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风越来越年轻化?这位老中医有何高见!

 
中医强调中风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痰瘀同病,并提出“痰为瘀之先”。痰是瘀的初期阶段,瘀是痰的进一步发展。痰浊明显者予以瓜蒌、天南星、半夏、枳实、石菖蒲之类,瘀血较重者则加用川芎、牛膝、僵蚕、全蝎、蜈蚣之类,以化瘀、搜风、通络,有助于取得良效。
 
一、络脉为中风的关键病位

清代王清任提出人身之疾病,无论外感内伤,所伤者无非气血,所以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而疾病产生必定源于气血病变,疾病所在,必根于经络。因此,中医重视络病理论,重视中风临证中对于通络法内涵与外延的探讨。

认为络脉是中风的关键病位,包括脑络、体络在内,且脑络尤为重要。提出络脉不通是中风的基本病机,强调通络法在中风治疗、康复以及预防中的重要作用,通络法可用于中风的各个阶段。

二、重视对中风后郁证的调理

中医认为,中风在恢复期与心、肝、脾、肾脏关系密切,肾内寓元阴元阳,为五脏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十二经络之基,生元神而藏于脉,肾藏精以化气,肾精足则髓足,髓足则脑充,脑络畅行则脑神旺盛,脏腑功能协调。又因“肝肾同源”“心肾相交”“脾阳根于肾阳之说”,所以中风恢复期与心、肝、脾、肾脏密切相关。

根据临床经验,补气药、补(肾)阳药、补血药、开窍药、平肝息风药以及归肾经中药的随症灵活应用,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这也体现了中医“肾生髓”的理论实质。

三、主张痰为瘀之先、痰瘀同治

《丹溪心法》曰:“百病皆有痰邪在,痰随气机而升降走窜。”“痰夹瘀血,遂成窠囊。”痰瘀同属阴津为病,均为人体病理变化的产物。“手足木者有湿痰死血”“气不能作块,成聚块乃有形之物,痰与食积,死血”。清代叶桂发挥痰瘀理论,创立“久病入络”学说。如《临证指南医案》云:“宿病,病必在络……痰因血滞,气阻血瘀,诸脉逆乱。”久病入络,须考虑痰瘀互阻之证。谢晶日教授强调中风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痰瘀同病,并提出“痰为瘀之先”。

痰之生,如《景岳全书》卷三十一云:“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则为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痰性黏滞,阻遏气机,壅塞经络,使气血运行不畅,发为血瘀,故痰为瘀之先。有瘀必有痰,痰久必见瘀。究其端由,气血流畅,津液输布,则无痰也无瘀。气机不畅,津液失于输布,则痰液聚而变生痰浊;血运迟滞,阻于脉络。湿痰瘀浊,皆为阴邪,体稠质重,易于黏结相搏,交解难释。

中医认为在中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痰是瘀的初期阶段,瘀是痰的进一步发展。故提出中风治疗应“痰瘀同治”。认为中风临床应重视痰浊瘀血的辨识,痰浊明显者予以瓜蒌、天南星、半夏、枳实、石菖蒲之类,瘀血较重者则加用川芎、牛膝、僵蚕、全蝎、蜈蚣之类,以化瘀、搜风、通络,有助于取得良效。

四、结语

中医认为,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应该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由于西医学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治疗手段的早期及各期的干预,使中风病在各期呈现不同的表现。总的病机为内伤积损,脏腑功能失调,气滞血瘀、痰瘀互结,经络阻滞,或血溢脉外。但因伴随疾病的不同,西医学治疗手段的不同,故呈现出不同的辨证特点,或多夹“湿”,或多为虚证,或多夹痰等。

部分脑梗死的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西医学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这部分患者就要结合西医学的理论来进行辨证施治。对于中风的治疗,中医认为各期都要尽早进行中医药的干预治疗。中医治疗强调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对于中风的治疗更加全面,而且是针对中风的中西医病因病机。

中风急性阶段显示“风”的表现,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尽管有摇动震颤的表现仍以正虚夹痰夹瘀为主。因此,在治疗中风时不要只强调“息风”而应针对中风的真正全面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风越来越年轻化?这位老中医有何高见......
中医的很多术语其实都是相通的
【转载】老中医传授从肝入手治疗高血压的6条经验!+中医辨治高血压+高血压病中医病机若干问题探讨+周仲瑛:高血压日久勿废温阳+高血压病膏+陈文伯高血压秘方+陈文伯的治高血压糖尿病的三个小方子
周老治疗肺结节病临证经验
浊毒论治糖尿病肾病
国医大师任继学 厥心痛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论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