑上听课。

我已经做了十六本笔记,如今还在继续学习中药、方剂课。我做我的,他做他的,每次听完一节课后,互相分享心得,你是怎么样理解的,我是怎么理解的。

孩子在廊坊中医院实习上班,我把张教授的课程推给孩子,问他:“这个老师,你凭良心说,哪个老师讲课超的过他?”我把我的每一本笔记都寄给孩子,让他没事也跟着学,我跟他说,中医是自己悟的,千万不要把中医学死了。

今年45岁了,做梦我都没有想到我能学成中医。接下来,我想回到学校里,再继续深造一下,扩充一下知识面,学无止境,我想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中去。

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 如果少了那份痴心和热爱, 终是难以成就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50万人受益的中医课,中医小白也听得懂,免费试听机会来了!
杏林专访 | 不到30元的小方子,治好了我四年的“小尴尬”
王净净教授:《治疗中医脑病的临床经验与体会》
杏林专访 | 那个叫星云的人,总有持之以恒的光亮
杏林拾贝220507
书法即是养生,行笔之间,如何养得一身正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